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uble
2023-08-21
中国不缺奇人
@华商韬略:
30年前,中国差点就出个马斯克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分享至
微信
复制链接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打开APP,发表看法
APP内打开
发表看法
{"i18n":{"language":"zh_CN"},"detailType":1,"isChannel":false,"data":{"magic":2,"id":211247269417112,"tweetId":"211247269417112","gmtCreate":1692594517748,"gmtModify":1692594519047,"author":{"id":3433682908168291,"idStr":"3433682908168291","authorId":3433682908168291,"authorIdStr":"3433682908168291","name":"Double","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af80fe49aff37c8b47ed8e4670d55b86","vip":1,"userType":1,"introduction":"","boolIsFan":false,"boolIsHead":false,"crmLevel":5,"crmLevelSwitch":1,"individualDisplayBadges":[],"fanSize":9,"starInvestorFlag":false},"themes":[],"images":[],"coverImages":[],"html":"<html><head></head><body><p>中国不缺奇人</p></body></html>","htmlText":"<html><head></head><body><p>中国不缺奇人</p></body></html>","text":"中国不缺奇人","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1,"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0,"favorite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211247269417112","repostId":210626660950056,"repostType":1,"repost":{"magic":2,"id":210626660950056,"tweetId":"210626660950056","gmtCreate":1692442111856,"gmtModify":1703601850325,"author":{"id":3524105760314666,"idStr":"3524105760314666","authorId":3524105760314666,"authorIdStr":"3524105760314666","name":"华商韬略","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fbcbbcdfdd125576e4d9038a38b0dc86","vip":1,"userType":1,"introduction":"","boolIsFan":false,"boolIsHead":false,"crmLevel":1,"crmLevelSwitch":0,"individualDisplayBadges":[],"fanSize":7927,"starInvestorFlag":false},"themes":[],"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41963570def440acbf718e3991127875"},{"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138fd6562b5c48e2861609ee56226826"},{"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2365e752a80e4e98b2a73f89ebb8ffa1"},{"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beb1abd78297468cb051b9d36e862f4c"},{"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5afeb73f4f254427b98c41f5a3ed7eeb"},{"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188ad47865f04827b8c41978d13069d3"},{"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f595f4211a1e4d83b275f7ed7c6e080b"},{"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88a077d313e84f0581ca1bfce91f487a"},{"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d40bb703a3144691b5faaa008d79485b"},{"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2b7f6aabcbca4960a8bb1cde88298803"},{"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731b0a2dff264e82b985536fa273d913"},{"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23658a6b031042a7aeb545af00b857be"},{"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50aeb0d6045a48798b2706c7b23c0a5c"},{"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bf5ca3f10470417c853eae02b2ab92be"},{"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7ac76ec416444f20bf78658d6b48927a"},{"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55cbb3ec940a4850a3b56a1257b33d0d"}],"cover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41963570def440acbf718e3991127875"},{"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138fd6562b5c48e2861609ee56226826"},{"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2365e752a80e4e98b2a73f89ebb8ffa1"}],"title":"30年前,中国差点就出个马斯克","extraTitle":"","html":"<html><head></head><body><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41963570def440acbf718e3991127875\"></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138fd6562b5c48e2861609ee56226826\"></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2365e752a80e4e98b2a73f89ebb8ffa1\"></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beb1abd78297468cb051b9d36e862f4c\"></p><p><strong>作 者丨华商韬略</strong></p><p>华商韬略出品<strong>丨</strong>ID:hstl8888</p><p>音 频<strong>丨</strong>点击小程序边听边看</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5afeb73f4f254427b98c41f5a3ed7eeb\"></p><p>1989年,马斯克才刚满18岁。</p><p>1989年再过12年,中国才正式将电动汽车作为重大专项纳入国家研发计划。</p><p>1989年2月10日,温州的叶文贵已研制出一台充电八小时、行驶200公里的电动汽车,并且将它开上了温州最高的山。</p><p><strong>华商</strong></p><p><strong>韬略</strong></p><p><strong>七台河首富</strong></p><p>地处黑龙江省东部城市群中心的煤城七台河,至今还有人记得温州知青叶文贵。</p><p>1969年,19岁的叶文贵跟着一群难兄难弟,支边到七台河的一个小山村,9年后返乡时,他已成了七台河市的“首富”。</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188ad47865f04827b8c41978d13069d3\"></p><p>▲1969年的叶文贵</p><p>他盖了四间砖瓦房,为七台河最大;</p><p>戴的表是二十五钻梅花,全市只有两块,一块价格是普通人一年工资;</p><p>离开时身上揣着六七万块钱,在1978年,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p><p>钱从哪儿来?</p><p><strong>从浙商的骨血里,从精明的脑子里。</strong></p><p>叶文贵下乡后被安排在七台河矿务局工作,矿务局有几万工人,工人所用的煤锹柄全部都要从外地买。这让他看到赚钱的机会,然后联络了几个知青,从家乡温州买来木旋床和锯子,办了个锹柄厂。</p><p>这在当时,相当冒险,甚至是犯政治错误,但叶文贵用个人和集体都双赢的模式,争取到生产大队的默许:<strong>凡是在厂里工作不能出农活的知青,每人每天向生产队交两元钱。</strong></p><p>也是从那时起,叶文贵就痴迷上了技术创新。锹柄厂最初靠手工削圆,日产100根,已是供不应求,但叶文贵不满足。</p><p>他根据卷笔刀的工作原理,设计出一个类似的机器,让山上运下来的大木头用火锯剖成方块后,塞进去,再拉出来就成了圆锹柄。</p><p>工具改进后,锹柄日产量从100根直接飙升到1000根,一天能卖800块。</p><p>产量高了,当地消化不掉,叶文贵又拓展销路,把锹柄卖到了山西省。</p><p>屯子到车站没有路,运输不方便,他又请人开通了一段通向大路的六公里绕山公路,还以故乡的名字把路牌命名为“小金乡站”。</p><p>叶文贵的伙伴张忠达说,这给当地带来极大的改变和震撼:</p><p><strong>大公鸡一块钱一只,他们每天都能吃得上。</strong></p><p>在此之前,这个50户人家的穷村子,知青干一天活最多只能赚两毛钱,村民们一年只能吃上三顿肉。</p><p>1993年,七台河市正式命名此地为金乡村。一群浙江小青年就以这样一种独特方式,在遥远的白山黑水间留下了家乡的印记。</p><p><strong>华商</strong></p><p><strong>韬略</strong></p><p><strong>为了每天能喝一瓶茅台</strong></p><p>1978年,叶文贵结束九年东北生活回到温州,并被安排了工作。</p><p>但只在文城县民政局工作不到一年,他就扔了铁饭碗,回到当时已是温州经济核心重镇的苍南县金乡镇,再次开起了工厂,理由是:</p><p><strong>民政局工资只够抽烟,但我每天还得喝一瓶茅台,要花11块7。</strong></p><p>当时,金乡的徽章铭牌加工已经做得红火,但却没有配套的轧铝厂,所有加工作坊都要在外地把铝板轧成半成品再运回乡。</p><p>叶文贵于是开了个轧铝厂,工厂一开门,生意就好到客人要排队。<strong>仅用4个月,他就收回投资成本,并很快积累了20多万资金。</strong></p><p>扎铝厂成功后,叶文贵继续填补金乡的工业空白。</p><p>当时,金乡还有不少人生产塑料证件外套、资料夹,但用的热合机功率都小,大尺寸产品压合不了。叶文贵于是又自主研制了大频率的高频热合机,并创办了大功率高频热合机厂,同样是一开业就生意火爆。</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f595f4211a1e4d83b275f7ed7c6e080b\"></p><p>有了大功率热合机,工厂可以加工更多热合要求高的产品,效益很快提升,先后开了四间分店依旧无法满足需求,叶文贵又转型卖机器,获利更加丰厚。</p><p>金乡还有一个生意是,垄断了全国饭菜票,并且留有一个空白:生产原料PVC薄膜必须从外地购入。轧铝厂、热合机厂,做一个成一个的叶文贵,于是又打起了创办塑料薄膜厂的新主意。</p><p>1984年初,叶文贵正式建成了他的薄膜厂,产品主要供本地企业制作塑料票证、扑克牌、吸塑包装。通过这个厂,叶文贵也把他的技术创新推到了更高境界,东拼西凑不但自主设计了生产线,且效能惊人。</p><p><strong>每分钟出产170米,薄膜厚度0.025毫米。</strong></p><p>当时,国产机组生产线每分钟只能出产34米,最薄只能做到0.075毫米;就算德国的生产线,也只能每分钟出产150米。</p><p>靠着独树一帜的高效率,叶文贵很快就一厂独大,投产两年,产值就达400万元。<strong>“挣钱就像印钞票一样”。</strong></p><p><strong>华商</strong></p><p><strong>韬略</strong></p><p><strong>做不了官的新型企业家</strong></p><p>之后,叶文贵又创办了包装材料厂、蓄电池厂、微机仪器厂,并且办一个火一个,生意好到令人眼红。</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88a077d313e84f0581ca1bfce91f487a\"></p><p>当时,“万元户”还是发家致富的代名词,但叶文贵已经坐拥千万资产。</p><p>而且,他还有个习惯,不管多大数目,都不用支票,要提现金。有人说,每次从银行出来,<strong>叶文贵都得拎着麻袋,袋子里是一捆一捆的钞票。</strong></p><p>叶文贵大胆,家乡人比他还大胆。</p><p>1984年5月,《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一条消息: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金乡镇,家庭工业专业户叶文贵<strong>被县政府提拔为金乡区副区长。</strong></p><p>在时任苍南县委书记胡万里的回忆中,让不是党员的个体户当官,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举动,全国都几乎没有先例。</p><p>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叶文贵进一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振兴家庭工业。</p><p>但叶文贵明显与官场不太合拍。比如,开会就让他不胜其烦。他经常要求:<strong>把材料给我看看,我就不去参加了。</strong></p><p>短暂且不愉快的仕途结束后,叶文贵重新过上了他热爱的创业生活,用他自己的话就是:<strong>“赚不完的钱,办不完的厂,还不完的债”。</strong></p><p>再次下海的叶文贵,依然是风风火火,甚至成为整个温州最火的人。</p><p>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叶文贵两次登上《人民日报》,他的事迹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1985年,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到温州考察,在叶文贵的厂子里转了三圈后,说他是<strong>“新型的企业家”;</strong>加拿大机电教授鲍勃惠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看望叶文贵,赞叹说:<strong>“在中国农村,想不到有你这样的奇人。”</strong></p><p>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董辅礽曾在温州与叶文贵交流,讨论贫富不均问题。叶文贵说,收入高的可用税收来调节,先富的一些人翻不了天,就像孙大圣翻不出如来的手掌。</p><p>中央党校甚至来请叶文贵讲课,他以自己不是党员为理由拒绝,最后在温州市委书记董朝才的劝说下才成行。1986年冬,叶文贵开始给省级领导干部上课,主题是《经营私人企业的实践和体会》。他告诉大家<strong>“民营企业主不是资本家”,</strong>上万字的讲稿,被当作中央党校的教材全国发行。</p><p>生意最红火的时候,叶文贵的金乡包装材料厂甚至发行了股票,面额1000块。这也是中国最早发行股票的私企之一。</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d40bb703a3144691b5faaa008d79485b\"></p><p>1987年,全国评选出了100名优秀农民企业家,但到北京领奖的却只有99位。温州唯一的当选者叶文贵缺席了。</p><p>此时,他已投入到一场造车传奇,抽不开身、也没兴趣领什么农民企业家奖。而后来被认为是造车狂人的浙商李书福,当时还想都不敢想造车这件事。</p><p><strong>华商</strong></p><p><strong>韬略</strong></p><p><strong>世界级电动车</strong></p><p>多年后,叶文贵这样回忆自己造车的因由:当时中国台湾有10家轿车厂、大陆有6家,<strong>但16家厂子没有一个是中国人自己的品牌,我觉得太可怜了。</strong></p><p>除了想造出中国人自己的品牌,叶文贵还想到了突围之道:<strong>汽油车外国企业已经太强,而且对环境不好,电动车没有污染,而且全世界还没有特别成功的,如果能做出来,会有大机会。</strong></p><p>也许是对电动车会成功的信心太足、太乐观:没有充足的调查研究,也没有充分考虑研发和资金投入,叶文贵便全身心做起了他的电车之梦。</p><p>初中毕业的叶文贵,只是通读了当时所能找到的所有汽车电机、机械方面的书,就在1988年初夏,于温州最好的华侨饭店租了一个套房,开始招兵买马,来自航天、造船、冶金等行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纷纷应邀来到温州。</p><p>不到一年,开足马力,没日没夜的努力之后,1989年2月10日,在一个春寒料峭的夜里,叶文贵和三个同事把自己造的第一辆电动汽车开上了山。</p><p>在这个叫做“雪山”的温州最高峰上,叶文贵兴奋地一边喝酒一边看夜景。</p><p>这一天,温州最美的夜色属于叶文贵。</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2b7f6aabcbca4960a8bb1cde88298803\"></p><p>▲叶文贵研制的叶丰号测试车</p><p>从研发到上路,只用了六个月,这辆被他命名为“叶丰号”的白色小车,充电八小时,已可行驶200公里,<strong>属当时的世界领先水平。</strong></p><p>第一次造车,就达到了世界高度,叶文贵底气和信心都更足了。</p><p>随后,他专程前往美国考察电动车技术,并发现了危机:纯电动汽车电池寿命短、续航能力差,已逐渐成为各国电动汽车研究者的共识。</p><p><strong>回国之后,叶文贵调整了研发方向,从电动转向了混合动力。</strong></p><p>他在温州龙湾经济开发区征了25亩地,请来多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共同进行开发。制造一辆车要用几千个零件,有的要费力采购,有的买都买不到,但叶文贵还是很乐观,并且无所畏惧,坚持造车到底。</p><p>1990年4月,叶文贵推出了叶丰2号,<strong>这是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混合动力汽车。</strong></p><p>叶丰2号拥有容量强大的蓄电池组,还装上了自行研制的双用双缸水冷汽油发动机,这种发动机比风冷式效果好、噪音低。</p><p>次年4月,在深圳举行的中国电动汽车研讨会上,叶丰2号一鸣惊人,得到国内外技术人员的肯定。不久之后,他收到了更大的好消息:</p><p>叶丰1号被国家四部委评选为国家级新产品,成为新中国成立四十年来温州的第一重大科研成果。</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731b0a2dff264e82b985536fa273d913\"></p><p>▲叶丰1号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p><p>至此,叶文贵已为造车投入了上千万,一直不缺钱的他,开始感到巨大的资金压力,但接连而来的认可让他相信:造车,是能成的。</p><p><strong>华商</strong></p><p><strong>韬略</strong></p><p><strong>错失良机</strong></p><p>由于在深圳研讨会上打响了名号,1992年初,深圳一家公司找到叶文贵,希望展开合作,并计划投入五千万的先期资金。</p><p>叶文贵火速与对方展开了合作谈判,因为他已决定进一步提高混合动力汽车的性能,并开始小批量试生产,正好需要大笔资金投入。</p><p>但合作最终未达成。</p><p>对方想把电动汽车变成温州和深圳共同开发的项目,但参加谈判的温州市政府领导表示,<strong>这是四十年来我们温州最重大的科技项目,不能这样卖给你。</strong></p><p>多年后谈起往事,叶文贵仍然充满惋惜:<strong>就这样把他们推掉了,那次机会很可惜。</strong></p><p>一年后,来自美国加州的电动汽车专家罗耶·凯勒慕名来到金乡,考察刚刚面世的叶丰3号。叶文贵带着凯勒翻山越岭一路开到海口试车,最终打动了凯勒,再次得到一个合作的机会。</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23658a6b031042a7aeb545af00b857be\"></p><p>▲电动汽车专家罗耶·凯勒和叶文贵的合影</p><p>但这次合作最终也未能成功。</p><p>叶文贵坚持合作生产的汽车要挂“叶丰牌”,但凯勒却表示,挂叶丰牌进不了美国市场,必须挂他的牌子。这让叶文贵拧起来:</p><p><strong>要是这样,我不是替他打工了吗?</strong></p><p>一周之后,罗伊·凯勒遗憾地离开了金乡。</p><p><strong>后来回头看,这也让叶文贵错过了最后的求生机会。</strong></p><p>叶文贵底气十足拒绝对方,是因为他心里还有一个托底的算盘:既然温州市政府如此看好他的项目,最后一定会在资金上给他支持。</p><p>但最终,他并没有得到期望中的支持。</p><p>到1994年秋,最高车速109公里、充电3小时续航200公里的叶丰概念型混合动力汽车诞生时,叶文贵已经借债1000多万。</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50aeb0d6045a48798b2706c7b23c0a5c\"></p><p>▲车模展示叶丰概念型混合动力汽车,车内为叶文贵</p><p>为了继续造车梦,在私营经济发展最为红火,无数人把资金投入到快钱模式大赚特赚的时刻,叶文贵却一个又一个地卖掉了自己辛辛苦苦积累下来的工厂、房产和地皮,然后一笔一笔投入到深不见底的汽车厂。</p><p>即便如此,也还是无济于事。在投入全部四千多万资产后,叶文贵终于认识到,要真正把电动汽车商品化,即便是小批量,也要五亿、十亿的投入。</p><p><strong>而在汽油车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还是奢侈品,电动车取代汽油车普遍被认为是痴人说梦的当时,他根本找不到那么多的钱来跟他一起赌。</strong></p><p>1995年5月,研发资金彻底中断后,已经成功研发出4款新能源汽车的叶文贵,送走了最后一名工程师,正式结束了传奇的造车梦。</p><p>直到2001年,中国科技部才正式立项,将电动汽车作为重大专项纳入国家研发计划。</p><p><strong>华商</strong></p><p><strong>韬略</strong></p><p><strong>英雄背影</strong></p><p>关掉车厂后的叶文贵,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线。</p><p>那些令他骄傲的叶丰车,被他锁进仓库;当初的造车资料,被他存在两台笔记本电脑里。</p><p><strong>但他还是忍不住要关注国际油价,关注电动车的有关消息。</strong>儿子叶飞毕业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专业,也算是对他汽车梦的延续。</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bf5ca3f10470417c853eae02b2ab92be\"></p><p>▲叶文贵和他的叶丰号</p><p>结束造车,还完债务后,叶文贵最后只剩下一家包装厂,厂里只有一台20多年前的老机器,一年大概能收入几十万,过个普通人的日子。</p><p>苍南县金乡镇原党委书记金钦治说,除了造车赔钱,一些钱也被叶文贵捐掉了,比如修祠堂、助学等等。虽然只读到初中,但叶文贵始终热爱学习、崇尚知识,儿子毕业于清华,两个女儿都曾留学海外名校,这也是对他最大的安慰。</p><p>不再风风火火之后,叶文贵深居简出,平常种花养鱼、研究建筑、学习锡器制作,只有橱柜上摆满的各个年份的茅台酒瓶,让人觉得他不一般。</p><p>在媒体纪念“温州模式30年”系列报道中,叶文贵被比作“不死鸟”。</p><p>报道称,<strong>虽然由于当时的国家政策和市场环境等因素,叶文贵的造车梦不得不黯然收场,</strong>但他是上世纪80年代温州群体的典型代表,诠释了当时来自温州民间的巨大创业活力,<strong>他永不言败的精神,是不会消失的。</strong></p><p>2013年10月开馆的浙商博物馆里,叶文贵被列入<strong>“英雄背影”</strong>板块,他捐赠的红色玻璃钢汽车车架壳子,在吉利、众泰、万丰奥特等多家知名浙商车企捐赠的自产汽车中,显得格外特别。</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7ac76ec416444f20bf78658d6b48927a\"></p><p>▲浙商博物馆里的叶丰车车架壳子</p><p>叶文贵并不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p><p>他说:“就算别人说我是阿Q,我也觉得自己很成功。能自己挣钱,去做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就够了。”</p><p>2017年3月,年仅67岁的叶文贵因病去世。妻子陈星初在追思会上说,<strong>他的一生比谁都精彩,相当于别人活了十辈子。</strong></p><p>六十大寿时,叶文贵厂里的老职工们曾在金乡包装材料厂组织了庆典为他庆祝。庆典上,叶文贵感谢了锹柄厂、轧铝厂、包装材料厂……的工友。</p><p>他笑着说,“大家辛辛苦苦为我做事情,还替我赚了很多钱,<strong>最后我把这些钱都花在电动车上了。谢谢大家。”</strong></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55cbb3ec940a4850a3b56a1257b33d0d\"></p><p></p></body></html>","htmlText":"<html><head></head><body><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41963570def440acbf718e3991127875\"></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138fd6562b5c48e2861609ee56226826\"></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2365e752a80e4e98b2a73f89ebb8ffa1\"></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beb1abd78297468cb051b9d36e862f4c\"></p><p><strong>作 者丨华商韬略</strong></p><p>华商韬略出品<strong>丨</strong>ID:hstl8888</p><p>音 频<strong>丨</strong>点击小程序边听边看</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5afeb73f4f254427b98c41f5a3ed7eeb\"></p><p>1989年,马斯克才刚满18岁。</p><p>1989年再过12年,中国才正式将电动汽车作为重大专项纳入国家研发计划。</p><p>1989年2月10日,温州的叶文贵已研制出一台充电八小时、行驶200公里的电动汽车,并且将它开上了温州最高的山。</p><p><strong>华商</strong></p><p><strong>韬略</strong></p><p><strong>七台河首富</strong></p><p>地处黑龙江省东部城市群中心的煤城七台河,至今还有人记得温州知青叶文贵。</p><p>1969年,19岁的叶文贵跟着一群难兄难弟,支边到七台河的一个小山村,9年后返乡时,他已成了七台河市的“首富”。</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188ad47865f04827b8c41978d13069d3\"></p><p>▲1969年的叶文贵</p><p>他盖了四间砖瓦房,为七台河最大;</p><p>戴的表是二十五钻梅花,全市只有两块,一块价格是普通人一年工资;</p><p>离开时身上揣着六七万块钱,在1978年,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p><p>钱从哪儿来?</p><p><strong>从浙商的骨血里,从精明的脑子里。</strong></p><p>叶文贵下乡后被安排在七台河矿务局工作,矿务局有几万工人,工人所用的煤锹柄全部都要从外地买。这让他看到赚钱的机会,然后联络了几个知青,从家乡温州买来木旋床和锯子,办了个锹柄厂。</p><p>这在当时,相当冒险,甚至是犯政治错误,但叶文贵用个人和集体都双赢的模式,争取到生产大队的默许:<strong>凡是在厂里工作不能出农活的知青,每人每天向生产队交两元钱。</strong></p><p>也是从那时起,叶文贵就痴迷上了技术创新。锹柄厂最初靠手工削圆,日产100根,已是供不应求,但叶文贵不满足。</p><p>他根据卷笔刀的工作原理,设计出一个类似的机器,让山上运下来的大木头用火锯剖成方块后,塞进去,再拉出来就成了圆锹柄。</p><p>工具改进后,锹柄日产量从100根直接飙升到1000根,一天能卖800块。</p><p>产量高了,当地消化不掉,叶文贵又拓展销路,把锹柄卖到了山西省。</p><p>屯子到车站没有路,运输不方便,他又请人开通了一段通向大路的六公里绕山公路,还以故乡的名字把路牌命名为“小金乡站”。</p><p>叶文贵的伙伴张忠达说,这给当地带来极大的改变和震撼:</p><p><strong>大公鸡一块钱一只,他们每天都能吃得上。</strong></p><p>在此之前,这个50户人家的穷村子,知青干一天活最多只能赚两毛钱,村民们一年只能吃上三顿肉。</p><p>1993年,七台河市正式命名此地为金乡村。一群浙江小青年就以这样一种独特方式,在遥远的白山黑水间留下了家乡的印记。</p><p><strong>华商</strong></p><p><strong>韬略</strong></p><p><strong>为了每天能喝一瓶茅台</strong></p><p>1978年,叶文贵结束九年东北生活回到温州,并被安排了工作。</p><p>但只在文城县民政局工作不到一年,他就扔了铁饭碗,回到当时已是温州经济核心重镇的苍南县金乡镇,再次开起了工厂,理由是:</p><p><strong>民政局工资只够抽烟,但我每天还得喝一瓶茅台,要花11块7。</strong></p><p>当时,金乡的徽章铭牌加工已经做得红火,但却没有配套的轧铝厂,所有加工作坊都要在外地把铝板轧成半成品再运回乡。</p><p>叶文贵于是开了个轧铝厂,工厂一开门,生意就好到客人要排队。<strong>仅用4个月,他就收回投资成本,并很快积累了20多万资金。</strong></p><p>扎铝厂成功后,叶文贵继续填补金乡的工业空白。</p><p>当时,金乡还有不少人生产塑料证件外套、资料夹,但用的热合机功率都小,大尺寸产品压合不了。叶文贵于是又自主研制了大频率的高频热合机,并创办了大功率高频热合机厂,同样是一开业就生意火爆。</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f595f4211a1e4d83b275f7ed7c6e080b\"></p><p>有了大功率热合机,工厂可以加工更多热合要求高的产品,效益很快提升,先后开了四间分店依旧无法满足需求,叶文贵又转型卖机器,获利更加丰厚。</p><p>金乡还有一个生意是,垄断了全国饭菜票,并且留有一个空白:生产原料PVC薄膜必须从外地购入。轧铝厂、热合机厂,做一个成一个的叶文贵,于是又打起了创办塑料薄膜厂的新主意。</p><p>1984年初,叶文贵正式建成了他的薄膜厂,产品主要供本地企业制作塑料票证、扑克牌、吸塑包装。通过这个厂,叶文贵也把他的技术创新推到了更高境界,东拼西凑不但自主设计了生产线,且效能惊人。</p><p><strong>每分钟出产170米,薄膜厚度0.025毫米。</strong></p><p>当时,国产机组生产线每分钟只能出产34米,最薄只能做到0.075毫米;就算德国的生产线,也只能每分钟出产150米。</p><p>靠着独树一帜的高效率,叶文贵很快就一厂独大,投产两年,产值就达400万元。<strong>“挣钱就像印钞票一样”。</strong></p><p><strong>华商</strong></p><p><strong>韬略</strong></p><p><strong>做不了官的新型企业家</strong></p><p>之后,叶文贵又创办了包装材料厂、蓄电池厂、微机仪器厂,并且办一个火一个,生意好到令人眼红。</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88a077d313e84f0581ca1bfce91f487a\"></p><p>当时,“万元户”还是发家致富的代名词,但叶文贵已经坐拥千万资产。</p><p>而且,他还有个习惯,不管多大数目,都不用支票,要提现金。有人说,每次从银行出来,<strong>叶文贵都得拎着麻袋,袋子里是一捆一捆的钞票。</strong></p><p>叶文贵大胆,家乡人比他还大胆。</p><p>1984年5月,《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一条消息: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金乡镇,家庭工业专业户叶文贵<strong>被县政府提拔为金乡区副区长。</strong></p><p>在时任苍南县委书记胡万里的回忆中,让不是党员的个体户当官,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举动,全国都几乎没有先例。</p><p>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叶文贵进一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振兴家庭工业。</p><p>但叶文贵明显与官场不太合拍。比如,开会就让他不胜其烦。他经常要求:<strong>把材料给我看看,我就不去参加了。</strong></p><p>短暂且不愉快的仕途结束后,叶文贵重新过上了他热爱的创业生活,用他自己的话就是:<strong>“赚不完的钱,办不完的厂,还不完的债”。</strong></p><p>再次下海的叶文贵,依然是风风火火,甚至成为整个温州最火的人。</p><p>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叶文贵两次登上《人民日报》,他的事迹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1985年,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到温州考察,在叶文贵的厂子里转了三圈后,说他是<strong>“新型的企业家”;</strong>加拿大机电教授鲍勃惠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看望叶文贵,赞叹说:<strong>“在中国农村,想不到有你这样的奇人。”</strong></p><p>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董辅礽曾在温州与叶文贵交流,讨论贫富不均问题。叶文贵说,收入高的可用税收来调节,先富的一些人翻不了天,就像孙大圣翻不出如来的手掌。</p><p>中央党校甚至来请叶文贵讲课,他以自己不是党员为理由拒绝,最后在温州市委书记董朝才的劝说下才成行。1986年冬,叶文贵开始给省级领导干部上课,主题是《经营私人企业的实践和体会》。他告诉大家<strong>“民营企业主不是资本家”,</strong>上万字的讲稿,被当作中央党校的教材全国发行。</p><p>生意最红火的时候,叶文贵的金乡包装材料厂甚至发行了股票,面额1000块。这也是中国最早发行股票的私企之一。</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d40bb703a3144691b5faaa008d79485b\"></p><p>1987年,全国评选出了100名优秀农民企业家,但到北京领奖的却只有99位。温州唯一的当选者叶文贵缺席了。</p><p>此时,他已投入到一场造车传奇,抽不开身、也没兴趣领什么农民企业家奖。而后来被认为是造车狂人的浙商李书福,当时还想都不敢想造车这件事。</p><p><strong>华商</strong></p><p><strong>韬略</strong></p><p><strong>世界级电动车</strong></p><p>多年后,叶文贵这样回忆自己造车的因由:当时中国台湾有10家轿车厂、大陆有6家,<strong>但16家厂子没有一个是中国人自己的品牌,我觉得太可怜了。</strong></p><p>除了想造出中国人自己的品牌,叶文贵还想到了突围之道:<strong>汽油车外国企业已经太强,而且对环境不好,电动车没有污染,而且全世界还没有特别成功的,如果能做出来,会有大机会。</strong></p><p>也许是对电动车会成功的信心太足、太乐观:没有充足的调查研究,也没有充分考虑研发和资金投入,叶文贵便全身心做起了他的电车之梦。</p><p>初中毕业的叶文贵,只是通读了当时所能找到的所有汽车电机、机械方面的书,就在1988年初夏,于温州最好的华侨饭店租了一个套房,开始招兵买马,来自航天、造船、冶金等行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纷纷应邀来到温州。</p><p>不到一年,开足马力,没日没夜的努力之后,1989年2月10日,在一个春寒料峭的夜里,叶文贵和三个同事把自己造的第一辆电动汽车开上了山。</p><p>在这个叫做“雪山”的温州最高峰上,叶文贵兴奋地一边喝酒一边看夜景。</p><p>这一天,温州最美的夜色属于叶文贵。</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2b7f6aabcbca4960a8bb1cde88298803\"></p><p>▲叶文贵研制的叶丰号测试车</p><p>从研发到上路,只用了六个月,这辆被他命名为“叶丰号”的白色小车,充电八小时,已可行驶200公里,<strong>属当时的世界领先水平。</strong></p><p>第一次造车,就达到了世界高度,叶文贵底气和信心都更足了。</p><p>随后,他专程前往美国考察电动车技术,并发现了危机:纯电动汽车电池寿命短、续航能力差,已逐渐成为各国电动汽车研究者的共识。</p><p><strong>回国之后,叶文贵调整了研发方向,从电动转向了混合动力。</strong></p><p>他在温州龙湾经济开发区征了25亩地,请来多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共同进行开发。制造一辆车要用几千个零件,有的要费力采购,有的买都买不到,但叶文贵还是很乐观,并且无所畏惧,坚持造车到底。</p><p>1990年4月,叶文贵推出了叶丰2号,<strong>这是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混合动力汽车。</strong></p><p>叶丰2号拥有容量强大的蓄电池组,还装上了自行研制的双用双缸水冷汽油发动机,这种发动机比风冷式效果好、噪音低。</p><p>次年4月,在深圳举行的中国电动汽车研讨会上,叶丰2号一鸣惊人,得到国内外技术人员的肯定。不久之后,他收到了更大的好消息:</p><p>叶丰1号被国家四部委评选为国家级新产品,成为新中国成立四十年来温州的第一重大科研成果。</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731b0a2dff264e82b985536fa273d913\"></p><p>▲叶丰1号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p><p>至此,叶文贵已为造车投入了上千万,一直不缺钱的他,开始感到巨大的资金压力,但接连而来的认可让他相信:造车,是能成的。</p><p><strong>华商</strong></p><p><strong>韬略</strong></p><p><strong>错失良机</strong></p><p>由于在深圳研讨会上打响了名号,1992年初,深圳一家公司找到叶文贵,希望展开合作,并计划投入五千万的先期资金。</p><p>叶文贵火速与对方展开了合作谈判,因为他已决定进一步提高混合动力汽车的性能,并开始小批量试生产,正好需要大笔资金投入。</p><p>但合作最终未达成。</p><p>对方想把电动汽车变成温州和深圳共同开发的项目,但参加谈判的温州市政府领导表示,<strong>这是四十年来我们温州最重大的科技项目,不能这样卖给你。</strong></p><p>多年后谈起往事,叶文贵仍然充满惋惜:<strong>就这样把他们推掉了,那次机会很可惜。</strong></p><p>一年后,来自美国加州的电动汽车专家罗耶·凯勒慕名来到金乡,考察刚刚面世的叶丰3号。叶文贵带着凯勒翻山越岭一路开到海口试车,最终打动了凯勒,再次得到一个合作的机会。</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23658a6b031042a7aeb545af00b857be\"></p><p>▲电动汽车专家罗耶·凯勒和叶文贵的合影</p><p>但这次合作最终也未能成功。</p><p>叶文贵坚持合作生产的汽车要挂“叶丰牌”,但凯勒却表示,挂叶丰牌进不了美国市场,必须挂他的牌子。这让叶文贵拧起来:</p><p><strong>要是这样,我不是替他打工了吗?</strong></p><p>一周之后,罗伊·凯勒遗憾地离开了金乡。</p><p><strong>后来回头看,这也让叶文贵错过了最后的求生机会。</strong></p><p>叶文贵底气十足拒绝对方,是因为他心里还有一个托底的算盘:既然温州市政府如此看好他的项目,最后一定会在资金上给他支持。</p><p>但最终,他并没有得到期望中的支持。</p><p>到1994年秋,最高车速109公里、充电3小时续航200公里的叶丰概念型混合动力汽车诞生时,叶文贵已经借债1000多万。</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50aeb0d6045a48798b2706c7b23c0a5c\"></p><p>▲车模展示叶丰概念型混合动力汽车,车内为叶文贵</p><p>为了继续造车梦,在私营经济发展最为红火,无数人把资金投入到快钱模式大赚特赚的时刻,叶文贵却一个又一个地卖掉了自己辛辛苦苦积累下来的工厂、房产和地皮,然后一笔一笔投入到深不见底的汽车厂。</p><p>即便如此,也还是无济于事。在投入全部四千多万资产后,叶文贵终于认识到,要真正把电动汽车商品化,即便是小批量,也要五亿、十亿的投入。</p><p><strong>而在汽油车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还是奢侈品,电动车取代汽油车普遍被认为是痴人说梦的当时,他根本找不到那么多的钱来跟他一起赌。</strong></p><p>1995年5月,研发资金彻底中断后,已经成功研发出4款新能源汽车的叶文贵,送走了最后一名工程师,正式结束了传奇的造车梦。</p><p>直到2001年,中国科技部才正式立项,将电动汽车作为重大专项纳入国家研发计划。</p><p><strong>华商</strong></p><p><strong>韬略</strong></p><p><strong>英雄背影</strong></p><p>关掉车厂后的叶文贵,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线。</p><p>那些令他骄傲的叶丰车,被他锁进仓库;当初的造车资料,被他存在两台笔记本电脑里。</p><p><strong>但他还是忍不住要关注国际油价,关注电动车的有关消息。</strong>儿子叶飞毕业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专业,也算是对他汽车梦的延续。</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bf5ca3f10470417c853eae02b2ab92be\"></p><p>▲叶文贵和他的叶丰号</p><p>结束造车,还完债务后,叶文贵最后只剩下一家包装厂,厂里只有一台20多年前的老机器,一年大概能收入几十万,过个普通人的日子。</p><p>苍南县金乡镇原党委书记金钦治说,除了造车赔钱,一些钱也被叶文贵捐掉了,比如修祠堂、助学等等。虽然只读到初中,但叶文贵始终热爱学习、崇尚知识,儿子毕业于清华,两个女儿都曾留学海外名校,这也是对他最大的安慰。</p><p>不再风风火火之后,叶文贵深居简出,平常种花养鱼、研究建筑、学习锡器制作,只有橱柜上摆满的各个年份的茅台酒瓶,让人觉得他不一般。</p><p>在媒体纪念“温州模式30年”系列报道中,叶文贵被比作“不死鸟”。</p><p>报道称,<strong>虽然由于当时的国家政策和市场环境等因素,叶文贵的造车梦不得不黯然收场,</strong>但他是上世纪80年代温州群体的典型代表,诠释了当时来自温州民间的巨大创业活力,<strong>他永不言败的精神,是不会消失的。</strong></p><p>2013年10月开馆的浙商博物馆里,叶文贵被列入<strong>“英雄背影”</strong>板块,他捐赠的红色玻璃钢汽车车架壳子,在吉利、众泰、万丰奥特等多家知名浙商车企捐赠的自产汽车中,显得格外特别。</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7ac76ec416444f20bf78658d6b48927a\"></p><p>▲浙商博物馆里的叶丰车车架壳子</p><p>叶文贵并不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p><p>他说:“就算别人说我是阿Q,我也觉得自己很成功。能自己挣钱,去做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就够了。”</p><p>2017年3月,年仅67岁的叶文贵因病去世。妻子陈星初在追思会上说,<strong>他的一生比谁都精彩,相当于别人活了十辈子。</strong></p><p>六十大寿时,叶文贵厂里的老职工们曾在金乡包装材料厂组织了庆典为他庆祝。庆典上,叶文贵感谢了锹柄厂、轧铝厂、包装材料厂……的工友。</p><p>他笑着说,“大家辛辛苦苦为我做事情,还替我赚了很多钱,<strong>最后我把这些钱都花在电动车上了。谢谢大家。”</strong></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55cbb3ec940a4850a3b56a1257b33d0d\"></p><p></p></body></html>","text":" 作 者丨华商韬略 华商韬略出品丨ID:hstl8888 音 频丨点击小程序边听边看 1989年,马斯克才刚满18岁。 1989年再过12年,中国才正式将电动汽车作为重大专项纳入国家研发计划。 1989年2月10日,温州的叶文贵已研制出一台充电八小时、行驶200公里的电动汽车,并且将它开上了温州最高的山。 华商 韬略 七台河首富 地处黑龙江省东部城市群中心的煤城七台河,至今还有人记得温州知青叶文贵。 1969年,19岁的叶文贵跟着一群难兄难弟,支边到七台河的一个小山村,9年后返乡时,他已成了七台河市的“首富”。 ▲1969年的叶文贵 他盖了四间砖瓦房,为七台河最大; 戴的表是二十五钻梅花,全市只有两块,一块价格是普通人一年工资; 离开时身上揣着六七万块钱,在1978年,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钱从哪儿来? 从浙商的骨血里,从精明的脑子里。 叶文贵下乡后被安排在七台河矿务局工作,矿务局有几万工人,工人所用的煤锹柄全部都要从外地买。这让他看到赚钱的机会,然后联络了几个知青,从家乡温州买来木旋床和锯子,办了个锹柄厂。 这在当时,相当冒险,甚至是犯政治错误,但叶文贵用个人和集体都双赢的模式,争取到生产大队的默许:凡是在厂里工作不能出农活的知青,每人每天向生产队交两元钱。 也是从那时起,叶文贵就痴迷上了技术创新。锹柄厂最初靠手工削圆,日产100根,已是供不应求,但叶文贵不满足。 他根据卷笔刀的工作原理,设计出一个类似的机器,让山上运下来的大木头用火锯剖成方块后,塞进去,再拉出来就成了圆锹柄。 工具改进后,锹柄日产量从100根直接飙升到1000根,一天能卖800块。 产量高了,当地消化不掉,叶文贵又拓展销路,把锹柄卖到了山西省。 屯子到车站没有路,运输不方便,他又请人开通了一段通向大路的六公里绕山公路,还以故乡的名字把路牌命名为“小金乡站”。 叶文贵的伙伴张忠达说,这给当地带来极大的改变和震撼: 大公鸡一块钱一只,他们每天都能吃得上。 在此之前,这个50户人家的穷村子,知青干一天活最多只能赚两毛钱,村民们一年只能吃上三顿肉。 1993年,七台河市正式命名此地为金乡村。一群浙江小青年就以这样一种独特方式,在遥远的白山黑水间留下了家乡的印记。 华商 韬略 为了每天能喝一瓶茅台 1978年,叶文贵结束九年东北生活回到温州,并被安排了工作。 但只在文城县民政局工作不到一年,他就扔了铁饭碗,回到当时已是温州经济核心重镇的苍南县金乡镇,再次开起了工厂,理由是: 民政局工资只够抽烟,但我每天还得喝一瓶茅台,要花11块7。 当时,金乡的徽章铭牌加工已经做得红火,但却没有配套的轧铝厂,所有加工作坊都要在外地把铝板轧成半成品再运回乡。 叶文贵于是开了个轧铝厂,工厂一开门,生意就好到客人要排队。仅用4个月,他就收回投资成本,并很快积累了20多万资金。 扎铝厂成功后,叶文贵继续填补金乡的工业空白。 当时,金乡还有不少人生产塑料证件外套、资料夹,但用的热合机功率都小,大尺寸产品压合不了。叶文贵于是又自主研制了大频率的高频热合机,并创办了大功率高频热合机厂,同样是一开业就生意火爆。 有了大功率热合机,工厂可以加工更多热合要求高的产品,效益很快提升,先后开了四间分店依旧无法满足需求,叶文贵又转型卖机器,获利更加丰厚。 金乡还有一个生意是,垄断了全国饭菜票,并且留有一个空白:生产原料PVC薄膜必须从外地购入。轧铝厂、热合机厂,做一个成一个的叶文贵,于是又打起了创办塑料薄膜厂的新主意。 1984年初,叶文贵正式建成了他的薄膜厂,产品主要供本地企业制作塑料票证、扑克牌、吸塑包装。通过这个厂,叶文贵也把他的技术创新推到了更高境界,东拼西凑不但自主设计了生产线,且效能惊人。 每分钟出产170米,薄膜厚度0.025毫米。 当时,国产机组生产线每分钟只能出产34米,最薄只能做到0.075毫米;就算德国的生产线,也只能每分钟出产150米。 靠着独树一帜的高效率,叶文贵很快就一厂独大,投产两年,产值就达400万元。“挣钱就像印钞票一样”。 华商 韬略 做不了官的新型企业家 之后,叶文贵又创办了包装材料厂、蓄电池厂、微机仪器厂,并且办一个火一个,生意好到令人眼红。 当时,“万元户”还是发家致富的代名词,但叶文贵已经坐拥千万资产。 而且,他还有个习惯,不管多大数目,都不用支票,要提现金。有人说,每次从银行出来,叶文贵都得拎着麻袋,袋子里是一捆一捆的钞票。 叶文贵大胆,家乡人比他还大胆。 1984年5月,《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一条消息: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金乡镇,家庭工业专业户叶文贵被县政府提拔为金乡区副区长。 在时任苍南县委书记胡万里的回忆中,让不是党员的个体户当官,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举动,全国都几乎没有先例。 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叶文贵进一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振兴家庭工业。 但叶文贵明显与官场不太合拍。比如,开会就让他不胜其烦。他经常要求:把材料给我看看,我就不去参加了。 短暂且不愉快的仕途结束后,叶文贵重新过上了他热爱的创业生活,用他自己的话就是:“赚不完的钱,办不完的厂,还不完的债”。 再次下海的叶文贵,依然是风风火火,甚至成为整个温州最火的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叶文贵两次登上《人民日报》,他的事迹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1985年,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到温州考察,在叶文贵的厂子里转了三圈后,说他是“新型的企业家”;加拿大机电教授鲍勃惠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看望叶文贵,赞叹说:“在中国农村,想不到有你这样的奇人。”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董辅礽曾在温州与叶文贵交流,讨论贫富不均问题。叶文贵说,收入高的可用税收来调节,先富的一些人翻不了天,就像孙大圣翻不出如来的手掌。 中央党校甚至来请叶文贵讲课,他以自己不是党员为理由拒绝,最后在温州市委书记董朝才的劝说下才成行。1986年冬,叶文贵开始给省级领导干部上课,主题是《经营私人企业的实践和体会》。他告诉大家“民营企业主不是资本家”,上万字的讲稿,被当作中央党校的教材全国发行。 生意最红火的时候,叶文贵的金乡包装材料厂甚至发行了股票,面额1000块。这也是中国最早发行股票的私企之一。 1987年,全国评选出了100名优秀农民企业家,但到北京领奖的却只有99位。温州唯一的当选者叶文贵缺席了。 此时,他已投入到一场造车传奇,抽不开身、也没兴趣领什么农民企业家奖。而后来被认为是造车狂人的浙商李书福,当时还想都不敢想造车这件事。 华商 韬略 世界级电动车 多年后,叶文贵这样回忆自己造车的因由:当时中国台湾有10家轿车厂、大陆有6家,但16家厂子没有一个是中国人自己的品牌,我觉得太可怜了。 除了想造出中国人自己的品牌,叶文贵还想到了突围之道:汽油车外国企业已经太强,而且对环境不好,电动车没有污染,而且全世界还没有特别成功的,如果能做出来,会有大机会。 也许是对电动车会成功的信心太足、太乐观:没有充足的调查研究,也没有充分考虑研发和资金投入,叶文贵便全身心做起了他的电车之梦。 初中毕业的叶文贵,只是通读了当时所能找到的所有汽车电机、机械方面的书,就在1988年初夏,于温州最好的华侨饭店租了一个套房,开始招兵买马,来自航天、造船、冶金等行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纷纷应邀来到温州。 不到一年,开足马力,没日没夜的努力之后,1989年2月10日,在一个春寒料峭的夜里,叶文贵和三个同事把自己造的第一辆电动汽车开上了山。 在这个叫做“雪山”的温州最高峰上,叶文贵兴奋地一边喝酒一边看夜景。 这一天,温州最美的夜色属于叶文贵。 ▲叶文贵研制的叶丰号测试车 从研发到上路,只用了六个月,这辆被他命名为“叶丰号”的白色小车,充电八小时,已可行驶200公里,属当时的世界领先水平。 第一次造车,就达到了世界高度,叶文贵底气和信心都更足了。 随后,他专程前往美国考察电动车技术,并发现了危机:纯电动汽车电池寿命短、续航能力差,已逐渐成为各国电动汽车研究者的共识。 回国之后,叶文贵调整了研发方向,从电动转向了混合动力。 他在温州龙湾经济开发区征了25亩地,请来多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共同进行开发。制造一辆车要用几千个零件,有的要费力采购,有的买都买不到,但叶文贵还是很乐观,并且无所畏惧,坚持造车到底。 1990年4月,叶文贵推出了叶丰2号,这是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混合动力汽车。 叶丰2号拥有容量强大的蓄电池组,还装上了自行研制的双用双缸水冷汽油发动机,这种发动机比风冷式效果好、噪音低。 次年4月,在深圳举行的中国电动汽车研讨会上,叶丰2号一鸣惊人,得到国内外技术人员的肯定。不久之后,他收到了更大的好消息: 叶丰1号被国家四部委评选为国家级新产品,成为新中国成立四十年来温州的第一重大科研成果。 ▲叶丰1号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 至此,叶文贵已为造车投入了上千万,一直不缺钱的他,开始感到巨大的资金压力,但接连而来的认可让他相信:造车,是能成的。 华商 韬略 错失良机 由于在深圳研讨会上打响了名号,1992年初,深圳一家公司找到叶文贵,希望展开合作,并计划投入五千万的先期资金。 叶文贵火速与对方展开了合作谈判,因为他已决定进一步提高混合动力汽车的性能,并开始小批量试生产,正好需要大笔资金投入。 但合作最终未达成。 对方想把电动汽车变成温州和深圳共同开发的项目,但参加谈判的温州市政府领导表示,这是四十年来我们温州最重大的科技项目,不能这样卖给你。 多年后谈起往事,叶文贵仍然充满惋惜:就这样把他们推掉了,那次机会很可惜。 一年后,来自美国加州的电动汽车专家罗耶·凯勒慕名来到金乡,考察刚刚面世的叶丰3号。叶文贵带着凯勒翻山越岭一路开到海口试车,最终打动了凯勒,再次得到一个合作的机会。 ▲电动汽车专家罗耶·凯勒和叶文贵的合影 但这次合作最终也未能成功。 叶文贵坚持合作生产的汽车要挂“叶丰牌”,但凯勒却表示,挂叶丰牌进不了美国市场,必须挂他的牌子。这让叶文贵拧起来: 要是这样,我不是替他打工了吗? 一周之后,罗伊·凯勒遗憾地离开了金乡。 后来回头看,这也让叶文贵错过了最后的求生机会。 叶文贵底气十足拒绝对方,是因为他心里还有一个托底的算盘:既然温州市政府如此看好他的项目,最后一定会在资金上给他支持。 但最终,他并没有得到期望中的支持。 到1994年秋,最高车速109公里、充电3小时续航200公里的叶丰概念型混合动力汽车诞生时,叶文贵已经借债1000多万。 ▲车模展示叶丰概念型混合动力汽车,车内为叶文贵 为了继续造车梦,在私营经济发展最为红火,无数人把资金投入到快钱模式大赚特赚的时刻,叶文贵却一个又一个地卖掉了自己辛辛苦苦积累下来的工厂、房产和地皮,然后一笔一笔投入到深不见底的汽车厂。 即便如此,也还是无济于事。在投入全部四千多万资产后,叶文贵终于认识到,要真正把电动汽车商品化,即便是小批量,也要五亿、十亿的投入。 而在汽油车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还是奢侈品,电动车取代汽油车普遍被认为是痴人说梦的当时,他根本找不到那么多的钱来跟他一起赌。 1995年5月,研发资金彻底中断后,已经成功研发出4款新能源汽车的叶文贵,送走了最后一名工程师,正式结束了传奇的造车梦。 直到2001年,中国科技部才正式立项,将电动汽车作为重大专项纳入国家研发计划。 华商 韬略 英雄背影 关掉车厂后的叶文贵,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那些令他骄傲的叶丰车,被他锁进仓库;当初的造车资料,被他存在两台笔记本电脑里。 但他还是忍不住要关注国际油价,关注电动车的有关消息。儿子叶飞毕业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专业,也算是对他汽车梦的延续。 ▲叶文贵和他的叶丰号 结束造车,还完债务后,叶文贵最后只剩下一家包装厂,厂里只有一台20多年前的老机器,一年大概能收入几十万,过个普通人的日子。 苍南县金乡镇原党委书记金钦治说,除了造车赔钱,一些钱也被叶文贵捐掉了,比如修祠堂、助学等等。虽然只读到初中,但叶文贵始终热爱学习、崇尚知识,儿子毕业于清华,两个女儿都曾留学海外名校,这也是对他最大的安慰。 不再风风火火之后,叶文贵深居简出,平常种花养鱼、研究建筑、学习锡器制作,只有橱柜上摆满的各个年份的茅台酒瓶,让人觉得他不一般。 在媒体纪念“温州模式30年”系列报道中,叶文贵被比作“不死鸟”。 报道称,虽然由于当时的国家政策和市场环境等因素,叶文贵的造车梦不得不黯然收场,但他是上世纪80年代温州群体的典型代表,诠释了当时来自温州民间的巨大创业活力,他永不言败的精神,是不会消失的。 2013年10月开馆的浙商博物馆里,叶文贵被列入“英雄背影”板块,他捐赠的红色玻璃钢汽车车架壳子,在吉利、众泰、万丰奥特等多家知名浙商车企捐赠的自产汽车中,显得格外特别。 ▲浙商博物馆里的叶丰车车架壳子 叶文贵并不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 他说:“就算别人说我是阿Q,我也觉得自己很成功。能自己挣钱,去做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就够了。” 2017年3月,年仅67岁的叶文贵因病去世。妻子陈星初在追思会上说,他的一生比谁都精彩,相当于别人活了十辈子。 六十大寿时,叶文贵厂里的老职工们曾在金乡包装材料厂组织了庆典为他庆祝。庆典上,叶文贵感谢了锹柄厂、轧铝厂、包装材料厂……的工友。 他笑着说,“大家辛辛苦苦为我做事情,还替我赚了很多钱,最后我把这些钱都花在电动车上了。谢谢大家。”","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nk":"https://laohu8.com/post/210626660950056","repostId":0,"isVote":1,"tweetType":1,"commentLimit":10,"symbols":["TSLA"],"verified":2,"subType":0,"readableState":1,"langContent":"CN","currentLanguage":"CN","warmUpFlag":false,"orderFlag":false,"shareable":true,"causeOfNotShareable":"","featuresForAnalytics":[],"commentAndTweetFlag":false,"andRepostAutoSelectedFlag":false,"upFlag":false,"length":9923,"xxTargetLangEnum":"ZH_CN"},"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1120,"commentLimit":10,"likeStatus":false,"favoriteStatus":false,"reportStatus":false,"symbols":[],"verified":2,"subType":0,"readableState":1,"langContent":"CN","currentLanguage":"CN","warmUpFlag":false,"orderFlag":false,"shareable":true,"causeOfNotShareable":"","featuresForAnalytics":[],"commentAndTweetFlag":false,"andRepostAutoSelectedFlag":false,"upFlag":false,"length":12,"xxTargetLangEnum":"ZH_CN"},"commentList":[],"isCommentEnd":true,"isTiger":false,"isWeiXinMini":false,"url":"/m/post/211247269417112"}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