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绿色剧变》作者张锐:AI也需“坑口电站”,ESG很好但被“玩坏了”

钛媒体APP
08-23 19:41

如果说,当今世界有什么举世瞩目的议题,应对气候危机肯定算一个,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统计,2023年成为有记录以来人类历史上最热的一年,今年的全球平均温度很可能首次突破(较工业化前的基线升高)1.5℃警戒线。

如果说,当今哪个领域的变化最为剧烈、前景最为广阔,能源产业肯定算一个,尤其在碳中和预期下,能源转型已势在必行,“化石燃料退场”“油气需求达峰”等论调愈发受到关注,风电、光伏、氢能乃至核聚变等新型能源则被视作未来的希望。

“随着全球步入碳中和时代,一场空前的经济社会变革已然开启,能源发展与碳脱钩、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是世界发展潮流,全球能源版图面临新旧能源的此消彼长,能源政治也势必发生时移世易的全局变化。”

钛媒体APP关注到,今年2月,一本名为《绿色剧变:能源大革命与世界新秩序》的学术专著由三联书店出版发行,该书描绘了全球能源发展的沿革、现状与趋势,探讨碳中和时代的国际能源政治变局和大国间的能源博弈,上述引文即出自该书。

在今年出版业整体情况并不乐观的情况下,这本看似有些“小众”的学术书籍,发行不到3个月即加印到5000册,还登上了多个新书畅销榜和推荐书目,读者反馈也很积极,似乎印证了能源转型在这个时代愈发成为一个全民议题。

钛媒体APP也就能源转型前景、AI对能源的影响、ESG风潮、新能源企业出海等话题与书籍作者张锐博士进行了交流。张锐博士毕业于比利时根特大学国际与欧洲研究院,目前从事国际能源政治、全球气候治理、海外电力投资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以下为对话详情:

能源变局和国际变局相互交织碰撞

钛媒体APP:能否请您谈下,您写作这本书的源起?

张锐:我2017年开始专门从事国际能源政治的研究工作,到今年也有8年了,而这8年是一个能源变局和国际变局相互交织碰撞的大时代,出现了很多意料之外的改变。但传统的国际能源政治研究聚焦石油、天然气,传统的中国视角主要关心我们的进口来源多不多、出口国是否可靠、能源通道是否安全等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传统的研究范式好像无法解答新的问题,所以我试着探索答案,乃至追逐新的趋势,这些观察和思考汇集成了这本《绿色剧变》。

钛媒体APP:本书的主题是国际能源政治,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能否为我们介绍下,您在书中如何设立逻辑主线来讲明白这个问题?

张锐:在这本书中,我主要聚焦了两类重大变化一是能源资源与能源政治的多样化,由此延伸出一系列问题,包括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将触发哪些国际合作与竞争、国际电力互联与氢能贸易产生怎样的能源流动网络、油气资源国如何保住自己的“能源财富”、中美欧等大国展开怎样的新能源博弈等等;二是中国的国际能源身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不再是一个满世界专注找油气的被动角色,而是成为绿色低碳时代的重要供给方,供应着全球大量的能源装备、能源工程、各种各样的技术方案与对外援助,我试图去探讨中国与全球能源体系之间这种休戚与共的共生性,以及未来如何扮演好供给者的角色。。

当然,书中也讨论了一些我们暂时可能还无法看清的事情,比如使用更多清洁能源的世界会不会变得更和平?是不是有一些国家或群体会在能源转型中成为“牺牲者”?各国又如何在新的时代践行公正转型?这些事关你我但又不确定的变化,也是本书希望引发大家关注和讨论的。

AI刺激能源领域变革,但需警惕“用能爆炸论”

钛媒体APP:您在书中提出了对能源国际秩序形成重要影响的三大变量,分别是俄乌冲突、气候危机和能源转型,距离写作完成时间过去了将近一年,您觉得这三个因素是否又有新的变化?

张锐:俄乌冲突久拖不决,气候危机愈演愈烈,能源转型不断加速,可以说,这三大变量的影响变得更加强烈。我们也需要将这种影响放在更长的时间波段中去看待,比如俄乌冲突导致的俄欧能源脱钩已成定局,欧洲成为全球油气贸易格局的重塑者,近年来大举建设LNG进口终端、支持非洲油气开发;俄罗斯急于维持能源收入、向东寻求市场,这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亚太能源需求大国来说是一个利好,能够为接下来的能源转型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能源进口环境。

再来说气候危机的迫在眉睫,它将进一步凸显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正当性;同时,全球能源体系的安全前所未有地受制于气候系统的稳定,比如东南亚、非洲和拉美一些高度依赖水电的国家,由于旱灾的常态化,频繁陷入水电“无水可用”、全国无电可发的困境;日益增多的自然灾害还对各类能源基础设施形成了“无差别打击”。

能源转型方面,全球的清洁能源投资保持较快增长,现在也都超越了化石燃料领域的投资,显然这种趋势还会保持。

钛媒体APP:那您认为是否有新的重要影响因素出现,比如中东局势的变化或者AI的爆发?

张锐:我并不认为近来中东局势的突变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影响因素。实际上,近几年中东局势动荡对于国际油价的影响都在逐步减弱,主要因为在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油气供需的宽松化逐渐成为常态,市场对地缘政治的风险溢价就不会看得那么重。而且,目前的巴以冲突并未冲击沙特、卡塔尔等核心供给国。当然,有一些风险仍然需要关注,比如霍尔木兹海峡被封锁的风险,以色列和伊朗发生军事摩擦的风险等等,类似的“黑天鹅”事件还是会对油气供给的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

对于AI的需求爆发,这将会是影响多国能源格局的显著因素,未来人工智能大国首先必须是能源供给上的强国。目前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稳定了十多年的欧美电力需求重回高速增长的轨道。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的报告显示,美国今年上半年新增发电量达到了20.2GW,同比增长21%,创下2003年以来的同期最高涨幅,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数据中心用电量的增长。

用电需求的激增势必对能源转型产生冲击,我们可能看到一些有趣的变化第一就是因为数据中心的实时电力需求需要连续、可调度的电力,波动性的清洁能源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很难充分满足,欧美国家目前最直接的低碳解决方案就是增加天然气供电,这或许会带动一轮“气电振兴”。

第二,AI爆发让西方科技巨头的绿色承诺面临破产危机,谷歌、微软等都承认很难实现此前设置的净零排放目标,根据我的观察,这些巨头接下来很可能成为大型清洁能源项目的开发主体,在邻近数据中心的地方建设自发自用风电光伏基地我们可以称之为数据中心的“坑口电站”,专门填补AI的“用电大坑”。另外,美国产业界也在积极研究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等新型核电技术在数据中心供能上的应用前景。

第三,我们可能看到欧洲出现更多“北电南送”的跨国电力互联,瑞典、挪威等北欧国家希望将其取之不尽的高纬度风电传送至欧陆国家的数据中心。

最后,我还想强调一点,就是需要警惕 “AI用能爆炸论”。因为目前支持这一论调的一些数据还不够充分,有报道称相关研究使用美国多个数据中心的用电申请数据,但这类申请往往通过多个渠道递交,研究容易出现重复计算的情况,所以未来的需求值很可能被高估。此外,我们也不应忽视AI数据中心能效技术的提升潜力,更不能用一种看待传统高耗能企业的逻辑去理解这类高科技产业。当然,欧美数据产业在这个议题上会持续“煽风点火”,向政府和能源监管机构施加压力,谋求更宽松的自主发电或购电政策。

油气、新能源投资同步增长是2020年代常态,ESG绝非伪命题

钛媒体APP:所有能源转型的故事都要从化石燃料讲起,近年来“化石燃料退场”也是争议不断的话题,但一些数据也显示,清洁能源投资高涨的同时,油气投资也并未退潮,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您认为这种情况会持续到何时?

张锐:油气投资和新能源投资的同步增长将是2020年代的大概率趋势,我们也不应将其视为负面现象。究其背后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大量亚非拉美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用能需求还没有完全释放;二是天然气作为迈向碳中和时代的过渡能源,全球对其的需求在2040年以前都有望稳步增长;三是对于一些能源转型较快的国家,它们弃煤后存在供能缺口,这也需要用油气来阶段性补足;四是面对全球油气需求的达峰前景,油气国有将资源抓紧变现、“多赚一点是一点”的需求,必然导致投资增加。

至于这种趋势将持续多久,目前多数机构都倾向认为,全球石油需求将在2030年代达峰,之后开始下滑,天然气需求在2040年代进入到高位期并维持稳定,可以预见最晚到2030年代中期,全球油气投资将走上一条不会逆转的下滑曲线。

钛媒体APP:在财经领域,ESG的风潮已经流行了一段时间,但去年起反对、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多,投资也明显降温,金融时报近期报道称,政治因素越来越多影响了ESG投资,您怎么看这个问题?您认为ESG的前景如何?

张锐:现在有一种论调称“ESG是一个伪命题”,但我并不这么认为,总体来说它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追求,在经济发展中激发更多的环境、社会效益,这没有问题,我们也不应该回避。但也需要看到,现在的ESG有些“被玩坏了”,甚至变成了美欧打击中国优势产业的一种“武器”。具体来说,因为ESG可以通过合规体系的输出,从政治端阻击一国产业发展或“走出去”的步伐,但实际上,一个产业要承担多大的环境和社会责任,应该首先立足产业自身去回答。我曾经在论文中举过一个例子,坦桑尼亚在开发一个大型水电站时遭到了ESG方面的批评,一个意见是“不应在施工地点建设厕所,厕所应建在项目十公里以外的地方,以保护当地生态和水源”,这种不切实际、形式主义的审查并不少见。

总体上,我觉得ESG肯定有前景,因为各国对环境、社会权益的保护意识都愈发强烈,所以企业去做ESG肯定比不做好,早做比晚做好,做多比做少好,中国企业应该敢于和欧美的标准、方案进行比较,进而探索出适合广大发展中国家的ESG体系。

新能源供应链分散化是大势所趋,企业出海难免遭遇波折

钛媒体APP:近年来,新能源赛道备受瞩目也备受争议,在国际贸易领域,这也是博弈尤其多的环节,中国新能源企业的发展、出海也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国际环境,您认为这一环节的主流趋势是什么,企业参与国际市场时最需要关注哪些国际局势方面的影响因素?

张锐:谈及新能源出海,首先要正视一个现实,那就是全球新能源供应链从地域集中化转向分散化、多点化和网络化是必然趋势,长远看这也符合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和中国企业的行稳致远。

对欧美愈发严苛的贸易壁垒,问题症结主要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欧美在过去十余年迅速失去了新能源产业链国际分工的主导权,这让其处于战略焦虑的高位;第二,欧美国家想要在短时间内将本土新能源产业的经济性与中国拉平,但这很困难,即使有近岸、友岸国家的支持,仍很难实现;第三,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家间的产业竞争不可避免地与地缘政治的阵营化、碎片化交织在一起。以上原因刺激欧美国家设置层出不穷的贸易壁垒和投资壁垒,中企出海时必须“不抱幻想”,把形势想得复杂严峻些总是好的,这也有利于提前做好应对预案。

国家战略层面来说,新能源产业的相互扭抱变得愈发重要,我建议一是增强和欧盟国家,尤其德国、法国等区域大国的战略对话,拉紧夯实中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链关系;二是鼓励新能源领域的双向投资和相互开放市场,鼓励欧盟企业将他们具有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向中国市场投放,比如我们很感兴趣的海上风电、电解槽等先进装备;三是积极开拓双方合作的新蓝海,比如刚才讲到的数据中心加新能源基地的开发, CCUS、氢能等技术的应用。

用想象力追求绿色未来,当今时代更需要“即时满足”的能源战略

钛媒体APP:美国大选是今年的“重头戏”,您能否为我们简单介绍下,美国大选的不同结果会对世界应对气候变化及能源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张锐:形势走向其实比较明朗,如果哈里斯上台,她肯定延续拜登对本土新能源产业的大力扶持,适当限制油气产能扩张,也会重视美国与西方盟友在新能源产业链上的协同共建,避免阵营内部的贸易战角力。同时,她也大概率会继续加大对华施压,追求新能源领域的“脱钩断链”

如果是特朗普上台,他很可能削弱或中断拜登的各项绿色产业政策。不过,我也并不认为他是一个能源转型的阻挡者,他只是更倾向将能源转型的生意交给市场,有利可图大家就去做,没利可图政府也不会给扶持。此外,基于特朗普自身的政党背景和产业利益背景,他一定希望“挖尽最后一桶油”,所以会尽力提高美国的油气出口收入。当然,特朗普上台后的气候政策将重回“没有政策”, 全球气候治理也将再受重创。

钛媒体APP:今年的阿塞拜疆COP29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您最关注什么议题?

张锐:我会关注国际碳市场建设将取得怎样的进展,还有全球南北国家能否在气候融资方面达成新的目标或共识。

钛媒体APP:您最关心哪种能源产业的发展?

张锐:我目前最关注氢能,尤其是绿氢开发的经济性问题。现在欧洲、非洲、拉美陆续出现绿氢示范项目,它们能不能走通规模化开发绿氢之路,我会持续关注。

钛媒体APP:能否为我们介绍下您最近关注的能源话题和接下来的重点研究方向、学术关怀所在?

张锐:最近着力比较多的研究题目是中非能源合作,非洲是“一带一路”重点区域,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即将召开,有很多成就、经验值得总结,如何开辟绿色生产力合作的新路径也是摆在中非面前的新课题。

从学术研究角度来说,我作为一名国际能源形势的研究者,最大的热情就是希望为中国能源转型尽一点绵薄之力。在我大量阅读西方研究成果的过程中,深感需要向西方同行学习的一点是更主动、更积极地展开能源战略的想象。引用我书中的一段论述,就是“100多年前只会担心木头够不够用的国家很多还在靠木头做饭取暖,只有敢于思考未来、塑造未来,才会有一个国家想要的、乃至比预期更好的未来。”我们可能也更需要更多“即时满足”的能源战略,这一方面是因为当今能源秩序的变动非常迅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电气化转型是大势所趋,而电能本身就是一种需要保持即时供需平衡的能源。而想实现以上种种目标,都需要我们的研究更有想象力,更具前瞻性。(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胡珈萌,编辑|刘洋雪

更多宏观研究干货,请关注钛媒体国际智库公众号: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