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泽平:全面客观看待阿里天价罚单及蚂蚁的商业模式、创新贡献、问题与监管

无法拒绝的条件
2021-04-11

任泽平:全面客观看待阿里天价罚单及蚂蚁的商业模式、创新贡献、问题与监管

2021/04/11 11:38  泽平宏观


来源:泽平宏观

文:任泽平 曹志楠 黄斯佳

任泽平团队认为,阿里天价罚单释放三大政策信号:1、处罚速度快、金额高,具有标杆意义,彰显反垄断执法决心和威力;2、监管初心是引导平台经济规范发展,并非针对阿里巴巴一家企业;3、阿里巴巴靴子落地,对蚂蚁们的监管还会远吗?

要客观肯定蚂蚁在金融科技、移动支付、普惠金融等方面的重大创新贡献,但也应正视其在金融业务合规、杠杆控制、不正当竞争等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

4月10日,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巴巴集团实施「二选一」等垄断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处以182.28亿元天价罚款,创下中国反垄断执法最大罚单。这次主要是针对阿里垄断行为的处罚,尚未涉及蚂蚁的金融监管及相关处理。天价罚单释放哪些监管信号?对金融科技监管有何影响?蚂蚁向何处去?未来对金融科技的监管方向如何?

蚂蚁集团从一张小小支付牌照起家,凭借中国庞大的互联网流量红利,抓住传统金融痛点,十几年时间,小小蚂蚁崛起成为全球最大独角兽(参考:《中国独角兽报告:2020》)。要客观肯定蚂蚁在金融科技、移动支付、普惠金融等方面的重大创新贡献,但也应正视其在金融业务合规、杠杆控制、不正当竞争等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

1、阿里天价罚单释放三大政策信号

一是处罚速度快、金额高,具有标杆意义,彰显反垄断执法决心和威力。

去年12月24日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巴巴立案调查,短短107天开出182亿天价罚单,相比于2015年中国对高通反垄断调查案,历时15个月、处罚60亿,震慑作用和指导意义明显更强。本案注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在互联网领域反垄断的里程碑,彰显中国反垄断的决心和定力。

二是监管初心是引导平台经济规范发展,并非针对阿里巴巴一家企业。

垄断的产生是自由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固有缺陷,反垄断亦是政府有形之手调节市场秩序的正常行为。去年11月6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规范线上经济秩序行政指导会,涉及美团、京东、阿里巴巴等多达27家企业。3月3日,市监总局对五家社区团购不正当价格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多多买菜被处罚150万元。本次处罚主要针对「二选一」垄断行为,并非针对阿里巴巴一家企业。人民日报评论此次处罚是「对企业发展是一次规范扶正,对行业环境是一次清理净化,对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是一次有力维护」、「扯袖子」也是一种爱护。国家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初心不改。

三是阿里巴巴靴子落地,对蚂蚁们的监管还会远吗?

自去年11月蚂蚁上市暂缓,4月6日京东数科IPO也被叫停,互联网金融科技商业模式和监管体系面临重大调整,金融与科技业务分离,金融业务将纳入监管,符合条件的要申请金控牌照。短期来看,金融科技估值参考金融公司和科技公司,缩水在所难免;长期来看,监管导向鼓励创新与风险预防并重,金融科技商业模式要从场景、流量、生态取胜,转变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普惠金融、提高科技硬实力。(参考《中国金融科技报告2020》)

2、下一步将如何监管和处置蚂蚁?

在当前舆论汹涌的情况下,我们认为专业人士保持客观理性至关重要,防止两种极端观点倾向。

第一种是全面抹杀蚂蚁在金融创新的历史贡献。

蚂蚁本身依托于阿里消费场景建立起大数据资产,以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创新打造护城河,优化移动支付、方便人民日常生活,依托大数据征信和风控让金融资源惠及更多长尾客户,在生态环保、疫情监控等方面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创造社会价值。概言之,蚂蚁在移动支付、科技创新、提高金融效率及其普惠性等方面是对社会有贡献的。

第二种是认为监管遏制创新、打击企业家精神。

伴随以蚂蚁为代表的金融创新日益壮大,数据安全、用户隐私、垄断等新问题逐渐凸显。本轮监管升级并非仅针对蚂蚁一家企业,而是从防止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角度出发,预判风险、及时出手,明确金融科技「持牌经营」基本规则,初心是为保护消费者和中小投资者利益,促进金融科技企业向着合规、普惠、硬实力方向更好发展。概言之,监管的目的是从合法合规性角度,促进行业平稳健康发展,并不是要消灭或打击某一个行业、某一个企业。

3、蚂蚁本质上是金融还是科技?

蚂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金融机构,大数据和科技创新是支持其成功的底层逻辑。蚂蚁脱胎于阿里淘宝支付业务,目前支付、理财、借贷、保险服务分别贡献收入36%、16%、39%、8%,金融管理部门约谈对蚂蚁提出依法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的整改要求,落实了其监管定位。

但是,深入分析其业务模式,蚂蚁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和数据,通过引流、助贷、联合贷款等方式提供金融服务,不直接承担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与赚取存贷差的传统金融业务有本质区别,因而不能简单套用传统的金融监管方法。

客观看待蚂蚁模式和现象,关键是能否更好满足人们金融服务需求,兼顾效率与公平。既需要鼓励金融创新、支持新经济,同时防止规避监管、监管套利,面对金融科技创新,也应当有创新的监管科技。

4、蚂蚁成为大象的秘密是什么?

剖析蚂蚁模式:「爆款产品、开放平台、打造生态」三步走,环环相扣,以互联网思维切入金融科技各个赛道。

1)做产品:传统金融机构的产品设计往往是从自身能力、监管政策等约束性条件出发,「先有产品,再找客户」,而蚂蚁所拥有的互联网基因恰恰相反,以客户需求为立足点打造产品。细数支付宝、余额宝、借呗、花呗、相互宝等爆款产品,无一不是从客户需求出发、大幅降低门槛、狠抓用户体验,填补了传统金融模式空白,一经推出短时间内便吸引上亿流量。

2)做平台:蚂蚁深谙自身优势是技术和数据。2017年蚂蚁采取开放平台战略,一是将成熟业务接入外部金融机构,用助贷、联合贷款、销售引流等方式向金融机构引流,二是将自身强大的风控能力、运营能力以解决方案的形式向金融机构输出。既转移了利率、信贷、流动性等风险,同时稳赚不赔收取技术服务费。

3)做生态:横向上,蚂蚁将这套商业模式向海外复制,境外用户近3亿,境外营收占4-5%;纵向上,蚂蚁转向技术公司,在数字货币、蚂蚁链、蚂蚁云等领域输出底层技术,将自身打造为金融科技大生态,建立起服务政府和国家战略的基础设施。

5、如何看待蚂蚁监管升级?

一方面,金融科技监管升级,蚂蚁业务面临重塑。

近期,网络小贷新规,互联网银行存款下架等事件,对蚂蚁业务明显冲击。有观点认为蚂蚁放杠杆过大,引发监管担忧,导致IPO暂停。蚂蚁促成2万亿借贷中,表内仅362亿元,发行ABS产品1700亿元,大部分以联合贷款及助贷的形式转移到表外,蚂蚁依靠少量出资获得较高的利润分成,同时避免了自身承担违约风险。虽然有技术和数据保驾护航,如此大体量信贷转嫁给金融机构或投资者,一旦出现极端环境、风控模型失灵,社会隐性成本难以估量。

另一方面,反垄断出拳,平台经济纳入监管。

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强调「加强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需扩张」。不可否认我国平台经济发展迅猛,为社会创造价值,但新经济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大规模资本的支持下,形成自然垄断速度更快,涉及面更广,用户粘性更强,由平台垄断造成的危害消费者权益、榨取剩余价值、挤压小企业生存空间等负外部性可能更大,出现消灭竞争、侵害消费者权益、甚至「大而不能倒」绑架金融系统安全。

12月26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管理部门再次联合约谈蚂蚁,「指出了蚂蚁集团目前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法律意识淡漠,藐视监管合规要求,存在违规监管套利行为;利用市场优势地位排斥同业经营者;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引发消费者投诉等」。

「金融管理部门对蚂蚁集团提出了重点业务领域的整改要求:一是回归支付本源,提升交易透明度,严禁不正当竞争。二是依法持牌、合法合规经营个人征信业务,保护个人数据隐私。三是依法设立金融控股公司,严格落实监管要求,确保资本充足、关联交易合规。四是完善公司治理,按审慎监管要求严格整改违规信贷、保险、理财等金融活动。五是依法合规开展证券基金业务,强化证券类机构治理,合规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蚂蚁IPO放缓,对监管而言,是一次宏观审慎层面的压力测试,为客观评估金融科技影响并制定监管规则提供宝贵经验;对蚂蚁而言,将是一次倒逼商业模式升级、引领金融科技发展方向的机会;对行业而言,则有利于长期平稳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消费者,贡献社会。

6、如何对蚂蚁进行有效监管?未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蚂蚁模式是新旧经济交替的产物,发挥鲶鱼效应,对传统金融机构和监管格局提出挑战。

新金融呼吁新监管。新监管将是行为监管,功能监管,利用大数据提高监察能力,及时发现和管控市场风险,鼓励资金流入新经济领域的同时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

展望未来,蚂蚁这头飞奔的大象机遇依然广阔,但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机遇方面:随着新基建上升为国家战略,科技赋能传统产业、企业级用户需求拓展成为金融科技未来主战场,蚂蚁在用户积累、数据获取、技术输出等方面护城河稳固。

风险方面:金融监管趋严,信贷、保险、理财等蚂蚁目前最大盈利板块面临调整;数据要素重要性提升,数据安全逐渐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蚂蚁保障用户数据安全的能力面临考验。除此之外,应当加大在区块链、云计算、安全等领域的科技投入,加大科技成果商业化水平,提高科技成果输出在总收入中的比重。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