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日报走访新交所:多元合作,衍生品市场国际味浓

新加坡交易所集团
08-23 11:32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https://mp.weixin.qq.com/s/CzILVRsznuhUZgupgFs2KQ?scene=25#wechat_redirect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为提高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我国期货市场对外开放正稳步推进。

日前,期货日报新马调研组走访了新加坡交易所(下称新交所),希望通过对新交所国际化路径及发展趋势的研究,为我国期货市场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

始于精准定位 兴于多方合力

一走入新交所大厅,现代化气息就扑面而来。液晶屏幕上循环播放着交易所的动态,上方显示交易品种的红绿长条显示屏,从电梯一直延伸至交易所大厅深处。在显示屏的对面,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的新加坡新闻演播室占据了重要位置。其中,除了用于拍摄的区域外,多个播放着CNBC全球不同时区新闻演播室情况的屏幕在闪烁,加之不同肤色的新交所员工以及来往办事的合作方人员,赫然已为新交所打上了国际化的标签。

谈及新交所的国际化发展路径,新交所董事总经理简佩玉表示,早在新交所设立之初就确定了国际化交易所的定位。

1999年12月1日,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合并,成立了新交所。其中,成立于1984年的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是亚洲地区首家金融衍生品交易所,该交易所设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巩固、强化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

据调研组了解,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新加坡作为亚洲的重要港口城市,执行自由贸易港政策,并因此成为东南亚的贸易中心。伴随着各大跨国公司将其亚洲贸易总部设在新加坡,全球各大金融机构也纷纷在新加坡设立分支机构。

1984年之前,东南亚地区没有可以用于管理价格波动的期货市场,主要利用美国市场避险。因此,每当美国交易时段结束,亚洲市场的波动和价格风险就无法控制。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保持新加坡贸易中心、金融中心的国际地位,继续创造良好的条件吸引外商和金融机构,新加坡政府积极创造条件,筹建期货市场,给贸易商、加工商、金融机构提供管理价格波动风险的工具和市场环境。

1984年,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成立后,考虑到其交易时段正好可以与美国交易时段形成互补,芝商所(CME)首先与其达成合作,建立了新加坡与CME的“对销联系”,为全球投资者提供全天候24小时的交易服务。

据介绍,在“对销联系”建立前,期货交易是12小时交易机制,交易者还面临着12小时交易之外的价格波动风险无法控制的问题。事实上,即使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期货交易逐渐进入24小时交易机制,但在“对销联系”建立前,交易者如果进行跨市场交易,仍然可能面临风险无法完全对冲、市场时滞及费用增加等问题。“互相对销制度”建立后,不仅两个市场的参与者在交易时可以更加便利,两家交易所的运行效率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简佩玉表示,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与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合并后,新交所又陆续推出了多个国际化的衍生品品种,进一步强化了国际化交易所的定位。

简佩玉告诉调研组,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新交所逐渐成为泛亚洲多元资产衍生品交易所以及亚洲最出色的风险管理平台之一。作为全球首批采用《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PFMI)的交易所之一以及《巴塞尔协议Ⅲ》框架下获认可的合格中央对手方,新交所具有先进且完备的金融基础设施,不仅具有中国、印度、日本和东盟基准股票指数离岸市场品种,还是国际性的上市平台。在该平台上市的公司,近40%来自新加坡以外地区。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