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厂研究员Will:雷军造车的1000个日夜

粮厂研究员Will
2023-12-28

粮厂点评”频道致力于点评粮厂的季度财报、产品发布会、市场表现或其他重大事件,不追求信息即时性和效率性,主要为读者提供粮厂研究员的观点。

12月28日,雷军将揭开小米第一款智能电动汽车SU7的面纱。

当所有人都在关注SU7的设计、配置和定价时,对我而言发布会只是交卷,比结果更重要的,是这三年的过程。

让我们重新回到2021年初,很多人大概已经忘记雷军宣布造车时的处境:

2021年1月,小米集团被美国国防部列入了军事清单,美国投资者们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抛售所持有的小米股票,股价因此一落千丈;如果再被进一步制裁,小米可能也会面临华为今天的局面。

同时,刚刚发布的小米旗舰系列手机11出现了意料之外的WiFi事件,网络舆情喧嚣尘上,小米高端战略遭遇挫折,眼睁睁地看着苹果攫取华为让出的市场份额。

还有,新冠疫情的反复让小米线下10,000家门店的雄心计划遭到冲击,高峰时期接近四成的小米之家没有办法正常营业;而小米新零售偏重的商业模式,相当的损失只能由小米自己吸收。

我不知道对于雷军,那段时间在小米创业历史的艰难时刻里能排在第几位,但是在当时的背景下,雷军拍板造车,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九死一生。

不出意料,在造车初期小米没有收获任何看好的声音。在和基金经理或分析师的交流中,他们都告诉我对于小米造车的悲观看法;甚至认为小米如果能够停止造车,股价可能会修复得更快。诚然,造车是前期资本投入极大,但成功概率极低的业务。从概率论的角度,机构投资者在造车业务没有显著进展的时候当成负资产并不过分。

因此,如何让所有人看到造车的希望,是摆在雷军面前最大的课题。这篇文章我想提炼三个视角,回顾这整整1000天的时间,雷军是如何从零,将小米汽车带到今天的局面。

首先,如何让大家相信小米造车是极为严肃的事情,不是一次随意的尝试。

雷军的选择是高调承诺:“造车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愿意押上自己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1. 通过这次表态,雷军义无反顾地把自己推了出去,没有留任何的退路。熟悉雷军的人都知道他对于自身羽毛的爱惜,押上“所有的战绩和声誉”,是清晰地告诉大家自己all-in了。因为雷军知道,自己带头冲锋,小米的所有员工都会看在眼里。

2. 进入新能源车行业不是小米在困境中随意抓住的救命稻草,而是雷军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所以,在大家都在惊讶于100亿美元造车的金额时,我更看重的是雷军的承诺。在我看来,雷军“最后一次的创业”和“所有的战绩和声誉”的价值,远比100亿美元更加值钱。

3. 事实上,过去三年雷军也踏实履行了自己的承诺。雷军成为了SU7的头号产品经理,对于造车从零学起,重大的决策和事项亲力亲为,有超过50%的时间扑在了造车上。更为重要的是,在疫情期间所有互联网大佬都鱼贯飞往香港和新加坡的时候,雷军依然坚持每周往返北京-上海推进造车进度,我们才能在今天看到发布会的顺利举行。

其次,如何让大家相信小米能够跨界打造好一款智能电动汽车产品。

雷军对于首款米车的产品理念,给出的答案是“守正出奇”,而我对这句话的翻译是三句话:小米在智能手机上的所有优势,都要在汽车上继续保持;小米在智能手机上吃过的所有亏,都要在汽车上赢回来;小米在智能手机上所有没实现的,都要在汽车上所实现。

1. 小米在智能手机上的优势,相信已经无需我赘述。从性价比、MIUI、米粉文化、到效率模型和海外布局等等,都会成为小米汽车上的重要竞争优势。

2. 小米在智能手机上吃过最大的亏,就是对于硬件行业客观规律的忽视。雷军清晰地认识到,小米汽车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要对汽车硬件保持足够的敬畏,首先按照传统汽车工业的规则和标准造出一款好车,再去思考如何超越。所以,雷军很早就明确小米全资造车和自建工厂,也不惜重金从传统车企挖来有价值的高管,力争在汽车硬件上打一个翻身仗。

3. 小米在智能手机上的高端化、线下渠道和女性化三大问题,汽车是一揽子解决这些问题的绝佳机遇。首先,汽车给了小米一次全新的机会,让用户跳出原有的刻板偏见,重新塑造小米品牌的高端形象;其次,汽车将提升线下门店的整体形象,和手机/IoT形成协同,并通过汽车后市场巩固新零售的商业模型;最后,小米高端方法论里从“参数优先”向“体验优先”的思路转变,汽车将女性用户放在产品定义、设计和体验的核心位置去考虑。

4. 最为重要的是,小米在智能手机上构建的硬件生态,将由汽车补足关键的一环雷军在今年8月的年度演讲,把“手机 x AIOT”战略升级到“人车家全生态”战略。从自研自产硬件的角度,小米不仅是第一家实现“人车家”闭环生态的公司,也会是短时间内全球唯一一家,汽车的加入将把这个生态的想象力带上全新的高度。

最后,如何让大家相信自己应该和雷军在造车的创业路上同行。

造车远不是雷军一个人的事情,而是需要一群人朝着同一个目标奔跑。在我看来,雷军最少需要说服三群人:员工、监管部门和股东。

1. 如何在小米集团内部做好一位端水大师。

对于员工,小米造车有两个客观事实。对于小米汽车员工,汽车业务相比集团其他业务的成长性更高,独立发展明显是更好的选择,可以避免大锅饭的问题。对于小米非汽车员工,造车是高度依赖于集团的资金和资源的,并且会占用雷军大量的时间,这是不是意味着以后汽车之外的其他业务会被边缘化。

关于雷军如何做好端水大师,我的观察有三点:首先是做加法,把汽车加入小米现有的生态当中。雷军希望让所有的员工都看到,“人车家”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三者只有同时存在,这个生态才能发挥最大的能量。其次是做减法,把小米所有的核心产品,都在战略上收敛为消费电子。雷军告诉员工们汽车和智能手机其实是高度类似的,都是“软硬结合、AI赋能”,两者并不矛盾。最后,是合理的股权激励设计和安排。根据网络上的有限信息,小米汽车员工拥有独立期权和估值,但最终会和小米集团的股票产生关联。这样既给予保持汽车员工的冲劲,又解决了非汽车员工的顾虑。

2. 如何让监管部门看小米不仅是雷军和股东们的小米,也是中国的小米

造车资质是小米绕不过去的巨大障碍,一直到2023年6月份,都有离小米很近的朋友告诉我,小米肯定搞不定牌照。在小米之前,监管部门已经有数年没有批复新的造车资质了。在我看来,小米获得造车资质,要回答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小米汽车对于中国汽车行业意味着什么?只有回答好这个问题,才能让监管部门看到希望,才能让小米从其他等待造车资质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我不可能知道雷军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但有一些角度是肯定会涉及的。首先,是小米的鲶鱼效应。小米以一己之力颠覆了山寨手机的市场格局,当下新能源车产能过剩的情况非常相似。其次,是小米服务实体经济的制造业属性。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都是硬件自研自产,并且死磕核心技术,在汽车三电、自动驾驶、智能座舱上都有领先的技术成果,未来叠加澎湃系统和芯片的加持,将提升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最后,是小米的出海计划。小米在海外广受美誉的品牌价值,和超过100个国家的销售网络,给未来汽车出口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一点是目前所有新势力车厂都无法匹敌的。因此,小米不仅是雷军和股东们的小米,也是中国的小米。

3. 如何让股东看到汽车可以支撑小米的第二增长曲线。

小米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投资人关心的是冰冷的财务数据和指标。小米造车虽然有方方面面的考量,但如果不能最终兑现为营收和利润,资本市场对于股价的回应也不会客气。因此,雷军造车也需要给股东们看到希望。

关于这个问题,我自认为比大多数人更有发言权。雷军对于股东起码给出了以下答卷:首先,是稳健经营,主营业务重回增长。今年Q2和Q3小米集团调整后净利润连续两个季度突破新高,雷军希望告诉大家,虽然他花费了极多的时间在造车,但对于传统三大主业依然是高度关注的。其次,是造车业务储备充足的粮草。对于造车,股东们最担心的是对于现金流的侵蚀。但造车三年,小米的现金储备从1080亿元还提升至1276亿元,体现了雷军极度保守下的极度冒进。最后,适度的预期引导,对于造车的营收盈利合理评估。随着小米在汽车工厂、造车资质等里程碑上的进展逐一兑现,机构投资者已经在细化小米24-26年的汽车出货量、ASP和毛利率模型。因此,我们看到2023年小米股价领跑整个恒生科技。

最后的最后,我提前回答大家一个看完发布会将脱口而出的问题:雷军究竟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

答案是哪有什么秘方呢?想要成就特别的事情,你需要的不过是真的相信它是特别的。(There is no secret ingredient. To make something special you just have to believe it's special.)

这并不是引用什么哲学家的典故,而是我周末陪儿子看《功夫熊猫》里面馆老板平先生告诉熊猫阿宝关于面汤的全部秘密。

然而,就是这些极为朴素的道理,往往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如同雷军一直所相信的东西:便宜会战胜昂贵,真诚会战胜虚伪,勤奋会战胜投机,时间会战胜谎言。 

下面,让我们把舞台交给雷军,让他给我们带来2023年小米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粮厂研究员Will

2023年12月27日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