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回报率

Dunn Simpson
2023-08-02

作者丨庄主

来源丨米筐资本(ID:mikuangziben)

不吹不黑,我们来一点正经讨论。

1

国家放了好多钱出来啊!

有多多呢?

从去年二季度到今年二季度,大概放出来了29.2万亿这么多。

真的是太多了!相比之下08年大刺激到最后也就放了6万多亿而已。

但是大家普遍的感觉跟数据却并不相符,毕竟确实没见到能够跟这种规模放水相匹配的财富效应。

那么钱去哪了呢?

让我们排除掉各种怪、大、惊、奇、恨的奇谈怪论,认真而客观地来理一下这个事情。

首先他不可能是憋在银行系统里了,因为这是M2广义型货币,其中大部分是由货币乘数效应的杠杆撬出来的。

如果没有新增贷款,没有从银行信贷系统里实际流出的话,那就不会增加这么多。

毕竟跷跷板的一端如果想要抬上来,必定是另一边有力量施加,否则不可能凭空往上翘对吧。

然后就有一个说法:都被国企拿走了,都被人贪污掉了。

怎么说呢……这句话前一半大致是正确的,后一半就比较侮辱智商了。

如果有相信某些人能把二十多万亿,神不知鬼不觉地移出中国财政系统,然后落进自己腰包里的朋友,此时就可以关掉这篇文章了。

咱们来看个数据: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3%,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大型企业PMI为50.3%,中型企业PMI为49.0%,小型企业PMI为47.4%。

从这里来看,7月份最景气的还是大型企业,中型企业依然处于萎缩状态,小型企业萎缩最厉害。

然后从成分来看一下,7月中采制造业PMI回升0.3至49.3,而财新PMI数据还没有公布,仅用6月数据来看为53.9。

从这个对比我们能看出来,以国有大型基建和国企采购为主的基建性采购已经出现退潮,而以轻工业消费品为主的采购开始抬头。

由此,再加上社融口的贷款数据来看,之前放出来的钱很多都被国企拿走了,还是很可信的。

2

但是国企把钱拿走以后干嘛去了呢?

为什么就没见到相应的利润和增长出来呢?

咱先看一下用钱的方向,根据国统的数据来看。

在基建方面,预计今年有国企直接投资的基建规模大概在8.6万亿规模,国内市场参与的基建投资也将达到4.3万亿。

7月2日,渝黔铁路主体工程完成80%,水利方面,我国加速推进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和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还有各种其他如光伏、电力、通信等等基建项目林林总总。

再加上每年只准增不准减的三农投资释放,我们会发现,大量的钱都被拿去往农村和偏远地区修路、修水、修电去了。

有些朋友就这些数据,问过我一个灵魂问题:往农村和偏远地带投这么多钱干什么?又没什么人,投资也没什么回报,也产生不了什么效益,到时候全是坏账。

这真是一个好问题!

我们如果回溯一下过去几年的经济新闻,会发现一个很难理解的事情,那就是:过去几年通过国企投资的大量资金,基本上都是马路牙子、花坛子,要不然就是农村铺路,强制通天然气、高铁通到县这一类基本没什么回报率的垃圾项目。

拿着天量的资金,做着根本没有回报率的垃圾项目,为什么就不能往城市市场投放一些资金,学习一下美国,通过消费杠杆和金融杠杆,把GDP有效的拉动起来呢?

毕竟你直接把钱刺激进末端市场,让老百姓都参与进来,投一块赚三块,CPI蹭蹭的涨,房价嗖嗖的飞,GDP增长也快,老百姓收入也高,数据也好看,何乐而不为呢?

为什么就是要投到这些既不贡献GDP,又不产生有效税收的国企基建项目中去呢?

而且还是一大堆注定成为银行坏账的垃圾项目。

3

我接下来要揭示的经济运行逻辑,可能引起部分朋友的不适,希望评论区嘴下留情。

首先我来提出一个问题,问:

为什么我们的经济繁荣主体会是在城市中,而不是在某个山区野地,或者沙漠戈壁里面呢?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可笑,繁荣不在城市难道还在山沟沟里不成?

但是我们有没有冷静地沉下心来,认真思考过这个跟吃喝拉撒一样的,最底层的逻辑呢?

城市之所以称之为城市,是因为城市有足够好、足够多的基础建设设施。

我们称之为高质量公共生产资料。

就好比,你想开公司,有路、有电、有客户是一个标准的前提条件。

有了城市公路和交通网线,货物才能运输到这里,有电才能使用办公器材和生产机器,有客户才能有利润。

但问题来了,客户不会愿意生活在野地里,人们需要高楼、需要医院、需要学校、需要市场、需要优质的生活环境。

工厂主需要足够平整的土地,足够高效的路网,足够充足的电力才能够开工生产。

但是,城市公路的投资如何回本呢?

修马路牙子和花坛子提高生活环境,怎么产生高效回报呢?

都知道城市交通系统是赔钱的,谁会去投资呢?

比如高铁,花了那么多钱,多长时间能收回成本?

那玩意儿就是个赔钱货,高铁票价也就是维持一个不亏钱,至于要收回3万2000公里的铁路基建投资,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所以,在没有利润驱动的情况下,谁那么傻X地去搞基建啊!几十年的回本周期,当他不存在啊!

而且还要面对更新换代的风险。

2G的成本没收回,你凭什么让运营商上3G?

何况后来的4G和5G。

但是问题又回到了最初,为什么繁荣在城市,而不是在戈壁沙漠的野地里?因为城市有这些从投资回报率上来看,垃圾到不能再垃圾“大垃圾”!

或者换句话说:这些垃圾项目在哪里,哪里才能形成城市,也才能谈得上经济。

这就是所谓“公共生产资料”。

经济想要发展,就不是简单的经济公式和利润回报比的问题了。

4

我想请在看的各位冷静的思考一下,我们所赖以生存和建立繁荣的基础条件,其实都是来自这些根本没有回报率,或者说99%都只能制造坏账的“垃圾资产”。

“垃圾资产”的规模和使用率,决定了“有效资产”的价值上限。

比如我们生活在一个中世纪城堡里,那么我们能够发展的最高级别生产系统也就是一个铁匠铺。

但是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完成六通一平,土地平整、通网、通水、通电、通气、通路、通港口的开发区,那我们的生产规模又是什么样的呢?

如果所有人都以微观的“投资回报率”为标准进行项目建设,我们的现在应该依然生活在中古世纪。

因为在没有新的公共生产资料供给的情况下,所有的商业业态都必然走向存量资源内卷。

但私人资产是不可能去修桥补铺路的,因为这既不科学,也不经济。

这些“无回报垃圾资产”的投资人,注定只能是无限责任主体,而不会是有限责任的市场行为。

美国的大规模基础建设已经在2000年以后基本就没有发生增长,而欧洲的基建系统已经停滞了将近30年。

从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15年时间欧元区经济总量只增加6%。

而美国GDP膨胀86%的背后,94%贡献率来自火灾部门,也就是纯金融部门。

现在美国的高通胀+高利率“悖论”,其实有相当大程度就是来自长期的基础设施增长停滞带来的生产资料内卷。

这是否是我们要学习的道路呢?这是一个思考!

5

最后,给大家讲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1929年至1933年之间,发生了一件由美国开始,最后几乎波及全球的大事:大萧条。

在整个萧条时期,只有两个国家最终走出了泥潭,一个是苏联,另一个就是美国。

苏联不仅没有受到萧条的影响,反而在大萧条期间通过举国体制和基建工程,完成了自己的5年计划。

而美国最初则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以传统经济学为主的“自由市场派”,主张政府什么都不要做,把一切交给市场,让市场自己去调节,该死的就让他去死,人死的差不多了,公司倒闭得差不多了,市场自然就完成了再平衡。

该死的人如果你把他救活,就是违背上帝的意志和自然演化的科学精神,是即不科学也不人道的。

然后美其名曰:自由出清。

另一派,则是由罗斯福为代表的“国家主义”派,致力于通过国家基建投资干预市场。

通过组织协调国家资源以及货币超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需求订单,以保护最大基数人群的稳定和国家资本的存续。

(现任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就是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俗称“鸽派”)

很显然,最后罗斯福代表的国主义派获得了胜利,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国企基建项目上马。

胡佛水坝就是那一时代的产物。

当时“国家主义派”为了增加就业,增加工业企业订单,甚至干过更加扯淡的项目投资。

他们在加州下了两个订单,一个订单是要求工程承包商挖一个直径500米深10米的大坑。

然后又让另一个承包商把坑给填上……

看起来很儿戏,但是这一儿戏的项目,救活了3000个工人,两家工程机械厂和16家物流运输公司,同时还增加了上百台各类工程机械的财富。

而在这个“坑”的背后,活下来的不仅仅是这些参与工程的人员和企业,还包括这些企业背后从矿山到钢厂的一系列工业链。

像这样“扯犊子”的项目,罗斯福还干了很多很多。

虽然后来罗斯福被批判为“自由市场和现代经济的叛徒”,甚至有极端一点的将他归类为赤化分子。

但是相对于奉行“自由市场派”政策的欧洲,美国保住了自身的工业系统,也保住了经济复苏的元气,对欧洲的先发优势一直保持至今。

当然,也有一种声音说:如果当初罗斯福什么都不干,让美国经济自然萧条,一定会比罗斯福新政的效果更好,是罗斯福的“国家主义”政策救市,毁了让美国更加伟大的机会。

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

但是我们总还是要明确一个事实的,那就是在微观层面,我们个人或者公司,之所以能够过得更好,并不是纯粹因为自己牛X。

将同样水准的人或者企业,搬迁到罗布泊去,我相信他并不能比落户在深圳发展的更好。

而在宏观层面的全球化竞争当中,竞争的主体也从来都不是以投资回报比为基准的私人企业,而是能够大量提供“垃圾资产”的国家。

当然,这两年的基建项目,最后肯定是要走向坏账和国有不良资产公司的,但也有个好处,那就是又给财经分析者提供了新的讨论素材。

毕竟谁也没见过哪个国家有这么“垃圾”的国企,也没见过哪个企业总是投资这么“垃圾”的项目。

最后,如果你认可咱们今天聊的逻辑,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全球化与国家竞争》,这本书里非常系统地讲述了在整体竞争环境下,我们所面对的公共资产与私人资产之间的矛盾,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资本竞争方式。

THE END

来源:米筐资本(ID:mikuangziben) 作者:庄主

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