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茅台、腾讯为案例,谈投资调研

博实
06-11

一、缘起

在《价值投资道与术》一级课程教学中,最初大家提出的可能是想学财报,想学估值。但是,当我们课程开展以后,我发现财报也好、交易也好许多是可以通过看书学习的,或许也并没有那么难。

想要给企业更好地估值,真正的难点恰恰是在如何深入调研,能够把企业真正纳入自己的能力圈。

在观察许多基金从业者、基金经理、研究员,各种个人投资者,甚至包括以前在从事实际互联网业务的过程中,我发现调研似乎是每个相关人员需要过的关。

于是,就让我们课程中的优秀学员少振但同学,写了一篇调研心得《作为业余投资者调研公司的经历》。开始我是想转载的,现在想,不如就他的文章所讨论的主题,再加上一些我个人的经验,以腾讯为例,写一篇有关调研的文章。

二、独立思考,选择简单的企业

调研不仅仅是投资中需要的,应该说各种工作都需要调研。

所以,一个好的调研人员有可能能成为一个好的投资人。但是反过来说,很多想成为好投资人的人,至少需要一定的调研结论是否正确的识别能力。

少振但同学提到,业余投资者的好处是减少客户的压力和影响,同时减少行业内的杂音。相对来说更容易做到独立调研和思考。坏处当然也显而易见,就是调研资源少一些,调研一个问题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有难度地筛选和积累。

想想,我自己最早投资的一些年,也是这么过来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突然事半功倍。

他还提到,调研一个公司之前,最好先去了解一下行业的商业模式和竞争格局。筛选一些好的行业去调研,有些行业历史就证明赚钱很难,巴菲特也举过很多例子,所以不如就不去调研了。

这部分其实我认为已经超过一般初学者了。大多初学者是不知道先去识别哪个行业好坏的,反而是先要多去看一些行业,慢慢才能发现哪个行业更好。如果已经能识别哪些行业不值得投入那么大精力,有可能就已经具备一定的行业和企业的理解了。

张小龙说,做到简单的最好。竞争对手就难以超越了。如果他想更好,就得加东西,就不是简单的最好了。这句话充满哲理。

正如巴菲特说的,跳三英尺栏,而不跳七英尺栏。有些公司本来就很复杂,很难看懂。

三、案头调研:行业现状、产品、历史、财报、企业文化等

少振但同学讲到,选好行业以后,就是了解这个行业的情况。比如他提到自己关注的白酒,这个行业目前的状况就是头部公司可以蚕食下游公司的市场。

然后,他还花了大量时间去了解白酒行业的历史,酿造工艺,气候对酒质的影响,酒精为什么受人欢迎。

了解历史以后,更重要的是通过财报去判断每个公司的特点。

其实,财报,尤其是历年财报的阅读,是很难让人深入地了解一个公司的。

另外,就是去看企业文化。当然,每个人判断企业文化的方式不同。他会通过企业官网、负面新闻、顾客评价等方面去看,也会通过雪球去了解。也会通过电商平台的数据去了解。

四、长期跟踪与思考

然后他提到,最重要的还是根据公司的变化长期跟踪,反复思考。

在这里我会想到这句话,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在许多公司上,都是因为心心念念,就是可能某个阶段会集中看财报,集中思考。然后,后面就是会长期地跟踪和思考。

比如,白酒、饮料去超市就能看到,最早的时候会关注生产日期。比如生活中会玩到腾讯的游戏,也会和很多人聊起王者荣耀,有时候会不经意间看到有人在玩和平精英等等,然后还会顺便聊两句买皮肤么,买装备么之类的。比如网易的蛋仔派对,就是在和一个小朋友一起玩双人成行的时候发现的。

投资调研最难的,我觉得不是集中一段时间看资料,或者说线下调研,写个报告。最难的恰恰是一直的关注。选择一直关注哪家,不关注哪家,又是提高效率的最重要的方式。

五、以腾讯为例,谈一下我认为的调研

以上内容,还是基于《价值投资道与术》学员少振但同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展开。他更多的说的还是案头调研,不过作为只有4年价值投资的同学,已经相当出色了。下面,我以腾讯为例,说说我认为的调研。

1.好奇心与提问

在课程中,第一节课开始就反复强调一件事,就是要多提问题。我认为调研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多提问。

如果说要找一个适合调研的人的特质,我认为是好奇心。好奇心就是提问。

我们做投资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投资是用什么原理盈利的?我的答案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

第二个问题就是,买什么样的公司?答案当然是买一个你能看懂的好公司。也就是要买能调研明白的,能力圈内的公司。

第三个问题就是,那怎么确定一个公司是好公司?怎么确定在能力圈内?这个在课程中都有答案,或者去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中都能找到答案。这些书里都有我就不多说了。

我想说的就是,你只要能提出第一个问题,后面就会有无穷的问题。但是,怎么能把问题提得更高效,就能事半功倍了。这里,我总爱说一个词,轻重缓急。有些人喜欢说这叫悟性。我更喜欢用轻重缓急。

2.到底什么是好公司?需要反复调研实践训练

在到底什么公司是好公司这个问题的驱使下,会了解很多的概念。比如护城河啊、竞争格局啊、毛利率啊、ROE啊、负债啊、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啊等等。各种可以解释一个企业是不是好公司的维度。

其实这些维度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每个公司都像一个独立的人,他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所处的特殊环境。就像每个人的天赋很不一样。但是不妨碍不同天赋的人可以都优秀,取得好的成绩。

所以,在投资调研中,其实所有的描述也好,表象的参数也好,都只是一种描述和形容。关键是寻找这个公司为什么好。

比如,很多人说腾讯和茅台很好。有些人会说是毛利率高,有些人会说是净现金流好,有些人会说有机会创造较大的股东回报,有些人说再投资能力强。

这些,其实大多是可以通过读历年财报发现的。但是,怎么能确定这些指标就是好的呢?或者怎么能形成自己的一套评判标准呢?我认为核心还是一直在提出,到底什么公司好的问题,然后在这个问题下多去调研,反复思考,最终就会形成一套这样的判断体系。

同时,在丰富的经验和判断体系下,也能很快就发现一个企业不好。有些公司可能打开财报看一年就能发现问题。可能5分钟就能pass。而且随着看的公司越来越多,效率会越来越高。

最开始不懂投资的时候,有可能会花几天甚至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去看一个自己后来5分钟pass的公司。

3.去企业内亲自下场工作一下

上周在茅台的内部交流会上,一个朋友分享中提到,为了调研茅台,我真想亲自应聘去茅台酿酒车间里去工作一段时间。

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是有点玩笑,但却打动了我。因为在全职做价值投资以前,我曾经在互联网一线做业务。内容、广告、游戏、在线教育等等很多领域都接触过。

同时,自己又是一个游戏玩家。恰好又学过经济学、学过营销学、又学过物流、又学过国际贸易,还懂点计算机技术、懂点服务器和网络的技术。

恰好这些都懂点,也有过一些从业经验。所以看互联网的公司就相对容易一些。正好应了朋友那句话,最好亲自下场做一下这个行业。

也正因此,随着做投资的不断深入,随着对企业的理解不断加深。反而会去反思自己的能力圈到底是什么。我做了大概14年价值投资。中间有几个月(2015年)也差点被忽悠到别的路上去,但是很快自己就纠正过来。之后就有点百毒不侵了。

反而做投资越久,看的公司越多。越觉得在腾讯上自己相对来说看的更明白一些。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在很早就看到搜一搜、公众号的价值的,更不是所有人都能一下看明白腾讯内容生态对广告的价值到底有多大,关键这个内容生态总体上还能自负盈亏甚至盈利。

虽然说一切都离不开社交,但是单单提社交优势就有点太低估腾讯了。想当年最早玩腾讯游戏的时候可只是棋牌之类的休闲游戏,最初的腾讯游戏也做的不像现在的游戏那么有深度,很多游戏公司都能拿走很大的市场。

很多人过分关注了腾讯的社交,而忽略了腾讯游戏本身的进步,以及腾讯内容体系和广告体系本身的厉害。

4.所谓的实地调研,关键是什么?

在做专业投资者之前,作为一个个人投资者,我的调研渠道也比较少。当时只知道看财报,或者去超市之类的看看消费品,或者和身边的人聊一聊。

后来就开始去参加股东会,去参加一些调研活动,还有专门约企业的投资者关系人员进行电话或者现场调研。也会找行业内的专家调研。

其实,所谓的实地调研,关键不一定是实地。

去现场调研,往往有时候收获不一定是公司想给我们呈现的东西,也不一定是我们最初带去的问题。

举个例子,有一次去广州,正好一位原来的同事在微信工作,黄埔军校显然没有微信更吸引我,于是去微信看了看alan工作的小楼。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微信这种环境让人能够很单纯、独立思考。很安静,很简单。

也意外发现,原来在微信附近有大量潜伏的想要合作的工作或者正在合作的公司。

去过一次广州研究院,就大概理解为什么微信变现那么保守了。

还有一次我去某银行参加股东会,银行讲的东西我都忘了,我只记得对方的工作人员都是有职称的,国企的那种职称。同样一件事,有很多人跟我对接,倒是很客气。

调研结束以后认识了几个一起调研的大哥。其实一共那次去的股东可能也就10个人吧。这几个大哥我在半年前还见了,我们还针对几个公司交流了看法。

其中有个大哥还教我怎么给上市公司打电话调研,后来还真是屡试不爽啊。

在参加某化工公司的股东会上,我只记得酒店在沙滩边上,前一天晚上还去溜了溜沙滩。第二天具体会议内容忘记了,但是还记得董事长意味深长的说,以前记得树叶黄是到深秋,现在已经提前了很多。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很大,我们作为化工企业,在环保方面要做多一点努力。

这位董事长说这个问题的时候,并不是大家问的,甚至会场上很多人也不关心,但是他却非常充满感情。我能感觉到,这位董事长的社会责任感是发自内心的。

还有一次去调研也是一个轻工企业。调研过程中对方也很实在,其实我本来调研就是想了解一下业务。但是对方跟我说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信息。当然,这个关键信息我觉得很意外,但是这个信息却改变了我后来看很多相关问题的看法。

看似是一个很简单的关键信息,其实却关联着许多事情。

所以,在此,我想说,现场调研不是最重要的。有时候,我们会去见一个人,去看一个公司,带着一些问题。

但最后的收获,可能并不是我们最初的问题,也不是我们最初想要了解的人。我们可能会发现新的关键问题,认识一些新的关键的人。

而正是这些关键问题的解决,关键信息的收集,关键人的认识,让我们的调研效率更高,让我们估值更容易,让我们投资效果更好。

所以,调研的关键不在什么形式、什么技巧,有时候甚至不在于你见的是不是董事长、公司的人,关键是要有心,要能发现最重要的关键信息和关键人。

其实,投资的关键恰恰是筛选优质信息的能力,而这个能力其实在信息时代,又是最重要的。近期我发现,很多想调研的比如小鹏的历史、比亚迪的历史,通过短视频就可以看。以前这些都是需要自己看财报或者去各种资料里去梳理的,现在短视频up主已经帮我们做好一些功课了。关键就是我们提出问题,案头工作已经比以前好做多了。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