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FB)$ 作者 陈达美股投资
投资里有很多四字真言,朗朗上口,令人陶醉。比如谈到宗派山门,会有“价值投资”;谈到内功心法,就有“安全边际”;谈到招式拳掌,会有“估值模型”;谈到看破红尘,就有“指数基金”。我也有自己的四字真言,如果我家客厅要挂一幅书法,我一定会请个师傅临摹王铎的大楷写下四个字:长期持股。并在旁边配上英文翻译,也是一个四字真言:Don’t let it go。
长期持股的最大威力是抹平短期波动所带来的不确定。引用 Edward Thorp最近在访谈里的打的一个比方,长期持股、尤其是长期持有指数基金,就是好比——Mr.Market 每天都来跟你进行一次50/50概率的对赌,对你产生大约日均1%的资产波动。但他也同时告诉你,只要你一直赌下去,他每天都会给你5个基点(万分之五)的日活奖励。5个基点乘以250个交易日,大约就等于股市的长期年回报率。只要你长期持股,这5个基点会抹平一切波动给你带来的伤痛。
而在没有优势信息的情况下进行择时交易,也是一场50/50的对赌,唯一区别是Mr. Market不但每天不会给你5个基点,还要抽掉你50个基点作为你的税费成本。只要你一直玩下去,如地心引力一般的概率引力一定会让你输掉裤子。所以从期望值一点上看,长期持股是一个no brainer 啊,但为什么那么多人走不到呢?因为市场有情绪,投资者有心理负担。比如Facebook惹了数据门了、Uber惹了人工智能杀人案了,这些事件所引起的情绪波动,足以让最坚定的长期持股者落荒而逃。
为了让我们在危机面前心如止水,我们需要一个科学的方式来评估危机。而评估危机之时,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评估公司的商业模式有没有因此垮掉。商业模式不垮,对于一个投资者而言,就是市场给你送礼。
比如Facebook的这件事。虽然那哥们自称是吹哨人(whistleblower),但是他的“哨声”并没有传递任何新鲜事——关于社交媒体及其处理用户个人信息的态度,在这之前都是阳谋,没有我们不知道的阴影。这个世上有一个收集、贩卖、分析个人信息的市场,就像我楼下有个菜场一样——虽然我从来也不去(鄙人羞愧难当),但是我知道它就在那里。
问题是Facebook 是否故意/放任用户信息以非法方式流入这个市场。第三方机构Cambridge Analitica使的坏,是利诱27万Facebook用户自愿做一个测试,并通过这二十多万个突破口,网状辐射了5000万用户。而这巨量数据就进一步被Cambridge Analitica利用——老话说: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得到如此一大笔资源,你自然要拿去出卖灵魂。
于是米国的民众们就怒了:Facebook 居然对个人信息完全失控?——不善良、不负责、不道德、不合法。
环肥燕瘦、橘子洲头,在太平洋这一头看戏的我们心平气和,第一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而言这个叫做Facebook的网站是个404,是不存在的幻象;第二我们早已习惯隐私信息被人出卖,早已麻木。Facebook这桩事对于我们的真实意义,无非是我们某些人持有股票,该不该卖,或者该不该抄。
政治、法律、道德、情绪,流言蜚语、沸反盈天,如果这些错综复杂的、无可量化的因素都不需要去考虑,对于我们而言事情就简单多了——投资者只关心一个问题:Facebook的商业模式是否已经完蛋?
image.png
在评估商业模式是否完蛋这方面,中国股民的老朋友巴菲特,是我们的精神导师。而Facebook 这破事也让我直接想到了美国运通(American Expss)的色拉油丑闻(salad oil scandal)。该事件发生在1963年,当时运通旗下有四块主要业务——银行、旅行支票、信用卡和仓储(wharehousing),其中仓储业务是以贷款公司库存作为抵押进行放贷。
而当时也是有一个居心叵测的第三方—— 一个叫 De Angelis 的大宗商品经纪人,以在水里倒油的low逼方式,制造了一个虚假的18亿磅豆油的库存(事实上仅有1.1亿磅)。这哥们骗过了运通的稽查员,骗到了运通的贷款,将这笔巨资在期货市场上做多豆油,企图corner the market;最后他被人揭发,破产入狱,运通损失惨重、信用扫地,股价三个月即惨遭腰斩。
按说信用是银行业的光环,正如用户是社交平台的爹娘;信用扫地正如用户杯葛,将直接摧毁公司骨盆以上的核心肌群——运通不应该是腰斩,而应该是完蛋。这两个故事情节比较雷同一致——一个疏忽大意的巨头,被一小撮处心积虑的坏人利用,以致客户/用户利益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但彼时巴菲特认为运通的商业模式毫发无伤,运通的竞争优势也并无削弱。巴菲特问了几个问题:
1. 运通的核心模式是什么?答:信用卡发卡,不同于后来Visa和MasterCard笼络银行发卡并以量取胜的模式,运通信用卡由运通自己的银行发卡,量少而单价大。
2. 谁是运通的金主?持卡消费者,而非银行。
3. 消费者会负心吗?不会,你要刷卡消费,当时选择十分有限。
这仨问题圆满闭环之后,巴菲特又做了些调查发现:
1. 运通信用虽然扫地、洋相虽然狼狈,但涉案的仓储业务并非核心业务。
2. 运通的旅行支票业务在全球市场占六成份额,定价权极高,收费比谁都贵,处于服务垄断地位。
3. 运通信用卡业务飞速扩张、所向披靡、客户保持率极高,且每年都在涨价。
最后巴菲特做了草根调研,亲自跑到某餐馆一坐就是一宿,进行肉眼观察。当他发现人们还是像往常一样在结账时摸出运通的塑料卡时,他露出了诡秘的笑容:这帮人要么不知道色拉油丑闻,要么根本就TM不care。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运通成就了巴菲特。运通之前,巴菲特是一个激进投资者(activist investor);运通之后,巴菲特成了现在的巴菲特。
而之于Facebook的数据门丑闻,我们也可以学着巴菲特问三个问题:
1. Facebook的核心模式是什么?答:广告,98%的收入来源于广告收入。
2. 谁是Facebook的金主?广告商。
3. 广告商会负心吗?不会,你要做digital advertising,你的选择很有限。据eMarket估算,俩寡头将在2018年承包北美50%以上的数字广告业务——谷歌占37%,Facebook占20%。谷歌与Facebook广告服务差异化极大,谷歌善于关键词定向(keywords),Facebook善于人群定向(demographic targeting)。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ROI上,Facebook都是广告商的不二选择。
这仨问题圆满闭环之后,我们又会发现:
1. Facebook这次虽然千夫所指,但涉案数据源自于2015年Facebook对app开发者提供的服务;而之后Facebook改变了算法,今时今地想以同样的方式获得同样效果,已经不可能。
2. 很多人认为监管将会出手重击,但从历史来看对于监管的担心从来不曾影响Facebook的用户活跃度——更重要的是,从来不曾影响Facebook的广告业务。
3. Facebook相比于竞争对手而言超高的ARPU,体现了商家在Facebbook上投放广告的意愿强烈。
很多人会很自然的想到用户流失。现在全网上都在疯传:“想要保护你的隐私吗?这里是手把手教你删掉Facebook账户。” 但问题是,谁上Facebook是为了保护隐私?我上Facebook是为了暴露隐私的好不好。
-----------------
曾经一些公司丑闻沸沸扬扬,但由于这些事件没有摧毁其商业模式,最多就是是凹了个坑或者掉了块肉,养一养就能康复回来。比如BP的漏油门、大众的排气门,许多年后谁还记得?甚至令我们愤怒与泪目的红黄蓝虐童门,我猜得到结局——几年之后,伊人犹笑。现代人民群众,失忆堪比放屁,梁相宜火不过两个工作日。对,你当然已经忘了梁相宜是谁。
但有些危机对商业模式是毁容式的打击,这就不是掉肉,而是截肢,那或许公司真的就交代了。比如Chipotle,其商业模式建立在健康、自然、有机之上,而健康有机的东西就容易坏容易滋长细菌,结果闹出了大肠杆菌事件,说明其模式存在严重缺陷,于是股价崩溃;再比如Valeant,本来收购药企+猛提药佳的模式搞得风生水起,结果被人指出收割苦命人的原罪,导致再也不能随心所欲提价,于是股价崩溃。模式被毁容的公司,最明智的选择还是将其抛弃。
不过这次关于Facebook的事件,华尔街分析师倒是表示情绪稳定,消息发酵以来8个分析师出了评级:6个买入,1个持有,1个卖出——虽然分析师评级堪比童话故事,但至少反映出华尔街的态度,此事目前来看不会对Facebook的商业模式有几毛钱的影响。
当然市场永远无比情绪化,600亿美元的市值就像个屁一样灰飞烟灭。而对于洒家这个看戏的,我只恨为什么Facebook还没有腰斩,我好建仓。
------------------------------------------
利益披露:作者不持有FB仓位。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