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企业“困局待破”

经济观察报
2023-07-15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李华清 近日,共享充电宝行业又被推到风口浪尖上,背后原因已屡见不鲜——消费者吐槽共享充电宝租借价格高,是“新型刺客”。

7月12日晚,经济观察报记者随机走访了广州天河区一条靠近居民区的商业街道,看到临街店铺的共享充电宝投放密集,过半的店铺都提供共享充电宝租借,一些店铺还放置了多个品牌的共享充电宝。

扫码查看该街道上投放的街电、搜电、怪兽、美团、小电等品牌的共享充电宝计费规则发现,共享充电宝品牌方设置的免费使用时间不会超过5分钟,大多是免费使用1分钟,每小时收费3元或4元,24小时收费30元或40元、48元,99元封顶。不过,即使是同一品牌的共享充电宝,投放点相隔不超过300米,计费规则也不完全相同。如果在热门景点、热门娱乐场所,共享充电宝每小时的收费可以到10元。

2014年左右,随着共享经济风起,共享充电宝行业诞生,成立于2014年的来电科技号称是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开创者。早期,为了吸引用户,共享充电宝免费使用时长不低于半小时,租借费用也较低,直到2021年时,共享充电宝每小时的租借费用大多为1元,对比现在的价格,一些消费者认为“涨价太快”。

但共享充电宝企业中的大多数,奔忙数年,仍连盈利都做不到。怪兽充电号称“共享充电宝第一股”,2021年4月在纳斯达克上市,2023年一季度终于再次实现扭亏为盈,在此之前,它连亏6个季度。2022年,怪兽充电营收达28.38亿元,净亏损7.11亿元。

从营收规模看,怪兽充电已是行业龙头。共享充电宝行业的集中度还非常高,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3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以下简称“艾瑞报告”),共享充电宝行业前五的市占率超过95%,市占率最高的是怪兽充电,达到36%,紧随其后的是美团和竹芒科技,是第二梯队企业,第三梯队企业则是小电、来电、咻电、倍电。当怪兽充电尚且被盈亏平衡线威胁,其他同行更难养活自己。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向经济观察报记者分析认为,尽管有快充、大容量电池等技术缓解消费者的用电焦虑,但在可预见的未来,共享充电宝依然是刚需,特别是对于出外办公、就餐、娱乐、旅行等消费者来说,共享充电宝给他们提供了便利,但如何把握这个市场并让自己活下去,依然有待共享充电宝企业给出答案。

坎坷中生成

共享充电宝从诞生之初,就蛮受争议,当时人们不禁发问,大家真的需要、真的愿意付费使用共享充电宝吗?它会不会是资本热炒出来的“伪需求”?2017年5月,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之子王思聪还曾发文判断共享充电宝成不了。

2017年,也是共享充电宝行业风起云涌的年份,这一年,怪兽充电成立,美团开始切入共享充电宝业务,街电被聚美优品收购,行业鏖战专利战。但在2017年底,行业出现洗牌迹象,2017年9月至2017年10月期间,PP充电、乐电宣布停止运营,Hi电被传裁员。

东方证券研报梳理共享充电宝行业发展历程认为,2017年9月到2018年9月期间,是行业的冷却期,这一年里,多家品牌宣布停止运营或破产清算,2018年,行业也鲜有融资。2019年,行业出现马太效应,头部品牌多次成功融资,快速扩张点位数量,营收规模明显增长。2020年,有品牌想要谋求登陆资本市场,当年,小电与浙商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拟在创业板上市,2021年3月,小电终止创业板上市辅导后转道港股上市,但依然失败,2021年4月,赴美上市的怪兽充电终成行业第一股。同月,街电与搜电宣布合并,合并后的公司取名“竹芒科技”。

短短数年内,共享充电宝行业经历了资本涌入、品牌林立、行业洗牌、头部企业整顿市场、行业集中度奇高等阶段,行业格局剧烈变化跟该行业市场规模小有很大关系。

艾瑞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的行业规模仅为100亿元,同比下滑13.8%,尽管研究机构基本预判2023年共享充电宝行业规模会得到大幅度修复,但百亿级行业难以容纳太多玩家。

尽管目前共享充电宝的行业集中度已经相当高,但张毅认为,未来行业还会继续出清,稍有不慎,昔日的知名品牌也会成行业垫脚石。

盈利难题

提高共享充电宝的租借费,对共享充电宝企业来说,是提高营收和利润最直接的手段,当行业玩家少时,更容易做到行业的整体涨价,但对消费者来说,冲击也是最明显的。

头豹研究院消费行业高级分析师成祺向经济观察报记者分析认为,共享充电宝的提价空间已经相当少,毕竟,充电速度不快且每小时收费不低于3元,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已经较难接受。

值得指出的是,共享充电宝企业从终端消费者处收到的共享充电收入,超过一半是“为他人做嫁衣”,最终流向网络合作伙伴(代理商)和商户。

怪兽充电是行业内直营模式占比较高的企业,直营模式下,共享充电宝企业直接跟点位提供者(商户)合作,直接管理投放的充电宝和机柜,需要给点位提供者支付入场费和佣金;代理模式下,代理商管理投放的充电宝和机柜,共享充电宝企业给代理商支付佣金。怪兽充电的上市资料显示,2020年入场费和佣金的合计金额占当期共享充电收入的58.1%。

艾瑞报告的数据显示,2022年,共享充电宝价值链中,商户能拿到50%至70%的共享充电收入流水,这部分流水包括入场费和分成(有的企业会把分成部分叫佣金)。

7月12日晚,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了广州天河区一家便利店的店主,其门店提供了美团、怪兽、小电和搜电四家共享充电宝,店主告诉记者,是共享充电宝品牌方主动上门洽谈的合作,按品牌方的说法,店家跟品牌方分成,店家能拿到的共享充电收入比例大概在70%到80%,而且品牌方不能要求垄断该投放点。“店是我的,我想摆多少个共享充电宝就摆多少个,它们能有什么意见?”店主说。不过,即使在合作中处于强势方,共享充电宝给店家带来的收入还是微不足道,“有时一个机柜一个月才挣几十元钱”。

据艾瑞咨询的测算,对于共享充电宝企业来说,代理模式的毛利比直营模式还要高一点。因此,在共享充电宝行业,代理模式大行其道,品牌方官网长期招募合伙人,这一模式有利于品牌方快速扩大覆盖范围。怪兽充电称,截至2022年底,怪兽充电的POI(点位)超过99.7万,累计注册用户超过3.34亿,向市场投放了670万个在线共享充电宝。竹芒科技官网则介绍,截至目前,累计服务全球用户超5亿,在线点位数超100万,覆盖全中国95%的城市。但代理模式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容易被消费者投诉。

如果品牌方难以再提高共享充电宝的租借费用,那么,能降低给代理商和商户的分成吗?在张毅和成祺看来,也很难。“短期内,将收入的很大部分分给网络合作伙伴/商户的现象,没有改善的机会。”成祺指出,共享充电宝厂商对于代理商和商户的依赖程度很高,既需要依赖它们快速扩张点位,形成覆盖网络,又需要它们帮助维护终端设备以保障消费者使用体验。

第二增长曲线难培育

行业市场规模不大、在上下游合作中地位不够强势,使得共享充电宝企业在站稳脚跟后,纷纷探索多元化业务,以期培育第二增长曲线。

目前,在共享充电宝机柜之外,竹芒科技还推出了便携式充电桩、电动自行车共享充电桩、智能零售柜、共享储物柜,也在共享充电宝机柜之上叠加服务,推出共享充电宝+发袋机,机柜上带有广告大屏,一种机型创造3种收入。共享充电宝+口罩、共享充电宝+AED,共享充电宝+纸巾,都是竹芒科技曾做过的尝试。

2022年6月,竹芒科技将“搜电”的微信公众号改名为“YoGo悠购甄选”,这个公众号现在主打提供城市资讯、生活优惠券,给百货、超市、便利店打广告。

竹芒科技的逻辑是,在共享充电宝的基础上,将业务延伸至城市生活基础智能终端产品,布局充电、零售、储物、娱乐、出行。

2021年,怪兽充电推出白酒品牌“开欢”,开始卖白酒,怪兽充电CEO认为白酒毛利率高,市场规模相大。

对于共享充电宝企业来说,手上有两个资源有待开发,一是积累的用户,二是下沉的场景,还可以将使用充电宝的用户迁移到其他什么产品或服务上?在共享充电宝柜机的场景中,还可以做哪些布局?答案往往是共享充电宝企业第二业务的发展方向。

但这些新尝试,还很难给共享充电宝企业带来明显营收。怪兽充电2023年一季度财报显示,一季度实现营收8.22亿元,其中7.94亿元是共享充电收入,0.18亿元是充电宝销售收入,其他收入仅为979万元。

对于现存的共享充电宝企业来说,需要破局的关卡还有不少:提升技术和服务能力、减少消费者投诉;打破服务场景的局限性,在餐饮、娱乐场所外发挥用武之地;强化自身对商户的附加值,加强在代理和直营模式中的话语权;培育多元化业务。前路漫漫,这一在共享经济风口下诞生的小行业,还有再发展的空间。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