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行业拐点来临,反“内卷”还需全产业链同频共振

华夏能源网
11-13

中国新能源的竞争力,随着“度电成本”下降而逐年提升。事情的B面,则是风光储产业都坠入极度内卷的深渊。

光伏、风电、储能、动力电池无一幸免,价格已经杀到“卷死对手,逼死自己”的地步:光伏组件价格一年下跌超过50%,风电主机价格从三年前的每千瓦3000元跌至1000元,储能电芯价格从去年初1元/Wh降到如今的0.3元/Wh左右……

在无序竞争漩涡中痛不欲生的新能源企业,在苦苦寻找新的出路,“反内卷”就此成为新商业语境下的主题。

行业内的积极行动已经开始。在刚刚过去的10月,光伏与风电行业,分别有16家头部光伏企业、12家风电整机企业签订反内卷“盟约”。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也基于对行业成本的调研,在10月份发文明确:“光伏组件低于成本投标中标涉嫌违法”,同时给出光伏组件成本参考价0.68元/W的底线。

共识已有,重在行动。行动力,是新能源行业“反内卷”运动的内核,这需要全产业链的同频共振。如果能成功迈过这个坎儿,中国新能源产业将真正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低价内卷”导致恶性竞争

2024年的半年报,光伏企业纷纷暴雷。这是光伏行业近几年的“最差财报季”,高达数十亿的亏损成为“标配”。有统计显示,16家光伏企业上半年亏了226亿元。这轮“重击”伤及产业链上下游,无一幸免。

从最具想象空间的赛道,沦为内卷最狠的赛道,中国光伏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在上一轮光伏周期中,靠着“大干快上”的产能扩张和产业链价格上涨,许多企业实现了业绩的“戴维斯双击”。然而,产能无序扩张的惯性思维,又酿成了今日的恶性竞争。

价格战愈演愈烈,招标杀价刀刀见血,这些问题实际上早已引起了龙头企业的重视。在今年6月的SNEC展会上,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在PPT中放了一颗大大的卷心菜,意指行业“超级内卷”现状。

但行业中“逆势扩产”之怪现象不断,产能依然在不断扩大,优质产能被“劣币”带下泥潭。朱共山直言,本轮震荡周期内,光伏全产业链集体承压,整体产能扩大了约3倍,利润率下降了70%左右。

毫无疑问,价格战是一种“低质内卷”,负面效应已酿成毒药:于行业而言,无序扩张导致产能过剩,市场供需失衡,造成低维的恶性竞争;于企业而言,由价格下跌接连引发亏损、裁员、破产、倒闭;于行业客户而言,企业为了压缩成本,势必无法保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和风险增加,带来了致命的“低质”问题。

风电行业内一个直观感受是,近两年来事故频率有点高。10月24日,国家能源局公开点名安徽谯城一风电场,发生一起5死1伤的较大人身伤亡事故,损失惨重、影响恶劣;此前,相关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海上风电共发生1679起安全事件,较2022年的868起增长了94%。

光储开发更不必说。据业内不完全统计,2023年内就发生光伏事故约20余起;今年9月以来,储能行业两个月发生8起大火。

这也就是说,新能源行业必须从短视走向长远。短期来看,价格战是带来了“实惠”,让投资新能源的客户或业主可以花更少的钱获取绿电服务。但新能源行业的产品,是“投资品”而非“消费品”,其价值要通过10~20年的全生命周期来审视,吃亏的时候在后面,全行业都是受害者。脱离底线的“低质内卷”,已成为商业生态和行业进步的绊脚石。

供给侧在积极行动

今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

在光伏行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及相关部门多次呼吁理性竞争,自5月起,针对低于成本价销售恶性竞争、低价中标、产能限制及电站站投标价格等多次召开座谈会,目的是稳定价格,化解供需失衡。

10月,光伏、风电等领域的企业达成“反内卷”共识,开始逐步改变行业风气。然而,行业自律、供给侧限价限产能破解“以价换量”的内卷魔咒吗?华夏能源网此前就曾提到,寄希望于每家企业执行限价、整个行业触底反弹,有些过于理想化了(见此前报道《风电光伏深陷“囚徒困境”,限价自律能否“药到病除”》)。

新能源行业此前的局面是:企业卷的是谁的产能更大,谁造得更多,谁卖得更便宜,最终越卖越亏,越亏却越要卖,生怕订单被竞争对手抢走。而实际上,在场景、需求、市场、技术多元化的今天,供给侧除了拼价格,还有很多维度的竞争。

技术壁垒才是长期竞争的底色。例如在光伏龙头押注TOPCon、BC、异质结三条主流技术路线之际,一些黑马选择钙钛矿突围,甚至穿越研发和设备的“无人区”,实现技术突破,在行业寒冬时拿到大量融资,取得钙钛矿技术程碑式的成绩。价格战的故事千篇一律,技术驱动的商业叙事永远令人心潮澎湃。

同时,市场战略的差异化也是反内卷的出路。今年以来,新能源企业在欧美地区外,加大向中东、北非、南美、澳洲等市场拓展的力度,走市场差异化路线。面对地缘政治挑战,宁德时代等企业开创了技术授权模式,打开了差异化的商业竞争;在高度全球化的市场中,企业也可以将供应链铺向更多国家,只有把拳头打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才能真正成为有影响力的全球企业。

从长周期来看,靠低价构建的“订单帝国”,终会被创新的滚滚车轮击碎、会被换道超车的高手远远甩在身后。在滚滚洪流袭来时,企业真正立足不倒依靠的是产品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紧跟市场前沿、不走寻常路的高明战略,而非价格上的一跌再跌、成本上的一降再降。

改善生态需要全行业努力

行业协会与政策层的呼吁,有利于让新能源制造企业的“反内卷”共识快速形成。但真正能让共识平稳落地,这还远远不够,需要的全产业链的行动共振。

如果说制造端企业价格自律、减产停产,都属于供应侧的自救和自律,那么,需求侧的改善才是破除内卷恶性循环的决定性因素。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原副司长史立山提出,只是风机厂签订自律公约是不够的,要把开发商统一考虑进来,“一定要把最低价格中标条款给去掉,把价格主导的选择原则变成全生命周期主导,一定要是综合性的考量问题。”

好的信号是,近日在风光储等项目招投标环节,价格机制已经开始调整了。一些开发商在最近的光伏组件、储能、风电等招标规则中,价格权重已经下调,有些甚至从45%下降到35%。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在近期的一次8.4GW风力发电机组集采中,某央企在招标的评分标准中,不再以最低价为评标基准价,而是以有效投标人评标价格的算术平均数再下浮5%作为评标基准价,同时,评标基准价的计算也有相应改变。

在储能项目招标中,一央企也将招投标规则由“最低价中标”转向“中间价中标”,其评标办法的修改,将技术评标权重、价格评标权重从原来的50%、45%,分别调整为55%、40%。评标权重中的技术分压倒性超过价格分。招标端的新规则不再鼓励低价投标,甚至投标中的最低价会被严重扣分而流标。

招投标价格规则的改善,是招标方以实际行动参与行业生态建设的信号。在需求端主动发起变革,是新能源长周期高质发展的关键因素。当评价体系变了,企业行动方式会跟着变,整个行业生态就有希望逐步好起来。

无序低质内卷犹如雪崩,没有一片雪花不受到伤害,没有人是赢家。同样的,改变生态大气候,也需要每一个市场参与者的努力。

只有全产业链的行动共振,从卷规模、卷价格转向卷技术、卷服务,才能从黑暗丛林中抽离,企业才能将精力专注于创新,真正推动行业告别“低质内卷”,向更高维度的市场竞争升级,最终实现长期的高质量健康发展,拿到新能源2.0时代的国际竞争话语权。

(转载请标明出处,文章来源:华夏能源网,微信号:hxny3060)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