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所有人意料,中国制造最凶恶的敌人、上届川普政府的贸易沙皇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在新一届内阁任命中“出局”了。
出生于1946年的莱特希泽跟川普年龄一样大,今年都已78岁。在上一轮的贸易战中,他成为中国眼里“对华最强硬的美国人”之一。而在本次美国大选中,莱特希泽一直是川普的智囊顾问,为其贸易和关税主张出谋划策,因此呼声很高,一度被传可能接任级别更高的商务部长甚至财政部长。
华盛顿的衙门数量不比西城区少,但贸易政策和谈判通常由“两部一办”说了算:商务部、财政部和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莱特希泽在上一届川普政府中,就是担任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负责人。不过虽然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也算白宫直属的“部级”单位,但明显要比财政部和商务部矮上一头。
美国商务部是对外贸易政策的最高权力机构,也是中国打交道的主要对象,其下属负责“实体清单”的工业与安全局(BIS)让很多企业恨之入骨。上届拜登政府的商务部积极构建半导体等领域的小院高墙,部长雷蒙多女士(Gina Raimondo)更是出镜频繁,喜提华为手机代言人的荣誉称号。
美国财政部主要覆盖贸易和金融交叉的部分,比如货币操纵和跨境资本流动等,表面上离贸易和关税有些远,但财政部长在内阁的位次仅次于国务卿,历史上诞生过很多对贸易政策影响极大的财长,比如奠定关税作为战略工具的首任财长汉密尔顿,和主导《广场协议》的詹姆斯·贝克(里根政府)。
而相比之下,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是一个小机构,大概只有200多名公务员——商务部和财政部的雇员数量分别是4.7万和11.2万。它隶属总统行政办公室序列,通常直接汇报给白宫幕僚长,专门负责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谈判和争端处理,每年著名的《特别301报告》就是由该部门编写。
显然,在商务部长、财政部长和美国贸易代表这三个岗位中,美国贸易代表是权力排位最低的。但在上一届川普政府中,莱特希泽在“宫斗”中战胜了同期的商务部长罗斯(Wilbur Ross)和财政部长姆努钦(Steven Mnuchin),不但主导了所有的贸易和关税政策,还成为川普在内阁里为数不多的心腹。
上届川普政府“两部一办”负责人:姆纽钦、罗斯、莱特希泽
但让很多观察者大跌眼镜的是,川普最后竟然让莱特希泽直接“告老还乡”了。
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川普先是任命华尔街出身的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担任商务部长,又选择了干过基金经理的贝森特(Scott Bessent)担任财政部部长,最后任命了莱特希泽曾经的副手格里尔(Jamieson Greer)为美国贸易代表。三个任命一出,莱特希泽的政治生涯宣告结束。
莱特希泽为何没能如愿?美国媒体披露了相关细节:莱特希泽的确想要财政部或商务部,但在卢特尼克等候选人争先恐后前往海湖庄园推销自己时,他却没有积极去运作和争取,最后川普只剩下美国贸易代表一职可以给他,但他又嫌这个岗位“没有足够的权威”,于是推荐了副手格里尔接任,自己则退出了竞争[1]。
可见无论在哪国的职场,关键时刻都不能端着,必须得到领导跟前来上一句:“我太想进步了。”
对中国产业敌意最大的“贸易沙皇”没能入阁,是否就代表中国出口行业就可以松一口气了?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在上届任期里,莱特希泽最大的“政绩”,并非是力压商务部财政部主导对外贸易政策,也不是给中国几千亿美金的商品加了关税,而是彻底改变了两党几十年来延续的贸易共识。
在2023年出版的《没有自由贸易这回事儿》一书里,莱特希泽这样评价由他推动形成的“共识”:
“现在,我清楚地看到,华盛顿曾经几乎达成一致的自由贸易共识已经死亡。在特朗普担任总统的最后几天,国会中一些几十年来一直与我意见相左的共和党人坦言,我改变了他们对贸易的看法,而党内仅存的几位坚定的自由贸易坚持者也在慢慢退休。
……拜登总统基本上采纳了特朗普的贸易政策。拜登政府随后决定保留大部分对华关税,继续无视世界贸易组织,并支持美国的半导体和电动汽车生产,表明我们开创的优先事项转变已在两党中扎下了根。”
因此,尽管莱特希泽没能入阁,他的继任者格里尔也不可能重现他的影响力,甚至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也将被纳入商务部长管辖范畴内,但他的影子会继续笼罩太平洋的上空,从白宫到国会、从联邦到地方、从驴党到象党,每个机构都会沿着他推动的共识,在贸易问题上跟中国对抗。
跟基辛格一样,这是一个改变中美关系历史进程的人。
01
我们先来复盘一下:由莱特希泽推动的两党共识,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跟“80后”的副总统万斯一样,“40后”的莱特希泽也出生于美国铁锈带的核心区俄亥俄州。他的家乡阿什塔布拉市(Ashtabula)以伊利湖的支流为名,依托城北的港口而建,从十九世纪开始便是美国中西部的货贸枢纽,加上背靠五大湖的钢铁产业集群,这座小镇一度也是美国梦的现实版。
濒临伊利湖的Ashtabula小镇
1973年,小镇青年莱特希泽毕业于盛产政治精英的华盛顿乔治城大学,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随后加入著名的Covington&Burling律师事务所。在他沿着“做题家”的轨迹闯荡华盛顿同时,他的老家则跟美国大多数的工业城市一样逐渐破败,人口从60年代高峰时的2.5万人萎缩到了1.7万。
在律所工作五年后,莱特希泽进入华盛顿政治圈,刚开始给参议员鲍勃·多尔工作,1983年后加入里根政府担任美国贸易副代表。此时恰逢美日贸易战最激烈的时候,在两年的履职时间里莱特希泽形成了极限施压的谈判习惯,坊间流传着他在跟日本人谈判时把对方提案折成纸飞机的典故。
里根政府时期的莱特希泽
所谓“极限施压”,恰恰就是里根政府“两部一办”对日贸易战胜利的精髓。
当年里跟的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和商务部长博尔德里奇(Malcolm Baldrige Jr.)都是强势人物,广场协议签订时贝克高大的影子盖住日本财长竹下登是一个充满历史隐喻的名场面——多年之后,莱特希泽试图用同样一套手法来对付一个政治上独立、领土上没有美国驻军的超级大国。
莱特希泽美国财长影子里的竹下登,1985年
1985年莱特希泽的上司(担任美国贸易代表的比尔布罗克)转任劳工部长,他并没有跟着一起去,而是加入了著名的世达律师事务所(Skadden),继续深耕国际贸易领域,代表美国公司起诉外国公司,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其职业生涯总共赚取的律师费超过了1500万美金[5]。
但他从未放弃重返政界的尝试。2011年,一个爱出风头的纽约地产商引起了他的注意。
川普在2011年高调表示自己可能竞选,并运作了“奥巴马出生证明事件”(Birther Movement),结果遭遇了全美嘲笑。网上有一段奥巴马在白宫招待会上讲段子讽刺台下坐着的川普的视频就发生在2011年。而恰在川普最狼狈的时候,莱特希泽在《华盛顿时报》上刊发专栏文章,强力支持特朗普的贸易政策[5]。
正在被奥巴马嘲讽的川普,白宫记者招待会,2011年
这篇雪中送炭的专栏文章,帮助莱特希泽进入川普的视野。等到2016年川普正式竞选总统时,莱特希泽顺理成章地成为其竞选团队一员。2017年1月3日,胜选后的川普正式任命莱特希泽为美国贸易代表——不过,这个任命的时间在内阁里排倒数第三,从侧面反映了两人的关系此时并不密切。
川普的风格众所周知,谁给的钱多谁就是兄弟——当时的商务部长罗斯和财政部长姆努钦就是川普竞选时募资功臣,因此更早得到了任命。所以,在那届“两部一办”的排序中,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仍然处在垫底的地位。要谋得大领导欢心,甚至压过罗斯和姆努钦,莱特希泽还需要等一个机会。
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时间来到了2017年11月9日,川普首次访华的第二天。
这一天,一场高级别会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美方有川普和12名高级官员出席,莱特希泽也位列其中,但并没有发言安排。但川普在讲完话之后,突然点名让莱特希泽发言,后者“没怎么准备”发言稿,于是干脆竹筒倒豆子,即兴演讲,把自己多年关于贸易保护主义的强硬观点一泻而出。
其实在这场发言之前,美国针对中国的301调查已经在8月份开始了,但当时还没出结论,中美贸易问题还没升级成“战争”。然而莱特希泽的即兴演讲,率先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尤其是第二天他的强硬发言刷屏了大洋两岸的媒体,这让特朗普大为兴奋:一个执政的“流量密码”送到门前,岂有不吃之理?
此后的事情便广为人知了,层层加码,步步升级,一个时代在2018年宣告结束。
对于希特莱泽来说,这只是一小步。尽管争取到了大老板的注意力,但两党里笃信自由贸易的“建制派”仍然占多数力量,比如时任财长姆努钦和商务部长罗斯,他们往往被贴上“温和”或者“鸽派”的标签。而莱特希泽想要“两部一办”都遵从他的强硬思路,就必须首先“干掉”姆努钦和罗斯。
首先露出“破绽”的是罗斯。先是在2017年的7月,罗斯在华盛顿的豪宅内(价值1200万美元)设宴庆祝与中国达成的牛肉进口协议,但这份协议在莱特希泽眼里充满了“绥靖”,于是他直接打电话向川普“举报”了罗斯的庆祝活动,引得特朗普勃然大怒。而怀疑的种子一旦在老川心里种下,便会生根发芽。
不到一年后,又爆发了中兴通讯事件。2018年4月美国商务部认为中兴违反了一年前的惩罚协议,于是下死手对中兴“断供”并罚款11.9亿美元。这原本是罗斯想用来邀功的得意之作,但川普认为中兴事件扰乱了对华贸易谈判的节奏,于是直接发了一条对此事强烈不满的推特,随后把罗斯打入冷宫。
罗斯被打入冷宫的报道,2018年
虽然罗斯在此后拼命弥补,并策划了对孟晚舟的跨国抓捕,但他后面一直没能重拾老川的欢心。
接下来便是华尔街大佬出身的姆努钦。2018年的5月20日,当时正值鹤总率团访美结束。作为美方谈判主角的姆努钦,抽空参加了ABC广播公司的一档脱口秀节目(This Week),节目中他表示中美贸易谈判已达成初步的意向,中方将增加美国商品的采买来解决贸易顺差的问题,而“关税则被搁置了”。
莱特希泽看到后大喜,再次给川普打小报告,控诉姆努钦在媒体上展示了“软弱”,并表示征收关税是解决中美贸易问题的唯一途径。在这次事件之后,川普便对姆努钦进行了分权,仅让其负责金融、货币这类无关痛痒的谈判议题,而把更为尖锐的关税、技术转让、知识产权等问题交给莱特希泽。
到了2019年1月底,鹤总第三次赴美谈判,美方代表团的主导人物已变为莱特希泽,罗斯和姆纽钦都已经“靠边站”了。
根据《布鲁金斯学会》的统计,特朗普的第一个任期里一共有83名高级官员和14名内阁成员被换,远高于平均水平[4],而莱特希泽成为为数不多干满四年任期的官员。在2021年卸任之后,莱特希泽还担任了了特朗普传媒与科技集团(TMTG)董事会的董事,足见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至此,“两部一办”的对华贸易路线都变成了莱特希泽的形状。在莱特希泽剩下的两年任期里,他不但成功地让对几千亿美金的商品加了关税,更是大幅削弱了美国朝野上下支持自由贸易的力量。正如他在《没有自由贸易这回事儿》书里说的那样:“我们开创的优先事项转变,已在两党中扎下了根。”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一个人无法决定历史进程,但却常常能加速趋势拐点的到来。
02
尽管莱特希泽缺位未来四年,但一套新的“两部一办”的班子将会继续执行他的路线。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这些人的履历。
川普任命的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出身华尔街,是投资银行建达(Cantor Fitzgerald)的老板,犹太人,秃头加一脸络腮胡子,有点儿像同为犹太人的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卢特尼克在“911事件”时有658名同事在撞击中丧生,而他因为送儿子上幼儿园而逃过一劫,四天后身为CEO的卢特尼克就停发了死亡员工的工资,被媒体骂成全美名人。
之后,卢特尼克积极通过慈善和PR来摆脱“无情”的形象,前后给离世员工补偿了1.8亿美金,美剧《亿万》的主角人设就部分参考了他。卢特尼克跟特朗普的友谊长达二十多年,并在《学徒》中担任过嘉宾,他在竞选中帮助川普拿到了大量来自华尔街的募捐,最终得到了商务部长这一回报。
竞选活动中声嘶力竭的卢特尼克,2024年
财政部长贝森特,则是全球宏观投资公司Key Square的创始人,曾经做过索罗斯的合伙人,通过做空英镑和日元赚过大钱,但自立门户成立业绩却一般,管理规模从50多亿缩减到去年的5.77亿美元。他在政治上的押注胜率更高一些,这次大选除了担任川普的经济顾问外,还帮他募集了接近6000万美金的捐款。
贝森特是一名宏观对冲基金经理,国内读者其实对这个职业并不陌生,主要得益于这几年同样从事宏观对冲投资的李蓓女士的出圈。其实贝森特跟李蓓有不少共同点,比如都跟业界顶级大师学习过、离开大佬后都选择了自主创业、颜值都很高、都有两个孩子以及性别取向都为男。
画风相对正常的贝森特
历史上,华尔街是诞生“中国人民老朋友”比较多的地方,比如保尔森和苏世民,而上一届川普政府里的姆纽钦(出身高盛)也是相对偏“鸽”(ps防杠:是相对而言)。但川普在组建新班子时,因为有了前车之鉴,所以对内阁成员的第一要求就是:要无条件、无异议、无折扣地执行川普的大政方针。
对卢特尼克和贝森特来说,要做到像空输部队对全斗焕那样충성(忠诚),否则就会听到那句:You’re Fired!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次大选之前,卢特尼克在中国有不少生意,贝森特几乎就没关注过中国,但在进入川普阵营之后,两人口径迅速向长官靠拢:卢特尼克全力支持给中国产品加60%关税的计划,而贝森特在一篇纪念安倍的文章里,也称颂道:“川普总统最持久的成就可能是唤醒美国和世界,意识到日益敌对的中国日益增长的危险。”
同时,而接任美国贸易代表的贾米森·格里尔,以前也是世达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代理过美国最大的钢铁公司US Steel起诉中国钢铁行业的官司,最熟悉的中国城市应该是唐山。2017年他被莱特希泽从世达所拉过来担任副手,他不可能重现莱特希泽的影响力,但一定会是他路线最忠实的执行者。
典型WASP(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形象的格里尔
而除了“两部一办”之外,川普还在天平上加了另一个砝码:抽象大师彼得·纳瓦罗(Peter Navarro)。
纳瓦罗出生于1949年,非主流经济学者,出版过四本攻击中国的畅销书,内容逻辑感人,因为找不到愿意背书的学者,纳瓦罗干脆虚构了一个叫“Ron Vara”的假的中国问题专家来自我肯定。这种强大的“现实扭曲”能力让川普如获至宝,第一次竞选时就招入麾下,上台后更是新设了一个“白宫贸易和制造业政策办公室”(OMTP),让纳瓦罗当主任。
事后证明川普的这一任命“性价比”很高。纳瓦罗上任后比莱特希泽还猛,疫情期间积极抹黑中国,属于鹰派中的战斗鹰。而2020年川普败选后,纳瓦罗更是救主心切,试图推翻选举结果,结果被拜登政府送进监狱,直到今年7月份才放出来。2024年12月4日,川普致富不忘同路人,让纳瓦罗重新担任老职位。
一向咄咄逼人的纳瓦罗
在中美贸易问题上,纳瓦罗坚定支持莱特希泽,甚至比他还要极端,比如提议美国退出WTO。当然,他不光对中国歇斯底里,他在所有议题上都很“疯”,比如辱骂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在地狱里有个好位置”、倡议用羟氯喹来治疗新冠、称福奇制造了新冠病毒……他本质上是一个更加“反智”版本的川普。
因此,未来四年“两部一办”仍然会继续执行关税和贸易保护路线,背后加上纳瓦罗的督军,莱特希泽的影子仍然无处不在。
03
2023年7月,莱特希泽出版了一本书,书名简单粗暴:No Trade Is Free,中文翻译为《没有自由贸易这回事儿》,或者《天下没有免费的贸易》。
No Trade Is Free, Robert Lighthizer
此书是莱特希泽的“立言”之作。书里先是结合自己小镇青年的经历,指控全球化对美国普通人的“伤害”,然后回溯了美国贸易政策的演化,指出其“漏洞”,接着把主要贸易对手挨个点名,详述怎样对付他们(中国接近全书50%篇幅),最后系统性总结自己的贸易、关税和制造业的观点。
这与其说是一本个人回忆录,不如说是一本贸易版的Mein Kampf。在读这本书时,笔者感受到了莱特希泽“青史留名”的强烈雄心:他既想把这本书变成MAGA贸易路线的说明手册,也想让它成为两党未来几十年共同遵守的圣经。书里有很多偏见和“暴论”,也有不少颠覆美国主流认知的基本常识。
下面我对这本书的核心观点进行一个总结和摘录:
1. 关税。莱特希泽最喜欢的武器就是关税,而为了给这件武器背书,他几乎把美国历史上所有支持高关税的政治人物的观点都罗列出来,并认为所有“关税伤害经济”的观点都是谬误——等于大声告诉未来的美国各级官员:关税就是祖宗家法,而且不会有副作用,你们可劲儿收吧。
2. 自由贸易。莱特希泽完全反对自由贸易,他认为过去几十年的全球化是美国的“一段弯路”,自由贸易拥护者才是极端分子。书中他的一段“三个减少”未来肯定会成为政客频繁引用的金句:“廉价消费品导致美国就业机会减少,进口增加会导致制造业减少,而贸易赤字会导致国家财富减少。”
3. 制造业。莱特希泽对制造业的重视程度超过了我们过去对美国的固有印象。比如书里这样一段原话,如果隐去作者名字,很多人会以为这是一个中国工业党网友说的话:
“在很大程度上,国家繁荣来自农业、制造业和采矿业(包括石油生产)。这些行业实实在在地为国家创造了价值,未来也是如此,因为一个国家很难对自己根本不生产的产品进行创新。
许多服务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国内转移财富。例如医疗保健,虽然非常重要,但该行业并不能为国家创造财富。零售业也是如此;该行业可以让一些人致富,但都无法养活一个民族。”
4. 消费者和生产者。中国作为出口国,一个通常的观点是中国廉价商品能够帮美国消费者降低通胀、提升生活质量。而莱特希泽部分承认这一点,但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框架:相比于补贴消费者,美国更应该重视扶持生产者。书里两段原话是:
“我们必须牢记,我们的公民首先是生产者,其次才是消费者。生产对公民享受工作尊严、 养家糊口和积极贡献社会的能力至关重要。”“美国人再也不能继续把自己当作消费者, 而不是生产者。”
5. 产业补贴。莱特希泽在公开场合经常指控别的国家搞产业补贴,认为这些补贴扭曲了市场,违反了公平。但是,到了自己身上,他又明确主张美国也要搞产业补贴,“那能一样吗.JPG”。他的原话是:
“一般来说,产业补贴不是一件好事情。补贴加剧市场上的低效率,而且,由于补贴背后的政治考虑并非总是符合人民的最大利益,经常导致资源的错误配置。但是,在一些领域,没有补贴我们无法竞争。有一些经济竞争是美国输不起的。”
综上。这本书有相当一部分的内容,是中国人看了后会觉得“你们才知道啊”的常识,比如关于制造业和消费者/生产者的那部分。另外,如果忽略莱特希泽站在中国对立面的立场,他的很多观点从美国人的角度出发也能勉强被理解,而他对于美国目前存在问题的总结,基本上也都说在了点子上。
但莱特希泽以及MAGA们的问题在于:他们诊断对了症状,但只会开两副治不好病的药——关税和脱钩。
马克吐温说过一句话: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东西都像钉子。莱特希泽作为一个贸易律师出身的人,职业生涯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打跨国贸易官司,所以在他眼里,贸易天平的两端只有“原告”和“被告”,“对抗博弈”的成分远远大于“合作共赢”,而所有对美贸易顺差国,都是在占美国人的便宜。
但这两副药并没有带来制造业的重振。经历了川普第一届政府的5次加税,我国目前(24Q4)约有30%的商品被征收25%的关税,还有30%则是10%,剩下的商品则是免税,加权后的有效税率则是11.82%,远高于美国目前2.6%的加权平均关税。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份额不跌反增,增加值占全球超过30%。
美国制造业从对华的高额关税中获益了吗?这几年美国利用关税以及《减税与就业法案》《通胀削减法案》等法案,加上天量的产业补贴,造成了一部分制造业回流,但整个制造业部门的就业人数在贸易战爆发的2018年是1270万人,五年后的2023年只略微上涨了14万人,增幅勉强超过1%,几乎没有变化。
其核心根源在于:关税和脱钩只是从“需求侧”来倒逼制造业回流,相比之下,美国更需要的是一套从“供给侧”来提振制造能力的策略。
想要真正重振制造业,需要蓝领工人需要重新培养技能、杜绝任何毒品、接受工作内容相对枯燥的制造业岗位;需要大学振兴工科专业、引导人才从金融法律等行业回流、培养工程师队伍;需要联邦政府大力投资电力和交通基础设施、重塑基础和职业教育、所得税改增值税或现金流税等等……
更难的事情还在后面:美国要想提升本国工业品的竞争力,必须放弃美元在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才能把汇率调整到出口商品具备优势的区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对于普通美国人来说,要支持美国的再工业化,需要用真金白银用来购买价格更高、质量更低的本国工业品,并继续忍受高额通胀。
上述这些,罗斯福时代的美国人或许能做到,里根时代的美国人或许敢尝试,但现在严重撕裂和极化的当代美国人却很难做到。“重振工业老区”这句话听起来壮志凌云,但难度不亚于造极紫外光刻机,即使是在西方眼里无所不能的中国政府也不容易做到,这是由制造业背后的一条条客观规律决定的。
但按照莱特希泽和MAGA的风格,没做到只能是药效还不够。因此在川普的第二任期里,他们不会改弦更张,他们只会加大剂量。
04
莱特希泽最后一次在媒体上现身,是2024年10月份跟美国经济学界的一次隔空交战。
此时,他还是川普竞选阵营的重臣,是四爷府里的邬思道,是未来可能接任商务部长或财政部长的热门人选,因不遗余力地为川普的经济政策——尤其是关税政策辩护。莱特希泽前后在《经济学人》和《金融时报》上撰写文章,向选民传达“关税不会影响美国经济,反而会帮助经济增长”的观点。
2024年10月,两名美国经济学家撰写了《不,关税不会促进增长》一文,对莱特希泽的论点进行抨击[8]。莱特希泽撰文回应,完全不理会经济学家给出的数据和逻辑,而是自说自话地扔出了一个他认为强力的论据:从南北战争结束到1900年,美国关税税率超过40%,但经济总量却高速增长[9]。
美国19世纪下半叶的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早就被经济学界研究烂了,诺斯(Douglas North)、钱德勒(Alfred Chandler)和福格尔(Robert Fogel)的著述能塞下半个图书馆:全国范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第二次工业革命诞生的电力、铁路和电话等技术带来的效率提升、石油工业的发展、广袤的未开发土地、以及数千万的欧洲移民(人口翻了一倍)……保护性关税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很小。
可以想象,如果有学者把乾隆征服准噶尔后中国领土的扩张,归功于皇帝大人对马尔嘎尼使团的拒绝,该是一件多么荒谬的事情。
但对莱特希泽来说,逻辑和事实在在先入为主的观点面前完全没用,“你讲你的,我讲我的”。这种风格骨子里来源于川普本人,他在上次执政期间违背科学规律的操作数不胜数:否认全球变暖、拒绝佩戴口罩、用消毒剂治新冠、反对疫苗……这也是为何美国科学界始终拉不下脸来支持川的重要原因。
其实在第一次贸易对抗中,就有美国经济学家就警告:对中国的高关税并不意味着能够降低中国工业品的竞争力,因为中间产品和供应链可以绕道越南、墨西哥甚至欧洲国家进入美国,而即使是美国的高端制造如医疗设备和飞机等,也需要中国的线路板和螺丝钉——最后结果证明就是如此。
但从2016年开始,人们早已经习惯了MAGA人物这种不讲逻辑的风格,甚至很多人认为“无伤大雅”,更有不少骨子里慕强的崇拜这种霸总气质。但在真实的世界里,客观规律才是最终的裁判,“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这种语录在男女关系里可能成立,但在经贸的世界里只会被打脸。
而“尊重事实、逻辑和客观规律”这一点,恰恰就是中国能用来反击的切入点。
中国作为顺差国,箱子里的工具天然比对面少,但“事实、逻辑和客观规律”其实是摆在地上两边都能捡起来能用的工具,对面越是不用,我们就应该越是重视,比如坚持开放,坚持改革,坚持市场经济,尊重企业家精神,用法治来提升营商环境等——朴素的武器,才是真正有杀伤力的武器。
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莱特希泽的信徒们会继续推动他的贸易路线,未来四年美国市场将进一步关闭它的大门。这意味着我们要放弃幻想,早做准备,必须加速国内市场的建设,用长期的制度性安排来解决消费占GDP比例过低的问题。在刚刚结束的政治局会议里,“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就是应有之义。
不惧困难,对症下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国这次一定可以应对地更好。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参考资料
[1] How Robert Lighthizer Got Shut Out of Trump’s Cabinet, WSJ
[2] Frozen out: Trade hawk Lighthizer unlikely to return for Trump’s second term, POLITICO
[3] No Trade Is Free, Robert Lighthizer
[4] Robert Lighthizer: Trump’s China Trade Warrior and ‘Food Fight’ Referee, NYT
[5] Donald Trump is no liberal on trade, Robert Lighthizer, The Washington Time
[6] Ross losing sway with Trump on China, Politico
[7] Robert Lighthizer Blew Up 60 Years of Trade Policy, ProPUBLICA
[8] No, Tariffs Don’t Fuel Growth, Phil Gramm, Donald J. Boudreaux
[9] Lighthizer Replies on Tariffs and U.S. History, WSJ
作者:戴老板
编辑:王一川
责任编辑:戴老板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