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36氪的报道,传播大脑科技(浙江)股份有限公司日前获得了1.4亿元投资,投资方为浙江省产业基金,资金将应用于传播大脑技术研发产品升级、项目拓展及日常运营等方面。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数字融媒都是资本的冷门赛道,零星出现的几起融资主要集中在天使轮与A轮,金额普遍在千万以下。传播大脑的1.4亿元融资,对整个行业而言,无疑是一针强心剂,同时也留下了三个问题:
1、对不少人来说,“媒体融合”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汇,对应着什么样的背景和趋势?
2、“传播大脑”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为何会被资本市场所青睐?
3、1.4亿元的现象级投资背后,将对媒体融合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有哪些连锁反应?
倘若能够厘清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会对媒体融合的必然趋势,以及其中的潜在机会,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
01 十年探索,“融媒”进入到了深水区
杰·尼尔森曾在《传统媒体的终结》里预言:“未来五到十年间,大多数现行媒体样式将寿终正寝,它们将被以综合为特征的网络媒体所取代。”
彼时还是互联网刚刚开始普及的1998年,报纸和电视还是主流媒介,尼尔森的观点不可谓不大胆。“质变”发生在10年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迅速流行,信息流、直播、短视频等新业态相继出现,在“不看报纸,改刷朋友圈”、“不再看电视,而是玩微博”的行为变迁中,媒体融合被提上日程。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媒体融合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发令枪响起后,不再是“融合不融合”的讨论,而是怎么融合的问题。
于是在过去十年时间里,“媒体融合”的探索如火如荼,自下而上摸索出了不少有益的模式创新和融合案例。
第一种是“县域自主”模式,即以区县为单位,因地制宜进行定向融合创新,最为常见的就是搭建县级融媒体中心。譬如浙江温岭的“村社传播通”,面向村和社区一级搭建了“感知决策、精准传播、民意反馈、治理提升”四大场景,打通了基层精准传播和服务治理的“最后一米”。
第二种是“市域联动”模式,特点是以市为单位进一步聚合资源,并通过资源配置打通信息孤岛。典型的例子就是郑州的郑报融媒,协同当地的16个县区、开发区联合推进融媒体中心建设,探索出了“新闻+政务+服务+电商”的智慧运营模式,将商业化运营纳入到“媒体融合”的范畴中。
第三种是“省域统筹”模式,简单来说就以省级为单位构建“中央厨房”,作为融媒体内容生产的神经中枢和创新平台,同时在“云端”打造全域共享、资源开放的技术底座,向下提供技术、平台、内容、人才等全方位的服务。最经典的就是浙江的“天目云”和“新蓝云”。
然而,新与旧是一个不断交错的过程,十年前屡试不爽的模式创新,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浪潮下,渐渐显露出了“乏力”的一面:
在大模型的推动下,数字人、虚拟主播等新业态风头正盛,囿于技术能力上的不足,市县级的融媒体中心仅仅只能“秀一下”,并没有进行常态化应用;同时暴露的还有人才的断层,浙江传媒研究院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新媒体内容生产方面,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专业人才缺乏度高达77.78%;以及业务割裂、数据孤岛、内容运营、商业变现等一系列隐藏在水面下的问题。
也就是说,“媒体融合”进程已经进入到了深水区,简单相加的“拼图式”融合,或组织结构打散重组的“洗牌式”融合,已经无法解决现有问题,除了模式上的创新,还必须在技术上走深向实。
正如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所提出的:“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02 技术驱动,传播大脑“织”了一张网
当媒体融合需要技术来破局的时候,意味着游戏规则的改变:谁能抓住技术风口,在技术上拥有话语权,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
时间回到2023年初,由浙江省委宣传部指导,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省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共同发起的传播大脑科技公司正式挂牌成立。顾名思义,“传播大脑”要做全省媒体深度融合的统一技术驱动底座。
虽然有着鲜明的国有企业背景,目标明确的传播大脑更像是一个纯粹的技术平台,甚至比不少互联网公司还要“激进”。
传播大脑总经理张宇宜表示,目前公司技术人员占比80%,从2023年到现在,公司研发投入超过1.2亿元。
面对进入深水区的媒体融合进程,一家技术型平台该怎么应对呢?浙江给出的解法是构建省市县媒体融合“一张网”。
浙报旗下的“天目云”和浙江广电的“新蓝云”被整合为“天目蓝云”,并通过用户打通、内容打通和运营打通,构建了贯通省市县三级媒体资源的技术统一支撑平台,提供涵盖“策、采、编、审、发、管、评”的全链路业务解决方案,避免因资源分散、业务重合、利益冲突造成的内耗。
解决了统一技术基座的问题后,传播大脑瞄准了制约媒体融合的两个核心痛点:
第一个是内容生产与传播。
除了整合宣传资源形成媒体资源库、内容自动审核、稿件实时链接至传播矩阵平台等“提效”工具,传播大脑不断向新技术要生产力。直接的例子就是2023年9月上线的“传播大模型”,陆续推出了对话问答、智能创作、多模态检索、创意设计、智能审校等60余项AIGC功能,并已经面向“一张网”用户开放使用。
第二个是商业运营与变现。
如果媒体的收入不够多元化,没有强大的造血能力,融合的源动力也就无从谈起。技术驱动的传播大脑,找到了两个切入点:在内容版权上与头部商业传播平台合作,涵盖内容精细化运营变现、版权保护等功能;在数字营销上,搭建了全国首个省市县一体化数字营销平台“洪泽”,通过流量聚合提升商业溢价能力。
个中逻辑并不难解释。
“一张网”的初衷是用统一的技术底座打通各类资源,让省内所有媒体能够共享开源技术,共建开放生态,从过去的单兵突进走向整体作战。当不必要的内耗消除了,内容生产和传播的效率提升了,媒体的影响力变大了,商业化的路子走宽了,媒体融合也就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截止到目前,传播大脑的这张“网”已经服务全省90多家媒体的日常内容生产、发布和传播,三分之一的江人成为“一张网”的注册用户,每天有250万条内容在“一张网”上发布,初步形成了一个共建共享共融的省域媒体生态。
03 资本进入,媒体融合按下“加速键”
按照以往的经验,资本的进入常常是技术产业化的标志。过去十年的探索中,媒体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是政策驱动的。当媒体融合的驱动力量从政策转变为资本,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传播大脑总经理张宇宜在媒体采访中表示:“对前沿技术的投入并积极运用于媒体文化行业,不断探索经营与市场的新模式,是我们获得投资的关键因素。”浙江省产业基金的1.4亿元投资,将主要用于推动三个方面的业务创新:
一是加大前沿技术的探索力度。包括强化升级“传播大模型”、打造新一代未来融媒演播室以及提升在正能量态势感知、风控巡检等文化数字化产品的技术探索;
二是推动产品和业务的创新升级,继续优化传播大脑的核心产品“天目蓝云”,积极推动重要平台“潮新闻”、“Z视介”迭代,加强“洪泽”系统的区域合作;
三是在省内和省外进行市场拓展。据悉传播大脑将陆续在重庆、江西、广西、新疆、河北、云南、北京、安徽等地区寻求业务增长点。
公开的消息并不多,但传递出的信号已经很明显,下一步将围绕两个方向继续“去啃硬骨头”:一边在技术上持续投入,不断夯实创新的先发优势;一边在生态上稳扎稳打,继续深化合作的范围和力度。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号召下,传播大脑的目标恐怕不只是做一个“浙江样板”。浙江为全国的媒体融合打了一个“样”,也为传播大脑争取到了一张通往更大市场的“船票”。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目前大多数省市的媒体融合进程,还停留在“云化”的阶段。这是因为不少媒体还未走出“技术小作坊”模式,研发主要靠外包,以至于在技术应用上明显滞后。
媒体和新技术怎么无缝融合,迸发出新质生产力?传播大脑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领航员”和“探索者”的角色。
不管是重塑内容生产力和创造力的传播大模型,融合虚拟现实、数字人、AIGC等前沿技术的第三代未来融媒演播室,还是“一张网”在省市县三级融媒体的落地应用,面临的都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挑战,怎么解决体制和机制的壁垒问题,怎么加速人、事、制度、思想认识的融合,怎么在路径上深化技术合作的深度,涉及媒体融合进程中的许多共性问题。
勇闯“无人区”的传播大脑,为其他省市的转型提供了可参考的打法。
可以佐证的是,传播大脑已经与江西省展开深度合作,以技术赋能江西融媒大脑平台,并参与组建江西融媒大脑科技有限公司,首次跨越地域界限进行“跨省旅行”;过去一年中,先后为贵州、河北、云南、山西、西藏等省外媒体提供技术服务;来自广西、重庆、江西等多个省市的媒体,已经和传播大脑达成了“传播大模型”相关的合作意向。
沿循这样的逻辑,浙江省产业基金的注资,“解锁”的不单单是传播大脑的创新和市场拓展能力,无形中为停滞不前的媒体融合进程按下了“加速键”,越来越多区域的媒体融合进程有望被“浙江经验”激活。
04 写在最后
媒体的主旋律,永远是建立在技术创新上的变革。
100多年前还是报纸为王的时代,然后广播和电视登上了“王座”,互联网又以一种不被预见的方式成了新的传播力王者……也许再过10年,互联网也会像报纸、广播、电视那般被埋进故纸堆。
技术是传播的纽带,这是媒体融合的自然法则,谁违背了市场规律,谁就将被时代所淘汰。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