内地与香港互联互通10周年 香港金管局谈未来规划与机遇

经济观察报
12-20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艳明 “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的资产配置正慢慢提高,投资内地资本市场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互联互通将对国家推动金融市场高质量开放发挥更为显著的作用。”2024年12月17日,香港金融管理局(下称“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当日,余伟文与香港金管局助理总裁(银行监理)朱立翘等人对互通互联、人民币国际化、金融科技监管等话题进行回应。

今年,恰逢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10周年。2014年,沪港通启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允许两地投资者通过当地证券公司(或经纪商)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10年来,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跨境理财通、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通以及互换通也相继开通。

在互联互通机制开启之前,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已经有20多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各项离岸人民币业务近年增长强劲。余伟文谈到,近期正积极讨论优化金管局的人民币流动资金安排。

余伟文说:“过去一年,香港金融体系稳定,香港银行体系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等各项指标远高于国际标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持续巩固和提升。接下来,金管局要进一步加强与内地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提升金融科技,开拓绿色金融,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人民币国际化等机遇。”

加强与内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今年是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10周年。余伟文表示,最开始的时候,香港和内地首先开通了沪港通,“那个时候没想到互联互通的‘家庭’会有那么多成员,相继加入进来。”

继2014年和2016年分别开通沪港通和深港通后,内地和香港又开通了债券通、跨境理财通、ETF通和互换通。一系列的互联互通计划,为国际和内地投资者提供了更多便利的投资渠道。

香港作为连接内地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桥梁作用在不断增强。数据显示,10年间,境外投资者投资在岸股票总余额增加超过5倍,截至今年9月达到了3万多亿元人民币,其中超过75%是通过股票通持有。自开通以来,北向债券通的日均交易额增长超过18倍,达到目前(2024年1—11月)的超过420亿元人民币,占境外投资者在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额的一半多。

展望未来,余伟文表示,金管局将继续通过完善各种配套工具,例如离岸国债期货、回购、抵押品管理等吸引更多国际投资者通过互联互通机制投资在岸资产,同时持续完善债券通机制,包括研究扩大债券通南向通合资格境内投资者范围,例如纳入证券、保险、资产管理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支持内地机构进行多元化海外投资,亦借此吸引更多国际发行人在香港发行债券。在个人投资者方面,金管局亦会探索进一步优化跨境理财通,便利大湾区个人投资者进行跨境投资。

跨境理财通2.0在2024年2月底实施,对投资者准入条件、参与机构范围、合格投资产品范围、投资者个人额度等方面进行了优化调整。12月4日,首批14家试点“跨境理财通”业务的券商开始展业。截至2024 年10月,已有25家香港合格银行联同内地伙伴银行提供跨境理财通服务。数据显示,2024年3月至10月,新增约5.2万人参与了跨境理财通。

余伟文表示,跨境理财通在促进金融市场发展、提升居民投资便利性和保护投资者权益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金管局与业界及内地监管部门将保持紧密沟通,密切关注理财通业务的运作情况、业界和投资者的反馈和建议,并将加强投资者教育和宣传工作。在理财通2.0平稳顺畅推进的基础上,适时探索进一步优化措施。

离岸人民币业务增长强劲

近期,人民币汇率走势波动加剧。余伟文表示,过去20多年,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不断在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周期。

2024年年初至10月底的数据显示,香港人民币存款增长2.0%,跨境贸易结算的人民币汇款总额高达124493亿元,同比增长34.9%。余伟文表示,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国际贸易中有更多对手使用人民币。这意味着人民币作为融资货币的活力持续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余伟文表示,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各项离岸人民币业务近年增长强劲。金管局过去一段时间与业界和内地相关的金融管理部门密切沟通,了解市场所需,并探讨可行方案,为银行和人民币使用方拓宽流动性渠道。近期,金管局在积极讨论两个项目:优化金管局的人民币流动资金安排,尤其是如何更好地利用中国人民银行、金管局双方货币互换协议,为香港银行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发展人民币实体经贸活动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研究更多元的人民币资金管理交易工具,拓宽离岸和跨境人民币资金来源的可行方案,例如回购等。

贷款冷静期与防诈举措

近日,金管局向银行发出通告,要求向个人客户提供无抵押消费信贷产品的零售银行(包括数字银行)最迟于2025年6月底前向个人客户提供的无抵押消费信贷产品提供冷静期。朱立翘对经济观察网表示,冷静期安排旨在为个人客户提供一段合理的时间,让他们在订立贷款协议后,能仔细重新考虑其财务责任并评估其还款能力,以尽量减低银行客户冲动和过度借贷所带来的影响。简单而言,零售银行应向个人客户就所有无抵押消费信贷产品提供至少7天的冷静期。冷静期内,全数偿还或赎回贷款的个人客户不应被收取任何手续费。

朱立翘表示,这项规定参考了国际经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颁布的关于消费信贷的消费者保护建议)以及银行业经验。金管局认为,现在是在香港零售银行引入有关安排的适当时机。据了解,目前英国、新西兰以及瑞士等地均有就一些常见个人信贷产品采取冷静期的措施。

对于银行成本方面,朱立翘解释,这项规定仅要求零售银行不应因个人客户在冷静期内全数偿还或赎回贷款而收取任何手续费,并不包括相关贷款所产生的利息,以平衡消费者及银行业界的权益,尽量减少滥用的情况。现在已有银行采取类似的措施,按实际情况处理银行客户提出偿还或赎回贷款的申请。

另外,金管局也在不断推出防骗新举措。2024年前10个月,金管局接获与诈骗相关的投诉个案为683宗,虽然较去年同期的1055 宗下降35%,但数据仍处于高位。金管局先后推出“智安存”、扩展“可疑账号警示”机制、网上银行和信用卡的保安措施、反数码诈骗工作坊及侦测深度伪造措施,防范金融诈骗。

互动与持续演进的金融科技监管

在金融科技监管方面,如何平衡创新与风险?余伟文表示,金管局为促进数字金融及金融科技发展提供有利的监管环境,采用“风险为本”的监管原则,根据有关金融活动或科技应用所衍生的风险,制定相应的监管要求,提供原则为本的指引。为协助银行在应用新科技的好处及风险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金管局采取互动和持续演进(interactive and iterative)的监管方法,推出多项措施,比如金融科技监管沙盒、GenA.I.沙盒等。

金管局在2016年推出金融科技监管沙盒,让银行及其伙伴科技公司在可控环境下,更早试行其金融科技项目。推出至今,已经有超过350项金融科技项目使用沙盒进行试行,其中包括合规科技、生物认证、软令牌、优化手机应用程序等项目。

“近年来,我们留意到银行在客户管理周期中的不同环节都已经开始采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朱立翘表示,在产生变革性的力量的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也带来了挑战和风险,包括可解释性和模型管治等。为此,金管局与数码港在2024年8月公布推出GenA.I.沙盒,使银行能够在风险管理框架内试验其新颖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案例。

朱立翘透露,首轮沙盒测试申请已于2024年11月15日截止,金管局共收到超过40个测试用例。下一步,金管局将审视并确定测试的优先级,预期GenA.I.沙盒的首轮测试将于2025年1月初开始。通过GenA.I.沙盒,银行可以在风险管理的框架内测试新的想法,并得到及时的监管回馈和必要的技术支持。

朱立翘表示,这使银行能够更全面地评估不同用例的可行性,并在全面落实想法之前进行必要的调整。这种互动和持续演进的方法,也让监管机构能够及时了解可能威胁金融系统的潜在风险,并分享业界良好做法,以促进银行负责任的创新以及应用GenA.I.。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