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早“all in中国”的那家新加坡机构,我们最近又去深聊了……

聪明投资人
10-16

4月底那篇《当一家老牌新加坡投资机构坚持all in中国……》文章发出来时,很多投资机构的朋友来问,“毕盛”这名字不太熟悉~~

这家源自新加坡的机构进驻中国的时间其实早在2002年。

当年巴菲特开始买入中石油,国内才开始流传这个来自美国亿万富翁的名字。

2004年,QFII业务开闸1年后,成立9年的毕盛开始帮助海外资金投资中国A股,在那个时候就买入了贵州茅台,一拿十几年。

王康宁就是这一年加入毕盛投资。20年后,他成为毕盛联席集团投资总监。

在今年大多数时间市场煎熬、产品销售停滞时,王康宁是渠道中凤毛麟角被选出来愿意推荐给客户的私募投资管理人。

原因无他,就是在如此难挣钱的市场中,一个始终满仓,其中有90%以上仓位投资港股的投资经理,还是连续赚钱的。

来自渠道产品的数据显示,王康宁管理的毕盛狮远,自2019年7月9日成立以来,截至最新净值日期9月30日,累计回报**%,最大回撤**%。过去5年只有2023年业绩略亏,其他年年正收益。(点此认证查看完整业绩)

在开年海外市场高歌猛进,A股和港股却大跌时,王康宁给客户的月报中写道:

尽管市场会在一定时间段内走出极致的高估或低估行情,但用线性外推的方式来预测未来一直都是危险的。树再高也不会长到天上去,同样,沉入泥沙也不能埋没金子的价值。我们看到组合所投资的公司中,绝大多数的利润和现金流都还在稳健地增长。

虽然市场磨底的过程注定是难熬的,我们相信价格最终会向内在价值回归。本月组合变动不大,继续小幅加仓拥有优质品牌价值的消费品公司。

王康宁毕业于上海交大本科,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拿到工学硕士,做过一年量化分析师,然后被毕盛投资创始人王国辉相中,从研究员做起,2013年开始实盘管理组合。

在渠道客户经理眼里,王康宁对安全边际要求“极高”,而且持股有些“非主流”。比如2020年以来港股仓位一直很高,且医疗保健是重仓行业之一。

在同事口中,王康宁是个标准I人,内向话不多。有着老派的学习方式,比如一丝不苟地做笔记。出差调研习惯背几十上百页、厚厚一沓的报告路上看,方便随时标注。据说,“公司的打印机都被他打坏了一个。”

8月下旬,市场还在跌跌不休,我们跟王康宁约了交流,一聊3个多小时。

有些认知加固,也有一些新的印象。

王康宁身上有很鲜明的毕盛的烙印。

比如严格的基本面分析,按照4“Alpha-视角”投资框架进行选股。

王康宁没有价值股和成长股的困扰,用他的话说,“对Alpha来源进行分类,是最核心的第一步。”

毕盛投资的投研框架  4“Alpha-视角” 来源:毕盛投资

很看重估值。“算清楚这个公司值多少钱”、“不成长的公司也是可以买的,足够便宜都可以买”;

但也不是只追求便宜和安全边际,“基本上未来三年有个30%的复合回报才会纳入考虑范围”。

毕盛强调的三种视角挖掘企业价值,包括有严格财务和估值分析的格雷厄姆视角,用商业眼光看待生意的企业家视角,以及调研都要有“侦探”嗅觉和抽丝剥茧方法的福尔摩斯视角,在王康宁身上是自然而然的习惯。

以及来自于管理长线客户资金形成的纪律,“我们是永远满仓的,不会通过仓位调整去创造阿尔法”;

以及因为深度的基本面分析,当买入股票时,“一般都是直接买到位”,而且“关注很长期”。

在王康宁看来,“你不确定你为什么要买一个点,0.1个点都不应该买。”

跟王康宁交流很有意思,你会发现:

1、关注行业面极广,但落实到投资上也就十多二十只股票,他说,看懂和能投资是两码事;

2、充满好奇心,对新业态新技术各种跟进,但投资上换手率很低,很典型的多看少动;

3、喜欢回到商业本源思考问题,看不懂就选择不买。“我能看懂的,每年赚20%,我觉得也够了。其实想想,长期你每年赚20%回报也是很高的。”

4、投资上没有什么禁忌和偏见。

9月24日以来的一波市场高歌猛进,虽然高仓位吃到了水涨船高,但王康宁平淡得很,没什么动作。

我们把这次部分交流内容整理分享给大家,保留了王康宁比较原汁原味的、直率的说话方式。

关于最初的投资

 聪投  人生当中第一笔投资?

 王康宁  就是在上海交大读大三还是大四的时候,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找各种书看,翻到一本讲有效市场曲线、高风险高回报的书,就叫《Investment》。

我当时的概念投资就是买卖股票,然后等看了这本书以后,发现跟我想象中是完全不一样。

后来到新加坡读研究生,大概23岁的样子,我在新加坡交易所开户了。当时买的股票是一只“仙股”,印象中好像价格就才2分5。

新加坡市场很多这种仙股。当时正好是911的背景,整个市场跌的一塌糊涂的,我就买便宜嘛(那会也没什么钱),结果当天这只股票涨到3分5,我就卖掉了。

 聪投  所以,第一笔投资市场就给了超级正反馈。

 王康宁  当时新加坡交易所有一个规则,就是买一个股票,可以三天之后再打款。如果三天内卖掉的话,其实就可以不打款。

相当于加杠杆。我很快就把自己的账户打满了。

(像所有意料之中的情节)过几天股价就跌了,加上杠杆的作用,很快之前赚的钱就赔进去。当时的奖学金亏掉了一半。

我觉得一开始的经验对一个人的影响可能还挺深的,就发现用杠杆这个东西会给人额外的心理压力,让你的动作变形。

所以一开始我就知道了,以后再也不用杠杆。

关于擅长的行业

 聪投  这么多年看下来,哪个行业是你最擅长的?

 王康宁  公共事业应该算比较擅长,还有消费品和零售。这些行业整体来讲,都是变化不太大的行业。

 聪投  但我看你这几年看医药也比较多?

 王康宁  大概从2012年以后就看的比较多。但(一路看下来)我发现医药跟我之前看的行业都不太一样。这个行业中,你如果随便拿出一个医药公司来看,ROE都很高的,不光是恒瑞这样的龙头公司。

我就很好奇,因为之前看的别的行业ROE都这么低。

然后我就去研究,发现确实是很大的不一样。很多医药公司,其实它的厂房投资并不大,但卖出来的产值不低的,投入产出很高。

一开始你会想,是不是因为价格敏感度低,或者竞争不激烈等等?

我花了两三年才明白这一点:这是无形资本密集的行业。

医药公司的资产中包含有很大的无形资产,只不过都被费用化掉了,所以在资产负债表上根本看不到(这个资产)。如果真正要分析的话,其实应该把无形资产加进去,然后就知道它的ROE没有比其他行业高到那么多。

 聪投  你持仓很集中,其实也就不到20只股票,所以医药最终还是落脚在某几个细分赛道里面。会相对看好哪些?

 王康宁  我们看的归根结底还是企业的商业模式,就是哪种商业模式能够让它持续生长,相对优势可以长期维持。

比如说医疗器械,而且医疗器械我们是偏重于进到身体里面的医疗器械,像骨科器械,一直处于持续创新的状态,而且产品进入壁垒很高。

关于港股市场

 聪投  看你的经历里面,其实经历了三个市场,包括新加坡市场,A股和港股。土壤还挺不一样的, 这个过程怎么做到无缝连接?

 王康宁  我们其实一直观察投资标的本身,不是说只看A股不看港股,包括美国市场看得非常多,甚至德国市场欧洲市场也会看,只是投资上是落脚在 A股和港股为主。看美国市场更多是作为一个参照。

更全面的去看,可以学习好的公司成长是怎么样子的,然后好的公司的成长过程中,大家是怎么样去给它估值的,中间会有哪些波折。

但看懂跟能投资是两码事儿。

 聪投  有没有哪些国外的,不管是百年企业或者是一些细分的企业,你觉得它的成长又好,商业模式又好?

 王康宁  太多了。美敦力应该算。

像Visa也是垄断的生意,虽然我不喜欢躺着赚钱的企业,但你不得不承认它就是非常成功。

Costco也是伟大的公司,他的经营理念不是说我要赚多少钱,而是针对核心客户,我怎么去满足你的需求。而且,我的毛利率不能超过多少钱,不能赚我客户的便宜。

他们觉得毛利率太高是很可耻,这种经营理念是非常可怕的。

只是我一直觉得(股价)贵。

 聪投  回到港股本身,大家都认为比起A股要便宜,但很难赚钱。如果要投港股市场,应该有哪些基本认知?

 王康宁  这几年大家感觉港股市场好像没法赚钱,这里面是有一点点误区。

我们看指数的话,其实恒生指数是做过成分股调换的,从过去以央企国企这种传统经济占比较高,后来增加了很多互联网公司等新兴经济。

这些成分股加入时正好是一个相对高点,(这类公司)这几年回调比较多,从指数来看是比较不尽人意。

但是在香港市场还是有蛮多的投资者,整体获益不少的。

现在看股票就整个估值,不管是横向比还是纵向比都是在一个很低的状态,去找一些被低估的机会是非常容易的。但什么时候这些机会能够触发,就不好说。(针对8月21日的估值)

 聪投  港股这种的低估值,你觉得合理吗?

 王康宁  我们在看企业的估值角度,有两个影响因素要考量的,一是无风险利率,二是风险溢价。

在对公司进行估值时,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无风险利率,这取决于公司运营所在的国家。对于大部分在港股上市的中国企业,应使用中国的无风险利率,按理是不高的。

但问题在于风险溢价。

港股从整体的绝对金额来说,还是海外机构投资者为主。

对海外投资者来说,要比较深入的了解中国经济动向或者行业动向,这个困难是比较大的。在这种情况下,比如对于价值100的东西他往往给出50的报价,这就是隐含了很高的风险溢价。

最终对一个公司的价值理解更深刻的一定是我们本土的投资者,这个是毫无疑问的。

 聪投  在港股中,你们会使用衍生工具吗?

 王康宁  没使用任何衍生工具,不论是期权还是指数期货。

我们不会在港股或A股市场进行做空操作,纯粹只是买股票,并且基本上保持满仓状态,也不会通过调整仓位来择时。

港股不乏做空的力量,从长期来看可以提高市场的有效性,短期内可能会引起市场更多的波动。比如当空头需要平仓时,可能会导致市场的拥挤现象。

我们也看到过许多类似的例子,有时他们可能会利用市场情绪放大波动。

但波动越大,对我们来说机会可能越多。

 聪投  你们的换手和平均持股周期是?

 王康宁  换手大约在百分之四五十(单边),平均持股周期为两到三年。

关于分红资产

 聪投  怎么看待港股中的高分红资产?

 王康宁  高分红策略不仅在港股市场有效,在很多市场都是一种相对稳健的策略,能在5到10年的维度上跑赢大盘。

但市场有效性会随着量化研究的深入而降低,因此高分红策略的可持续性并不保证每年都有效。我们更希望超额收益来源多元化,不仅依赖高分红资产。

当前市场上有许多不分红的资产被忽视,只是说短期大家看不到有实实在在的现金拿揣到口袋里面,但不代表这些资产是没有价值的。

我们还是会更全方位的一个角度去看公司真正内在价值是怎么样的。

 聪投  你在7月的一次路演中说到,在减少价值型股票的配置,我理解其中也有部分高分红资产。

 王康宁  在过去6到12个月,我们确实逐步减少了在价值型上的配置,更多投入到成长型Alpha。

当前市场容易将成长型资产视为风险资产,其表现相对较弱,似乎有些风险。我们并不是喜欢冒险,而是当风险资产的估值低到一定程度,或被赋予过多风险溢价时,它们实际上风险并不大。

我们认为现在许多风险资产被大幅低估,那些相对成长型Alpha,比如半导体设计、软件开发、电气自动化技术和一些消费品牌,我们逐渐转向这些资产,虽然可能短期会让人心里有些忐忑。

关于安全边际

 聪投  渠道客户经理和你同事都评价说,你是一个对安全边际“要求极高”的人。

 王康宁  如果从大家熟悉的A股市场去看港股的话,差不多质地的公司,A股可能大家觉得20倍挺合适,但到了港股可能就十几倍。

所以你说你还愿意在10倍左右估值去拿的时候,大家就会觉得你安全边际的要求太高了。

但实际上因为资金结构、情绪很多方面的影响,港股常常很难被给到A股一样的估值,而且是很多时候折价非常大,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在做每个决定时,都要给很高的一个安全边际。

 聪投  怎么评价自己对安全边际的一些度量?

 王康宁  其实就是未来的假设。在相对保守假设的情况下,会做出一个估值。

然后你看现在公司的市值在保守情况下,是不是还是能够有向上空间。

 聪投  你在做安全边际的衡量时,PB会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指标吗?

 王康宁  对我而言意义不大。港股中就有好多公司,一直没有盈利,但是有资产在。就算PB是0.5倍,你拿10年还是赚不了啥钱(从公司经营本身)。

归根结底还是企业要有持续赚钱能力。

 聪投  估值容忍度最高的是什么一种状态?

 王康宁  卖的时候没什么意义,主要是买的时候最高就45倍市盈率左右,而且需要是非常高成长的这种行业。

 聪投  你们在做4 Alpha模型的时候,其实把成长型和价值型都考虑进来了。你们投同一家公司时,是不是不同阶段,有时划到成长,有时则是价值?

 王康宁  是的,但是这个变化不会很频繁。比如说前面提到的龙头公司**,在2014年之前,是经典的成长型机会。

那个时候(空调行业)渗透率很低,每年增长非常快,2014年之后渗透率到了百户差不多90%。基本上我们就会将其定义成价值型机会了。

 聪投  在买入的时候会非常明确的界定吗?是不是成长型?

 王康宁  必须的,这是第一步,最核心的一步。

定量的话,一个就是你的增速,未来几年的增速,或者你未来长期比如说5到10年,你预期的增速一定要比这个名义GDP要快几个百分点。

你要比大环境要快好多,而且要持续很长,这几乎是最基本的一个条件。

我们内部会自己测算出来。

我们还要看一些核心的结构性因素,能够确保成长的持续性,也就是在行业里面可以维持的相对竞争优势。

所在领域进入壁垒要高,然后公司自身的壁垒也要高,不管是研发效率,生产效率,还是生产成本等等,要有很明确的自身相对优势。

关于选股标准

 聪投  听说卖方分析师来给你讲热门股票你是不感兴趣的?跟你讲一些冷门的或者是大家不太关心的细节,反而更关注。

 王康宁  我觉得这个行业里面最起码10%的人应该是这样子的。

 聪投  像2020年的中国移动,就比较冷门。

 王康宁  中国移动市值其实挺大的,理论上它不应该是个冷门股票,因为它里面它对应的投资者是很多,只是说大家谈及的不是特别多。

我觉得应该也是蛮多人买了,但是大家可能买了也不说,对吧?

在那个时间点,说了没办法引起共鸣(不是热点),另外大家买了也没怎么赚钱。

回到怎么样找到冷门股这个话题,其实对我们来说不存在。我们的覆盖其实挺广的,市场上但凡是比较有影响力的公司,都会跟踪。

 聪投  总结一下选股的几个标准?

 王康宁  最重要的就是你的向上空间足够大,买了以后能涨,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你的置信度要高,对公司成长性有比较高的把握度;

第三个就是向下的空间相对来说有限。

我们买公司时,基本上未来三年有个30%的复合回报才会纳入考虑范围。

 聪投  我记得你说没拿过茅台,但以前毕盛是拿了不少的。为什么你自己不拿呢?

 王康宁  简单说,就是我自己不喝酒,所以直到现在都分辨不出五粮液跟茅台口感上有啥区别。(对酒这个东西)我真的完全没感觉,

 聪投  刚才讲了看得懂和可投资上其实有区隔的。但实际上回过头来看,过去几年可能茅台也有可投资的区间,公司平台应该对它的研究也很深刻,对吧?

 王康宁  我只能说,我觉得买别的标的也能带来可观的回报。

回头看,茅台腾讯都有点类似,确实有段时间,不拿着很难打败市场。但是即便这样,我自己还是觉得,自己要是买一个股票,一定能够看懂它为什么会涨,它的向上空间多少,才会入手。

看不懂,就选择不买。我能看懂的,每年赚20%,我觉得也够了。其实想想,长期你每年赚20%回报也是很高的。

关于草根调研

 聪投  毕盛非常倡导草根调研,怎么做到跟主流机构研究的差异化呢?比如说,有一些细节是你们特别关注而卖方会忽视的?也或者有一些数据的关联度你们有不同的思考和认知?

 王康宁  基本上是必然的。就是任何一个对自己的时间要求比较高的投资人,你去做调研肯定跟别人的调研是不一样的,否则你就是在重复别人做的东西。

这个是可能从一开始就已经决定了我们去问的问题,跟别人的问题是不一样的。

相对来讲,我们会问一些更基本的、更长期的问题。

比如说我们去一家半导体设计公司调研,我们会关心,公司研发团队的架构是怎么组织的?研发团队比如成立了20多年了,那跟整个市场上平均可能就四五年的研发团队有什么区别?有什么优势?

对于一个研发企业,它核心就是研发团队.

其实一个半导体设计公司未来会怎么样,你能相对准确算出盈利的那几年中公司创造的价值,可能只占到公司内在价值的20%,还有百分之七八十是无法准确地算出来的,因为是基于未来。

像半导体变化这么快,5年10年以后需求在哪里,客户在哪里,这些都不知道的。

你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这个团队的人还在,然后团队的人还是保持它的先进性,那么有这些人,他自己就会去创造收入。

 聪投  比如说药房,去调研的时候会看哪些东西?目前这个时间点。

 王康宁  药房其实看它经营的一个变化。比如说店铺里面的陈设就有蛮多可看的地方。

进去以后,感官上是觉得很舒服还是很杂乱?本身就体现出药房的很大差别。

中国的药房在疫情之后一下就从40多万家扩到60万家,竞争是更激烈,行业肯定要洗牌的。股价跌下来很多,还反映了监管环境的趋严。

未来的话,大的方向应该是这种药店也可以去慢慢去扩展它的经营品类,当然这个是一步一步来的。

关于能力圈

 聪投  如果对自己评价的话,你觉得自己的能力圈在哪儿?

 王康宁  我可能对商业逻辑关系会关注更多一点,相对来说会深刻一点,对很久以后会是什么样子,可能会更有一个把握。

我是这么理解的。

所以我不觉得比如说是消费品,我更有能力圈,还是医药更有能力圈。我觉得每一个行业我都不可能说是成为专家型的这种,不太可能。

 聪投  我们在说能力圈的时候确实往往都是在讲行业,对哪个行业很熟。

 王康宁  其实我觉得生意是相通的,一个好的企业家可能把他放到不同的企业里面,他都是可以成功。

你要在一个行业里面投资好,是需要一定的知识,需要知道这个行业是怎么回事,生意是什么样,但更多的细节不会比企业经营者更清楚。

比如汽车行业,不需要很懂汽车才能投资,你其实对汽车这个生意是怎么做的,有一个很好的理解,我觉得就够了。

汽车企业它长期会怎么发展?其实跟你更多了解这些细节,没有太大关系的。

细节这个东西应该是管理层做的事情,但我们要了解管理层怎么去了解和管控这些细节。

 聪投  但是这种是不是也高度的依赖于管理层,一个是稳定性,而且第二个它的治理结构是非常规范,确实是能够激励到管理层。有这种前置条件在里面。

 王康宁  这肯定的。

 聪投  但军工行业,就很难用这个逻辑去投?

 王康宁  倒不是说军工行业没有生意模式,只是对外交流比较少,大家了解不深。

如果看军工行业的商业模式,有两个重要角度,一是军民融合,二是制造壁垒要高。

关于企业家精神

 聪投  你眼中的投资本质是什么?

 王康宁  投资就是投一个生意。好的股票,它对应的一定是一个成功的商业,你是绕不开的。如果长期要赚钱的话,你一定要知道商业模式怎么样的。

 聪投  企业家精神,你会觉得在看企业时格外重要吗?

 王康宁  长期看那是必然的。

我觉得一个有能力或者负责任的企业家,就应该是,企业到了一个该给投资者回报的时候,你就给投资者回报.

如果你还处在一个扩张、应该去到外面去寻找机会的时候,就应该去寻找机会。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倾向于不去质疑公司,你是不是应该分多少红。当然我们可以问,比如有这么多现金,打算做什么安排。

但如果我们通过跟他的交流中发现,他只是想把这个钱攥在自己手里面,以便未来能够增加个人使用的灵活度,肯定就是个减分项了。

如果面对的是真正的企业家,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我们倾向于,你觉得该怎么做你就怎么做。

 聪投  《商界局外人》那本书里面讲述的企业家,就是资源配置的高手,分红还是再投资或者对外投资,都是源自资本效率最大化。大部分企业家其实很难做到。

 王康宁  你想中国的股市才三十几年,真正的企业家基本上也都是从改革开放以后才慢慢来.

企业家作为一个群体,其实还是很年轻的。

 聪投  你心目的优秀企业家?

 王康宁  很多。比如说任正非、何享健、曹德旺、孙飘扬……就是一心要把企业做好。

关于组合分散

 聪投  你一直高仓位,但过去几年当中,回撤率并不是特别高,只有不到24%的一个回撤。有针对回撤这个指标做些管理吗,比如分散投资?

 王康宁  没有,这个都是结果,从注重估值和安全边际开始的深度研究,自然而然吧。

我们本身每个行业基本上就买一只股票,所以行业就已经挺分散了。

有篇学术研究就讲过,12-20只股票对一个组合而言,基本上是比较好的分散。

(注:来自现代投资组合理论(Modern Portfolio Theory,MPT)。这一理论的奠基人是哈里·马科维茨(Harry Markowitz),在1952年的论文《Portfolio Selection》中首次提出了这一观点。

根据马科维茨的理论,随着股票数量的增加,组合的风险可以通过分散化显著减少,但在12到20只股票左右时,边际风险降低效应就会显著减弱,因此12只股票被认为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分散化效果。)

至于风格的分散,我们本身4个Alpha类别,就自带风格分散的效果。

 聪投  但每个行业你们并不是按照选择龙头的角度来。

 王康宁  龙头我们肯定会关注,毕竟是引领或者影响这个行业最大的一个变量。

但涉及到具体选择,肯定还是看具体公司的估值以及向上空间大不大。

对于一些相对容易赢家通吃的行业,我们会去投龙头。

 聪投  但家电其实你们选了三家公司,这种是基于什么样的思考?

 王康宁  对的,三个龙头。

整个行业我们还是看好的,行业的竞争格局,以及在国际上的相对竞争优势,我们觉得还是可以维持的。

关于宏观大趋势

 聪投  这个时候从投资的角度,你觉得最大概率的事情是什么?

 王康宁  最大概率就是经济企稳。

因为在下行过程中,其实大家担心的就是不知道下行到什么程度,但是下行总会有企稳的状态。

这个企稳的过程,我觉得最长三年,最短几个季度都有可能。

 聪投  觉得自己本质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吗?

 王康宁  应该还算是乐观。

我对宏观其实也是乐观的。

我觉得中国的经济成长动力还在。政策可能会短期会影响一个经济的表现,但是长期影响经济最大的因素肯定是科技。科技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最初源动力。

然后就是人们想要改善生活,更好生活的追求。

我觉得这些东西都还在,没有改变。

 聪投  但事实上,现在可能跟大家感受到的追求性价比是反直觉的?

 王康宁  收入差消费降低是有的,但不完全是主动消费降低的因素。

如果看日本的经验的话,它的服装消费,以前是占比个人收入百分之十几,到最后是低个位数。

体现出来的可能是一个消费理念的转变。这个不是持续了一两年,也不仅仅因为日本的经济不行了才这样,可能跟人口结构也是有关系的,每一代人关注点不一样。

 聪投  看你最近也在增加必选消费的这种投资,怎么来看消费品的投资机会?

 王康宁  消费品其实还是品牌,核心还是公司怎么样去维护和更新这个品牌,让它在消费者中保持持续的关注度。

关于2015年的经历

 聪投  你在2014年开始管组合的时候,当时一接组合就把仓位打满了吗?后来又正好遇上2015年特殊的年份,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经历?

 王康宁  这个是打满的。

我痛苦倒不是因为我仓位满,而是因为我买的都没涨。2015年上半年没怎么涨,下半年也没怎么跌。全年算下来还可以,没有大起大落。

上半段别人都在涨的时候,我的组合里面当时都是市场没人理的大蓝筹,净值纹丝不动。那个阶段是很痛苦的。

 聪投  你们不是主要看绝对收益吗?

 王康宁  相对也要看,你跟市场差距太大了,差距就是20个点。

你跟这个指数比是差了二三十,你跟市场上主流的基金经理比差了百分之五六十的,压力是很大的。

 聪投  是来自公司考核还是客户压力?

 王康宁  主要是自己给自己压力。

 聪投  当时有想过要不要换仓,要不要调?

 王康宁  肯定要想,但不是想要调,是想自己到底哪错了。

就是为什么自己的股票不涨,然后为什么别人涨,是不是以前低估了自己没有找到,为什么没有找到……

还没结论的时候就开始股灾了。

2020年下半年其实也是很难受的,按照自己的安全边际和估值要求根本下不了手。

 聪投  在2022年10月港股跌得非常厉害的时候,你们当时有做一些动作吗?

 王康宁  没有,都满仓了。我觉得,在波动最大的时候,做动作可能不是一个好的策略,市场乱的时候反而自己要定一下。

关于投资的纪律

 聪投  有自己的不投清单吗?

 王康宁  好像没有,我自己认为任何东西都有个价格。

只有个别行业,比如煤炭,因为海外客户出于ESG的角度明确不能投,我们在所有产品中会遵循一致原则,不纳入进来。属于被动的不投清单。

我不会有偏见。

 聪投  当你决定买入一家公司时,是先买一点点,随着更了解再加仓,还是直接买到位?

 王康宁  一般都是直接买。因为我们肯定是价格到了合适的地方,才会去买。

 聪投  这是毕盛的一个纪律吗?还是说那么多年实践下来,这样做其实最合理?

 王康宁  可以说是个纪律。如果你就买一个点,是因为你对它还不确定对吗?

你不确定你为什么要买一个点,0.1个点都不应该买。

 聪投  当你买的公司买完之后,它其实还在不断的跌,你一般会做什么样的动作?

 王康宁  一般会去看为什么跌了,是自己的假设错了,还是客观环境发生变化了,还是怎么样。

然后重新做一个评估。

如果这个股价比你重新评估价格高了,或者说这个向上空间不够大了,就卖掉。如果评估下来对目标价没有太大的变化,那就不动了,甚至会加仓。

 聪投  有没有比较失败的投资案例?

 王康宁  我们曾经投了一个做环保设备监测的公司,主要比较看好行业的成长,因为我们觉得污染是长期的一个问题,然后也看好行业的进入壁垒。

但是后来发现这个行业的进入壁垒其实很低,我们理解错了,事实上它的科技含量并没有那么高,等于我们假设就错了。

关于研究的路径

 聪投  像你们现在研究员的平均司龄大概多久?

 王康宁  大约四五年。

 聪投  听说毕盛也是有淘汰机制的。分享一下这些年你送走的那些研究员是什么情况?

 王康宁  我们基本上都是招有产业经验加金融行业经验的研究员。

毕盛有自己非常成熟的投资框架,但会有一些人可能没法融入到这个框架中,好像就没办法用在我们这个框架去做研究工作,去找股票。

 聪投  坦率讲,你们的选股路径还是跟很多机构不一样。我觉得可能对研究员最难的是商业思维。

 王康宁  因为这个东西需要非常多的思考,不单单是信息获取的一个问题。

中间会涉及到信息的获取,你要去自己去找资料,自己去分析。

整个过程就是要自我设问,然后自我解答,自我怀疑:这个公司商业是不是这样?这个生意是怎么做?真的是这么做的吗?其实挺累的。

好在现在数据非常多,各种各样的公司报表,历史数据非常多的,其实有客观条件去学习。

 聪投  平时你主要的信息来源主要是来自?

 王康宁  研究报告,我们研究报告可能有一大半都是这种海外的研究报告,

很多时候就像学术报告也看很多的,包括很多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

大部分都是从公司出发的角度去看。

 聪投  像科技前沿里面,比如说人工智能,你会关注哪些方面的东西?有没有投资相关公司?

 王康宁  我比较关注技术本身,比如说AI推理能力是怎么样的。

我们目前看到的AI仍处于技术革命或技术演进的早期阶段。尽管它的技术已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甚至远超我的预期。

但演进的道路依然漫长,现在进行投资是具有挑战性的,特别是在大家关注度已很高的情况下。

我们也投资了一家跟人工智能相关公司,并不直接开发AI模型,而是将市场上不同的AI模型整合到其平台上供大家使用。

 聪投  追问到兴趣爱好了,你又不打游戏,然后也没时间玩。

 王康宁  没有太多兴趣爱好。我几乎不知道任何一个兴趣爱好是可以不花时间的。

关于学习的复利

 聪投  你的投资理念跟自身的性格,你觉得最自洽是?

 王康宁  有可能是好奇心,就天然对这种各种各样的生意有一种好奇心。

可能有一个(模式)你没见过的,你不知道,你就想去知道。就是一种习惯。

比如说一个新的模式出来了,这样也能赚钱,怎么赚的钱,我就觉得很好奇。

 聪投  对你而言,投资里面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王康宁  就是你要算清楚这个公司值多少钱,然后不要管别人喜欢还是不喜欢。

比如说你一个公司算下来,比如说他就值100,然后股价150、200一直在涨,然后每个人都在买它……涨到多少我也不会买的。

 聪投  内在价值是容易算清楚的,但是可能成长的一个部分,比较难评估。

 王康宁  算价值的时候,应该已经想到它未来可能的成长机会。

我觉得不排除说,后来有一些新的机会是你没遇见到的,但是你算的时候肯定是这些都要算进去。尤其是一些创新的企业。

比如说创新药,任何一个公司现在的药未来能赚的钱估算下来肯定比它市值是要低的,这市场高出来的都是对它未来的一些预期。估值就是考验专业水平的部分。

 聪投  年轻人怎么学习,能更好地实现投资认知上的复利?

 王康宁  可能是习惯,我是喜欢一举多得的这种。最好干一件事,能取得好多个目标,这很提升效率的。

比如说你读一篇英文报告,你读它的时候,如果他有很好的一个句子,你就把它记下来,然后把它用的很好的词记下来。你既掌握了这个行业知识,同时也提升了写作水平。

我觉得一举两得。

还有一点,就是要辩证性的思维。对于一些说法,你总要想想,是不是真的,是不是这样子的,以及反过来想想,是不是有些地方没想到。

—— / Cong Ming Tou Zi Zhe / ——

排版:伊娜

责编:艾暄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