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文章的封面和文图均取自Amy的画作)
上一篇说了什么是好模式,这是分析一家公司里面排第一的因素。巴菲特常常把好模式说成“经济特征”,实际指的都是一个意思。但有好模式的公司是可遇不可求的,不是每家公司都有机会具有好模式,甚至是十年难遇和极其稀少的,属于金字塔塔尖中的塔尖。
那么重要性排在好模式下一位的“好公司”,又是什么呢?“好公司”按我理解就是具有“好的竞争策略”和“好的管理层”的公司。
好的竞争策略就是公司懂得并且可以做到业务上的“舍与得”,往往一个行业里面优秀的公司很多,大家切入行业的方式方法各异,各自都有一个拿手绝活在商场上站稳脚跟。而这个拿手绝活就是通过公司业务的舍与得来建立的,换句话说,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公司很难获得单点突破的能力。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滴水穿石的关键不在于水的多少而在于往一个地方“滴”。
这里举一个例子,电商行业在我看来不是一个具备好模式的行业,大家买东西往往都会货比三家,最早在淘宝看看在京东看看,现在还多出来在拼多多看看甚至是在抖音直播间看看。因为,买东西就是在质量有保障的前提下,哪里便宜就去哪里买。这次的购买决策不会对下次的购买决策产生多大的粘性,几乎无法积累任何壁垒。所以,电商应该不是一个具备好模式的行业。
但是这也不妨碍电商行业出来好的公司,深入了解拼多多的模式就会发现这个“口碑”不怎么好的公司,反而可能是一家好公司(投资意义上的)。
我作为拼多多的用户,从一开始瞧不起拼多多到现在几乎每年80%的电子产品从拼多多上买。如果电商平台比拼的是在质量有保障的前提下,哪里便宜就去哪里买,这就很能说明问题,拼多多应该具有强大的价格竞争力。事实也的确是如此。
这里以电器产品为例子,同样的一款电器,拼多多的价格往往是淘宝的8-9折,是京东的7-8折。
拼多多为什么能做到这样的价格竞争力呢?
首先,“拼”多多的拼单模式带来的规模效应。最简单的,别的平台卖一台赚一台的钱,在拼多多拼单不增加销售成本的前提下卖两台赚一台的钱,总归可以优惠点吧。
再者,拼多多商家极简甚至是简陋的运营门槛,很多商品详情页里面展示得非常简单,看起来就没啥维护和装修。店铺客服回复也大都是机器人,非必要根本见不着真人。这些都为商家压缩了运营的成本,一派能及格绝不多一分的风格。
最后一点最关键,是拼多多自身的极致运营带来的特许经营权。拼多多的销售管理费用G&A和研发费用R&D,简单理解为总部运营的费用占收入比是在10%的水平,而京东在同等收入条件下占比接近20%(京东有很大一部分收入来自于自营产品,同等条件下意味着要剔除自营货物买卖的收入流水)。而且是来自于相同的规模下,拼多多和京东的2022年GMV应该非常接近了(同样收入规模的公司来比较S&G和R&D更有实际意义,因为分摊效应一致)。
拼多多再拿着这些极致运营带来的“额外”收入(相比同行)补贴给用户,这就是常常听到的百亿补贴的由来。这也是拼多多的特许经营权。
以上三点让拼多多的价格竞争力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而且仔细想想这三点同行想复制都不容易,尤其是第三点。
当然,拼多多也不是通杀。我基本只在拼多多上购买电器产品,小件商品我更倾向于在京东淘宝购买。因为,电器产品无法造假且质量售后是由品牌官方来负责没有后顾之忧(刚刚说了,对比价格竞争力的前提是能保证质量,如果质量不同价格怎么比其实毫无意义)。但话说回来,电器产品是电商GMV的大头(货值高啊),如果这个战场的蛋糕能被拼多多一步步分走,足够了。
所以,拼多多是一家通过一系列的“舍和得”在不具备好模式的行业里做成的好公司。这就像是抽到一手烂牌而且也无法重新抽牌,怎么才能把手上的烂牌打好呢,拼多多就打得不错嘛。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