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利食品,难逃“中年危机”

于见专栏
07-20 13:47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近日,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馥莉离职的传闻,沸沸扬扬。虽然娃哈哈官方对于传闻背后的真相,讳莫如深。但是,外界似乎隐约能够感受到,如今传统零售行业的日子,并不好过。

实际上,与娃哈哈集团一样面临困境的,还有达利集团。2023年年中,停牌近一周后,达利食品复牌并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启动私有化退市。随后的9月1日,手握和其正、可比克、达利园、豆本豆等七大核心品牌的达利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利食品)将正式从香港联交所退市。

对此,达利食品要约人融世国际表示,由于股价低迷,达利食品已丧失维持上市地位的优势,股权集资能力有限。因此,要约人要求董事会向计划股东提出建议,透过计划安排方式将公司私有化,建议涉及注销计划股份。

作为曾经食品零售行业的翘楚,退市显然不是达利食品的最佳归宿,那么,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上市8年惨淡“收场”,达利食品的中年危机

按照达利食品要约人的分析,达利食品一直在相对较低的价格区间交易,成交量有限,这不符合达利食品在业内的地位,也不能向市场传达其真实价值。因此,退市是最佳的选择。

但是,不被二级资本市场投资者认可的达利食品,就能在退市后不再依靠资本的力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吗?答案恐怕没有那么简单。

get?code=ZWZmNTU2MDA0M2U3Y2Y4M2M5MGFjYzJmODk1YmY4ZWIsMTcyMTQ1MjI0NTcyNw==

实际上,达利食品上市可以追溯至2015年。彼时,福建企业达利食品在经历二十多年的发展之后,终于登陆港交所。创始人许世辉敲钟时的状态,可谓春风得意、目光坚毅。

然而,他可能万万没有想到,8年过去,达利食品会以退市的方式,结束其股票在资本市场遇冷、股价持续低迷的尴尬状态。令人唏嘘的是,10年不到的时间,食品零售行业已经是另一个江湖,不仅行业增速放缓,而且,行业格局也是风云变幻,达利食品也风光不再。

实际上,上市之前,达利食品所处的休闲食品赛道,处于高速增长期。例如,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当时的报告显示,中国休闲食品市场规模在2009-2014年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2.7%。而此后的2012-2014年期间,达利食品的总收益、毛利及纯利,分别保持了17.4%、49.8%及73.1%的复合年增长率。对比之下,达利食品可谓跑赢了行业大盘。

不过,或许是因为达利食品在产品方面缺乏创新,甚至有些亦步亦趋,达利食品在退市之前的5年时间内,无论是营收还是归母净利润的表现,都是四平八稳,甚至出现了下滑。

例如,在2020年、2022年期间,其营收录得同比下滑,而归母净利润,则在2021年、2022年接连出现了下滑。

只是,达利食品退市,并非没有自己退市的底气。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达利食品的期末现金以及现金等价物高达132.1亿元。这也意味着,达利食品退市并不会导致公司经营受到影响,相反,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可能还会因为达利食品退市,而节约相关成本,并减少股价低迷对其品牌价值的负面影响。

尽管达利食品可以退市,从资本市场“一走了之”。但是,投资者对其态度,却暴露了其发展危机。例如,成立以来,达利食品就因为在产品品类、品牌布局方面屡次“抄作业”,而频遭诟病。也正是因为其在产品创新方面的短板,让达利食品在资本市场,一直难以获得投资者的好感,上市甚至在为其品牌形象减分。

抄作业,恐难“抄”出一个未来

在很多消费者的印象中,达利食品旗下品牌众多,而且知名度较高的品牌也不在少数。例如和其正、可比克、达利园等。不过,这些品牌定位的产品与品类,却并非达利食品首创。

例如,达利集团曾经对标韩国“好丽友派”,打造出“达利园派”,大获成功。而在王老吉与加多宝之外,达利食品又推出了凉茶品牌“和其正”,占据了凉茶市场的一席之地。

get?code=NTczMmE1M2NhMjNjNzFjYTJhZTQ0MGFiZWMyZDIwMjEsMTcyMTQ1MjI0NTcyNw==

此外,在功能性饮料红牛在国内市场势如破竹之时,达利食品也对标该品牌,推出了功能性饮料“乐虎”。甚至连名字,都与红牛有些“针尖对麦芒”。只是,与和其正等品牌的命运类似,乐虎终究还是没有成为红牛第二。

据公开数据显示,按市场份额计,近年的功能性饮料赛道,红牛稳坐行业一哥,占据行业近60%的市场份额。而排在行业第二名的,是东鹏特饮。

根据尼尔森IQ的报告,2023年上半年,东鹏特饮在中国能量饮料市场中销售量占比,由2022年末的36.70%提升至40.86%。对比之下,乐虎排名仅为行业第三,市场份额约为10%。通过达利食品旗下的功能性饮料品牌与红牛之间的的市场份额差距足以看出,其在饮料品牌打造方面,功底略显逊色。

与乐虎命运类似的,还有和其正。2010年前后,加多宝集团与广药集团之间的“王老吉”商标之争还未开始,和其正乘虚而入,一度迎来了高光时刻,并在销售额方面斩获行业第二。

不过,多年过去,这种行业格局,也随着王老吉与加多宝的商标之争,而被完全打破。据最新数据显示,当前凉茶的市场格局,呈现出加多宝与王老吉二分天下的趋势,其中加多宝市场份额占比达到50%以上,而王老吉紧随其后,而其他品牌的市场份额仅占5%。

据分析,和其正从行业Top2的位置退位,一方面是因为王老吉与加多宝的商标之争,让加多宝抢占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也归因于,各种新茶饮品牌的不断崛起。与此同时,达利食品自己布局的乐虎品牌所在的功能性饮料赛道,也与凉茶形成了一定的“隐形”竞争关系。

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功能性饮料的市场规模达到1119亿元,其中能量饮料占比70.2%,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1.1%。而对于达利食品而言,凉茶与乐虎功能饮料的市场份额,也有此消彼长之势。而在新茶饮、气泡水、无糖饮料等产品概念崛起之时,凉茶等产品,也逐渐变得无人问津。

重营销、轻研发,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据观察,达利食品除了在布局产品品类方面,有些跟风以外,在研发投入方面,也有一些“吝啬”。近年以来,达利食品的研发费用率都不算高。虽然2022年的研发费用率已经提高到了0.38%,但仍然低于三只松鼠的0.52%、良品铺子的0.54%,与甘源食品1.55%、盐津铺子2.4%的研发投入更是相差甚远。

达利食品研发投入不足,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其产品力不足。例如,从蛋黄派到薯片等各类零食,虽然达利食品凭借“跟随战略”,也创造了每年数百亿的营收。但是,从产品结构来看,达利食品的新品依然没有成长起来,甚至难以担当起支撑其业绩增长的大任。

get?code=YzM5YTIzMzEyOTQ5YjBjODY5YjAwZmRkYjJkNTY1MDUsMTcyMTQ1MjI0NTcyNw==

例如,相比2002左右推出的达利园品牌,2017年达利食品推出的豆本豆品牌,算是十足的新品牌,相关产品也是其推陈出新的新产品。而在营销方面,达利食品为了孵化这个新品牌,砸下了重金。

公开数据显示,在2017年达利食品推出豆本豆之后三年里,集团共花费超25亿元广告费带动销量,达到了很好的营销效果。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底,豆本豆销售规模达到人民币22.45亿元,同比增长16.8%。

据了解,在该品牌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豆本豆还推出了有机全豆奶,‌采用了全程有机种植和加工,‌并通过了四大核心工艺,‌确保了产品的高品质。‌

在这样的产品布局之下,豆本豆豆奶也开始了营销攻势,在暑假等关键时间节点,开始霸屏高铁媒体,赋能品牌建设和品类培育。最终,该品牌也成为了达利食品的核心品牌。

不过,在豆奶领域,达利食品面临的竞争压力同样不容小觑。例如,彼时开始,乳业巨头伊利、蒙牛,也都逐渐大力扶持其豆奶品牌。因此,其高光时刻也没有持续多久,就进入了业绩增长的疲软期。

数据显示,到了2022年上半年,“豆本豆”的增速已开始大幅放缓,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仅0.1%至10.66亿元。据分析,豆本豆的业绩增速难以维持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在2013年至2016年期间,受到消费者对豆奶消费认知提升的积极推动,而此后行业进入了沉寂期。

加上行业竞争加剧,产品同质化过高,因此也导致其市场份额被更为强势的乳业品牌抢占殆尽。对此,食品行业的专业人士也表示:豆奶这类产品基本上已经没有太大的核心竞争力,除非往功能性、个性化方向去发展,否则很容易触碰到“天花板”。

除了产品同质化严重以外,豆本豆的产品质量问题,也十分堪忧。例如,在黑猫投诉等平台,关于投诉豆本豆产品质量问题的帖子就不在少数。包括从超市购买的豆本豆,味道变酸,喝完肠胃不适,以及从豆本豆豆奶中喝出异物等。

由此可见,重营销轻产品的达利食品,正在经受行业竞争内卷的巨大挑战,而其产品质量问题,也是其未来发展潜藏的危机。

结语

作为休闲食品赛道的头部玩家之一,达利食品依靠其庞大的品牌矩阵、丰富的食品品类,打下了数百亿营收的“江山”。不过,过去30余年的发展,达利食品似乎一直在走“拿来主义”的老路,由此也带来了其产品过于同质化、缺少市场竞争力,业绩增长难以持续等负面效应。

而在如今这个消费者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对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的行业趋势之下,达利食品的产品质量问题,也在间接影响着消费者对其品牌的信任度。种种潜在危机之下,数百亿营收规模的达利食品,一旦缺少二级资本市场的加持,未来还能走多远?让我们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