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射天狼
摘要 |一个对企业不友好的国度,永远也成不了世界工厂!
1 富士康与印度分手
2023年3月3日,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受到了印度总理莫迪高规格接待。
刘扬伟与莫迪双手紧握的画面,向全世界传递出了富士康在印的超级商业雄心:投下195亿美元,与印度韦丹塔集团合资造芯......
无论对印度还是富士康,这都是一次极其重大的战略投资。莫迪甚至将其视作推动印度芯片制造雄心的“重要一步”。对富士康而言,这也是其最大的海外项目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甚至,自去年开始,富士康的合资工厂便已经动工了。这个工厂建在莫迪的老家(古吉拉特邦),这里被称作是中国的广东,莫迪便是凭借在此地成功招商引资得以平步青云。怎么看,这项合作都是一次巨大的双赢。
但仅仅130天后,富士康与印度的合资造芯计划宣告失败!
两者分手的原因并不复杂,资本最是逐利。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是,富士康28纳米的芯片工厂,没有达到印度的标准。印度不愿拿出动辄几十亿美元的补助,富士康拿不到银子,合作告吹。
富士康表示“双方都认识到该项目进展不够快”,并且还存在其他“我们无法顺利克服的挑战性差距”,这其中包括了富士康对韦丹塔财务状况的担忧。
最终结果是,富士康宁肯亏掉一大笔钱(建厂费等),也要壮士断腕,出走印度。但莫迪失去的不只是富士康,以及其野心勃勃的半导体计划,更有来自跨国大厂的信赖。
据路透社消息,由于Tower被英特尔收购,耗资30亿美元的ISMC项目被搁置,而IGSS 的另一个耗资30亿美元的计划,也因想要重新提交申请而被搁置。
短短数日,印度对外合作的三大项目,一个终结,两个中止。
但对印度而言,这早已是家常便饭。跨国公司在印度踩坑的案例,比比皆是。
2017年,还在为特斯拉找销路的马斯克,将目光投向了印度。
但当听到印度进口汽车关税高达60%-100%,换言之,特斯拉旗下的产品需要向印度政府缴纳100%的关税时,马斯克果断放弃了这个想法,只能惊呼“这是世界上最高关税”。
2020年12月,苹果最主要的供应商之一纬创在印度班加罗尔附近开设的iPhone工厂遭到2000名员工围攻,刚开始以罢工为名义抗议,后演变为打砸抢犯罪事件,不仅生产设备被砸毁,还有数千只新iPhone被盗走。
想要在印度赚钱不容易,要想把钱从印度转出来更困难。近年,印度频频以逃税、做假账、违反外汇管理法为由,向各大跨国公司开刀。先有沃尔玛被罚13.5亿美元、三星被罚2.12亿美元,后有亚马逊被罚1.72亿美元、谷歌被罚2.75亿美元。
当然,最出名的要数小米被罚的案例。
2022年,小米印度公司先是被印度财政部指控偷税漏税,罚款5.58亿元人民币。4月,印度执法局又直接冻结小米48亿元专利授权费用,理由是小米从2015年开始就以“特许权使用费”的名义向国外实体非法汇款,违反印度《外汇管理法》。
一开始小米还对形势乐观估计,认为自己“所有运营都严格遵守当地法律法规,支付特许权使用费是一种合法商业安排,会与政府部门澄清误解”,同时向印度高等法院提起诉讼。但印度法院驳回小米的申诉,近日印度执法局又正式发出指控通知。
政府部门一次看似随意的罚没,拿走的的是企业数年辛苦经营的血汗钱。要知道,小米在印度最高峰时年利润也不足5亿元,若这48亿元罚单最终落地,相当于小米在印度白干10年。
2 5079家跨国公司逃走1777家
比罚没更可怕的是,它最严重打击了企业的积极性。
进入印度市场10年来,小米建了7座工厂,创造了两万多个就业岗位,手机市场份额一度高达30%。
跨国企业没有被因经营不善垮掉,却被一纸行政公文摧毁,令人唏嘘。
越来越遭的营商环境,让外企选择逃离印度。
2020年,哈雷摩托宣布撤出印度。2021年,在印度累计亏损20亿元的福特汽车关闭了部分制造业务。2022年,荣耀手机团队撤离印度。2023年,苹果最主要的供应商之一、在印度苦心经营15年的果链代工厂纬创宣布正式退出印度市场,最终将印度工厂出售给了印度塔塔集团。
印方官员表示,截至2022年7月,在印度注册的5079家跨国公司,已有1777家离开了,这一数字占到了总数的1/3。
但说来荒唐,这些出走的企业,当年几乎都是奔着印度“优惠”的政策福利而来。
2014年,印度总理莫迪提出“在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的国家战略。不同于“印度制造”(Made in India),新战略鼓励外国企业在印度投资和生产,而不是单纯的国内产品出口。
莫迪的“本地产”战略,让一系列跨国企业看到了印度低廉的劳动力市场以及巨大的消费市场。加之,印度本身具备一定的电子、软件产业基础,迅速吸引来了不少电子企业。小米便是此时涌入了印度市场。
10年以后,当一条条大鱼被养肥之后,印度开始各种方式守收网宰杀。
除了我们在新闻报道中经常看到的巨额罚没之外,印度当地对外国企业的管理可谓荒谬。
上个月,有媒体列出了印度召集中国手机厂商开会,提出了极其离谱的要求:
1、中国手机制造商要求引入印度股权合作伙伴。
2、中国手机制造商被要求任命印度高级管理人员担任 CEO、CFO、CTO 等关键职位。
3、中国手机公司被要求委托制造合同给印度公司。
4、增加本地制造和组件水平,通过与印度企业的合资企业来实现这一目标,逐步达成全由印度出口。
5、只雇佣本地分销商,并坚持合法合规。
若成行,这等于强行将独立的中国手机厂商全面植入印度基因(股权、高管、供应商、经销商等各个方面),或者说这些手机厂商可以直接变成印度公司了。
如此苛刻的条件,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弃之而去。
3 世界工厂只是梦
近年,全球贸易争端加剧了产业链的向外转移。但昔日被炒的最火的越南,2023年经济熄火了,一季度GDP增速只有预期一半。
在越南之外,印度是被另一个被鼓吹者。低廉劳动力价格,以及巨大潜在消费市场,让它一度成了资本市场的香饽饽。
明面上,印度确实也在不断创造奇迹。
2022年,印度GDP总量接近3.4万亿美元,升至全球第五。今年一季度,印度名义GDP同比增长6.1%。近年印度制造业声量显现,俨然要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
但我们同时发现印度经济中的不足与混乱:外贸竞争力不足,常年保持着逆差;任意调整GDP计算方法,将居民自己搭建的窝棚,牛羊的粪便都计入GDP中......比如如果按旧算法,今年一季度印度GDP约8045.7亿美元,比新统计法少684.88亿美元。
此外,全世界最复杂的税务系统(不同地方、不同部门对税收的解释不尽相同,追缴税款成为常态)、政策极大的不确定性、不可连续性(在吸引外资初期开出一系列优惠条件,待跨国企业稳定后,又可能会通过各种方式等方式收割利润)、以及过度的民族保护主义,正让印度跨国企业苦不堪言。
这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国度,常人甚至难以看清。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个对企业不够友好社会,永远也成不了世界工厂!
精彩评论
阿三的芯片梦暂时破碎了,公司直接跑路了。
小米的10亿的货还压在那呢,太黑心了。
可能被坑了,都选择紧急避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