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苦苦追求,不会赚钱的微医能否征服港交所?

深潜atom
2021-03-11

本文系深潜atom第186篇原创作品

2016年之后再未公布经营状况的微医,这一次等来机会了吗?

在互联网医疗赛道上,有的后来者已成为巨头,有的先行者却已成为笼中兽。

据彭博报道,曾被市场公认有望冲击“互联网医疗第一股”的微医计划最快下月申请香港IPO,Pre-IPO轮估值接近70亿美元

实际上,每隔一段时间市场上就会出现微医将上市的消息,但微医却目送平安好医生拿下“互联网医疗第一股”的称号,也见证京东健康登录港股坐上互联网医疗市值第一的王座。

前身为挂号网的微医为何迟迟不上市,这个互联网医疗赛道的老玩家能否在互联网的肥沃土壤上结出“硕果”

01

七轮融资,三年上市征程

作为互联网医疗独角兽,微医成立至今已获得7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腾讯、高瓴资本、复星医药、晨兴资本、友邦保险、中投中财等。

△微医融资史

据公开消息,微医上一轮Pre-IPO在2018年,投后估值为55亿美元。此轮融资过后,市场原以为微医将按照计划快速推进上市事宜,但现实情况却一波三折。 

2019年底,微医创始人廖杰远主动发声,“微医已经准备好了IPO”。后续也没了动静。

2020年4月,微医进行了一次组织建构调整,组建了微医药、微医疗、微医保、微医械、微医云五大事业群。同时,友邦保险集团区域首席执行官蔡强加盟微医,分管集团财务、投融资及保险事业群,并直接向公司董事长廖杰远汇报。蔡强的加盟在大家看来,就是为了推进微医赴港上市进程。

2020年6月,微医再次传出将以55亿美元估值于第三季度赴港上市;10月,有消息称,总部位于巴林的另类资产管理公司Investcorp已成为微医的新股东。此举被外界解读为国际知名投资机构为微医IPO做背书。 

频频不断的准备动作背后,市场对微医IPO充满了期待,但现实情况却总出现偏差。入职半年后,蔡强即离职。今年一月,微医再次进行人事调整,涉及公司副董事长、CTO、COO、CFO等,几乎整个高层全部被重新洗牌。

△微医上市部分服务

根据腾讯一线报道,导致2020年微医上市推迟的原因是临时更换保荐人。微医的联席保荐人中的瑞信曾是瑞幸在美上市时的承销商,而瑞幸当时爆出财务造假丑闻。这次临时更换保荐人的决定,再一次让微医上市时间被延误。

不知道这一次,微医能否了却心愿,如期完成上市。现在可能是互联网医疗企业上市的最佳窗口期,也可能是最后的窗口期。互联网医疗行业正处在发展的红利期,受到政策影响较大,疫情后一旦有波动,那么上市路则会更加崎岖。

另外,虽然港股对上市企业的业绩要求低,不盈利也可以上市。但同时,据港交所上市规则规定,申请上市的企业,其管理层需要保持稳定,至少3年不会变动,像微医这样两年两变的情况需要申请特殊豁免

02

昔日独角兽,

亟待跑通盈利模式

表面看,微医迟迟未上市是因为各种意外因素的叠加,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微医在解决医疗实际问题过程中,盈利模式十分不清晰。

早期微医主要依托挂号业务导流给保险业务赚钱。这一商业模式与平安好医生类似,一位医药行业内部人士在接受《财经天下》采访时说到,“微医众多业务线中,线上保险中介这块,难敌平安好医生。互联网医院,主要赢利点还在于卖药,问诊服务难以盈利。微医云的收入主要来自政府,而云业务收入则要依靠B端”。

虽然,微医曾在2016年对外公布过全年经营状况,宣布实现盈利。然而根据《北京商报》等媒体报道,微医在2016年到2018年三年累计亏损将近20亿元,在易观的用户活跃度监测中,微医的用户数一路下滑。随着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巨头的入局,互联网医疗行业的竞争也越来激烈。

微医集团CEO廖杰远曾表示:“疫情把产业往前推进了至少5年”。但整个市场受益最大的是手握大把流量的互联网巨头,百度、阿里、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医疗老玩家们已经形成稳定的医疗版图,字节跳动、美团、拼多多等新玩家们,也在2020年不断涌入这条赛道。

△微医互联网医院

在巨头相继下场、后浪层出不穷的形势下,成立已久却尚未上市的微医其实处境十分危险。弗若斯特沙利文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近年来急速扩张,2026年市场规模将从2016年的109亿增长达到1980亿元。但经济学者宋清辉也指出,互联网医疗市场已经提前透支了未来几年的增速,目前行业已趋于饱和,互联网医疗企业应该寻求模式各异的发展之路。

而微医主营业务集中在线上问诊、互联网医院、互联网保险以及医药电商,和行业相比,业务模式并不具备明显差异化优势。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三大互联网医疗头部企业依托背后母公司的资源和流量为发展铺平了道路,微医则没这方面的优势

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直接受益于各自主体的零售业务,病人需求从一开始便是成规模化,享受平台的亿级活跃用户流量。而平安好医生重要的“家庭医生服务”,在上市前三年几乎全由平安集团采购,这些都是微医在跑通商业模式上不具备的起点优势。

△医药电商

随着国家政策的宽松和鼓励,在医药流通方面,硬性的壁垒正在逐渐融化。目前,巨头进入互联网医疗赛道,基本上都是从药品切入,逐步往在线问诊、互联网保险、健康管理等方向扩展。在头部平台垄断流量、资金雄厚,且不断进行无边界扩张的情况下,微医即便上市也无法解决来自巨头的挑战。

03

新故事很好,

但盈利能力有待验证

从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的财报中可以窥见,药品保健品销售是互联网医疗企业主流的盈利模式。缺少电商基因的微医在寻找谁来为服务买单?

廖杰远近期接受采访时预测中国互联网医院的发展会经历三个阶段。1.0阶段是单体医院的互联网服务;2.0阶段是平台型互联网医院;3.0阶段是由平台型互联网医院牵头的健康责任共同体。根据原CFO蔡强的说法,所有平台型互联网企业还处于“数据健康2.0”阶段,而微医已进入3.0阶段。 

△微医健康服务

在微医的规划中,3.0的重点就是获得医保接入资格。微医主要是通过“健康服务共同体”的搭建,将各级医院互联网化。根据彭博社的报道,微医的数字医疗业务体量在2020年业绩是2019年的三倍之多。高增长的背景则是微医启动的医保业务。在上述报道中,微医2020年的会员式健康维护服务收入占比超过50%。

今年2月武汉市为微医互联网总医院开通了医保支付。3月3日,国家医保电子凭证在微医互联网总医院上线。山东医保部门也与微医合作成立全国首个省级互联网医保大健康平台。截止2020年年底,微医旗下互联网医院数量已超28家,其中17家获得了医保资质,打通医保在线支付。

微医这种“线上+线下”的模式符合整个互联网医疗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可以通过线下医院资源打通线上医疗多个场景,同时帮助微医快速扩大用户规模。

但营业收入并不能直接等同于利润,在享受政策红利的同时如何解决盈利后移现象是需要微医应对的难题。有时候,规模并不代表公司后期一定能实现盈利。这在微医之前的挂号、问诊业务上得到了充分证明。

医药营销专家史立臣就曾公开表态,“医保基金支付的相关药品的费用,不可能直接转换为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利润,所以它也没有改变互联网医疗企业难以盈利的局面,问题根本没有得到解决。未来,寻找成熟的可盈利的商业模式依旧是互联网医疗企业的任务”。

已经把自身优势全数展现的微医,如果依然无法向资本市场证明自己规模化盈利的前景,即便上市也解决不了自身存在的问题。

本文系原创作品

已入驻平台:头条号、搜狐号、百家号、虎嗅、企鹅号、大风号、新浪看点、知乎、创业邦、一点号、**、大鱼号、ZAKER、趣头条、南财号等

点个“在看”吧谢谢

新的规则,及时看推文要给公号星标

别忘了星标一下~不然就错过了

IPO情报局
美港股新股第一手情报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