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视频对剧集公司喊话:不做酒肉朋友,要做共创伙伴

新声Pro
06-25

剧集行业原有的生产关系和利益分配模式,已经对优质生产力构成阻碍。唯有调整生产关系,产出更多优质剧集,行业才有赢得用户和发展的机会。

作者 | 方舟   (上海)

孙忠怀每次公开演讲,几乎都会引发视频行业的热议。

不仅因为他的身份,也因为话题和表达方式:打直球,不拐弯抹角,把核心问题直接摊在桌面上。

这一次也不例外。

他试图推动剧集行业生产关系的调整,让腾讯视频和制作公司,从原来的“雇佣”关系,变成“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合伙关系。

6月24日下午,在上海电视节期间举行的腾讯视频影视年度发布上,孙忠怀的演讲还没完全结束,台下的剧集公司老板们嗡嗡嗡的议论声已经止不住了。

这位腾讯在线视频首席执行官宣布,腾讯视频希望推进与剧集公司的合作模式的全面变革:从原来“固定价格、买定离手”的采购逻辑,变成面向播出成果“动态对赌、后验激励”的共创模式,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这将直接影响剧集公司们接下来的收益和座次格局:和平台(制片人)关系好坏不再是制作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谁有真功夫、谁能拿出品效双高的优质作品,谁才更有机会“名利双收”。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在腾讯视频这样的头部平台推动下,这种生产和合作关系的思路和调整,势必将逐渐在行业全面铺开。

而更紧密的与2C收益绑定,将推动剧集的创制力量,从原先的平台导向/制片人导向,转向作品导向/用户导向,让真正得到用户喜爱的优质生产力得以充分释放,为行业在严峻的市场挑战下赢得一线生机。

1、外部伙伴:后验激励 风险共担

尽管收益模式早已经以会员付费为主,但剧集行业的制作和播出,整体上仍然是简单粗犷的评级定价模式。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简单易操作,立项、制作等各环节貌似推进速度更快,能让平台快速锁定产能和快速上线。

缺点也很明显,一部剧集投资通常在几千万乃至上亿元,作为决定品质的关键一环,制作公司的利益和最终播出成绩好坏完全脱节。

在这种模式下,作为“理性人”,制作公司利益最大化的方法,是优先把精力和资源用在琢磨平台关键人,让关键人满意,获得较高的评级定价和顺利验收。

因为,即便制作公司投入额外的精力和资源,尽最大努力做出最好的作品,最终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不仅不能给制作公司带来收益,反而意味着更多成本。

所以这种模式产出的剧集,往往是“行活”。立项、选角、主创、剧本、服化道等方方面面,看起来都“不错”,作品也有平台的平均水准,但几乎难有惊喜。

为数不多的精品,要么仰赖制作团队自身对长期口碑的看重,或者对利润之上的艺术追求,要么依靠平台制片人的深度掌控和步步紧盯。

而为了管控制作公司、保障质量,平台不得不严防死守,例如分多次验收阶段性成果,再分批打款。但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看,平台和制作公司的利益关系不一致,双方在某些情况下容易形成彼此博弈的甲乙方甚至“猫鼠关系”,力不往一处使,整个剧集的制作、产出乃至播出环节的效率,都被大幅折损和消耗。

这种模式和生产关系,在平台跑马圈地、大水漫灌的时期,还可以维系,但在减量提质、寻求盈利的阶段,无论产出结果还是效率,已经无法适应。

用一个我们从小就熟悉的概念:这种落后的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甚至阻碍剧集行业优质生产力的发展壮大。

为此,孙忠怀提出,希望与合作伙伴的关系,改为“风险共担、共同面对观众、收益共享”的机制,把项目全部收入的结算时间,后移到项目播放结束,通过播放结果确定项目的实际总价。

这是对平台与制作公司生产关系的全新调整,让后者的收益直接与最终播出结果挂钩。平台和制作公司,不再是“雇佣关系”,而成为利益一致的“合伙关系”。

实际上,腾讯视频过往一直在推进类似于后验激励的合作方式:一个项目的总合作金额,除了一定比例的固定金额,还有一定比例挂钩项目的播放结果。

根据《新声Pro》的了解,此前已经有一些版权公司和制作公司,与腾讯视频达成了这种基于最终播出结果动态对赌的定价模式。甚至有部分版权公司,会主动寻求和平台签订“保底+基于播出结果的激励”合同。

客观来说,对许多已经习惯“旱涝保收”的制作团队来说,这种后验激励的模式会有些难以适应;对那些主要靠搞关系做表面行活的团队,更是釜底抽薪。但对真正有意愿、有能力做优质作品的团队,这种模式更公平和更有激励性,能够真正实现,播得越好,收益越高。

当然,风险共担的另一面是利益共享。除了理解和配合,制作公司也自然非常关注平台数据、项目收入的透明和可信。类似的困扰,在电影、游戏等领域也曾反复出现,需要平台拿出可靠的解决方案。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改变,一方面,在原有的模式上,腾讯视频自身以及周围,已经形成了稳固的合作伙伴和利益群体,改革在相当程度等于动了大家的奶酪。

更难的地方在于,改革意味着腾讯视频对自身位置的调整和变化。

原来,平台与制作公司间更偏向“主从”关系,各种决策基本一言而决,日常工作时往往被“捧着”,利益分配时更是“蛋糕的分配者”。

在新关系中,平台与制作公司之间,将转向更平等的合伙关系,平台将不得不面对制作公司更多的挑战和质疑,无论是具体决策、数据可信度、利益分配合理度等。

腾讯视频敢于直面这些问题,打破自己的舒适区,主动推动双方关系更对等。或者用孙忠怀在演讲中的话,

“我们当下和未来,都无法成为各位的酒肉朋友,只能是互相督导的共创伙伴。”

因为只有这样的关系,才能激发双方共同努力,互相约束、挑战,在创制播宣各个环节持续提升,做出C端用户喜爱的作品。

在谈到为什么要转到这种新关系时,孙忠怀的话既直白又恳切,

“因为我们双方都很怕项目播不好,被观众抛弃,只能尽最大努力、战斗到最后一刻,要么一起抱头痛哭、要么一起开香槟庆祝。”

2、内部改革:制片人利益与结果挂钩

一部剧从立项到最终播出,除了制作公司,还有一个关键主体,是平台内部的制片团队。平台制片团队的利益与剧的播出效果脱节,同样不利于优质作品的产出。

这与前述平台与制作公司关系的逻辑一致。如果制片人薪酬与剧集成绩脱钩,干好干坏一个样,“理性人”的自然选择,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立项时倾向于紧盯那些成功要素,作为万一成绩不好的“自我保护”:有没有过爆款?题材之前有没有火过?有没有大导演、大编剧、大卡司?……更有甚者,直接把心思用在揣摩领导喜好上。

这样的机制和心态下,会更多产出“安全的平庸之作”,而不是“有风险但用户喜欢的爆款”。

为了破解这种弊病,去年上视节时,孙忠怀就提出,要推动制片人机制的转型升级,打破制片人考核的“大锅饭”机制,将制片人的收益与作品的最终质量挂钩。

这同样是内部生产关系的彻底变革,目的是释放制片人们的创造力和生产力。

任何经历过类似改革的人,都清楚这当中的难度,它意味着对各种既有利益格局的打破,牵扯到各种内部外部的利益群体,绝非一纸公文就能水到渠成。

腾讯视频的决心很明显,执行速度也非常快。今年孙忠怀在演讲中表示,已经对剧集制片人团队的薪酬模型做了改革,“每个制片人拿到的钱,跟作品最终的质量挂钩。”

同时,腾讯视频还针对制片人、小组负责人和工作室负责人,提高了作品成功率的考核压力,保持团队对好内容的饥渴感。

此外,为了持续激活腾讯视频内部组织的创作活力,孙忠怀表示,未来剧集工作室的轮岗机制还会继续坚持。

这种做法有过往成果的印证:从2022年9月开始,腾讯视频进行了第一次总经理级的轮岗,之后又持续进行了业务条线的工作室轮岗。成效显著,腾讯视频的剧综动漫等各个板块出现了一系列爆款内容。

3、用户导向:寻求发展和持续增长

在内外部的合作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调整之外,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重要信息,是腾讯视频对未来剧集市场面临形势的判断。

客观来说,腾讯视频今年的剧集成绩延续了去年的好势头。从开年的《繁花》《猎冰》,到之后的《与凤行》、《承欢记》,再到刚刚完播不久的《庆余年第二季》、正在热播的《玫瑰的故事》,无论类型、品质、播放量、会员新增还是广告植入,都有新的突破。

但面对用户时长见顶,以及各种娱乐形态的争夺,剧集市场整体的增长空间已经有限。这个行业面临的并不天然是盛开的繁花,而可能是越发贫瘠的旷野戈壁。

孙忠怀指出,在可见的未来,剧集生意还会持续下去,目前的制播数量和经济规模“大致可以持续,也许可以有缓慢的增长。”

这个判断并不乐观,甚至可以说有点严峻。实际上,从孙忠怀的演讲中能够看出,在坚持剧集减量提质战略的同时,腾讯视频也在更严格地寻求控制成本。

例如,腾讯视频对剧集项目决策时的财务模型进行了优化。之前的立项,比较依赖对ROC(项目投资回报率)的预估,现在除了ROC,会更多考虑单UV的平均成本评估。这意味立项财务数据的评估,颗粒度变得更精细、更谨慎。

此外,对于共创项目和自制项目,腾讯视频还在不断加强项目财务管理。不仅仅是共管账户、驻组财务,还会推进对细分科目的预算合理性分析、帮助剧组优化财务管理机制,降本增效。

财务的管控、项目成本的控制,只是治标。剧集产业越来越依赖用户直接付费,无论平台和内容公司,想继续增长,必须回应用户最核心的需求:更有效地产出更多用户喜爱的优质作品。

毕竟,用户当然仍然愿意为好内容付费,但也会很实际的用脚投票:有好剧,观众就会付费;没有好剧,观众就走得干干净净。

从这个意义上,腾讯视频吹响的改革号角,或许会带给行业公司短期的不适,但却是大家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