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投资者,要清楚自己的内心!
一个人在年少的时候,常常陷入一种迷茫:面对大大小小的选择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决策,很多人觉得是自己稚嫩浅薄的人生经验无法撑起这些选择和评估的过程,所以才会陷入迷惑和两难。
不过,随着年龄逐渐增长,你就会明白,迷茫不是年少的专利,而是人生的常态,每个年龄都有每个阶段相适应的难题、绕不开决策的过程,只是我们还没有把握住选择的原则。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需要作出各种各样的决策判断,有时候我们面临的是一种选项,有时候则是多个选项一起出现,不同的决策情境激活了不同的评估模式:联合评估(jointevaluation)和单独评估(separateorsingleevaluation)。在联合评估模式下,决策者同时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项,而在单独评估模式下,决策者只面对一个单独选项。
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人们在不同情况下的选择应该没有差异,而心理学家发现,当人们在面临很多选择的情况下,他的偏好会发生变化,这类现象被称为偏好反转,偏好反转在许多领域中都广泛存在。
心理学家Hsee曾经做过一个有意思的实验:首先请你想象自己坐在夏日的湖边,想要吃一个冰激凌,正好有个摊位出售的是满满的都要溢出纸杯的冰激凌,另一个摊位出售的则是没有填满纸杯的冰激凌,你会选择哪个呢?如果接下来有人把前两家的冰激凌放在一排标注,这时候你才发现其实第二家的纸杯比较大,虽然没有装满,但实际的冰激凌含量有8盎司,而第一家的冰激凌只有7盎司,那么你的选择是怎样的呢?实验结果和你的选择相似:联合评估时,人们对8盎司的冰激凌给出了更高的价格,但在单独评估时,人们的支付意愿违背了占优性原则,对溢出纸杯的7盎司冰激凌出价更高,虽然8盎司冰激凌才是占优选项。
接下来再看另一个例子:你需要买一幅画框挂在墙上,A画框非常漂亮,但质量一般,B画框外形一般,但质量比较好。实验证明:当A和B摆在一起的时候,更多的人选择B,可当售货员一个一个拿给你看的时候,人们更愿意选择A。事实上,选择A画框的消费者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报告了满意度。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人们的偏好为什么会出现反转?目前最简洁有力的解释是可评估性的影响。所谓可评估性,是人们对某个客观属性进行主观优劣判断时的难易程度和自信程度。我们的决策是基于评估,而评估是建立在对于选项的不同维度考量上。以上文的例子来说,两个冰激凌之间有1盎司的差异,分开看我们却很难发现;画框好看与否,你看第一眼就知道,而质量的差异我们却很难辨别。因此,有些差异是需要比较才能感受到的,有些因素却是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能清楚知道的,这关乎我们的天性。
在资本市场上摸爬滚打,很多时候我们不清楚自己如何选择,是因为我们不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人类并不总能确切地知道什么才能给自己带来快乐。有时候忙忙碌碌,追逐的却是通过比较才能带来的差异。比如说,你赚了5000元,别人也赚了5000元,这5000元盈利似乎就变得没有那么让人快乐了。更可怕的是,这种通过比较才能明确的属性,是一种外在的评估属性,因而会出现“享乐适应”。也就是说,当你下次再赚5000元的时候,这个数字本身已经不能让你满意了,甚至盈利不足5000元时,虽然赚钱了,还会让你感到难过。
不过,有些快乐则根本不会因为其他人的境况如何或者多次体验而使感受打折扣。例如,寒冷的冬夜,你疲惫地回到家中,泡在温暖的洗澡水中,长舒一口气,你感到很舒服,这种舒服不会因为你的邻居此刻也可以泡澡而打折扣,也不会因为你这周泡澡了而使得下周泡澡的时候感觉不到舒服了。
所以说,在投资的时候,我们需要确定的是你为何来到这个市场,你希望从交易中获得什么。如果因为攀比而来到这个市场,那么即便盈利,也不会让你获得长远的、真正的快乐,这种比较无法激发我们内心的满足,只会随着时间消退,甚至带来更大的不满足,这种欲望是危险的陷阱。
我们需要追寻的,也许应该是更深层次的获得,我这次比上次进步了吗?我是不是学到了新东西?我内心清楚自己的获得,这种满足是从内心深处而来,我每次交易都变得舒适,我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需要常常问自己:我选择交易的原因是什么?我看重的这一点会因为他人同样拥有而褪色吗?我是因为自己内心的追寻,还是在满足比较的欲望?这样也许才能真正做到不忘初心吧!$阿里巴巴(BABA)$ $特斯拉(TSLA)$ $Innerscope Hearing Technologies, Inc.(INND)$
我是小帅,闲聊股市,祝君如愿!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