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幸拜读过段永平的小雅访谈版本,收获颇丰。感谢**出了段永平所有的网易博客+**上的所有的访谈记录,趁着年前这一段时间好好再读了一遍,真的是有一种相见恨晚,时读时新的感觉。
此篇为读书笔记,内容较长,摘录自己觉得核心的一些要点如下,供日后回看:
我理解的投资归纳起来就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买公司就是买公司的未来现金流折现,句号!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这句话会说的人非常多,但我几乎没见过真的骨子里真的理解并相信这句话的--我知道的人里面大概不超过5个(包括巴菲特和芒格在内)。
所谓能看懂公司就是能看懂其未来现金流。(做对的事情)(这个未来现金流是指整个生命周期的未来现金流)
所有所谓有关投资的说法实际上都是在讨论如何看懂现金流的问题,例如生意模式、护城河、能力圈等。(如何把事情做对)
实业十年,投资十年,看懂了10家公司,着重手投资了5家公司。差不多2年一家。
老巴说商业模式最重要,这句话我越来越想,想了好多年了,还在继续想。看看喜诗糖果,看看可口可乐、看看比亚迪、看看苹果、看看航空公司、看看那些做太阳能晶片的“光伏企业”。
护城河实际上我觉得是生意模式中的一部分,好的生意模式往往具有很宽的护城河。
好的生意模式往往是好的未来现金流的保障。
Margin of safety实际上应该指的是能力圈而不仅仅是价格。对别人的不确定性往往对于自己是很确定的。
我总是假设市场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非常聪明的,除非我发现市场确实错了。(这句话是针对'逆向操作'说的。逆向思维很重要,但逆向操作和随波逐流都是不可取的。最重要的是理性的独立思考能力)
Q:我认为大部分价值投资者,根本不具备任何行业的能力圈……段永平:也许你没看我写的是什么。我这里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认为大多数人其实不碰股票就是最好的投资,除非你认为自己确实有自己了解的好公司处在便宜的价钱。
很多年前,我和华以刚下过一盘围棋,有一块我感觉非常不舒服,复盘的时候我问他为什么我怎么下都觉得不对,然后他告诉我其实你这里怎么下都一样的,因为你前面下错了。
巴菲特的核心是“不做什么”。
巴菲特说知道自己能力圈有多大比能力圈有多大要重要的多。当然,能力圈的大小也是可以学的,但那是每个人自己的经历包括学历等,巴菲特不教这个。
“做对的事情”其实就是发现是错的事情的时候要马上停止,不管多大的代价都是最小的代价。
举个简单的投资里的例子,发现买错了股票或公司就应该赶紧离开,不然越到后面损失会越大,但大部分人往往会希望等到回本再说。
人们常说的“坚持到底”,指的是坚持“做对的事情”而不是坚持做错的事情!
“做对的事情”核心是有个stop doing list。
我总是觉得很多时候人们太注意所谓成功人士都干了啥,但就是不注意他们不干啥,而往往不干什么是决定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当然是在也干点什么的前提下)。
芒格:我们长期努力保持不做傻事,所以我们的收获比那些努力做聪明事的人要多得多。
往回看个几十年,你会看到很多很“聪明”的“聪明人”成就很小,原因可能在他们大概没把聪明放在做对的事情上。
(本分,有所为,有所不为,十年的时间维度,自我学习能力,对自己诚实知与不知,利益之上的追求,敢为天下后等等)。
最大的投资失败,是做空百度,当时连续做得很不错,有些飘飘然,觉得自己很厉害。看到了一些百度不对的东西,做空百度,累计亏损了1.5-2亿美金。老巴的教导千万别忘了:不做空,不借钱,不做不懂的东西!
查理和我过去在上百只股票上有过做空的想法,如果我们实施了,我们可能已经变成了穷光蛋。泡沫的演化基于人性,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它会破裂,或在破裂之前它会膨胀到多大。(2002 年)
芒格管理的合伙基金73年亏31.9%,74年又31.5%,两年亏损超过一半,把一个最大的投资人吓跑了。史玉柱是少有的富过两次的人,富了第一次后胆大包天,富了第二次之后变得胆小如鼠。(原话)
杠杆操作成功的时候,你的收益成倍放大,配偶觉得你很聪明,邻居也艳羡不已。但它会使人上瘾,一旦你从中获益,就很难回到谨慎行事的老路上去。
如果你懂投资的话,你不需要借钱,因为你早晚会有钱的,着什么急?如果你不懂投资的话,你千万别借钱。那你到底是想懂还是不想懂啊?
与巴菲特吃饭:投资时,每个人都要面临无穷选择。到底啥最重要?啥不该做?巴菲特说买公司首先看生意模式、不懂不碰。从见巴菲特以后,我犯错误的机会明显下降(不懂不做),决定重仓苹果也得益于巴菲特的教诲(生意模式强大)。巴菲特讲的这两个东西,我认为至少值20%的身价(对看懂的每个人的一生而言)。
段永平的stop doing list: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
“条条道路都可能通罗马,这里是一条未必最好但肯定能到的。”
不要轻易去“扩大”自己的能力圈。搞懂一个生意往往是需要很多年的,不要因为看到一两个概念就轻易跳进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或地方,不然早晚会栽的。
因为我老觉得没有一定的能力圈就不应该开始投资。芒格讲没见过40 岁以下的价值投资者或许就是这个意思?
对行业和企业的了解(和理解有一点点不一样)总是可以提高的,但人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非常难改变。
Less is more:不要一年做20个决策。1 年做20 个决策,肯定会出错,那不是价值投资。一辈子做20 个投资决策就够了。
芒格说过“伯克希尔·哈撒韦除去10 个投资就是个笑话”,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成立57 年了。
变现容易,进出方便,是绝大多数人投资亏损的首因。
我个人一般对有负债的公司不太愿意重仓,另外就是无论多有把握也绝对不要用margin。
能从自己的错误里吸取教训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能从别人的错误里吸取教训的那都是天才。
如果你在“投资世界”里做个统计,你就会发现,有极高比例的成功者,都是起源自一个叫做格雷厄姆多德式投资部落的知识小村庄。投资成功者在这个小村庄中的所显示出的高度集中趋势,并不能单纯的用巧合、运气来解释。
我从来没有看过有一个人是经过十年时间才慢慢转变成价值型投资者的。它与个人的IQ 或教育背景没有关系。它要不然就是马上被领悟,不然就是永远都不明白。
这也许是人类的本性吧,人们总喜欢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在过去的这30 多年,学术界的各种研究正是与价值型投资背道而驰的。我相信这种趋势还会继续下去。已经有船环绕了地球一周,但相信“地球是平的”的人却会越来越多。
把握性:巴菲特说,他的投资一般是在他认为有95%的把握时才出手(我觉得也许没那么高),但很多人实际上60%的把握就出手了(或许更低,所以会看到他们深一脚浅一脚的),可是10000个60%出手的人里面总能在某个时段找到运气好而回报特别好的,但未必就是因为这些人厉害。
其实我倒是觉得最危险的是口里喊着价值投资,但实际上却老是在东张西望的“投资人”。
价值投资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理性”,能够理性地看待面临的一切就更有机会分清对错。
就我自己而言,要判断出一个好的生意模式是要花很多年的,而且经常是很多年以后依然是雾里看花(比如google)。但是,真正懂企业的人的最大优势实际上应该在对不好的生意模式的判断相对快一些,所以犯错的机会小一些。
CCTV《对话》:巴菲特和芒格,值得反复观看。
把巴菲特说过的所有东西都看20 遍(如果一遍看不懂的话),再悟20 年,就知道自己有没有可能做好了,已经懂的例外。
他们常常会跟我说,阿段你说得很有道理,但是我要尽快赚钱。我说,你看,我比你有经验有能力,我都只能尚且如此,凭什么你就能快点?
“小投资者”之所以很容易一直是“小投资者”的原因也许有很多,但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他们可能会因为自己小而想赚快钱,大钱,从而铤而走险而不追求真理。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投资人不想赚大钱,知道什么不可为比知道可为什么要重要的多。
我理解的大概意思是,小资金的人对企业的理解一般也容易弱些,不容易看懂伟大、优秀、以及普通企业的区别,所以多数人都是容易从烟蒂开始的。只有很少的人最后会真正悟到投资的道理,并同时具备看懂伟大企业的能力。
好的小公司成长机会高,但对于大资金而言没用,因为好不易找个好的小公司却放不了多少钱进去。我不鼓励小额投资人投苹果这类公司也是类似的道理。小额投资人或许更应该耐心地从生活中发现还很便宜的小的好公司。
但假如我自己作为一个小额投资者(依然比较懂企业),如果有时间的话,我会努力去找那些我认为大有前景的小公司(这个做法就叫做风投),这样回报会高不少。
老巴的回答是:因为极少人像他那样愿意慢慢地变富。
Indeed, if you aren’t certain that youunderstand and can value your business far better than Mr Market, you don’t belong in the game.
“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平庸企业的敌人”。你可能认为这个原则平淡无奇,但我是通过深刻的教训才学习到的。巴菲特-2015年。
我在投资里用定性分析确实比较多,这也是我和华尔街分析家们的区别,不然我怎么有机会啊。
段总的思维方式是买入一家公司时就有拿10年20年的打算,这俩种思维方式有本质的区别我觉得能理解这个很重要。很多人投资是没有购买一家公司整个生命周期的洞察力的。
“定性分析赚得狠,定量分析赚得稳”——巴菲特在早期给合伙人信中的一句话。
我总是认为大致的估值主要用于判断下行的空间,定性的分析才是真正利润的来源,这也可能是价值投资里最难的东西。一般而言,赚到几十倍甚至更多的股票绝不是靠估值估出来的,不然没道理投资人一开始不全盘压上。
长期而言(10年20 年或以上)坚持只投好的商业模式,好的企业文化的公司大概率上是会有比较好的回报的,而且这种投资方法让人很愉快,不需要整天瞎操心。简言之,投资人每次做投资决定时如果想的是10年20年的事情,最后的结果很难不好,不然就难说了。要找到自己能想清楚10年20年的公司是非常不容易的,一生有那么10个8 机会就非常非常好了。
我总觉得价值投资就应该长期持有的说法是对价值投资的误解。误解最大的无过于“长期持有就是价值投资”了。但是,买到了便宜的好股票最好不要轻易出手。
知道什么会发生比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要容易的多。很多事情,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给他10年,大概率就会发生了,三年则未必,但三年会发生的概率显然会比三天高,所以能看三年也好啊,肯定好过看三天的。
守正不出奇。
打球和投资一样,最重要的是避免犯错,尤其是犯大错。只要少犯大错,成绩总是不错的。
刚刚看berkshire2002年的年报,老巴说:在投资股票时,我们预期每一笔投资都会成功,在我们经营伯克希尔的38年中,投资获利的个案和投资亏损的个案比例约为100:1。
我认为当一个人开始最近战胜指数的时候,他可能已经失去平常心了。很多人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都有一些再也回不来的重伤股,巴菲特一个也没有,这绝对不是偶然的,但好像很少人注意到这点。
golf有很多地方特别像投资。比如:1.挥杆原则非常简单。a.就是学不会,但自己不知道;b.打球时老是会忘掉原则;c.很难保持平常心去坚持原则。
投资大概是唯一的能看到业余比职业表现好的地方,但整体而言,应该还是职业好。别忘了,巴菲特也算职业的。
什么叫看懂公司?我自己的所谓能看懂就是认为自己大概能看懂其商业模式及未来的现金流(折现)。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懂的标准是当他大掉的时候你非常想再买多些,而不是到处打听“发生什么事了”,或者老想着要卖掉。
没看懂的公司比较容易鉴别,就是股价一掉你就想卖,涨一点点你也想卖的那种。看懂的那种大概就是怎么涨你都不想卖,大掉时你会全力再买进的那种。我的意思是看懂并买进的那种公司最好的状态就是不想卖。比如茅台,比如苹果。
从投资的角度而言,当你觉得你买的股票掉的时候你真的不受影响的时候,你大概就是懂了(不是讲的心理因素),不然就有可能是在投机(尤其是当你觉得害怕的时候)。
投资遵循老巴的逻辑:先看商业模式,理解企业怎么挣钱。95%的人投资都是focus 在市场上的,这就是不懂投资。一定要focus 在生意上。公司是要挣钱的。
我在老巴那里学到的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先看商业模式,除非你喜欢这家公司的商业模式,不然就不再往下看了,这样能省很多时间。你的汽车行业的例子我其实也不懂,虽然在特斯拉上赚过不少钱,但最后也因为看不懂而全部放弃了。
好的商业模式的很简单,就是利润和净现金流一直都是杠杠的,而且竞争对手哪怕很长的时间里也很难抢。你可以自己想想谁的生意是很难抢的?然后再想想为什么?
买自己一眼就看懂得生意的公司往往都不错”这句话很有悟性哦。老巴也讲过,伟大的生意一般只要一个paragraph 就可以说得很清楚。
如何判断企业家?看访谈确实是个很重要的方法,结合过去他们都说过啥,都是否做到了也可以看出来他们说的时候是真话还是套话。
投资没有充要条件(公式),只有概率思维。
投资里最难的就是没有具有“充分条件”的投资,只能从概率的角度考虑。越了解的公司,决策的把握越大,但从来没有100%的赢面。
把握性:巴菲特说,他的投资一般是在他认为有95%的把握时才出手(我觉得也许没那么高),但很多人实际上60%的把握就出手了(或许更低,所以会看到他们深一脚浅一脚的)。
能力圈是:诚实对自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这样的态度,然后如果能看懂一个东西,那它就是在我能力圈内,否则就不是。
there areno accidents。
学老巴最重要是学他的原则,毕竟每个人的能力圈不同。就像我敢重仓苹果,老巴大概不会一样。我有个朋友在BYD 上亏了很多钱,我问他为什么买BYD,他说老巴都买了,这种学法是会出事的。
巴菲特: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重要的不是他到底知道什么,而是他们是否真正明白自己到底不知道什么。
巴菲特:如开始就成功,就不要另觅他途。
老巴说过:十几年过去了,未见价值投资者增加。看来人性如此啊。
网友:如果一个企业肯花不少的钱回购自己的股票,那么是否就可以认为这家公司便宜了。是否该跟进买入?段永平:任何“跟进”都是错的,因为你早晚会错。(跟着买早晚都是错的)
如果一个人一辈子能看懂一次就可能表现比95%的人好,如果一个都看不懂也可以表现比80%的人好。投资最重要的是投在你真正懂的东西上。
老巴还说过,如果你能看懂变化,你将能赚大钱。
段永平:举个所谓懂的例子:比如苹果,我在2011 年买苹果的时候,苹果大概3000 亿市值(当时股价310/7=44),手里有1000 亿净现金,那时候利润大概不到200 亿。以我对苹果的理解,我认为苹果未来5 年左右赢利大概率会涨很多,所以我就猜个500 亿(去年595 亿)。所以当时想的东西非常简单,用2000 亿左右市值买个目前赚接近200 亿/年,未来5 左右会赚到500 亿/年或以上的公司(而且还会往后继续很好)。如果有这个结论,买苹果不过是个简单算术题,你只要根据你自己的机会成本就可以决定了。但得到这个结论非常不容易,对我来说至少20 年功夫吧。能得到这个结论,就叫懂了。不懂则千万千万别碰,我有个球友320/7=46买了一些,结果一个回调,310/7 就卖了(现在苹果加上分红可能早就超过200 了),还跟我讲为什么要卖的道理,从此我不再跟他说投资了。
"安全边际"实际上指的是理解度而不是价格。
懂的越浅,亏的机会越大,而且会赚的越少,因为涨一点就会卖掉的。
段永平:我从头到尾真正投资过的公司最多五六家,卖掉了一些,我持有的公司一般在三家左右。巴菲特的哈撒韦一千多亿美元市值,也才投十来家。我不怕集中,我不是一般的集中,我是绝对的集中。
真懂了就拿得住,不需要什么技巧。再说一下关于“拿住”的观点:买股票(公司)和其曾经到过什么价没关,卖股票和买入价无关。不要老以为谁是“高手”,也不要老想着成为“高手”,老老实实找些自己能看懂的好公司,好价钱时买下拿着就好了。老巴讲过,最好的公司就是永远都不想卖的公司。一生找到几个这种公司,想不发达也难啊。
不知道是芒格还是巴菲特说过,如果一个人的投资生涯中只出手20 次(大致比喻),他的成绩单会比更多次出手要好得多。我看完这句话后反省自己的结果是确实如此。我想大概一年能有一次机会就很好了。
如果一年出手一次,我会多赚很多钱。
沃伦·巴菲特曾经向股东推荐了几本书,有一本书是《杰克·韦尔奇自传》,你去看那本书,你会发现韦尔奇对企业的文化问题是很在意的,所以你可以想象巴菲特对此也很在乎。
我现在不再买Uhal这种公司了。我的过滤器里有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两项,过不去的我就大概看不到了。Uhal某种角度属于烟蒂。
购买市值低于净资产,甚至是净现金的公司,特别要注意哪些问题?。这种情况特别容易陷于所谓的“价值陷阱”,就是看着便宜但永远也不涨的那种。
如果真的明白了“未来现金流折现”的思维方式,你对“价值陷阱”就自然明白了。
计算价值只和未来总的现金流折现有关。其实净资产只是产生未来现金流的因素之一,所以我编了个“有效净资产”的名词。也就是说,不能产生现金流的净资产其实没有价值(有时还可能是负价值)。
李嘉诚说:任何发展中的业务,一定要让业绩达致正数的现金流。
时间足够长的情况下,现金流实际上就是利润(或叫基本等于),你想想看什么道理。
有两种生意:第一种每年挣12%,年底可以把钱拿回来;第二种每年挣12%,但是利润必须重新投入运营---永远也看不到现金。这让我想到了一个家伙,他看着自己所有(不能变现的)陈旧设备说:“这就是我的全部利润了。”我们可不喜欢这种生意。
段永平:“资本支出大的行业不容易出现好企业”,我同意这个观点。
其实最理想的公司是能把利润继续投入到原来的生意模式里的公司,分红是其次的选择。有些公司,比如苹果,就是已经没办法把利润再投入,所以才开始回购和分红的。当然,分红比乱花钱好100 倍。
苹果会开始加大回购量;苹果已经拥有远多于运营需要的现金,库克也多次提到过。那么处理这些现金的最好办法大概就是在便宜的时候回购。当然,派息也是一个办法,但派息的问题是收到股息的股东要付税。
其实任何股票都只有一个真正的买家,那就是公司自己。
段永平:其实所有的股票都只有一个真正的买家会最终影响到股价,其他人对股价的影响都是浮云。这个真正的买家就是公司自己,买股票的钱来自于盈利。
其实是否回购或分红都不是回报率的关键,但真正能赚到钱的好公司最后都一定会通过某个或某几个途径将利润给到股东的,除非公司能像老巴那样用其多余的钱持续得到高于社会平均回报的投资……总有一天老巴的公司也会有用不完的钱的。
好公司是知道怎么花钱的公司,本质是ROIC。
“净资产收益率”是个很好的指标,可以用来排除那些你不喜欢的公司,但不能作为“核心指标”去决定你是否要投的公司。这个指标如果好的话,你首先要看的是债务;如果没有债务问题则马上要看文化,看这种获利是否可以持续。最后还是要回到“ right business, right people, right price"。
未来现金流折现只是一个概念或思考方式。一般来讲,任何人只要试图用未来现金流的计算公式去计算公司的内在价值时,就说明其实他还不太懂他在干什么。
我觉得所谓未来现金流的定性分析比定量分析要重要的多,用公式的人往往会陷于细节而忽略整体。
长期而言,一个公司股票的盈利很难比这个公司的盈利多。如果公司每年赚6%持续40 年,你最后的年化回报也就是6%左右,即使你买的时候股票有很大的折扣。但反过来如果公司每年资产收益率达18%并且持续二三十年,即使你买的时候看起来很贵,他还是会给你带来惊喜。
想房子的价格可以用未来现金流来思考,未来现金流折现。(租金-费用)
PE的E应该是指的针对于未来的长期实际利润的PE,而不是过去的PE。
喜欢看的指标:企业价值(市值+负债-现金)/E。
股票是由每个买家自己“定价”的,到你“自己”觉得便宜的时候才可以买,实际上和市场(别人)无关。啥时你能看懂这句话,你的股票生涯基本上就很有机会持续赚钱了。如果看不懂其实也没关系,因为大概85%的人是永远看不懂这句话的,这也是这些人早晚会亏在股市上的根本原因。非常有趣的是,我发现其实大部分从事“投资”行业的“专业”人士其实也不是真的很明白这句话。
能够拿得住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对公司及其业务的了解,还有就是平常心了,不要去想买入的成本,把焦点放在能理解的未来现金流上。
什么时候确实可以完全忽略市场的影响的时候,对价值投资的理解就算是很到位了。当然理解价值投资不等于就能在股市上赚到钱,就像知道要“做对的事情”的人不一定具备“把事情做对”的能力一样。“把事情做对”需要有很多年的辛苦积累,不是看一两本书或者上几个“高手”的博客就能学会的。
投资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如果你有足够的钱你就想在这个价钱买下整个公司,然后把他下市。
最重要的,是要把股票看作对于企业的一小片所有权,以企业的竞争优势来判断内在的价值。要寻找未来折现的现金利润比你支付的股价高的机会。这是很基础的,你得明白概率,只有当你赢的概率更大的时候才去下赌注。
接飞刀容易中招的原因是:人们在接飞刀的时候往往想的是这个股票过去到过什么价,而不是想的这个公司值多少钱。(机构死在好汉坡)个人认为在买股票的任何时候,总是应该假设自己刚刚从外星来到地球,然后平常心地看这个股票该不该在这个价钱买,包括接飞刀的时候。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