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内人人都在关注的德国慕尼黑电子展,已经快接近尾声了。
作为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慕展,除了海外知名芯片厂、芯片分销商、终端客户、PCB大厂等,中国的参展企业达到了1000多家,很多甚至是第一次参加海外展会。
此次,芯片超人也携三十多位行业人士进行德国商务考察活动,一同参加德国慕尼黑电子展,并组织多场线下主题活动。
11月13日,芯片超人在慕尼黑组织了【芯片超人外贸分销慕展交流会】线下活动,邀请了多名参与此次慕尼黑电子展的行业人士齐聚一堂,有第一次参加海外展会的、有主做外贸的、有已经开拓海外业务的、有海外布局已经十年的、通过外贸弯道超车的等等。
不同环节、不同业务、不同经历的行业人士们,分享各自在展会现场的所见所闻,以及本次参展后对外贸、营销、业务的新思考。
出海不是一个人的出海,是一群人的团结。交流会现场,大家毫不吝啬自己的想法与观察,多样的观点进行了激烈碰撞,氛围热烈,同时也让大家更完整更全面地感受了本次慕展,也从别人的分享中解答了自己的疑惑。
讲了什么?
国产芯片出海,哪些市场机会更多,如何在竞争强烈的消费类市场中找到自己的突破口?
原本主营国外芯片的芯片分销商,今年开始补充国产线,MCU、电源隔离接口、传感器等搭配着做。开始做国产品牌后发现,现在海外也有很大机会,主要是哪些市场?专做国外芯片的时候,如何做到在行情低谷期还能保持几百k的出货量?转向国产代理,思路有什么变化,在消费类产品的巨大竞争中,如何找到自己的突破点?
今年的慕尼黑电子展,和2018年的比起来,有啥不同?
在2018年的时候,还看不到国内的大贸有这么大的展台。但是,虽然展台规模相当,还是可以看出国内大贸与海外大贸之间的差异,为什么?为什么说一些国内原厂对于海外市场的理解还没有到位,原厂该如何依靠分销商一起出海,在品牌化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关键点?
国外企业的展台和国内企业的展台有啥差异,他们的营销思路有什么不同?
国内芯片分销商以及原厂的展台,很多是将样品放在玻璃柜子里去展示,但是艾睿、安富利这样的海外大贸的展台,展现的多是概念性的理念,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为什么说这种差异符合营销发展的逻辑?两者参展的目的又有什么不同?
行情经历起飞到腰斩,如何通过业务调整继续增长?芯片贸易商如何切入海外市场?
除了极端行情下,紧缺物料的市场份额比例占整个供应链可能不到10%,如何找到自己的市场?除了卖芯片,是不是可以卖传感器等配件?业务增长的逻辑在于持续拿到客户的份额,需要考虑到公司的特性和价值点,所处的产品链,根据客户的需求,如何给出解决方案?
第一次出海参展,英语不好,如何获客?有什么思路?好不好用?
要不要找翻译,翻译到底有没有用?国外的展会更像是一个大party,像老朋友的聚会。为什么在国内展会社交的方式不再奏效?比起千篇一律的介绍,如何让客户记住才是重点,这中间有哪些技巧和经验?
芯片人在海外的获客成本是多少?拿到名片如何后续跟进?
有公司在过往展会上拿到1000张名片,成本600元一张;也有公司花费百万拿到几万张名片,人均几十元一张。拿到名片是第一步,如何能够有转化才是关键点,转化率10%已经是很高了。拿到名片后,如何去二次转化,打电话需要联系哪些关键联系人?这中间又有哪些实操技巧?
方案贸易到代加工工厂,目前100%的业务来自外贸,如何实现弯道超车的?
从亏本订单做起,从中小客户做起,从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开始。如何找到这些中小客户,确认真实的需求?早期一个月可以开发20-30家有效客户,如何陪伴客户从样品到批量,并在之后持续翻单?现在又是如何开始做国产替代的?
除了上述问题,现场大家还分享讨论了十年海外拓展的公司的视角下,美国市场和欧洲市场有哪些差异,参展有哪些技巧?房地产行业、跨境电商转行布局电子行业,如何在大贸展台社交,建立联系?又做代理又做贸易的芯片分销商,出来看到哪些新思路和发现......
交流会结束之后,参与的行业人士都表示受益匪浅。有人表示受到了震撼,“大家都在干2.0、3.0的事情,我还在干1.0的事情”,激励了自己回去后要好好学习梳理;有人表示芯片超人有一个很棒的俱乐部,很多人都有丰富的出海经验,这次抱着学习的态度来,收获了很多;有人表示本来只是想来慕展随便看看,没想到打开了新世界等等,大家都对本次活动给出了高度评价。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