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反击”!

闻道商业
2023-06-25

作者 | 射天狼

编辑 | 苑长

摘要:上海重提“先进制造业”背后,隐藏着一场国运之争。

1 上海丢制造榜首

在经济领域一向领头的上海,这次成了追赶者。

根据前段时间各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中国工业(增加值)10强城市出炉,依次是深圳、上海、苏州、重庆、广州、佛山、宁波、无锡、东莞、泉州。其中,深圳工业增加值1.13万亿,上海为1.08万亿,苏州也超过了1万亿元。

是的,没错。深圳工业增加值居首,首次超越了上海。数据显示,在2016年,深圳、上海两地工业增加值便十分接近。经过5年追赶,深圳终于取而代之。

在此之前,深圳工业总产值已经连续4年高居全国之首,此番工业增加值登顶,意味着深圳第一次夺得双料冠军。

工业增加值到底有多重要?如果总产值代表着整体产出绝对值,增加值可以简单理解为扣除中间成本后的相对净值,是一种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产出。

上海的压力不仅在于前有强敌,还在于后有追兵。2021年,排名第三的苏州工业增加值逐渐缩小了与沪深的差距,2022年苏沪两地的差距拉近到不足800亿。排名第四的重庆,工业增加值也突破了8000亿。

各地力推工业增加值背后,全国自上而下正在开启抢企业、拼先进制造业浪潮。

面对更近年日趋升级的国际贸易争端,先进智/制造业成为各国的角力点。为培育产业竞争力,过去几年工信部先后发布三批先进制造业集群优胜者名单,共有45个国家级集群。

在这45个国家级集群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13个、高端装备领域13个、新材料领域7个、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5个、消费品领域4个、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3个,覆盖制造强国建设重点领域,成为引领带动重点行业和领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以城市分布而论,深圳以4个集群跻身榜首,上海、广州、苏州、成都、佛山、东莞、无锡以3大集群位居前列。上海不仅少于深圳,而且对广州、苏州、佛山等传统制造强市并无绝对优势。

举一个更有感知的例子,上海虽然有特斯拉超级工厂,但深圳也有比亚迪这一全球第一大新能源车企。2022年,比亚迪一年卖出180多万新能源车,超过特斯拉勇夺全球第一。由其助力,深圳规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翻了一番,增长高达104.5%。

确切的说,不是上海慢了,而是全国各地拼制造业的决心更强了,行动更快了!

2 争夺“链主”企业

除了优势产业集群外,各大城市还在疯狂吸引、招揽、争夺战略新兴企业。

郑州富士康是个最好的例子。2010年,富士康决定在大陆物色生产基地,郭台铭将目光投向了郑州。但前提是,郑州要在土地供应、税收优惠、用工服务等各方面给予“最大的利益让步”。

急需产业转型的郑州,迫切需要“巨无霸”式企业入驻,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于是,从政策到土地支持,从劳动力到税收支持,郑州,乃至河南省都花了很大功夫,这在当时并不多见。

郑州的支持不是一句空话,30天建成投产,迅速集结20万劳工(2012为满足iPhone5生产需求)!以至于,郭台铭对河南富士康作出这样的评价:“这是世界第一的速度,世界第一的行政效率,河南,No.1!”

经过前期大力培育后,郑州富士康创造了一个个数字神话。2019年,郑州富士康以316亿美元的出口总额,成为当年我国最大的外贸出口企业。长期以来,富士康贡献了郑州80%以上的进出口总额。2023年1-2月,我国外贸出口总值3.5万亿元,同比增长0.8%,而同期郑州外贸出口同比增加了35.4%,富士康功不可没。

不只郑州富士康,得企业者得天下的例子,一直在各大城市上演。

2009年,中航工业集团和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共同在洛阳共同发起设立了中航锂电。瞄准风口上的动力电池产业,中航锂电一度风头无二。

2013、2014年,它连续两年保持中国商用车市场装机量第一。但随着2017年以后乘用车市场爆发,国家对对新能源(商用)汽车补贴大幅下滑,以及当时磷酸铁锂电池在与三元锂电池对位中不占优势,中航锂电装机量断崖式下跌。

受业务影响,仅2018年一年,中航锂电便亏了7个亿。中航锂电开始寻求新出路,常州看到了这个巨大的机会。

2018年,面对巨亏的中航锂电,常州金坛区政府顶住压力,组建专业团队对中航锂电动力电池项目进行了反复论证,最终果断做出了“抄底”决策。

常州金坛国资制定了详细的重组方案并直接与中航工业集团敲定细节,以迅雷之势完成子母公司身份调转,将中航锂电从一家洛阳的央企子公司变为常州地方国有企业。

常州看似冒险的举动,实则经过深思熟虑。早在2015年,常州市金坛区便一次性投入28亿,引入了中航锂电相关项目。正是有了这个合作基础,有了对行业以及企业的深度了解,中航锂电得以归入常州。

此后,在常州全力支持下,中航锂电逆势崛起,出货量重新成为行业第3。2022年10月6日,更名后的中创新航成功在港交所实现IPO,市值一度超过600亿。

类似郑州富士康,常州中航锂电的例子有很多,早些年的苏州,近年重仓京东方、引进蔚来的合肥也是凭借本轮产业培育迅速崛起。

黄奇帆曾点评,郑州富士康的“产地销”模式背后,是围绕着富士康郑州做了大量的产业配套,集聚了零部件供应商、运输企业、其他组装环节厂商等等,甚至为富士康设立了综合保税区,最终形成了超千亿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城市下大功夫争夺企业,很大目的是为了培育制造业龙头,培育整个产业链龙头,继而培育中国自己的生态主导型的链主企业。

如微软公司、google公司、苹果公司都是生态主导型企业的成功颠覆。

3 上海反击争“国运”

城市进行激烈的产业大比拼,长期担当制造业门面的上海也坐不住了。

近日,《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重磅发布,到2025年,上海工业增加值超过1.3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以上。

上海再次吹响了大力发展工业,重回制造业的号角。这或许与2022年上海丢掉了工业第一城的宝座的契机有关,但本质还是整个国家“脱虚向实”战略意志的体现。

2021年,杭州在2021印发了《杭州市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方案(2021-2023年)》,发力再工业化,要求严守工业用地规模底线。

2022年,深圳喊出了“工业立市、制造强市”的口号。此前前,商贸大市广州也明确立下了“制造业立市”的flag……即便香港,这两年也在提的最响的也是“再工业化”,并将其写进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我国第一经济强市上海重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似乎顺理成章。

其实,不止是中国,全球第一大国制造业也在回流。

科尔尼《美国制造业回流指数》最新调研结果显示,有96%的美国CEO表示正在评估、已经决定或已经实施制造业务的回流,相比上一年的78%有显著增加。

制造业回流,不是一项计划,而是正在发生的事。

2022年,美国从亚洲14个低成本国家或地区进口的制成品总额占美国国内制造业总产值的比例从2021年的14.49%下降到14.1%。这标志着自2019年以来,美国国内制造业增长首次超过从亚洲低成本国家或地区进口的增长。因此,2022年制造业回流指数(RI)转负为正。

根据调查,有不少于46%的受访CEO称其公司预计将在未来三年内实施回流战略。这意味着到2025年,有84%的美国企业部分或全部回流其制造业务。

在这个背景下,《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恰逢其时,也非常提气。

有人说,制造业重要,难道金融服务业不重要了么?当然不是这样,但越来越被经济学界、企业界认可的道理是:金融服务业,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先进制造业,高端产业集群,以及真正的生态链主企业!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发表看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