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2014年3月,乘着体制改革的东风,前海微众银行、上海华瑞银行、天津金城银行、浙江网商银行、温州民商银行,首批五家民营银行获准筹建,象征着民资入银的大幕正式拉开。
此后六年,民营银行的队伍快速壮大,并随着2020年4月无锡锡商银行的成立,暂时把数量敲定在了19家。
十年间,这些“后起之秀”专注小微信贷,以新的生存法则,与传统商业银行互补共融,错位竞争,迅速崛起为金融领域的重要力量,但也在激烈的商海角力中,轮动座次、品尝冷暖……
01 首尾“鸿沟”持续扩大中
公开资料显示,除了至今未刊发2023年年报的江西裕民银行,截至2023年末,其余18家民营银行合计资产总额达到1.94万亿元。但细化各家表现,有强有弱,有进有退,首尾“鸿沟”在持续扩大中。
聚焦该指标,头部的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各自背靠腾讯、阿里两大互联网巨头,流量充足,受众多样,资产总额均超过四千亿,分别为5355.79亿元、4521.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02%、2.5%。
而尾部的辽宁振兴银行、安徽新安银行,资产总额尚不及300亿,分别为295.77亿元、192.9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73%、-8.37%。
粗略计算,微众银行的资产总额是新安银行的27倍。可若把时间节点定格在2020年末,这一比值还只是19倍。
可见,经过三年努力,强者恒强,“大哥”进一步把“小弟”甩在身后,体量对比愈发呈云泥之势。
接着看经营成果。2023年,18家民营银行合计营收为894.32亿元、合计净利润为212.53亿元。
▲数据来源:各银行财报
其中,遥遥领先的仍然是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前者营收393.61亿元,净利润108.15亿元;后者营收187.43亿元,净利润42.03亿元。
不难得出,“状元”+“榜眼”,二者就拿走了合计营收的6.5成,合计净利润的7成,而剩下的16家,看似人多势众,却仅吃到3成左右的“蛋糕”。
平摊下来,断层尾随的这16家民营银行,每家的营收不足20亿元,净利润不足4亿元,实力最弱的新安银行在2023年仅创收3.22亿元、创利0.44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缩表”的原因,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虽然位列第一梯队,但身位也并不在同一水平面。其实,在任何行业,参与者卷生卷死的终极都是“虹吸现象”+“二八定律”:从大量玩家到少数几个玩家,再到三足鼎立或两军对垒,甚至于一枝独大。越是分散的市场,越有利于龙头的发挥、腾挪。
显然,在民营银行赛道,十年拼杀,谁是领跑者,谁是掉尾者,格局基本明晰。
02 钱越来越难赚了
说到银行的盈利能力,一定离不开净息差。
一个颠覆大众认知的常识是,民营银行享有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净息差。
根据国家金管局的统计报告,截至2024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54%,较上年末的1.69%,减少0.15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的1.74%,下降0.2个百分点。
其中,大型商业银行为1.47%,股份制商业银行为1.62%,城市商业银行为1.45%,农村商业银行为1.72%,外资银行为1.47%,民营银行为4.32%。
▲数据来源:国家金管局的统计报告
相较之下,民营银行一骑绝尘,完全碾压式“吊打”。
不过,因为本身体量小,信誉度较低,活动范围受限(“一行一点”模式),即便坐拥强悍的“恰饭”指标,民营银行也无法脱离近些年宏观经济深度调整、借贷需求疲软的“地球引力”,赚钱变得越来越难:业绩增速放缓或起伏不定,更有甚者,还出现大幅“失血”的局面。
比如上海华瑞银行,2020年-2023年,其营收分别为11.58亿元、16.01亿元、9.7亿元和14.63亿元,穿行在波动中;净利润分别为2.03亿元、2.23亿元、-3.41亿元和0.53亿元,2022年罕见巨额亏损,2023年扭亏为盈,可“落袋”却不可同日而语。
▲数据来源:上海华瑞银行财报
更尴尬的是,该行还陷入“追债忙”。柒财经查阅天眼查,2020年-2023年,上海华瑞银行的涉诉案件分别为48个、618个、2135个、1972个。自2024年以来,其涉诉案件已经达到2558个,相当于月均背负官司255起。
而在上述涉诉案件中,上海华瑞银行的身份几乎都为原告,案由集中在借款合同纠纷。
也就是说,上海华瑞银行可能在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环节存在一些问题,进而需要通过法律途径追讨欠款。
安徽新安银行可谓是“难兄难弟”,2023年营收3.26亿元,同比微增0.47%,但净利润直接“脚踝斩”,为0.44亿元,降幅高达71.76%。
北京中关村银行亦增收不增利,2023年营收上涨24.49%,但净利润下滑30.02%。
对民营银行来说,眼下的困难并非一时,在净息差下行趋势仍未见底,叠加监管严厉打击包括以白名单、邀请注册、返现奖励等隐蔽、擦边球手段进行的高息揽储和在注册地以外开展业务,吸收大额个人存款等违法违规行为,日子将会愈发困难。
尤其是异地展业强调对线上渠道限制,无疑于对民营银行当头一棒。该背景下,如何吸引和留住客户,进而玩转“钱生钱”的游戏,恐怕难上加难。
03 资产质量加速恶化
十年光阴如白驹。当低垂的果实摘完,困扰民营银行的,不止于“钱越来难赚了”,还有加速恶化的资产质量。
一方面,不良贷款率整体走高。
据柒财经梳理,2017年末,民营银行不良贷款率均值为0.53%,与2018年末持平,2020年末提升到1.27%,2022年为1.32%,2023年继续上扬到1.42%,整体划出的是一条45°向上的曲线。
▲数据来源:民营银行财报
另一方面,拨备覆盖率直线走低,从2019年Q1的510.18%“俯冲”到2023年的224.67%。
以地处吉林的亿联银行为例,其2018年的不良贷款率0.003%,可谓低到尘埃里,2019便一举狂飙到1.21%,而后进阶到2021年的1.75%,抬升速度不可谓不快。
2022年和2023年,该行的不良贷款率稳定在1.61%,但很快便在2024年上半年重新反弹至1.73%,处在同业高位。
拨备覆盖率则反向行之,2019年尚为210.9%,之后四年时降时升,2023年落在170.53%,2024年上半年再度缩水1.32个百分点,为169.21%,距离银监部门划定的150%的“红线”委实不远了,能释放盈余的空间也没多少了。
▲数据来源:亿联银行财报
反观同阵营的无锡锡商银行和温州民商银行,2023年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68%、0.89%,拨备覆盖率分别为531.55%、290.93%。
一定程度上,这种情形折射出民营银行在规模和业绩差距逐渐拉大的同时,资产质量也在同步分化。
回归金融业态的本质,越是遭遇动荡的外部环境,越要重视资产质量的稳健可控;越是面临颠簸的行情,越要“反脆弱”,锤炼应对挫折时的韧性、弹性。
“高不良、低拨备”,意味着亿联银行内控有待加强,信用风险有待化解,而其为潜在的“灰犀牛”、“黑天鹅”等突发事件,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需要抵补的损失准备的资金“安全垫”并不够厚实,业务运营健康度欠佳。
当然,资产质量一言难尽的也不只有亿联银行,湖南三湘银行、四川新网银行、北京中关村银行亦是如此。
2020年-2023年,湖南三湘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从1.62%到1.75%,四川新网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从1.19%到1.71%,北京中关村银行的不良率从0.89%到1.57%,可观的涨幅透露出不好的信号。
首尾“鸿沟”持续扩大,钱越来越难赚,资产质量加速恶化……总体来讲,当下民营银行的处境不容乐观。
更重要的是,下个十年,不再“水宽鱼大”,谁会留在牌桌?谁又将被挤出局?常言道,“疾风知劲草”,真正的挑战其实才刚刚开始。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