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奶粉和出海,谁才是中国乳企的“新大陆”?

IPO向善财经
11-08

$伊利股份(600887)$ $蒙牛乳业(02319)$

文:向善财经

近日,各大上市乳企的三季报纷纷出炉。

从业绩表现来看,在总计的19家上市乳企中,今年前三季度盈利的有14家,可仅有3家实现营收增速同比增长,有6家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但整体却呈两极分化之势。

很明显,这并不是一份“合格”的行业成绩单。

不过对此,却也没有出乎太多品牌企业和投资者们的预料。

毕竟,虽然现在乳制品消费确实有一定刚需性,如牛奶与奶粉,这保证了乳业总体盈利情况稳定。但由于近年来生产过剩、生育率下降等原因,市场需求小于供给,再加上乳业处于存量市场竞争,以至于现在各家乳企都陷入了一个艰难的境地。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寻找新的增量市场成了乳企行业破局的关键。

那么现在人人看好的成人奶粉和出海,会是中国乳企们的救命“稻草”吗?

成人奶粉的“喜”与“忧”

先说成人奶粉,近年来的增长势头相当明显,潜在消费群体多,且可挖掘性强。

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成人奶粉的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99.56亿元,一路猛增至2023年的256.02亿元,预计未来还将保持着双位数的增长速度。

这背后的原因不难理解:一是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显著,为奶粉市场带来了银发经济机遇;

二是成人奶粉的产品创新和功能性发展,形成对细分人群的垂类满足。比如蒙牛提供的中老年益生菌高钙富硒奶粉等产品,能够帮助特定人群运动后补充营养。又比如贝因美“健忆能”奶基营养粉,声称能减缓记忆力下降和智力下降等等

不过,理想从来都是美好的,但现实有时候要更加骨感。就像成人奶粉市场发展前景确实可观,增速也不错,但缺点是市场规模依然不足,品牌进一步快速扩张存在障碍。

相比于婴幼儿奶粉的市场规模,现在成人奶粉市场可谓小巫见大巫。

据智研咨询—产业研究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婴幼儿奶粉行业市场规模约为3221.65亿元。

这个数据是成人奶粉的10倍多,而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中国成人人口是婴幼儿人口的4.57倍。

成人人口远高于婴幼儿人口,奶粉市场规模却仅不到婴幼儿奶粉市场的十分之一。可见,成人奶粉这块早就有的市场蛋糕,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吃下去的。

为啥呢?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成人奶粉与液态奶市场一样,可替代品比较多,不具备刚需性。就比如说液态奶,相比奶粉还需要多余且麻烦的冲泡步骤,牛奶开瓶就能直饮,这对于快节奏的消费人群来说,无疑是更有吸引力的。

另一方面是国人选择成人奶粉的消费习惯尚未培养起来,主要竞争对手是传统的粥类食品,如豆浆,八宝粥等等。与它们相比,奶粉似乎就有点“难登大雅之堂”的感觉。毕竟现在没有哪家乳业的营销能力,能在短时间颠覆掉中国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饮食文化习惯……

这两个方面就决定了成人奶粉不能像普通快消品一样,如酱香咖啡,迅速爆火走红进入大众视野。成人奶粉市场的挖掘,需要品牌企业更漫长的时间来进行。

那么既然如此,现在各大乳企们为何还是纷纷盯上了成人奶粉市场呢?

这是因为成人奶粉虽然不能快速扩张,但却是一个细水长流的、值得价值投资的赛道。

成人奶粉尽管无法与中国传统饮食相抗衡,但可以秉持打不过就加入的原则,成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准确来讲,成人奶粉可以成为国人传统文饮食化的一部分。毕竟初代奶粉最早开始于元朝,当年将军慧元为跟随成吉思汗西征,在此过程中需要穿过沙漠,便把牛奶制成奶粉携带使用,这一点《马可波罗行记》也有所阐述。

你没听错,最早的奶粉就是给成人吃的。

时至今日,现在蒙古族同胞做当地美食“炸果子”也会用奶粉为佐料。

所以关于奶粉的饮食文化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地方,对于乳企来讲,这是一笔值得挖掘的营销宝藏。

如果能借此营销不断扭转消费者的文化心智,那么乳企未尝不能找到合适的细分市场切入进去。

毕竟就像前文所说,现在成人奶粉的创新性和功能性已经非常强了,可以满足不少细分人群的特殊消费需求。

就比如向善财经观察,现在有一类人群对成人奶粉就有刚性需求。

如果你对住院病人有了解的话,医院中会有一类病人需要插管,只能通过流食来获取营养。

一般来讲,病人家属会把各种有营养的食物放在搅拌机里打碎做成流食。

不过这样做会加重家属的负担,并且做出来的流食味道不一定好。

但成人奶粉不仅可以规避这两点,而且有许多其它优点。如伊利的中老年高钙低脂奶粉,既有营养,又易于消化,而且0蔗糖添加,能满足一些不能摄糖的老年病人需求。

同时,这还只是成人奶粉的创新性和功能性在这一个细分场景里的体现。

诸如此类的,还有德运此前推出的德运脱脂奶粉,来满足一些健身需要的年轻人;伊利推出的红参焕活奶粉,专门为成年女士研发的高蛋白奶粉……

虽然这些细分市场,暂时还没有表现出刚需性,但胜在场景够多,以此不断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也未尝不能实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乳企出海,真的能淘到“金”吗?

除了成人奶粉,近年来,各大乳企出海的情况也颇受市场关注。

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1-7月我国共计出口各类乳制品36855.37吨,同比增长26.5%,出口额为1.41亿美元,同比增长2.5%。

从数据来看,现在乳企出海确实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可惜就是,这还不足以撑起更多的品牌想象力。毕竟,就算现在国内乳制品市场需求下滑,但天眼查APP显示:今年上半年,包括伊利在内的乳企总营收仍达到了1774.98亿元,1.41亿美元的出口额连1%都没达到。

不过好在,近年来中国乳企们仍在不断加码海外市场。如光明乳业,即便今年国内市场面临着很大的业绩压力,但其依然选择“慷慨解囊”帮助海外子公司度过财务难关;又比如蒙牛继续深入布局东南亚,现在甚至已经把艾雪做成了当地头部的冰淇淋品牌。

那么为什么中国乳企们这么努力,但海外市场成绩却迟迟得不到更快速的提升呢?

抛开政治等因素,从商业角度分析,乳企出海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不仅中国乳业遭受行业周期影响,海外市场似乎也不乐观。

据荷兰合作银行发布的《全球乳业20强》报告,2023年全球乳业前20强企业营业总额以(美元计算)仅小幅增长0.3%。要知道,在2022年可有高达8.1%的增长。

也就是说,对于中国乳企来讲,海外市场的确是一个增量市场。对于外国乳企来讲,他们也面临着和中国相似的问题,也需要不断地向外扩张市场来保持自身增长。

所以说乳企出海似乎并不能摆脱国内内卷的命运,只是从国内卷跑到了国外卷。

当然,“出海攻占新市场,卷出一片新天地”也不是不行,但前提是打铁还需要自身硬。可偏偏在这方面,除了伊利、澳优等少数几家实力乳企外,中国乳企在海外市场,尤其是发达国家市场的整体竞争力并不算强。

比如在这方面,如果说工业产品“made in china”会让老外信服,那么食品行业的“made in china”,可能让不少国人都还有所怀疑,就更不用说海外消费者了。

就像前几日,良品铺子被配料表打假了。具体结果还没公布,但大量网友便已经认定良品铺子造假……

这背后固然有网友们的不理智,但更多的还是从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来,我们对食品问题太敏感了,这也是整个食品行业、乳制品行业永远的教训。

除此之外,中国高端牛奶比如蒙牛的每日鲜语等,一直都是以超过欧盟的标准为荣,进行高端鲜奶营销。

但如今想要打入别人的地盘,恐怕外国乳企也不是吃素的。

一个雀巢就能在中国乳业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更别说国外还有这么多乳业巨头霸占各地市场。

所以一些乳企想了一个有趣的点子,“海外转内销”

与过去镀金不同,现在是真正在推动海外品牌中国化。不过,乳企品牌走出国门,到头来明白了“他乡是故乡”的道理。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乳企在海外竞争压力并不比国内轻松。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除了伊利和蒙牛等少数头部乳企玩家,其他乳企的海外想象空间非常有限,还不如国内成人奶粉市场有盼头。

所以对大多数中小乳企来说,深耕国内市场,坚定等待新一轮消费周期的增长与复苏,可能仍是未来最笨、也是最安全的破局之道……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