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文章里提到的所有上市公司,仅作为分析之用,不作为交易参考!
2)本公众号不荐股、不诊股。文章内容和观点仅仅是个人对公司的分析看法,不做估值,仅供阅读,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一、小鹏的基本面转变是如何发生的?
回顾小鹏的历史,曾经有点辉煌过,但是更多的是拉垮,销量不行,订单不行,本来智驾很好,但是后面被华为问界抢了风头,交付不行,产品型号太多,没一个爆款。
为啥现在小鹏又行了?
这确实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
先看看小鹏的历史:
2014年的时候小鹏并不是何小鹏的
小鹏汽车(Xpeng Motors)成立于2014年,总部位于广州,是中国领先的智能电动汽车公司。公司由夏珩、何涛等人共同创立,早期团队成员主要来自广汽、福特、宝马、特斯拉等知名整车企业,以及德尔福、法雷奥等大型零部件公司。
何小鹏先生是UC优视的联合创始人,曾担任阿里巴巴移动事业群总裁。在小鹏汽车成立初期,何小鹏以投资人身份参与,并未直接加入公司的管理层。他强调自己当时是“100%投资人心态,从头到尾都没有想过要加入”。
2017年8月,何小鹏正式加入小鹏汽车,出任董事长一职,开始全面参与公司的战略规划和运营管理。
包括小鹏汽车这个取名也是有缘有的
小鹏汽车在成立之初曾计划命名为“橙子汽车”,但由于商标注册受限,最终采用了“小鹏汽车”这一名称。联合创始人夏珩曾征询何小鹏的意见,是否可以使用他的名字作为品牌名称。尽管何小鹏最初有顾虑,但他认为,国际上许多知名汽车品牌,如丰田、本田、福特等,都是以创始人姓名命名的。因此,他决定采用“小鹏汽车”这一名称,体现了他对智能汽车时代的全情投入
很有点和特斯拉相类似,特斯拉并不是马斯克创建的,而且缺钱的时候找马斯克投资,马斯克就投成第一大股东,并且成为管理层,后面把创始人清除出去了。
当然,何小鹏和走了这一步,后面也把2为创始人都清除出去了。
2017年何小鹏任董事长,形成四人组合,夏珩负责产品的开发和制造,何涛负责小鹏的供应链和销售的相关工作。顾宏地负责公司的战略、财务、投融资及全球化业务。
这个团队有个很大的问题,全是技术性人才,完全的缺乏产品和市场经验。所以造出的第一款车G3,技术是很有亮点的,但是缺乏产品意识和营销意识,并不是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型号又多,结果销量惨淡。
后面也出现了短期爆款,比如G6。
在2022年上市以后,甚至出现过中期爆款---P7,2021年还成为蔚小理的销量冠军,也曾经高光过。
但是经历了P5的产品型号太多,G9销量不佳。小鹏陷入了困境。
变化是从这个困境开始的。小鹏也完全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团队不合理,缺乏产品经理、缺乏营销人才。小鹏也想带找人做CEO,他自己管技术,一度宣称要给小鹏汽车找一个“具备管理10万人能力”的CEO,但是找不到合适的。
作为他的大哥--雷军合适的时候给了非常好的建议,CEO一定要小鹏来做,而不是去找别人,这样才会有最大的驱动力、最大的责任去把公司管好。 这也是雷军自己的创业经验。
雷军是小鹏浏览器公司的最主要投资者,也是公司董事长。
小鹏和雷军关系深厚,小鹏也从雷军身上学到很多。
变化是从小鹏陷入深度困境开始的。
首先就是团队的重组,剔除了初始团队的大部分管理高层,12位高管只留下2位了,其他都踢出了。
然后引入王凤英,负责产品和营销。王凤英的到来,补齐了小鹏的很多短板,包括产品规划设计,王凤英也是很强的产品经理,当初在长城,转型到SUV,并且高出哈弗爆款,都是王凤英主导的。
王凤英来了以后,在给小鹏做变革,做了一系列的变革。
开始见到起色了,G6上市订单不错,新款G9有起色,纯电X9也表现比之前好多了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小鹏的变化在Mona 3开发爆发了,成为了爆款。
经过前面一些车型的经验积累。解决了下面的一些问题:
1、产品定义,关注需求需求,缩减型号
2、渠道管理,
3、市场营销
4、供应链,供应链的改变成效是十分明显的。Mona 3经过3个月产能提升,实现了从1万月产到2万月产的爬升,速度比小米Su7还快。
上面这些是王凤英带来的。
而下面则是小鹏一贯的重视技术带来的:
1、通过技术降低成本,Mona 3能到这个价格,非常有竞争力,而且Mona3的毛利率应当不差,因为3季度有1个月的M3销量,汽车毛利率提升了2个点。
2、用纯光学技术,摒弃激光雷达,大幅降低智驾成本,使得智驾可以下放到10-20万的区间。
小鹏的转变,是在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以后开始反思并改进而形成的。
除了引入王凤英,还引入还海外知名设计师已经一些管理层。
另外,把主要的短板逐步补齐,短板的补齐在m3上开始显现出来了。
所以何小鹏在2024年一季度业绩会上就敢于表示,从三季度起,小鹏汽车将开启强产品周期,并在海外市场方面将加快扩张。。
果然,小鹏那时没说大话,从三季度开始M3上市就开始爆款,然后到P7+第二个爆款,关键是小鹏说后面每个季度一个新产品,都要是爆款,直到26年。
可见当初小鹏是非常有底气的,那在意识到问题,找到了如果解决问题之后,然后开始解决问题,经理了23年的调整,已经有了充分的信心。到P7+就验证了当初小鹏的"大话"和信心了。
记得之前小鹏说未来10年中国主流汽车品牌会缩减到7家,不要在乎短期的排名。那时已经有了比较强的长期产品规划了。
那么小鹏的变化是稳定和持续的吗?也就是小鹏的这个转变能否带来持续的爆款?
我认为是大概率的,因为智驾车是个全方位的竞赛,有短板马上会体现出来,而且最关键的是要能快速去改变,现在小鹏的这套已经经过了M3和P7+两款车的验证了,当然,后面每个季度都会有一款新车来验证。可能还会有短板出现,就看小鹏能否再次快速改变再补齐短板。
这个转变其实并不是一决而就的,中间经历了23年24年,也经历了几款反响不错,但是没有爆款的车。
在中国新势力中,最像特斯拉的还是小鹏,特别是小鹏补齐了短板之后。都是最重视技术,公司一开始都不是自己的。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