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元宝退出榜单前十,Web端月访问量不到200万

新识研究所
11-15

微信QQ是长板,就更不能贸然与AI结合了

 

 

11月14日,量子位发布的10月国内Web端AI助手的排行榜上,腾讯的AI产品元宝仅排在了第11位,月访问量不到200万,远不及Kimi、文心一言、豆包与通义千问。

 

 

 

作为可以凭借多个业务线中积累的大量数据,将用户与内部场景进行深度整合,增强其在C端用户中的吸引力的腾讯,拥有极多的数据与落地空间,但令人失望的是,作为一家拥有庞大社交生态、深厚技术积淀的巨头,腾讯却在这一领域“掉队”了。

 

而据科技新知,组织结构问题是其在大模型领域失利的“罪魁祸首”之一。

 

从组织架构来看,腾讯采用了多部门参与的研发模式。据报道,腾讯的AI大模型研发涉及六个业务群(BG)的参与,其中TEG更侧重通用算法研发,而其他业务群则更关注行业应用。这种策略有其优势(如贴近业务需求),但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挑战(如协调成本较高)。

 

相较之下,BAT中的百度、阿里,在大模型方面的组织架构则集中得多。无论是百度智能云,还是阿里达摩院,都能在同一战略目标下集中算力资源,将模型与应用紧密协同。

 

腾讯的分离架构,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源整合的困难,尤其是在GPU资源、算力需求等方面难以快速响应,从而影响了大模型的训练和应用速度。

 

说到底,这是因为腾讯长期以来专注于“社交”“娱乐”等业务的结构,决定了其组织形态更适合产品迭代而非技术突破,其技术研发更多服务于具体业务需求,而非系统性的基础研究投入。

 

此外,从纯技术角度来看,腾讯也并不占优。

 

腾讯最有价值的微信和QQ等社交生态的崛起,靠的不是技术,而是运营策略和庞大的用户数。而如果贸然将元宝整合入其中,社交场景中的对话往往涉及大量私密信息,如何在提供AI服务的同时,确保用户隐私安全,这是一个技术上和伦理上都极具挑战的问题。

 

可以说,从早期的QQ到微信,再到现在的AI大模型,马化腾式的商业智慧,更多地体现在资本配置和生态搭建上,而非原始技术突破。这助力腾讯构建了一个庞大、稳固的商业生态,但也形成了一种“宿命式”的依附。

 

作者:杨启隆

编辑:丁力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