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还在蓄力

林毅没有v
08-15 20:57

上半年,演绎了科技+红利的哑铃,交易了全球制造业回升、外需转暖的出海链,叙事了再通胀和实物资产重估的逻辑,映射了海外NV、APPL的消费电子和半导体,然后陷入了北向连续流出、公募反弹即赎回的流动性陷阱,短线群妖乱舞,但看戏要买票,盛筵要买单。

在每一个放量的日子里,等待见底。内需等政策如同求雨,外需等降息年复一年,每年都是东升西落,看估值历史低位买了扛着,看股债性价比赔率胜率越来越高。

当下市场的主流策略,是和其他市场交换主流策略:

用炒股票的思维做债券,债持不炒。

用做债券的思维炒股票,赚几bp就跑。 

但凡早点用做债的思维炒股也不至于现在还在股市里做冤种

言归正传,

专家和机构说今年大A重回4000,原来说的是成交额。 

吹票、拉k线、找弹性标的、和唱多!

陆家嘴新吹拉弹唱四件套…… 

那接下来我们怎么应对,放量反弹,有什么变化在发生?

昨晚美国的CPI,为美联储在下次会议上开始降息扫清了道路,参考美联储传声筒“Nick Timiraos”的话:

7月份的cpi数据为美联储在下次会议上开始降息扫清了道路。美联储9月会议上的辩论将集中在是按照传统方式降息25个bp,还是更大的50bp;

25bp至少是跑不了了,海外降息,我们国内货币政策等就有了腾挪空间! 

再者,是几个传言的催化,比如债市的一些传闻:

近期市场传言取消债基免税制度,若此传言为真,毫无疑问将对债基产品规模造成巨大冲击。在此我们列举部分事实数据并做出后续判断,供各位投资者参考:

1、当前公募基金投资国债、地方债、金融债、CD的利息收入和资本利得无需缴纳增值税和所得税,投资铁道债、信用债的利息收入需缴纳3%的增值税,其利息收入的所得税、转让价差的增值税和所得税亦予以免除。

2、其他资管机构投资国债、地方债免缴利息收入的增值税和所得税,但需其资本利得需缴纳3%的增值税和25%的所得税;投资金融债和CD免缴利息收入的增值税,但需缴纳25%的利息收入所得税,以及3%的资本利得增值税和25%的资本利得所得税;投资铁道债和信用债的利息收入和资本利得均需缴税,利息收入和资本利得一般均需缴纳3%的增值税和25%的所得税(需注意铁道债利息收入所得税减半,为12.5%,该政策一直延续到2027年)。

3、银行自营与其他资管机构相比税点更高,其投资债券的利息收入和资本利得的增值税率一般是6%(除国债、地方债、金融债、CD免缴利息收入增值税外),高于资管机构的3%。

4、从2023年年报来看,债券型基金总持有净值为8.77万亿元,其中7.39万亿元为机构持有,占比约为84.32%;中长债基总持有净值为5.48万亿元,其中5.24万亿元为机构持有,占比高达95.64%;短债基金和混合一级债基机构持仓占比相对低一些,分别为45.33%和66.22%。

5、若传言为真,公募债基产品缴税办法可能将参考其他资管机构,其规模毫无疑问将受到较大冲击。

因为以往ZF为了鼓励公募发展,对于债基免税,且免税力度较大,那么不少机构通过公募,做了很多债券投资,因为银行放在那边是为了避税,那如果免税被取消,就有回表动机,那么如果这事落地,就会导致债市走弱;

6、从流传的段子来看,提到的是“国家审计署检查过头部的13家公募基金后,后面准备下发文件取消利率债基、信用债基免税制度”,而这并不是审计署的职责,财税改革应该是财政部的职权,所以其可信度也存疑,后面需再进行持续观察。

从今天短期的反应看,市场似乎在提前有所计价这个影响,比较明显的一点是观察到下午14:18分后债市快速跳水,在债市快速跳水的同时,万得全A则展开反弹,似乎呈现出一些跷跷板的效应;但本质上这种跷跷板能否延续,其实还得是要打铁需自身硬,好的经济基本面修复才是真核。

认真码字,强者不抱怨,从来不抱怨,因为大环境就是被他们搞差的!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