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实在有点忙,所以很久没有更新,首先想说的是,李玟是我从小就很喜欢的歌手,就像之前说的,也许很多很多年后,我们才能看到一个日本游戏生产商去请一个香港女歌手,做自己欧美风大作的主题曲演唱者,李玟这样的歌手也许很多年也不会出现了。
我非常喜欢这种外向开朗,性格鲜明的人,而且我深深知道,这些外在光明开朗的人,内心可能也有深深的痛苦,这种反差让他们获得深刻的智慧,智慧不可避免带来痛苦,光明和开朗可能只是一种自我安慰。所以如果你的身边也有这种外在很开朗,但性格很保守的朋友,有时候也可以多关注一下他们。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我另一位喜欢的选手,来自Dota 2 AR站队的Somnus,今天早上也是他的晋级比赛。希望他一切顺利,小时候我总是崇拜成功的英雄,现在我觉得那些屡败屡战的人也有可爱的地方。
再多说一句,前几天有朋友问我为什么做了这么多的自我反思。我觉得是这样的,人在做决策的时候,往往会有两个层面的问题
- 我是怎么想的
- 为什么我能确定我是对的
第一个问题是很容易回答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基于自己过去的经验和知识,通过演绎和归纳的方法得出结论,但第二个问题是很难回答的。如果过去的经验,知识失效,你就很难确定自己一定是对的。
中国经济的需要兼顾长期转型升级和短期风险
如果给我一个机会回到2023年1月1号,那时候我最主要的一个错误就是觉得2023年经济增速会是市场的主要矛盾,当时很多经济预测机构把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从4.6%上调到6.0%,但实际上到目前为止,你会发现这个数字本身其实不那么重要。除了公布5%的那一天黑色系的预期破灭,经济增速并不是2023年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
今年上半年,我觉得最主要的矛盾,是我们在坚持长期转型和短期防风险之间的选择矛盾。
长期转型是否重要,当然是,但我之前对这个问题的认知是有偏差的,我第一低估了它的重要性,第二也低估了北京的决心。短期防风险是否重要,当然也是,但我对于短期风险的理解和认知可能还是有偏差。所以两个合在一起,到底是长期转型还是短期防风险,中间的抉择就是非常微妙的
所以我觉得有必要重新思考一下
长期的制造业升级在我之前的认知里面,最主要的问题是需求的来源问题。在我之前的思考中,中美的脱钩是所有问题的开始,逆全球化中,美国之前是一个需求国,中国是一个供给国,所以脱钩对于美国是一个供给冲击,供给降低他们通胀,而对于中国是一个需求冲击,需求降低之后我们增速降低。
换句话说,美国需要供给,中国需要需求
但上半年我在考虑增加需求方面,更多是从这个图的左边去思考
但这几个月我自己反思了一下,其实做高质量发展,一定是供给创造需求的。
举个例子,我小时候坐绿皮车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我其实对高铁有需求,但你现在要我重新坐绿皮车,我也回不去。所以新的产业一定是供给创造需求,供给定义需求。
所以年初我们说总需求扩张一定要放缓长期转型,对也不对,如果长期转型不成功,那确实只能走老路,但如果长期转型成功。确实是可以创造需求的。
那么上面这个图,其实还部分解释了资产负债表萧条的问题。其实你工资涨1%,通胀1%,和你工资跌1%,通缩1%的实际购买力没有区别。但你的收入预期决定了未来举债的意愿,通胀和通缩决定了企业的EPS。在一个高债务的国家,肯定是涨工资+通胀好过降工资+通缩。
所以这就牵扯到了第二个问题,如果要走长期转型,那么你不可避免要走到这个图的右边,那么意味着短期风险毫无疑问是存在的。
那问题的核心就在于两点
1,怎么定义短期风险
2,什么时候会触发救助
央行六个目标中,有四个是目前大家看的比较多的指标
- 长期经济增速趋势
- 失业率
- 通胀
- 汇率
长期经济增速趋势央行一直有算,虽然我觉得这个概念很离谱,但不争的事实是,今年GDP增速目标5%,目前来看今年做到5%问题不大。
失业率是明显的预警项目
通胀很温和
汇率是明显的预警项目
所以实际看起来,四个项目中,两个有问题,两个没问题。这种情况你很难说一定有大规模政策。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我自己觉得北京会觉得2024年的风险更大,有两个原因
1,三个核心地区的选举,政治风险永远凌驾于经济风险之上
2,即便你去看经济风险,加息2023年没结束,之前我们说2023年加息结束有风险,那么这个时间的拖延意味着风险的拖延。
所以即便你觉得2023年Q3风险很大,你也没法保证2024年的风险就一定会小。
从历史上看,把一个成熟产业链的工业大国踢出原有的产业链几乎不可能完成,但新开一个工业链然后另起炉灶是可行的,美国当年也就是这样对付日本的,欧盟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后也慢慢落伍。所以我自己现在觉得,长期的转型是非常必要的。
短期防风险肯定也是重要的,但有两点:第一现在的风险预警指标不一定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第二2024年的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可能更大,政策可能也有留一手的想法。
所以相比年初,我觉得下半年我们可能稍微少看一些GDP增速,多思考一下北京到底会怎么平衡长期转型和短期风险的矛盾。然后在长期转型和短期风险中多思考一下。
美国的产业投资和财政刺激还是需要关注
和中国一样,上半年对于美国的看法我觉得也是少看了一半
美国缺少的是供给,所以导致的是通胀,我之前更多从左边去思考,觉得只要加息,需求就会降低
但其实美国过去几年的财政扩张,大量的制造业投资,还是增加了供给。其实你仔细想,这个逻辑和中国没有区别
加息遏制居民的信贷
财政做自己需要的扩张
其实都是为了长期转型,不惜牺牲短期经济,所以你说联储的鹰派,不出风险不降息,不看到通胀预期走低不降息,其实如果配合财政政策和产业转型,就有逻辑多了。
当然,我还是那个看法,胳膊拗不过大腿,联储只要继续加息,他总能压制经济人造萧条,只是说我之前不仅低估了中国做产业转型的决心,可能也低估了美国产业转型的决心。
所以其实中美的逻辑还是有相似的问题
中国是长期做制造业升级,但需要防范短期风险
美国其实也是做长期制造业投资,但需要防范短期萧条风险
我觉得这么去理解,心态会好很多,下半年中国有没有可能更多关注短期防风险开始强刺激,当然有可能,但这事情不一定发生。美国有没有可能萧条,当然有可能,但这事情不一定发生。
上半年我太执念与历史经验,忽视了一些新的变化。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