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生11
2024-11-26
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看
这个没上过大学的新西兰人,正在太空中挑战马斯克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分享至
微信
复制链接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打开APP,发表看法
APP内打开
发表看法
{"i18n":{"language":"zh_CN"},"detailType":1,"isChannel":false,"data":{"magic":2,"id":374889191682456,"tweetId":"374889191682456","gmtCreate":1732566738345,"gmtModify":1732566740254,"author":{"id":3449658299816057,"idStr":"3449658299816057","authorId":3449658299816057,"authorIdStr":"3449658299816057","name":"易生11","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e5b6fc05116d51cf9e4c4f8278f4ce5b","vip":1,"userType":1,"introduction":"","boolIsFan":false,"boolIsHead":false,"crmLevel":2,"crmLevelSwitch":0,"individualDisplayBadges":[],"fanSize":3,"starInvestorFlag":false},"themes":[],"images":[],"coverImages":[],"html":"<html><head></head><body><p>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看</p></body></html>","htmlText":"<html><head></head><body><p>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看</p></body></html>","text":"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看","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1,"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0,"favorite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374889191682456","repostId":1114922311,"repostType":2,"repost":{"id":"1114922311","kind":"news","pubTimestamp":1732528301,"share":"https://www.laohu8.com/m/news/1114922311?lang=&edition=full","pubTime":"2024-11-25 17:51","market":"us","language":"zh","title":"这个没上过大学的新西兰人,正在太空中挑战马斯克","url":"https://stock-news.laohu8.com/highlight/detail?id=1114922311","media":"创业邦","summary":"发射价格不及猎鹰9号零头,18天造一箭。","content":"<html><head></head><body><p>作者丨临风</p><p>尽管SpaceX已经在全球航天的发射次数、入轨质量、回收成功率等方面一骑绝尘,而这并不耽误后起之秀走出独立的发展曲线。</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火箭实验室(Rocket Lab)就是其中之一,这家公司在2023年完成了9次发射,有3个发射点,2个发射场,其主打产品“电子”号是全球第一个使用电驱动循环发动机的火箭。</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如果将Rocket Lab50多次发射任务送入轨道的质量加起来,还不及猎鹰9号一次送得多。</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电子”号火箭主要用于向近地轨道发射小卫星,能将300公斤有效载荷送入低地球轨道(LEO),针对太阳同步轨道(SSO)在500公里高度的有效载荷能力为200公斤。而且其成本足够低,这类火箭早期报价不到500万美元,比猎鹰9号发射起步价6700万美元,零头都算不上。</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8ef5cf1141e48ade0b2d2a7c5b2935cb\" alt=\"图源:宇航员,各类火箭比较\" title=\"图源:宇航员,各类火箭比较\" tg-width=\"1080\" tg-height=\"608\"/><span>图源:宇航员,各类火箭比较</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据报道,“电子”号火箭在去年实现部分复用,在卫星小型化的将来大有用处。有分析称,2029年小型卫星发射市场规模约500亿美元,Rocket Lab将占下10%。</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Rocket Lab创立于2006年,从探空火箭做起,打破南半球火箭入轨零记录,2018年开启商业发射阶段。在2020年后收购四家公司提供卫星追踪、太空软件、太阳能电力等太空服务,延展出丰富的业务线。2021年,它通过SPAC在纳斯达克上市,主要业务为卫星发射和航天器制造,承接政府合同与商业任务,如NASA的CAPSTONE及SDA的5.15亿美元卫星合同。</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其创始人Peter Beck出生于没有航天基础的新西兰,没有上过大学但却白手起家将Rocket Lab带出新西兰,走向纳斯达克,上市时股权估市值为48亿美元。</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当前,Rocket Lab正在研发中型火箭“中子”号运载火箭,定位直接与猎鹰9号竞争,其发动机阿基米德于8月8日完成首次静态点火测试。据悉,“中子”号火箭还将实现整流罩回收。</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公交车”便宜,“出租车”也有市场</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Rocket Lab的“电子”号火箭是小型运载火箭的价格领域冲出的一匹黑马,在SpaceX称霸的美国商业航天领域一反众火箭公司的疲态,欣欣向荣。</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据Rocket Lab的2024年Q2财报,公司发射服务收入在截至6月30日的6个月期间为6210万美元,完成8次发射任务,如果粗略估算其发射报价,每次发射任务收入约776.25万美元。</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其创始人兼CEO Peter Beck把“电子”号火箭这类专享小运载系统比作“Uber打车”,把SpaceX的拼车服务比作“公交车”。这其中,“电子”号还能提供专项发射服务。</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ceX“公交车”虽然便宜,但没有“出租车”更好的灵活度,Peter Beck的目标则是以公交车的成本提供Uber的服务。</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尽管轻型火箭无法与重型火箭直接比较,但它们都能运送小型载荷,如SpaceX的拼车服务。</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据数据,SpaceX猎鹰9号拼车发射服务起步价为110万美元,将200公斤有效载荷送入太阳同步轨道。即使价格非常公道,但Rocket Lab显然更吸引需要发射比立方星更大的能力,但又不需要重型火箭服务的客户。</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6月,Rocket Lab与日本Synspective签订合同,要求2025年至2027年期间使用“电子”号火箭发射12枚StriX合成孔径雷达 (SAR) 卫星,两家没有透露财务条款,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单笔“电子”号火箭订单。有消息称,这给Rocket Lab增加了7500万美元收入。<br/></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885ca0facaf3cac3f42dc5549d1629ae\" alt=\"图源:SpaceNews,SynspectiveCEO 新井元之与Peter Beck握手\" title=\"图源:SpaceNews,SynspectiveCEO 新井元之与Peter Beck握手\" tg-width=\"900\" tg-height=\"600\"/><span>图源:SpaceNews,SynspectiveCEO 新井元之与Peter Beck握手</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其中提到的StriX便是一种小型SAR遥感卫星,发射质量为100kg,同等情况下Synspective会选择性价比更高,并有定制化服务将SAR送入精确轨道的Rocket La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由此,从发射成本来看,“电子”号火箭成为较小有效载荷更具成本效益的选择,尤其是小型卫星的专载任务,Rocket Lab或许更具优势。</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据报道,在2022年11月20日,“电子”号火箭第16次发射中,携带了互联网服务、太空垃圾处理评估以及地震监测等30颗小型卫星送往太空,其中24颗是“蜂群”卫星组网的卫星,旨在给全球提供物联网服务,提供便宜的卫星通信支持。</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未来十年将建造的所有卫星中,80%以上将是小型卫星和星座。“至今我们造出来的火箭,是为了装载公交车大小一样的航天器进入轨道使用,而这类航天器对指尖大小的装置却很不实用,”Peter Beck说。<br/></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721e76d8286b1cadf6e19515a4aeca38\" alt=\"图源:YouTube,Peter TED演讲(2019)\" title=\"图源:YouTube,Peter TED演讲(2019)\" tg-width=\"1080\" tg-height=\"841\"/><span>图源:YouTube,Peter TED演讲(2019)</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有分析指出,在星座巨型化的背景下,卫星制造正进入“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时代。小型卫星因重量轻、体积小、成本低、研制周期短的特点成为商业航天发射的首选。</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21年,SpaceX成立以来第一次全资收购了一家初创Swarm,一家专注于通过微型卫星提供窄带数据服务的公司。SpaceX当初收购或许是看中其微型卫星和物联网通信成本降低,来服务星链计划。Swarm的卫星尺寸小至11×11×2.8厘米,重量仅400克,一本口袋书的大小,有利于灵活部署卫星网络。</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未来,在卫星小型化的趋势中,兼具成本效益、发射频率的Rocket Lab更可能成为最优选。</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已实现部分回收复用</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让Rocket Lab成为美国商业航天发射老二的“电子”号火箭受众多航天爱好者关注。</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自2017年5月以来,“电子”号火箭已经成功发射52次,成功48次,失败4次,其中包含两次初始试飞“It's a Test”(失败)、“Still Testing”(成功)。</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直到2018年11月,“电子”号火箭“It’s Business Time”一箭六星正式进入商发阶段。</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18年1月的Rocket Lab成功试飞对全球发射记录来说仅仅是一次入轨记录,但却是首次在南半球成功发射火箭并入轨,发射地点是Mahia, LC-1A,这是新西兰唯一的航天发射场,也是唯一的进行近地轨道飞行的商发场。</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彼时,“电子”号以超低发射价格闻名,有人评价:“未来,这个发射商可能成为全球小微卫星市场的一条鲶鱼。”</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它被称为运载效率最高的小型运载火箭之一。据官网描述,截至目前,“电子”号是全球仅有的可重复使用的小型运载火箭,已成功部署192颗卫星,有3座专用发射台。长度18m、直径1.2米,2+Kick级,干重1284kg,湿重13000kg,起飞重量13t。</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da8d452fffb6ba6ab06aff3531012aec\" alt=\"图源:Rocket Lab\" title=\"图源:Rocket Lab\" tg-width=\"1080\" tg-height=\"553\"/><span>图源:Rocket Lab</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据航天爱好者分析,小于100t起飞质量的火箭运载系数很难达到1.5%,而“电子”号将运载系数做到了2.3%(LEO有效载荷300kg/起飞质量13t),堪称奇迹。“‘电子’号之所以能在这种体量上做到这么高的运载系数,归功于其大幅度的技术创新,如碳纤维复材件体、液煤共底储箱、电动泵发动机等。”<br/></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76bc5681a49b37435a8fae19880af0fe\" alt=\"图源:eoPortal\" title=\"图源:eoPortal\" tg-width=\"1080\" tg-height=\"847\"/><span>图源:eoPortal</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电子”号火箭不仅是个小而精悍的“出租车”,还是全球第一个使用电动泵发动机的火箭,是特立独行的Electron运载火箭。</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据官网介绍,Rocket Lab的卢瑟福Rutherford发动机重约35公斤,是世界上第一款发射到太空的3D打印电动泵发动机。该发动机于2013年开发,同年试射了第一台。</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卢瑟福是世界上使用3D打印材料部件最多的火箭发动机,在24小时内就能打印出来。这一点,暗含了Peter Beck的未来目标——提高火箭发射频率。</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Peter夸了一句海口,“实际上,我们被授权在未来30年内每72小时发射一次,我们这家私企能发射的次数加起来比整个美国都多。同样,我们每72小时就得造一枚火箭。”那么,他们需要全新的程序和系统去制造发动机,而不是传统发动机的按月/年计算的制造时间。</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电子”号对卢瑟福的成功运用,表明他们做到了。据财报,Rocket Lab在2024年前6个月制造6枚运载火箭,生产率稳定,生产周期从30天缩减至18天。</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据悉,卢瑟福发动机用作“电子”号运载火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第一级设有9台,第二级有一台真空优化版发动机。卢瑟福发动机采用无刷直流电动机和高性能锂集合无电池来驱动推进泵,减少燃气发动机循环发动机所需的复杂涡轮机械。</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即,卢瑟福发动机制造的难度降低,效率却能达到90%,且主要部件如燃烧室、喷射器、泵、主推进阀采用3D打印,卫星发射的精确度控制在1.4公里以内,提高了灵活性也缩短了生产时间。</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电子”号火箭制造流程简化、采用3D打印及专注小型载荷类别的特点,使其与大型火箭的开发成本相比较低。据Payload,Rocket Lab约花费1亿美元将“电子”号火箭送入轨道,开发成本与猎鹰1号的9000万美元(经通胀调整为1.31亿美元)相当,猎鹰9号最终成本则为3.9亿美元(扣除通胀因素后为5.54亿美元)。“电子”号火箭在一列中小型火箭里开发成本最低,不到LVM3(印度)的四分之一。<br/></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a7db98db66417342cdcacb0ce05bb460\" alt=\"图源:Payload\" title=\"图源:Payload\" tg-width=\"1080\" tg-height=\"852\"/><span>图源:Payload</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此前,马斯克没再继续造猎鹰1号,转向重型火箭赛道,将轻型火箭市场的蛋糕留了出来。</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而就是这样经济实惠的开发条件下,2019年,Rocket Lab还提出了火箭回收复用方案。因为猎鹰9号运载的一子级实现回收复用后,单位载荷成本大大降低,发射周期缩短至不到1月。据2021年《卫星与网络》数据,“电子”号一子级的制造周期约30天,占整箭生产时长40%,成本占整箭50%。</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单从回收数据来看,截至2024年8月12日,SpaceX已经成功回收猎鹰9号助推器348次,其中322次成功,成功率为92.5%,实现了每月多次的发射节奏。</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同样,如果“电子”号火箭无法实现一子级回收,则难以达到其拟定的“一周一发”频率和节约成本的目标。</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电子”号火箭成为回收风潮的一员。因为“电子”火箭是中小型火箭,所有的推进剂将用于发送载荷入轨,无法跟猎鹰9号一样,保留足够的余量推进剂实现垂直反推着陆回收。</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Rocket Lab设想的回收方案很酷。最初,他们计划采用“无动力启动减速+直升机空中捕获”的方案,也就是“空捞”。<br/></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ed80517a853f13fa265cbca50af89624\" alt=\"图源:seradata,直升机回收方案\" title=\"图源:seradata,直升机回收方案\" tg-width=\"941\" tg-height=\"1024\"/><span>图源:seradata,直升机回收方案</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火箭一子级随着稳定阻力伞拉开后,降速减缓,此时准备好的直升机通过三角钩挂住引导伞和主伞的绳子,成功实现回收。“空捞”的好处是,一子级不会降落到海面造成腐蚀,而且简单直接。<br/></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7d5d8d235c81c5cbb21124dd10becb47\" alt=\"图源:The Verge\" title=\"图源:The Verge\" tg-width=\"750\" tg-height=\"500\"/><span>图源:The Verge</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方法看似简单,却花了3年时间试验,历经2次失败。难点在于,要保证一子级降落位置可控,降落伞要在超声速的情况下成功减速,直升机承载住一子级再入过程中的重量并向水平方向移动。</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据统计,2019年12月,第10次“电子”号发射任务首次尝试一子级再入实验。安装BRUTUS火箭“黑匣子”收集一子级再入时的重要数据,包括实时传输和记录视频。</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一年后的11月,第16次“电子”号发射任务试验主降落系统(MDS)。据称,该系统可以使最终溅落速度降低至10m/s,这次任务完成首次一子级回收,溅落海面的一子级采用回收船运回。不到半年,第20次“电子”号任务中,第二次一子级回收试验中,主降落系统运行正常。<br/></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11b5c9f766a59d18ec35bb80f45bb6b0\" alt=\"图源:Space,任务名"Don't Stop Me Now"电子号火箭,2020年\" title=\"图源:Space,任务名"Don't Stop Me Now"电子号火箭,2020年\" tg-width=\"1080\" tg-height=\"720\"/><span>图源:Space,任务名"Don't Stop Me Now"电子号火箭,2020年</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一切准备就绪,进入实战阶段。Rocket Lab在2022年5月首次尝试直升机回收火箭助推器,因直升机负载参数超过模拟捕捉箭体时的数值,未能按计划运到地面,抛入海中。<br/></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32ecadcea65c9e9c762947e313d6e092\" alt=\"图源:ZDnet\" title=\"图源:ZDnet\" tg-width=\"1080\" tg-height=\"592\"/><span>图源:ZDnet</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同年11月,第二次尝试直升机回收时,任务代号被定为“Catch Me If You Can”。直升机S-92前往回收区域却没发现一子级的踪影,空中捕捞再次失败。<br/></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24f99f9ea7a9d8215837cedaaf737c4e\" alt=\"图源:TechCrunch\" title=\"图源:TechCrunch\" tg-width=\"1024\" tg-height=\"768\"/><span>图源:TechCrunch</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经过两次失败实验后,Rocket Lab在2023年改为“箭体伞降、缓降落海、船只打捞”的新方案,并在2023年7月成功回收火箭一级,并在8月的“电子”号发射中使用了飞行过的发动机组件重新组装(9台卢瑟福发动机中的一台),离复用更进一步,至少证明其他私营企业也可以做到部分复用。<br/></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dd805e480e89fb2f0a8cb105470bc4c6\" alt=\"图源:SpaceNews,2023年8月第40次“电子”号火箭任务成功复用一台卢瑟福发动机\" title=\"图源:SpaceNews,2023年8月第40次“电子”号火箭任务成功复用一台卢瑟福发动机\" tg-width=\"1080\" tg-height=\"608\"/><span>图源:SpaceNews,2023年8月第40次“电子”号火箭任务成功复用一台卢瑟福发动机</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低成本造火箭,再实现部分回收,是全球少有公司能达到的创新水平。</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国民营公司深蓝航天液体运载火箭“星云-1”在2023年8月整机试车,液氧煤油发动机“雷霆-R1”已初步具备完成运载火箭一子级回收飞行任务的能力。</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深蓝航天创始人霍亮在访谈中表示,这接近SpaceX在2015年的发展阶段。“从市场份额来看,SpaceX占据绝大部分,它凭借着回收火箭达到了现状,我对回收火箭的未来发展非常看好。它是一个具有颠覆性特征的产品,会淘汰掉大部分传统的一次性火箭。”</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没上过大学造出一枚火箭</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21年,Rocket Lab的创始人Peter Beck坐在半块大型整流罩模具前,用搅拌机搅碎了Electron的帽子,优雅得体地在餐盘前咽了下去。这是Rocket Lab新一代可回收中型火箭“中子”号的宣传视频,Peter表演了真香定律,随后郑重显露他们的开发目标。</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喜欢自嘲、说话风趣、行动力极强是Peter Beck和Rocket Lab的精神底色,历次“电子”号的任务幽默名称、打破“绝不开发中大型可复用火箭”后吃掉自己的帽子、用电动泵当“电子”号的宣传噱头等举动,无不体现Rocket Lab的无厘头。<br/></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dd7d9463de00cb162b9b9ac844be2102\" alt=\"图源:Rocket Lab\" title=\"图源:Rocket Lab\" tg-width=\"1069\" tg-height=\"755\"/><span>图源:Rocket Lab</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虽然搞笑,但绝非闹着玩。凭低价高效在微型卫星市场占有一席之地,Rocket Lab背后的灵魂指挥家就是他们的创始人Peter Beck。在今年新西兰国王生日荣誉勋章名单中,授予其“爵士”称号,以表彰他在航空航天、商业及教育领域的贡献。</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他在孩提时期仰望星空迷恋上星星时,内心呼唤他的是澎湃的热情,仅仅“看星星”对他来说远远不够,要抵达那个地方。</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而Peter Beck不是类似马斯克那样闪闪发光的亿万富翁,或话题度爆棚的网红符号,而是一个满头自然卷、白手起家的普通人,甚至没有上过大学,创业经历就一段Rocket Lab。两人的共同点,他们都是70后,从小对火箭充满兴趣,30岁时创办了自己的私营航天公司。</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TED的演说中,他曾笑着回忆,“我还在读书的时候,就被叫了家长,建议我去找个当地的炼铝厂上班,毕竟我的手工活儿还挺厉害。”</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Peter Beck出生在新西兰的因弗卡吉尔,最南部的沿海城市,一个走出过Burt Munro,1000CC摩托车世界纪录保持者的地方。</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以广袤田园和优质渔牧闻名的新西兰,Peter火箭梦的土壤却贫瘠得可怕,所以他的梦想在职业顾问看来不适合任何预设的套路,“荒谬得无法实现”。</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Peter身上的两个特质打破了固有常规,给他的梦想点了一盏灯。</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一是对火箭的执着和极强的动手能力。</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17岁他进厂在知名家电品牌斐雪派克当学徒,经年当上洗碗机的设计总监,也开始正经地涉足火箭动力领域。</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上学时他就造了一些“玩具”似的火箭,例如火箭单车,火箭背包滑滑轮。Peter不顾父母的反对以身试险,参加蒸汽动力火箭自行车比赛。他与赛车手Burt Munro姿态一样,伏低身体,趴在他自己改装的火箭发动机单车上疾驰而去。<br/></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26e9597bdac6044e69c78a75fbe1f36c\" alt=\"图源:ODT,Peter骑着蒸汽火箭自行车\" title=\"图源:ODT,Peter骑着蒸汽火箭自行车\" tg-width=\"640\" tg-height=\"480\"/><span>图源:ODT,Peter骑着蒸汽火箭自行车</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的母亲跟在后面,以准备随时为我叫救护车,那时起她应该已经接受我做这件事了”,Peter Beck说。</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Peter Beck没什么文化,但却意外地靠谱,交于他的工程项目都能出色完成。</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04年,这个仅有中学文凭的年轻人前往新西兰政府支持的Industrial Research,在群英荟萃、先进设备集中的研究中心从事智能材料、复合材料和超导体的研究。期间,Peter 接触到了复合碳纤维材料的测试工作,也是他后来在数次访谈中,除了“电子”号,一定会提及的火箭制造关键技术。</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直到2006年,一场美国旅行中他与美国火箭专家的沟通让其意识到低成本小型航天器的可能性,以及创新的航天力量要突破传统军工企业包围圈的困难。</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创业阶段是他特质二的体现,对现有条件的充分利用,加上运气,将困局变为优势。</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30岁的Peter无文凭,无航天公司从业经验,没有造火箭的雄厚资产。他选择创业,在新西兰成立了Rocket Lab,兼任CEO和CTO,一个人设计火箭。</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新西兰没有航天工业基础,有的岛上荒无人烟,且没有发射场。Peter分析:“每发射一枚火箭,需清空两千公里空域和两千公里海域及航运路线,导致航空公司每分钟7万美金的损失。新西兰是茫茫世界中一座孤零零的小岛,却是绝佳的发射地点。”</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此外,“帆船之国”新西兰在碳复合材料的研究绝对领先,游艇、赛艇制造强过美国,为Rocket Lab神奇的运载系数埋下伏笔。</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得道多助。Rocket Lab是新西兰第一个由政府资助的航天项目。Peter经介绍遇到新西兰航空企业家Mark Rocket,并获得了他30万美元的出资支持,并在Industrial Research的帮助下有办公室和实验室。零售商The Warehouse创始人Stephen Tindall、亿万富翁Vinod Khosla等成为Rocket Lab的早期主要投资者。</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09年,新西兰第一枚探索太空的火箭在投资者Michael Fay的私人岛屿发射,尽管有效载荷没有复原,但这让Rocket Lab成为南半球第一家进入太空的私营企业。<br/></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1367dc2a70715137d73e5c4b6d4f8bc0\" alt=\"图源:sciencelearn,Peter与Ātea-1火箭模型\" title=\"图源:sciencelearn,Peter与Ātea-1火箭模型\" tg-width=\"991\" tg-height=\"491\"/><span>图源:sciencelearn,Peter与Ātea-1火箭模型</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枚火箭名为Ātea-1,被归类为亚轨道探空火箭,可以在返回地球前短暂地“访问”太空,不会进入轨道,长6米,直径15厘米,发射重量60公斤,是最轻的太空火箭之一。从那时起,Rocket Lab就在研究开发一种普通客户能买得起的火箭。</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搬到美国之前,Rocket Lab接到过美国政府ORS的合同,研究低成本太空发射器国际替代方案,把小质量卫星送入极地和近地轨道,以及有限的NASA合同。公司不到10人,效率极高完成美方任务,合同的顺利让Rocket Lab的名声传到了万里之外。</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13年后,Rocket Lab获得硅谷风投的资金,总部从新西兰搬到美国加州。新西兰的发射对小型卫星来说可以达到理想的倾角,为了客户选择更广泛的轨道倾角,Peter Beck与NASA签署了《商业太空发射法案协议》,让Rocket Lab能充分利用NASA的人员、设施和设备。</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除了在美国发射,Rocket Lab在新西兰北岛东部租下发射场Launch Complex 1,成为“电子”号火箭发射的主要地点,租期30年,每年最多发射120次。<br/></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7699e5e0241267d842601592b72a4e58\" alt=\"图源:Business Wire,Launch Complex 1\" title=\"图源:Business Wire,Launch Complex 1\" tg-width=\"480\" tg-height=\"360\"/><span>图源:Business Wire,Launch Complex 1</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监管方面,新西兰政府配合出台法律,完善火箭发射相关的法律条文。在协议中保证不扩散毁灭性武器,不发射导弹等,并与美国政府签署双边条约。新西兰设立航天部门执行法律,如今,宽松的监管和航天工业历史的缺乏成为新西兰的主要优势,政府官方机构精简,企业环境自由。</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法律条例跑通后,Rocket Lab独立的发射场等同于他们拥有灵活的发射时间。</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14年7月,10吨重而成本不及600万纽币(约490万美元)的“电子”号火箭研制完成,Peter表示他们已收到30多枚卫星的预约。彼时,已成立7年的Rocket Lab团队仅有25人。</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四年时间,Rocket Lab的融资不断。除了美国VC Khosla Ventures,新西兰皇家Callaghan的资金,它还在2015年一举获得BVP和洛克希德·马丁的资金。在2017年第一枚“电子”号火箭发射前,Rocket Lab在D轮顺利筹得7500万美元,DCVC领投。</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18年11月,“电子”号完成了漂亮的商业首飞,同月,Rocket Lab宣布获得澳大利亚政府Future Fund领投的1.5亿美元资金,成为独角兽。<br/></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1b400efdd3974de3d06692907e08680a\" alt=\"\" title=\"\" tg-width=\"1080\" tg-height=\"744\"/></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随后,伴随着“电子”号火箭的发射任务,该公司处于一子级复用计划试验进行时,并于主降落系统试验成功后提出了可复用中型火箭中子号(Neutron)计划,Peter吃下了自己的帽子。</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21年8月,Rocket Lab宣布与Vector Acquisition Corporation的SPAC合并完成IPO,股票代码 RKLB。据CNBC,Rocket Lab的股权估值为48亿美元,此次交易增加了7.77亿美元的总现金收益。<br/></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7084d29b09c4a09b9a417affecc05492\" alt=\"图源:SpaceNews,Rocket Lab上市\" title=\"图源:SpaceNews,Rocket Lab上市\" tg-width=\"879\" tg-height=\"495\"/><span>图源:SpaceNews,Rocket Lab上市</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但是,从财报数据来看,至今Rocket Lab尚未实现盈利,2024年财年前6月累计净亏损8589.10万美元,去年同期累计净亏损为9150.60万美元,同比缩小6.14%。</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直接与猎鹰9号竞争</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19年时,Peter Beck强调,要实现太空大众化,普及通往太空的通道,火箭大小并不重要,发射频率才是重中之重。</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而火箭并非超市物品,随处购买,频率如何提升?尽管无法完全覆盖航天器产业链,但可以将Rocket Lab变成一个“火箭便利店”,让客户能在一家公司将卫星、卫星部件、卫星软件系统、入轨服务等一站式购齐,打造一个随时待命、按需发射,快速集成有效载荷的“响应空间”。</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623bffa5983159a0275e477b950ca354\" alt=\"图源:Rocket Lab\" title=\"图源:Rocket Lab\" tg-width=\"1080\" tg-height=\"577\"/><span>图源:Rocket Lab</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扩充航天器业务,Peter Beck此前的工程管理经验正好适用。从而,顾客成本降低,服务应答效率高。</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20年至2022年,Rocket Lab收购了多家公司补充业务线。它在收购加拿大小型卫星制造商Sinclair Interplanetary后,部分或全部有效载荷由Sinclair制造。2021年10月,Rocket Lab收购航天器飞行软件公司ASI,次月收购卫星分离系统制造商PSC,再在2022年1月收购太空太阳能产品供应商SolAero。</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收购提升了Rocket Lab的综合能力,以双向收入保障公司发展。Rocket Lab的业务一是做小型火箭或轻型火箭发射,业务二是航天器的部件供应。据2024年Q2财报,该公司有两个运营部门,发射服务和太空系统(space systems,航天器工程和设计服务等),其中太空系统的收入占去大头。</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8884a0d1fd5c48223623693d966c2ff0\" alt=\"图源:Rocket Lab 2024Q2财报\" title=\"图源:Rocket Lab 2024Q2财报\" tg-width=\"835\" tg-height=\"285\"/><span>图源:Rocket Lab 2024Q2财报</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其航空器的技术得到美国官方认可。据SpaceNews,2024年1月,Rocket Lab首次作为国防主承包商之一签署一份5.15亿美元合同,用于建造、测试和运行美国太空发展局第二批传输层Beta星座的18颗卫星(其他72颗由洛马和诺格制造)。</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Rocket Lab专为NASA的ESCAPADE任务设计制造了两艘探测器,探索火星的混合磁层,将于2024年末发射,任务持续时间约11个月。以及其他探索行星的任务,与Peter年少时期的初衷相符,令他十分激动。</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另外,Rocket Lab还有一条生财之道。它设计了光子号(Photon)卫星搭载平台提供定制化服务,允许顾客根据特定任务需求进行定制,这是一项增值服务。</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据分析,可以将光子号理解为一个多功能平台或者总线,给客户的卫星装上“服务器”,标准化的光子号能将卫星放入准确的轨道位置,也可长期停留轨道上提供服务。<br/></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029eb465ab793f4a1e6e025b539cfa99\" alt=\"图源:Rocket Lab,CAPSTONE Photon\" title=\"图源:Rocket Lab,CAPSTONE Photon\" tg-width=\"1080\" tg-height=\"720\"/><span>图源:Rocket Lab,CAPSTONE Photon</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ASA的Gateway计划轨道测试,探路者任务CAPSTONE顶点号选用了“电子”号和月球光子号。2022年6月28日,Rocket Lab发射了立方体卫星CAPSTONE航天器,将其送入月球弹道转移轨道,月球光子号搭载着CAPSTONE部署至月球附近。</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用于探月的光子号采用的是Rocket Lab另一重要发动机,居里发动机的升级版,该发动机也是3D打印制造。</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21年3月,而为了适应更多的订单需求,Peter Beck吃下帽子表示食言,他们将开发更大的火箭,即Rocket Lab的重点放在“中子”号火箭的开发上。2023年,维珍银河子公司维珍轨道破产后,Rocket Lab以1600万美元收购其位于长滩的公司总部、工厂和3D打印设施,用于为“中子”号发射提供产能。</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据财报,2024年上半年研发费用较去年同期增长2350万美元,同比增长43%,主要原因是“中子”(Neutron)号的开发建造以及航天器组件的原型支出。</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Payload消息,今年2月,Rocket Lab的首席财务官Adam Spice表示其开发成本将接近3亿美元。</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中子”号还在研发阶段,官网显示其低地球轨道(LEO)运载能力为13吨,火星/金星运载能力为1.5吨,是可复用火箭,专为巨型星座部署、深空任务和载人航天设计。“中子”号最新进展是第二阶段碳复合材料储罐完工。<br/></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2b76b94af04f416c081bc178dba70db2\" alt=\"图源:Rocket Lab\" title=\"图源:Rocket Lab\" tg-width=\"1080\" tg-height=\"437\"/><span>图源:Rocket Lab</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用于其中的阿基米德发动机于2024年8月8日宣布已在NASA斯坦尼斯航天中心完成首次静态点火测试。该发动机与卢瑟福发动机类似,大部分部件采用3D打印制造,不同的是,未采用电泵而是涡轮增压泵。</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它是一枚两级火箭,液氧甲烷燃料,一级部署9台发动机,二级部署1台。因同为中型火箭,它的回收方式将与猎鹰9号非常相似。从参数可以看出,它的直径远大于猎鹰9号,有网友调侃称,其底盘更大落得更稳。</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们最终预计Neutron的发射利润率在50%左右,”Adam Spice,因“中子”号定位直接与猎鹰9号竞争,该火箭的发射服务约为5000万至5500万美元。这样的定价与猎鹰9号不相上下,算下来Neutron每公斤有效载荷约为3846美元,猎鹰9号则约为3059美元。</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中子”号还计划达成一项目标,回收整流罩,解决SpaceX尚未解决的难题。Peter Beck在Everyday Astronaut节目中详细介绍了他的“四片花瓣”。</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们要怎么尽可能重复使用Neutron?答案不是丢掉整流罩,甚至也不是试图抓住它们。最佳答案是从一开始就不要摆脱它们。”</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里Peter戏称他的“中子”号整流罩是“花瓣”,二级火箭非常小,将在发射时完全被包裹进一级及整流罩之内。当一级火箭完成使命,前端的整流罩将“开花”,放出二级火箭,随后跟随一级火箭回到地面被回收。</p><p>据报道,Rocket Lab希望“中子”号火箭的助推器可复用“10-20次”,射程与猎鹰9号助推器重复使用性能相同。</p><p>Peter认为未来的火箭,从一开始就应该实现复用。“我们的‘电子’号火箭表现出色,‘中子’号也将掀起风浪,”他说,“我没有上过大学,没有标准逻辑,最好的方式就是放手去做。”</p><p>直到做到为止。</p></body></html>","source":"lsy1732528818225","collect":0,"html":"<!DOCTYPE html>\n<html>\n<head>\n<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n<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initial-scale=1.0,minimum-scale=1.0,maximum-scale=1.0,user-scalable=no\"/>\n<meta name=\"format-detection\" content=\"telephone=no,email=no,address=no\" />\n<title>这个没上过大学的新西兰人,正在太空中挑战马斯克</title>\n<style type=\"text/css\">\na,abbr,acronym,address,applet,article,aside,audio,b,big,blockquote,body,canvas,caption,center,cite,code,dd,del,details,dfn,div,dl,dt,\nem,embed,fieldset,figcaption,figure,footer,form,h1,h2,h3,h4,h5,h6,header,hgroup,html,i,iframe,img,ins,kbd,label,legend,li,mark,menu,nav,\nobject,ol,output,p,pre,q,ruby,s,samp,section,small,span,strike,strong,sub,summary,sup,table,tbody,td,tfoot,th,thead,time,tr,tt,u,ul,var,video{ font:inherit;margin:0;padding:0;vertical-align:baseline;border:0 }\nbody{ font-size:16px; line-height:1.5; color:#999; background:transparent; }\n.wrapper{ overflow:hidden;word-break:break-all;padding:10px; }\nh1,h2{ font-weight:normal; line-height:1.35; margin-bottom:.6em; }\nh3,h4,h5,h6{ line-height:1.35; margin-bottom:1em; }\nh1{ font-size:24px; }\nh2{ font-size:20px; }\nh3{ font-size:18px; }\nh4{ font-size:16px; }\nh5{ font-size:14px; }\nh6{ font-size:12px; }\np,ul,ol,blockquote,dl,table{ margin:1.2em 0; }\nul,ol{ margin-left:2em; }\nul{ list-style:disc; }\nol{ list-style:decimal; }\nli,li p{ margin:10px 0;}\nimg{ max-width:100%;display:block;margin:0 auto 1em; }\nblockquote{ color:#B5B2B1; border-left:3px solid #aaa; padding:1em; }\nstrong,b{font-weight:bold;}\nem,i{font-style:italic;}\ntable{ width:100%;border-collapse:collapse;border-spacing:1px;margin:1em 0;font-size:.9em; }\nth,td{ padding:5px;text-align:left;border:1px solid #aaa; }\nth{ font-weight:bold;background:#5d5d5d; }\n.symbol-link{font-weight:bold;}\n/* header{ border-bottom:1px solid #494756; } */\n.title{ margin:0 0 8px;line-height:1.3;color:#ddd; }\n.meta {color:#5e5c6d;font-size:13px;margin:0 0 .5em; }\na{text-decoration:none; color:#2a4b87;}\n.meta .head { display: inline-block; overflow: hidden}\n.head .h-thumb { width: 30px; height: 30px; margin: 0; padding: 0; border-radius: 50%; float: left;}\n.head .h-content { margin: 0; padding: 0 0 0 9px; float: left;}\n.head .h-name {font-size: 13px; color: #eee; margin: 0;}\n.head .h-time {font-size: 11px; color: #7E829C; margin: 0;line-height: 11px;}\n.small {font-size: 12.5px; display: inline-block; transform: scale(0.9); -webkit-transform: scale(0.9); transform-origin: left; -webkit-transform-origin: left;}\n.smaller {font-size: 12.5px; display: inline-block; transform: scale(0.8); -webkit-transform: scale(0.8); transform-origin: left; -webkit-transform-origin: left;}\n.bt-text {font-size: 12px;margin: 1.5em 0 0 0}\n.bt-text p {margin: 0}\n</style>\n</head>\n<body>\n<div class=\"wrapper\">\n<header>\n<h2 class=\"title\">\n这个没上过大学的新西兰人,正在太空中挑战马斯克\n</h2>\n\n<h4 class=\"meta\">\n\n\n2024-11-25 17:51 北京时间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mY4o3z63I5bngVokhOuYEg><strong>创业邦</strong></a>\n\n\n</h4>\n\n</header>\n<article>\n<div>\n<p>作者丨临风尽管SpaceX已经在全球航天的发射次数、入轨质量、回收成功率等方面一骑绝尘,而这并不耽误后起之秀走出独立的发展曲线。火箭实验室(Rocket Lab)就是其中之一,这家公司在2023年完成了9次发射,有3个发射点,2个发射场,其主打产品“电子”号是全球第一个使用电驱动循环发动机的火箭。如果将Rocket Lab50多次发射任务送入轨道的质量加起来,还不及猎鹰9号一次送得多。“电子”号...</p>\n\n<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mY4o3z63I5bngVokhOuYEg\">Web Link</a>\n\n</div>\n\n\n</article>\n</div>\n</body>\n</html>\n","type":0,"thumbnail":"https://static.tigerbbs.com/9dcc63278fb8864bb663ee9dd55a7e92","relate_stocks":{"RKLB":"Rocket Lab USA, Inc."},"source_url":"https://mp.weixin.qq.com/s/mY4o3z63I5bngVokhOuYEg","is_english":false,"share_image_url":"https://static.laohu8.com/e9f99090a1c2ed51c021029395664489","article_id":"1114922311","content_text":"作者丨临风尽管SpaceX已经在全球航天的发射次数、入轨质量、回收成功率等方面一骑绝尘,而这并不耽误后起之秀走出独立的发展曲线。火箭实验室(Rocket Lab)就是其中之一,这家公司在2023年完成了9次发射,有3个发射点,2个发射场,其主打产品“电子”号是全球第一个使用电驱动循环发动机的火箭。如果将Rocket Lab50多次发射任务送入轨道的质量加起来,还不及猎鹰9号一次送得多。“电子”号火箭主要用于向近地轨道发射小卫星,能将300公斤有效载荷送入低地球轨道(LEO),针对太阳同步轨道(SSO)在500公里高度的有效载荷能力为200公斤。而且其成本足够低,这类火箭早期报价不到500万美元,比猎鹰9号发射起步价6700万美元,零头都算不上。图源:宇航员,各类火箭比较据报道,“电子”号火箭在去年实现部分复用,在卫星小型化的将来大有用处。有分析称,2029年小型卫星发射市场规模约500亿美元,Rocket Lab将占下10%。Rocket Lab创立于2006年,从探空火箭做起,打破南半球火箭入轨零记录,2018年开启商业发射阶段。在2020年后收购四家公司提供卫星追踪、太空软件、太阳能电力等太空服务,延展出丰富的业务线。2021年,它通过SPAC在纳斯达克上市,主要业务为卫星发射和航天器制造,承接政府合同与商业任务,如NASA的CAPSTONE及SDA的5.15亿美元卫星合同。其创始人Peter Beck出生于没有航天基础的新西兰,没有上过大学但却白手起家将Rocket Lab带出新西兰,走向纳斯达克,上市时股权估市值为48亿美元。当前,Rocket Lab正在研发中型火箭“中子”号运载火箭,定位直接与猎鹰9号竞争,其发动机阿基米德于8月8日完成首次静态点火测试。据悉,“中子”号火箭还将实现整流罩回收。“公交车”便宜,“出租车”也有市场Rocket Lab的“电子”号火箭是小型运载火箭的价格领域冲出的一匹黑马,在SpaceX称霸的美国商业航天领域一反众火箭公司的疲态,欣欣向荣。据Rocket Lab的2024年Q2财报,公司发射服务收入在截至6月30日的6个月期间为6210万美元,完成8次发射任务,如果粗略估算其发射报价,每次发射任务收入约776.25万美元。其创始人兼CEO Peter Beck把“电子”号火箭这类专享小运载系统比作“Uber打车”,把SpaceX的拼车服务比作“公交车”。这其中,“电子”号还能提供专项发射服务。SpaceX“公交车”虽然便宜,但没有“出租车”更好的灵活度,Peter Beck的目标则是以公交车的成本提供Uber的服务。尽管轻型火箭无法与重型火箭直接比较,但它们都能运送小型载荷,如SpaceX的拼车服务。据数据,SpaceX猎鹰9号拼车发射服务起步价为110万美元,将200公斤有效载荷送入太阳同步轨道。即使价格非常公道,但Rocket Lab显然更吸引需要发射比立方星更大的能力,但又不需要重型火箭服务的客户。6月,Rocket Lab与日本Synspective签订合同,要求2025年至2027年期间使用“电子”号火箭发射12枚StriX合成孔径雷达 (SAR) 卫星,两家没有透露财务条款,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单笔“电子”号火箭订单。有消息称,这给Rocket Lab增加了7500万美元收入。图源:SpaceNews,SynspectiveCEO 新井元之与Peter Beck握手这其中提到的StriX便是一种小型SAR遥感卫星,发射质量为100kg,同等情况下Synspective会选择性价比更高,并有定制化服务将SAR送入精确轨道的Rocket Lab。由此,从发射成本来看,“电子”号火箭成为较小有效载荷更具成本效益的选择,尤其是小型卫星的专载任务,Rocket Lab或许更具优势。据报道,在2022年11月20日,“电子”号火箭第16次发射中,携带了互联网服务、太空垃圾处理评估以及地震监测等30颗小型卫星送往太空,其中24颗是“蜂群”卫星组网的卫星,旨在给全球提供物联网服务,提供便宜的卫星通信支持。未来十年将建造的所有卫星中,80%以上将是小型卫星和星座。“至今我们造出来的火箭,是为了装载公交车大小一样的航天器进入轨道使用,而这类航天器对指尖大小的装置却很不实用,”Peter Beck说。图源:YouTube,Peter TED演讲(2019)有分析指出,在星座巨型化的背景下,卫星制造正进入“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时代。小型卫星因重量轻、体积小、成本低、研制周期短的特点成为商业航天发射的首选。2021年,SpaceX成立以来第一次全资收购了一家初创Swarm,一家专注于通过微型卫星提供窄带数据服务的公司。SpaceX当初收购或许是看中其微型卫星和物联网通信成本降低,来服务星链计划。Swarm的卫星尺寸小至11×11×2.8厘米,重量仅400克,一本口袋书的大小,有利于灵活部署卫星网络。未来,在卫星小型化的趋势中,兼具成本效益、发射频率的Rocket Lab更可能成为最优选。已实现部分回收复用让Rocket Lab成为美国商业航天发射老二的“电子”号火箭受众多航天爱好者关注。自2017年5月以来,“电子”号火箭已经成功发射52次,成功48次,失败4次,其中包含两次初始试飞“It's a Test”(失败)、“Still Testing”(成功)。直到2018年11月,“电子”号火箭“It’s Business Time”一箭六星正式进入商发阶段。2018年1月的Rocket Lab成功试飞对全球发射记录来说仅仅是一次入轨记录,但却是首次在南半球成功发射火箭并入轨,发射地点是Mahia, LC-1A,这是新西兰唯一的航天发射场,也是唯一的进行近地轨道飞行的商发场。彼时,“电子”号以超低发射价格闻名,有人评价:“未来,这个发射商可能成为全球小微卫星市场的一条鲶鱼。”它被称为运载效率最高的小型运载火箭之一。据官网描述,截至目前,“电子”号是全球仅有的可重复使用的小型运载火箭,已成功部署192颗卫星,有3座专用发射台。长度18m、直径1.2米,2+Kick级,干重1284kg,湿重13000kg,起飞重量13t。图源:Rocket Lab据航天爱好者分析,小于100t起飞质量的火箭运载系数很难达到1.5%,而“电子”号将运载系数做到了2.3%(LEO有效载荷300kg/起飞质量13t),堪称奇迹。“‘电子’号之所以能在这种体量上做到这么高的运载系数,归功于其大幅度的技术创新,如碳纤维复材件体、液煤共底储箱、电动泵发动机等。”图源:eoPortal“电子”号火箭不仅是个小而精悍的“出租车”,还是全球第一个使用电动泵发动机的火箭,是特立独行的Electron运载火箭。据官网介绍,Rocket Lab的卢瑟福Rutherford发动机重约35公斤,是世界上第一款发射到太空的3D打印电动泵发动机。该发动机于2013年开发,同年试射了第一台。卢瑟福是世界上使用3D打印材料部件最多的火箭发动机,在24小时内就能打印出来。这一点,暗含了Peter Beck的未来目标——提高火箭发射频率。Peter夸了一句海口,“实际上,我们被授权在未来30年内每72小时发射一次,我们这家私企能发射的次数加起来比整个美国都多。同样,我们每72小时就得造一枚火箭。”那么,他们需要全新的程序和系统去制造发动机,而不是传统发动机的按月/年计算的制造时间。“电子”号对卢瑟福的成功运用,表明他们做到了。据财报,Rocket Lab在2024年前6个月制造6枚运载火箭,生产率稳定,生产周期从30天缩减至18天。据悉,卢瑟福发动机用作“电子”号运载火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第一级设有9台,第二级有一台真空优化版发动机。卢瑟福发动机采用无刷直流电动机和高性能锂集合无电池来驱动推进泵,减少燃气发动机循环发动机所需的复杂涡轮机械。即,卢瑟福发动机制造的难度降低,效率却能达到90%,且主要部件如燃烧室、喷射器、泵、主推进阀采用3D打印,卫星发射的精确度控制在1.4公里以内,提高了灵活性也缩短了生产时间。“电子”号火箭制造流程简化、采用3D打印及专注小型载荷类别的特点,使其与大型火箭的开发成本相比较低。据Payload,Rocket Lab约花费1亿美元将“电子”号火箭送入轨道,开发成本与猎鹰1号的9000万美元(经通胀调整为1.31亿美元)相当,猎鹰9号最终成本则为3.9亿美元(扣除通胀因素后为5.54亿美元)。“电子”号火箭在一列中小型火箭里开发成本最低,不到LVM3(印度)的四分之一。图源:Payload此前,马斯克没再继续造猎鹰1号,转向重型火箭赛道,将轻型火箭市场的蛋糕留了出来。而就是这样经济实惠的开发条件下,2019年,Rocket Lab还提出了火箭回收复用方案。因为猎鹰9号运载的一子级实现回收复用后,单位载荷成本大大降低,发射周期缩短至不到1月。据2021年《卫星与网络》数据,“电子”号一子级的制造周期约30天,占整箭生产时长40%,成本占整箭50%。单从回收数据来看,截至2024年8月12日,SpaceX已经成功回收猎鹰9号助推器348次,其中322次成功,成功率为92.5%,实现了每月多次的发射节奏。同样,如果“电子”号火箭无法实现一子级回收,则难以达到其拟定的“一周一发”频率和节约成本的目标。“电子”号火箭成为回收风潮的一员。因为“电子”火箭是中小型火箭,所有的推进剂将用于发送载荷入轨,无法跟猎鹰9号一样,保留足够的余量推进剂实现垂直反推着陆回收。Rocket Lab设想的回收方案很酷。最初,他们计划采用“无动力启动减速+直升机空中捕获”的方案,也就是“空捞”。图源:seradata,直升机回收方案火箭一子级随着稳定阻力伞拉开后,降速减缓,此时准备好的直升机通过三角钩挂住引导伞和主伞的绳子,成功实现回收。“空捞”的好处是,一子级不会降落到海面造成腐蚀,而且简单直接。图源:The Verge这方法看似简单,却花了3年时间试验,历经2次失败。难点在于,要保证一子级降落位置可控,降落伞要在超声速的情况下成功减速,直升机承载住一子级再入过程中的重量并向水平方向移动。据统计,2019年12月,第10次“电子”号发射任务首次尝试一子级再入实验。安装BRUTUS火箭“黑匣子”收集一子级再入时的重要数据,包括实时传输和记录视频。一年后的11月,第16次“电子”号发射任务试验主降落系统(MDS)。据称,该系统可以使最终溅落速度降低至10m/s,这次任务完成首次一子级回收,溅落海面的一子级采用回收船运回。不到半年,第20次“电子”号任务中,第二次一子级回收试验中,主降落系统运行正常。图源:Space,任务名\"Don't Stop Me Now\"电子号火箭,2020年一切准备就绪,进入实战阶段。Rocket Lab在2022年5月首次尝试直升机回收火箭助推器,因直升机负载参数超过模拟捕捉箭体时的数值,未能按计划运到地面,抛入海中。图源:ZDnet同年11月,第二次尝试直升机回收时,任务代号被定为“Catch Me If You Can”。直升机S-92前往回收区域却没发现一子级的踪影,空中捕捞再次失败。图源:TechCrunch经过两次失败实验后,Rocket Lab在2023年改为“箭体伞降、缓降落海、船只打捞”的新方案,并在2023年7月成功回收火箭一级,并在8月的“电子”号发射中使用了飞行过的发动机组件重新组装(9台卢瑟福发动机中的一台),离复用更进一步,至少证明其他私营企业也可以做到部分复用。图源:SpaceNews,2023年8月第40次“电子”号火箭任务成功复用一台卢瑟福发动机低成本造火箭,再实现部分回收,是全球少有公司能达到的创新水平。我国民营公司深蓝航天液体运载火箭“星云-1”在2023年8月整机试车,液氧煤油发动机“雷霆-R1”已初步具备完成运载火箭一子级回收飞行任务的能力。深蓝航天创始人霍亮在访谈中表示,这接近SpaceX在2015年的发展阶段。“从市场份额来看,SpaceX占据绝大部分,它凭借着回收火箭达到了现状,我对回收火箭的未来发展非常看好。它是一个具有颠覆性特征的产品,会淘汰掉大部分传统的一次性火箭。”没上过大学造出一枚火箭2021年,Rocket Lab的创始人Peter Beck坐在半块大型整流罩模具前,用搅拌机搅碎了Electron的帽子,优雅得体地在餐盘前咽了下去。这是Rocket Lab新一代可回收中型火箭“中子”号的宣传视频,Peter表演了真香定律,随后郑重显露他们的开发目标。喜欢自嘲、说话风趣、行动力极强是Peter Beck和Rocket Lab的精神底色,历次“电子”号的任务幽默名称、打破“绝不开发中大型可复用火箭”后吃掉自己的帽子、用电动泵当“电子”号的宣传噱头等举动,无不体现Rocket Lab的无厘头。图源:Rocket Lab虽然搞笑,但绝非闹着玩。凭低价高效在微型卫星市场占有一席之地,Rocket Lab背后的灵魂指挥家就是他们的创始人Peter Beck。在今年新西兰国王生日荣誉勋章名单中,授予其“爵士”称号,以表彰他在航空航天、商业及教育领域的贡献。他在孩提时期仰望星空迷恋上星星时,内心呼唤他的是澎湃的热情,仅仅“看星星”对他来说远远不够,要抵达那个地方。而Peter Beck不是类似马斯克那样闪闪发光的亿万富翁,或话题度爆棚的网红符号,而是一个满头自然卷、白手起家的普通人,甚至没有上过大学,创业经历就一段Rocket Lab。两人的共同点,他们都是70后,从小对火箭充满兴趣,30岁时创办了自己的私营航天公司。在TED的演说中,他曾笑着回忆,“我还在读书的时候,就被叫了家长,建议我去找个当地的炼铝厂上班,毕竟我的手工活儿还挺厉害。”Peter Beck出生在新西兰的因弗卡吉尔,最南部的沿海城市,一个走出过Burt Munro,1000CC摩托车世界纪录保持者的地方。在以广袤田园和优质渔牧闻名的新西兰,Peter火箭梦的土壤却贫瘠得可怕,所以他的梦想在职业顾问看来不适合任何预设的套路,“荒谬得无法实现”。Peter身上的两个特质打破了固有常规,给他的梦想点了一盏灯。一是对火箭的执着和极强的动手能力。17岁他进厂在知名家电品牌斐雪派克当学徒,经年当上洗碗机的设计总监,也开始正经地涉足火箭动力领域。上学时他就造了一些“玩具”似的火箭,例如火箭单车,火箭背包滑滑轮。Peter不顾父母的反对以身试险,参加蒸汽动力火箭自行车比赛。他与赛车手Burt Munro姿态一样,伏低身体,趴在他自己改装的火箭发动机单车上疾驰而去。图源:ODT,Peter骑着蒸汽火箭自行车“我的母亲跟在后面,以准备随时为我叫救护车,那时起她应该已经接受我做这件事了”,Peter Beck说。Peter Beck没什么文化,但却意外地靠谱,交于他的工程项目都能出色完成。2004年,这个仅有中学文凭的年轻人前往新西兰政府支持的Industrial Research,在群英荟萃、先进设备集中的研究中心从事智能材料、复合材料和超导体的研究。期间,Peter 接触到了复合碳纤维材料的测试工作,也是他后来在数次访谈中,除了“电子”号,一定会提及的火箭制造关键技术。直到2006年,一场美国旅行中他与美国火箭专家的沟通让其意识到低成本小型航天器的可能性,以及创新的航天力量要突破传统军工企业包围圈的困难。创业阶段是他特质二的体现,对现有条件的充分利用,加上运气,将困局变为优势。30岁的Peter无文凭,无航天公司从业经验,没有造火箭的雄厚资产。他选择创业,在新西兰成立了Rocket Lab,兼任CEO和CTO,一个人设计火箭。新西兰没有航天工业基础,有的岛上荒无人烟,且没有发射场。Peter分析:“每发射一枚火箭,需清空两千公里空域和两千公里海域及航运路线,导致航空公司每分钟7万美金的损失。新西兰是茫茫世界中一座孤零零的小岛,却是绝佳的发射地点。”此外,“帆船之国”新西兰在碳复合材料的研究绝对领先,游艇、赛艇制造强过美国,为Rocket Lab神奇的运载系数埋下伏笔。得道多助。Rocket Lab是新西兰第一个由政府资助的航天项目。Peter经介绍遇到新西兰航空企业家Mark Rocket,并获得了他30万美元的出资支持,并在Industrial Research的帮助下有办公室和实验室。零售商The Warehouse创始人Stephen Tindall、亿万富翁Vinod Khosla等成为Rocket Lab的早期主要投资者。2009年,新西兰第一枚探索太空的火箭在投资者Michael Fay的私人岛屿发射,尽管有效载荷没有复原,但这让Rocket Lab成为南半球第一家进入太空的私营企业。图源:sciencelearn,Peter与Ātea-1火箭模型这枚火箭名为Ātea-1,被归类为亚轨道探空火箭,可以在返回地球前短暂地“访问”太空,不会进入轨道,长6米,直径15厘米,发射重量60公斤,是最轻的太空火箭之一。从那时起,Rocket Lab就在研究开发一种普通客户能买得起的火箭。在搬到美国之前,Rocket Lab接到过美国政府ORS的合同,研究低成本太空发射器国际替代方案,把小质量卫星送入极地和近地轨道,以及有限的NASA合同。公司不到10人,效率极高完成美方任务,合同的顺利让Rocket Lab的名声传到了万里之外。2013年后,Rocket Lab获得硅谷风投的资金,总部从新西兰搬到美国加州。新西兰的发射对小型卫星来说可以达到理想的倾角,为了客户选择更广泛的轨道倾角,Peter Beck与NASA签署了《商业太空发射法案协议》,让Rocket Lab能充分利用NASA的人员、设施和设备。除了在美国发射,Rocket Lab在新西兰北岛东部租下发射场Launch Complex 1,成为“电子”号火箭发射的主要地点,租期30年,每年最多发射120次。图源:Business Wire,Launch Complex 1监管方面,新西兰政府配合出台法律,完善火箭发射相关的法律条文。在协议中保证不扩散毁灭性武器,不发射导弹等,并与美国政府签署双边条约。新西兰设立航天部门执行法律,如今,宽松的监管和航天工业历史的缺乏成为新西兰的主要优势,政府官方机构精简,企业环境自由。法律条例跑通后,Rocket Lab独立的发射场等同于他们拥有灵活的发射时间。2014年7月,10吨重而成本不及600万纽币(约490万美元)的“电子”号火箭研制完成,Peter表示他们已收到30多枚卫星的预约。彼时,已成立7年的Rocket Lab团队仅有25人。四年时间,Rocket Lab的融资不断。除了美国VC Khosla Ventures,新西兰皇家Callaghan的资金,它还在2015年一举获得BVP和洛克希德·马丁的资金。在2017年第一枚“电子”号火箭发射前,Rocket Lab在D轮顺利筹得7500万美元,DCVC领投。2018年11月,“电子”号完成了漂亮的商业首飞,同月,Rocket Lab宣布获得澳大利亚政府Future Fund领投的1.5亿美元资金,成为独角兽。随后,伴随着“电子”号火箭的发射任务,该公司处于一子级复用计划试验进行时,并于主降落系统试验成功后提出了可复用中型火箭中子号(Neutron)计划,Peter吃下了自己的帽子。2021年8月,Rocket Lab宣布与Vector Acquisition Corporation的SPAC合并完成IPO,股票代码 RKLB。据CNBC,Rocket Lab的股权估值为48亿美元,此次交易增加了7.77亿美元的总现金收益。图源:SpaceNews,Rocket Lab上市但是,从财报数据来看,至今Rocket Lab尚未实现盈利,2024年财年前6月累计净亏损8589.10万美元,去年同期累计净亏损为9150.60万美元,同比缩小6.14%。直接与猎鹰9号竞争2019年时,Peter Beck强调,要实现太空大众化,普及通往太空的通道,火箭大小并不重要,发射频率才是重中之重。而火箭并非超市物品,随处购买,频率如何提升?尽管无法完全覆盖航天器产业链,但可以将Rocket Lab变成一个“火箭便利店”,让客户能在一家公司将卫星、卫星部件、卫星软件系统、入轨服务等一站式购齐,打造一个随时待命、按需发射,快速集成有效载荷的“响应空间”。图源:Rocket Lab扩充航天器业务,Peter Beck此前的工程管理经验正好适用。从而,顾客成本降低,服务应答效率高。2020年至2022年,Rocket Lab收购了多家公司补充业务线。它在收购加拿大小型卫星制造商Sinclair Interplanetary后,部分或全部有效载荷由Sinclair制造。2021年10月,Rocket Lab收购航天器飞行软件公司ASI,次月收购卫星分离系统制造商PSC,再在2022年1月收购太空太阳能产品供应商SolAero。收购提升了Rocket Lab的综合能力,以双向收入保障公司发展。Rocket Lab的业务一是做小型火箭或轻型火箭发射,业务二是航天器的部件供应。据2024年Q2财报,该公司有两个运营部门,发射服务和太空系统(space systems,航天器工程和设计服务等),其中太空系统的收入占去大头。图源:Rocket Lab 2024Q2财报其航空器的技术得到美国官方认可。据SpaceNews,2024年1月,Rocket Lab首次作为国防主承包商之一签署一份5.15亿美元合同,用于建造、测试和运行美国太空发展局第二批传输层Beta星座的18颗卫星(其他72颗由洛马和诺格制造)。Rocket Lab专为NASA的ESCAPADE任务设计制造了两艘探测器,探索火星的混合磁层,将于2024年末发射,任务持续时间约11个月。以及其他探索行星的任务,与Peter年少时期的初衷相符,令他十分激动。另外,Rocket Lab还有一条生财之道。它设计了光子号(Photon)卫星搭载平台提供定制化服务,允许顾客根据特定任务需求进行定制,这是一项增值服务。据分析,可以将光子号理解为一个多功能平台或者总线,给客户的卫星装上“服务器”,标准化的光子号能将卫星放入准确的轨道位置,也可长期停留轨道上提供服务。图源:Rocket Lab,CAPSTONE PhotonNASA的Gateway计划轨道测试,探路者任务CAPSTONE顶点号选用了“电子”号和月球光子号。2022年6月28日,Rocket Lab发射了立方体卫星CAPSTONE航天器,将其送入月球弹道转移轨道,月球光子号搭载着CAPSTONE部署至月球附近。用于探月的光子号采用的是Rocket Lab另一重要发动机,居里发动机的升级版,该发动机也是3D打印制造。2021年3月,而为了适应更多的订单需求,Peter Beck吃下帽子表示食言,他们将开发更大的火箭,即Rocket Lab的重点放在“中子”号火箭的开发上。2023年,维珍银河子公司维珍轨道破产后,Rocket Lab以1600万美元收购其位于长滩的公司总部、工厂和3D打印设施,用于为“中子”号发射提供产能。据财报,2024年上半年研发费用较去年同期增长2350万美元,同比增长43%,主要原因是“中子”(Neutron)号的开发建造以及航天器组件的原型支出。Payload消息,今年2月,Rocket Lab的首席财务官Adam Spice表示其开发成本将接近3亿美元。“中子”号还在研发阶段,官网显示其低地球轨道(LEO)运载能力为13吨,火星/金星运载能力为1.5吨,是可复用火箭,专为巨型星座部署、深空任务和载人航天设计。“中子”号最新进展是第二阶段碳复合材料储罐完工。图源:Rocket Lab用于其中的阿基米德发动机于2024年8月8日宣布已在NASA斯坦尼斯航天中心完成首次静态点火测试。该发动机与卢瑟福发动机类似,大部分部件采用3D打印制造,不同的是,未采用电泵而是涡轮增压泵。它是一枚两级火箭,液氧甲烷燃料,一级部署9台发动机,二级部署1台。因同为中型火箭,它的回收方式将与猎鹰9号非常相似。从参数可以看出,它的直径远大于猎鹰9号,有网友调侃称,其底盘更大落得更稳。“我们最终预计Neutron的发射利润率在50%左右,”Adam Spice,因“中子”号定位直接与猎鹰9号竞争,该火箭的发射服务约为5000万至5500万美元。这样的定价与猎鹰9号不相上下,算下来Neutron每公斤有效载荷约为3846美元,猎鹰9号则约为3059美元。“中子”号还计划达成一项目标,回收整流罩,解决SpaceX尚未解决的难题。Peter Beck在Everyday Astronaut节目中详细介绍了他的“四片花瓣”。“我们要怎么尽可能重复使用Neutron?答案不是丢掉整流罩,甚至也不是试图抓住它们。最佳答案是从一开始就不要摆脱它们。”这里Peter戏称他的“中子”号整流罩是“花瓣”,二级火箭非常小,将在发射时完全被包裹进一级及整流罩之内。当一级火箭完成使命,前端的整流罩将“开花”,放出二级火箭,随后跟随一级火箭回到地面被回收。据报道,Rocket Lab希望“中子”号火箭的助推器可复用“10-20次”,射程与猎鹰9号助推器重复使用性能相同。Peter认为未来的火箭,从一开始就应该实现复用。“我们的‘电子’号火箭表现出色,‘中子’号也将掀起风浪,”他说,“我没有上过大学,没有标准逻辑,最好的方式就是放手去做。”直到做到为止。","news_type":1},"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149,"commentLimit":10,"likeStatus":false,"favoriteStatus":false,"reportStatus":false,"symbols":[],"verified":2,"subType":0,"readableState":1,"langContent":"CN","currentLanguage":"CN","warmUpFlag":false,"orderFlag":false,"shareable":true,"causeOfNotShareable":"","featuresForAnalytics":[],"commentAndTweetFlag":false,"andRepostAutoSelectedFlag":false,"upFlag":false,"length":27,"xxTargetLangEnum":"ZH_CN"},"commentList":[],"isCommentEnd":true,"isTiger":false,"isWeiXinMini":false,"url":"/m/post/374889191682456"}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