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书单|阅读,带你去山外的海

人间像素
02-08

在那些很艰难的时候,你会用什么方式去缓解压力、重新找到前行的力量?

有的人去健身,有的人去找人聊天,有的人写歌,有的人会沉迷在游戏或网络小说里,总之,你一定会有一个出口来宣泄。

于我来说,很多时候都是读书。“待在自己的房间里,被喜欢的书包围。”就是最幸福的事。

正如毛姆所说的那般:"培养阅读的习惯就是为你自己构建一座避难所,让你得以逃离人世间几乎所有痛苦与不幸。”

我从过去一年里读过的书里挑出来一些,大多数都可以在微信读书/得到电子书/豆瓣阅读找到电子版,如果春节假期恰好有点时间,却不知道读些什么好,可以看看我的这份个人书单(这份书单中的书全部出版于 2023 年,这是唯一的硬性选择标准,排名不分先后,仅以出版时间排序)。

愿这份书单,陪伴你开启更广阔、舒朗的新一年

奔赴更大、更美的世界。

01

百岁老人说:“活着就是胜利”

《一百年 许多人 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

作者:杨苡 余斌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 年 1 月

“人的一生不知要遇到多少人与事,到了我这个岁数,经历过军阀混战、抗 日 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发生的种种,我虽是个平凡的人,却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可念,许许多多的事想说。”

这本口述自传来自百岁老人、翻译家杨苡,杨苡一九一九年出生于天津,她所译《呼啸山庄》是该书最流行的中译本之一。

她受作家巴金影响颇深,巴金曾写道:“长寿是一种惩罚。”但站在即将百岁的人生边上时,她说:“活着就是胜利。”

世纪回眸中,相比于传奇与成就,杨苡更看重她的“日子”,及其承载的亲情、友情、爱情和世情。这一百年的时代变迁,并不只是她的人生背景,她的人生就是时代本身。因为长寿,她几乎看到了所有人的结局,荣辱浮沉,生老病死,都已成为有头有尾的故事。

这本书是十多年口述与采访的结果,这里面有她想记住的,有的是她想忘却而终于忘不了的,加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抵抗遗忘,抵抗记忆力的衰退,因此也是证明一己存在的一部分。事实上,所谓“历史”,是要在群体的层面上让曾经发生过的一切留下痕迹,何尝不是一种集体的记忆体操,一种抵抗遗忘的努力?

02

如果可以陪苏东坡走一段路

《孤星之旅:苏东坡传》

作者: 周文翰 出品方: 读库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 2023 年 2 月

《孤星之旅:苏东坡传》是一本以近似记者视角探究苏轼和宋朝文化生态的传记,用新的史学观念、美学视野追溯苏轼的一生,波及他与那个时代的政治、文化、艺术生态的关系,以及他生活的时代的文化景观。

苏轼活跃的年月,恰好也是北宋雕版印刷业繁荣之时,用今天的话说,他就是雕版印刷时代诞生的第一位“明星”。

得益于印刷业的繁荣,苏轼有大量文字传世,其全集有近千万字,好处在于细节极其多,而挑战也在于此——这么多的细节如何放进叙述结构里?《孤星之旅》最终呈现出一本以记者视角探究苏轼和宋朝文化生态的传记。

通过研究史料,作者试图重建苏轼身处的视觉环境,比如苏轼进入汴京城的时候,作者花了很大篇幅描绘那一天的汴京城是怎样的——他踏入的汴京,已经下了一个月雨,作者写苏轼和父亲、弟弟是如何狼狈地踏入帝国的中心,又是如何被连绵的雨困在大相国寺里读了一个月的书……

苏轼生命里一幕幕或光辉或黯淡、或显或隐的场景以更具象化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也进而一步步理解,苏轼如何成为北宋文化史上的“明星”与“孤星”。

03

一本夹有私货的宋人命运浮沉录

《千面宋人——传世书信里的士大夫》

作者:仇春霞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 年 3 月

翻阅上百封宋人墨迹,就像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古人所谓“见字如面”,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围绕这一百多封宋人书信,作者于史书之外,另勾勒出一幅宋代千人千面的风雅群像。书中提到的书信,现在大多静静地躺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少部分散藏于其他博物馆。在博物馆里,它们是各自孤立的历史碎片,在《千面宋人》这本书里,它们成为了历史的注脚。

写书就是写自己,读史就是照自己。作者想在《千面宋人》里讲述许多故事,让我们看尽宋人百态,人世浮沉。归根结底,就是让我们看清我们是谁。

「宋 / 范仲淹《边事帖》 故宫博物院」

04

民国首任外交总长的传奇一生

《陆征祥评传》

作者:唐启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 年 4 月

在许多人眼里,在民国外交名人中,顾维钧的光环显得特别光彩夺目,相比之下,陆征祥就显得更为隐忍低调。作者唐启华总结陆征祥之个人特色,谓之:“外表柔弱,而内心坚韧,坚持底线,耐心谨慎。”

身居中国、东亚乃至世界都在转变的乱世,承担中国外交的重任,陆征祥的外交生涯反映出许多重要的时代面相。出身寒微的陆征祥,21 岁进入外交界,至 56 岁离开,亲历了中国从甲午战争到巴黎和会,由国际地位跌落谷底到力图收回国权的关键阶段。进入修道院后仍然关心中国外 交,观察与间接参与到 78 岁逝世为止,他与中国外交及中西文化交流关系密切,其经历与观点颇多可供借镜之处。

唐启华教授了解他的一生,可以让我们还原民国初年之真实史实。这本书与前作《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与《洪宪帝制外交》一脉相承,遵循唐启华教授“以档案为先”的治学风格,更多侧重于对处于变动时代之中的人的关注,是史学研究者与历史爱好者都不可错过的一本著作。

05

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年

而牧人的世界是一座孤岛

《冬牧场》

作者:李娟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 年 6 月

在逐水草而居的动荡生活中,冬季转场是其中最艰辛的一段,2010 年末,李娟跟随哈萨克牧民居麻一家深入北疆阿勒泰地区沙漠深处的冬牧场,度过了一整个冬天。在漫长的寒冷世界里,深情克制地讲述哈萨克牧人冬季游牧文化,全景式记录了北疆大地的游牧景观。

李娟的文字真实还原了这个场景——牧人们的冬天和牲畜们的冬天,“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年”。但那个冬天的寒冷并不是全部,寒冷的反面是人类在这种巨大寒冷中,在无际的荒野和漫长的冬天中,用双手掬起的一小团温暖与安宁。虽然微弱,却足够与寒冷抗衡。

这本书从出版到现在,已经感动了无数人。在下雪天,读这本书,看牧民们迁徙、放牧、背雪、绣花毡、整地窝子清理蓄圈,隆重豪华地串门拜访,感受那些朴素的温暖。

06

考出一个清华北大,

掩盖县城教育多少瑕疵?

《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作者:林小英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 年 7 月

中国 50%以上的学生在全国 2000 多个县接受教育,县域教育就像一块干涸太久的土地,只要浇一桶水下去,真的就会有种子发芽。可是它被遗忘得太久了,它在整个优质教育改革的滚滚大潮当中被碾压,被忽视,变得不被期待。

县中的孩子是只争朝夕、拼命学习模式的牺牲品吗?

县中能走出优质生源与师资流失的困局重新振兴吗?

2021 年夏天,作者林小英采访了一位校长,问道:“几百个一本和两个北大清华,你会选择哪一个?”他的回答是:“一个清北学生掩盖了学校多少瑕疵!”只要这个学校考出了几个清华北大的学生,很多在办学中的不完美都可以被掩盖,这是多么痛的“领悟”。

带着这些问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林小英在本书中描述了中国东、中、西部不同县域内乏力或奋进的学校、种瓜或得豆的课堂、踏实或游移的教师、在幻想或现实中长大的学生、对孩子教育过度操心或无能为力的家长、在正事和杂事中疲于奔命的校长、……作者用纪录片式的分镜头细 致呈现了县域教育的生态,深度剖析了中国“以县为主”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所面临困境的根源及其后果,详解县域教育何以在今天这个时代成为一个问题式的存在。

07

学者之外的上野千鹤子

《上野千鹤子的午后时光》

作者:【日】上野千鹤子 / 译者:熊韵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磨铁

出版时间:2023 年 8 月

女性主义的作品一本本读下来,读到上野千鹤子的随笔集,只觉得这就是一位女性主义者的生活会有的样子。

作为研究者,上野千鹤子一直说自己“虽然贩卖思考,却不贩卖感受”。这本随笔集是女性主义学者上野千鹤子在编辑的“催促”下,写出的人生另一面,你可以读到作为女性主义学者之外的上野千鹤子。

在“一个人的午后”,也有微小的喜悦与幸福。放弃和压抑也是种奖励,是努力活到最后的人,才能品尝到的人生滋味。

08

离开城市,到自然里去

《车墩墩野事记》

作者:周颖琪

出版社:光启书局

出版时间:2023 年 9 月

一辆依维柯载着所有的家当,“我”在三十岁这一年搬到了上海郊外小镇——车墩。这里没有通地铁,只有一条铁路线。车墩镇位于上海松江区的边缘,走两步就能去闵行;“我”住的小区也位于镇上社区的边缘,村子延伸到黄浦江的边缘,交织的水道划出了一块块稻田、经济林、荒地,还有一条条铁路和一排排民房。我住在这里起初也像个边缘人,但没过两年就融进去了。

于是看鸟,观虫,最后观人。

她开始用自己的脚和自行车的车轮丈量这块地方,记录在这里看到的野生鸟类(截至 2023 年 5 月 13 日,车墩镇共记录到鸟类 114 种)、哺乳动物(4 种)、野花(93 种)和昆虫。独自去发现、探索和观察带来的愉悦感,很难说还有什么东西比得上。

这正是真正的乡下。不去抱有太多幻想,反倒发现处处都是趣味。

家燕每年在固定的时间回到这里,于是就知道,是春天了。从春天一直贯穿整个夏天的,是白胸苦恶鸟的“苦恶苦恶苦恶”,或者听起来更像“阔阔阔”。

偶尔有四声杜鹃经过,躲在林子深处叫着“光棍好苦”,或是仿佛带点试探性地叫声“光棍”。

画眉嗓门很大,那叫声隔着一块田都能听到,鸣唱的调子里,有一段听起来非常像“我是画眉鸟,我是画眉鸟”。

不管有没有听众,小树林里都在上演一场“音乐之声”。如果多留心,你就能获得一张一年四季都可以随时欣赏的演出门票。

09

时代越坏,亚马逊越好?

它如何重铸美国的日常生活?

《履单:无所不有与一无所有》

作者:亚历克·麦吉利斯 / 译者:曾楚媛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 年 6 月

亚马逊是理解美国及其当前转变的理想框架,这是因为它代表了诸多当代力量,并帮助解释了它们是如何运作的。

亚马逊并不是地区差异的唯一推手,但它远比其他公司更适合作为终极透镜,用以观察美国的分化,因为它无处不在,但又形态各异。

书名《屡单》来源于亚马逊的履单中心(fulfillment center),却回溯到从 1890 年代开始,人们的工作是如何蜕变的。

在长达十年的调查中,美国资深记者亚历克·麦吉利斯见证了这家曾代表技术进步的公司,如何发展成资本巨兽。它带来“一键下单”的便利,也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劳动者失去劳动的尊严、选择的自由、公共参与的权利和曾经存在于附近的连结和人情。

当媒体人开始讨论拼*多多与这个时代的关系,关于亚马逊的探讨也是绝佳的“他山之石”。读懂了亚马逊,至少能读懂三分之一的美国生活。

10

我们与害虫的战争

一部社会和文化史

《体无完肤:我们与害虫的战争,一部社会和文化史》

作者:【美】丽莎·T.萨拉索恩 / 译者:梁卿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 年 10 月

这是一部以害虫为切入点,完整回顾 400 年现代文明进程的社会史。

每个自诩文明的现代人都该读一读这本书,看清这个时代的本来面貌。

比如,臭虫与中产阶级的崛起,有什么关系?我们的思想为何转变?现代文明的范式如何将人与害虫推向对立的两端?

「萨克·克鲁克申克/《夏日娱乐:猎捕臭虫》」 凹版蚀刻版画,1782 年

“害虫”一词包括许多种动物。有时范围缩小为寄生虫,有时扩大到老鼠等哺乳动物。害虫的多样性要求我反复遴选才能最终决定入围者。《体无完肤:我们与害虫的战争,一部社会和文化史》追溯在不同时期,社会把哪些人和事物贬为害虫,对害虫本身又做何反应。

本书主要着墨在臭虫、虱子、跳蚤和鼠类,分析身处在人类视野边缘的它们,如何在人类的想象中无处不在——以比喻和真实生命的形式存在。

作者从多个图书馆与资料库中爬梳资料,凝练提纯出一部 400 年人类走向现代化的另类历史。观察文明社会如何走到至今,也让我们更理性的面对未来。

11

如果生活在社会“底层”

该如何寻找意义?

《我在北京送快递》

作者: 胡安焉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浦睿文化

出版年: 2023年3月24日

《我在北京送快递》并不是一本讲述劳动者的“悲惨”故事,它更像是一个普通人奋斗十年的纪实文学。作者 1999 年中专毕业,进入社会 20 年的时间里换了 19 份工作,写作则是已经坚持了十多年的事。

作者自述说,“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我时刻提醒自己,我是从个人的生命感受角度,去观照自己在工作中的经历——重要的是个人独特的感受和视角,而不是有意去反映现象或问题。”假如读者是想全面的了解快递员这份职业,或是体力劳动者的这个群体,看胡安焉将如何开着一辆三轮,和同事们穿梭在小区里加班加点派件,或许并不是最好的主意。

作者胡安焉,真的是位快递员。最忙的时候,一天送超过 200 个快递。2020 年初,胡安焉工作的公司垮了,他和一众同事被遣散,于是开了公众号,专心写作,写自己的工作经历,写自己平凡又琐碎的生活。一篇《我在德邦上夜班的一年》在豆瓣火了以后,编辑联系他,于是有了这本书。说是“非虚构”也好,说是“小说作者”也好,反正他一直写了下去。

写作是让他内心安定的故事,当他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曾经历过的生活,无论它是以虚构还是非虚构的形式,“都会让我觉得——生命不至于是一场空。”

生命不至于是一场空,这不就是普通人如你我,忙忙碌碌,想要追求的意义。

12

持续写作的八十岁老人

为无名者留下名字

《豆子芝麻茶:和妈妈的最后絮叨》

作者: 杨本芬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乐府文化

出版年: 2023 年 10 月

人是否一定要接受自己尘埃一般的命运?

80 岁开始写作的杨本芬奶奶说:我不认命。

2020 年,杨本芬于日常烧饭的厨房里开始写下妈妈的故事——这一切都起源于对离世母亲的思念,朴素又浓烈。

关于母亲的一生,被写成一本薄薄的小书《秋园》,那是母亲的名字。读者被秋园坎坷的一生所感动,那是一位普通却坚韧的女性,在沉沉浮浮的时代大背景下,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温暖的内心。

那时有网友留言,说普通人的历史没人有耐心看,只有名人,上层人物,他们的历史才有色彩,才能留存下来。

可是普通人的事,就没有意义了吗?“那些全然无名的芸芸众生,他们在生活的洪流中挣扎,无声无息地来去。他们是我的母亲,父亲,兄弟,乡邻,以及我自己。”杨奶奶坚持写了下去,这一本《豆子芝麻茶》,是第四本书了。

豆子芝麻茶是湖南人家里一定要备好的东西,客人来家里,如果端不出豆子芝麻茶款待,那这个堂客就要被批评为不贤惠,这本继续书写底层小人物的书,就是杨奶奶为读者送上的豆子芝麻茶了。

上篇书写了三位女性,她们都生活在底层,在生活里几乎没有人会留意,看完几页就要停下来缓一缓,问一问,生活怎么会这么苦?主人公是怎么苦了一辈子,苦到了被记录下来?可她们并不是特例,她们的韧性来自苦难,她们代表着更广大真实而普通的女性。就如杨奶奶自述的:“她们一点也不完美,但感染力就在这种不完美中。”

在书的下篇,杨奶奶真挚地追忆了自己的母亲与胞兄,当你爱的人离开,你自身的一部分也会死去。杨奶奶用书写拼命挽留着亲人,也驱赶着自身的绝望。全都是芝麻豆子大的往事,读者却得以认识到一个个鲜活、真实生活过在这个世界上的人。

为无名者留下名字,关注小人物的命运,这不就是写作的价值。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