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融云-W(06608)$ 三分业务出海、三分美股映射、三分高股息,还有一分无可奈何。机构对2024年资本市场的展望,恰似为了呼应“挺住”这个主题,写了3页纸,却发现其他与会大佬都在嘻嘻哈哈。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开年的7天5阴,不禁让投资人关闭畅想,备战2025。仍然在市场上做T+0的玩家表示,没想到去年配置的这副旧哑铃,2024年依然能用。
iShare中国ETF(FXI)的看涨期权持仓量近几周大幅上升,这与2022年底何其相似;但为什么那个名叫“新兴市场不含中国ETF”的走势堪比创历史新高的日经指数225?他们现在知道了什么我们不知道的事情?那就全赖北向吧,谁让他们叫外资呢?
3年前的封闭基金终于到了能卖出的时候,但面对着既定接盘侠的身份也得说没在盘面放量净赎回。面对最低持仓比例限制,硬说大额定增不是行业内卷的标志、硬说IPO不暂停是顶层为了把市场点数做高给企业们融钱。这行情,没办法,咬着牙做吧,谁让他们叫内资呢?
哑铃的一头已经确定,高股息的地位暂时没人能撼动;但另一头呢?总得在矮子里边拔出来个大个儿吧。没别的选,凑合着演,只有AI能挤出几张带着笑容的脸。毕竟还能对消息面有正反馈的板块,不多了。因为宫斗剧,足足晚了两个月的GPT应用商店,还能拉起AI板块几根大阳线,终归是好的。
该选什么样的AI公司才能跟着分一口蛋糕?结论就是:坚定抛弃GPT套壳儿、中间层,选那些在GPT做不了的边缘市场,弄明白商业模式的AI大模型+应用公司。换句话说,留给@百融云-W(6608.HK)们这些AI龙头公司的空间虽然还多,但留给其他中国AI公司的时间,不多了。
既然AI行业现阶段只存在模式上的创新,但并没有基础科学理论的革新,那投资和选择标的的过程,最高效的方法就是——“排除法”。看一下GPT应用商店会把哪类AI公司消灭,剩下的就是可选项。
按理说,GPT应用商店会为中国的AI大模型厂商拓展一条商业模式思路,也就是自定义开发+生态圈构造+收入分成,但前提是ChatGPT已经拥有超过1.8亿月度用户、1亿的周活跃用户,这是国产AI大模型公司不具备的体量。而且目前GPTs的入口还是留在ChatGPT内的,所以GPT应用商店初期作为内嵌在GPT中的一个功能组件,背靠的是ChatGPT的流量池,类似小程序之于微信。同时,未来ChatGPT体内的入口有可能转成GPTs形态。由于OpenAI提供了Assistants API,可以把GPT相关的API打包出去供外部开发端调用,外链后可以不用回到ChatGPT,因此如果用户对某个GPTs足够有需求,那就可以不断为企业自己的产品引流。所以对于有能力的开发者而言,等于多了一个流量获取的途径。
那排除的第一个选项也就有了,如果没有那么多用户基础体量、没法让GPTs创作者拿到流量的AI大模型公司,又怎么能做同样的模式呢?如果没有底层媲美GPT的模型能力,应用商店模式面世之后又有多少用户会在这种AI大模型上停留呢?
不过这个GPT应用商店功能,其实比较更适合高阶的开发者,因为是基于开发者的API构建的一个GPT,上面有一些API接口,是需要封装到开发者侧、集成到外部平台的。虽然说这种模式一方面可以提升创作者自有端产品的功能,对于以LUI为主要交互形态的创业公司来说可能成为一种给自己产品引流的渠道,但OpenAI现在已经用Assistants API把封装开发的问题解决了。也就是说,如果不想被“排除法”的AI标的,需要证明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但很不幸运的是,一些AI大模型和应用层之间的“中间层”公司,以及类似彼时Jasper和Snazzy等仍需高精度的提示才能反馈GPT-3优秀成果的AIGC公司,在现在这个时间点已经只能不断裁员。
那什么样的AI大模型不会被淘汰和“排除法”?虽然国内的AI大模型测评机构和方法不尽相同,但像百融云BR-LLM这种能上榜的大模型,起码证明它的模型能力是可以被重用的。为什么GPTs应用商店和很多AIGC公司的产品能有看上去不错的能力,因为后台有一个选项:用GPT-4还是其他模型。很现实的问题是,如果把背后的模型从GPT换成一款开源的,那效果就会直接大打折扣,更别提模仿GPT应用商店的方式给开发者分流量和利润了。
所以要想成为一个不被淘汰的AI公司,要么AI大模型的某几项效果说得过去,要么推理成本能压缩到GPT的20分之一。根据百融云的口径,这家公司的AI大模型:both。
而且如果用一级市场的视角算这家公司的股票价格,37亿元的现金及等价物、预期2023年年报归属净利润不低于2个亿、40亿左右的净资产(在港股实现5%ROE),应收款不超过净资产的10%,且没有存货,这样的企业能给到多少的收购价才起码算公允?而目前这家公司的总市值也才约60亿元而已。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