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1985年,日本取代了美国成为当时“世界最大芯片生产国”,美国下狠手,一纸禁令宣判了东芝的“死刑”,25年后,任正非收到来自一位日本大佬的警告:“若是欧美突然给华为断供了,那你们该如何自处?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半导体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就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政策,通过设立国家实验室、提供研发补贴等方式,为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政府的扶持下,以东芝、日立为代表的日本企业开始在存储芯片领域发力,特别是在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日本企业凭借着精细的工艺和严格的质量管理,在全球市场上逐渐占据优势地位。
1985年,这个时间节点成为了日本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巅峰,日本半导体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在存储芯片领域,日本企业的市场份额一度高达80%,其中东芝和日立的技术水平更是远超美国同行。
然而,日本半导体产业的辉煌引起了美国的强烈不安。1985年,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以日本企业倾销为由,向美国政府提出申诉,指控日本企业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
美国政府迅速采取行动,通过外交施压要求日本签署《美日半导体协议》。这份协议的内容极其苛刻,要求日本必须确保美国芯片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达到20%以上,同时限制日本企业在美国市场的定价权。
1987年,美国找到了重创日本半导体产业的突破口。东芝被指控向苏联出售用于制造潜艇螺旋桨的精密设备,违反了对苏联的禁运规定。美国以此为由对东芝实施了全面制裁。
这场"东芝事件"成为了美国打击日本半导体产业的重要转折点。美国不仅对东芝实施了严厉的惩罚措施,还借机要求日本开放半导体市场,共享相关专利技术。
与此同时,美国开始扶植韩国半导体产业,向三星等韩国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准入。美国的这一举动,实际上是在培养一个新的竞争对手来牵制日本。
在美国的多重打击下,日本半导体企业的竞争优势逐渐消失。到了90年代末期,韩国在半导体领域后来居上,而日本企业的市场份额开始大幅下滑。
回顾日本半导体产业的衰落过程,其最大的致命伤在于过度依赖美国市场。日本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将大量的产品销往美国,这种高度依赖给了美国极大的制裁筹码。
在核心技术领域,日本企业虽然在制造工艺上领先,但在设计工具、关键设备等方面仍然依赖美国企业。这种技术依赖使得日本企业在面对美国制裁时,缺乏有效的应对手段。
更为关键的是,日本在政治地位上的不对等,导致其在与美国的谈判中始终处于弱势。战后的日美安保条约,使得日本在国防和外交政策上都不得不考虑美国的立场。
这种政治上的依附关系,直接影响到了产业政策的制定。面对美国的无理要求,日本政府往往选择妥协,而不是坚持自己的立场。
如今,这种打压手段正在重演,目标则转向了中国的半导体产业。2022年,美国通过了《芯片与科学法案》,其核心目的是通过巨额补贴提升美国本土的芯片制造能力。
这项法案不仅提供了527亿美元的产业补贴,更重要的是设置了针对中国的限制条款。获得补贴的企业在未来十年内不得在中国发展先进制程工艺,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技术封锁。
美国还在积极筹建"芯片四方联盟",试图将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纳入其势力范围。这种做法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构建一个排除中国的半导体供应链体系。
在具体操作层面,美国采取了全方位的打压手段。从限制设备出口到阻止技术转让,从限制人才交流到打压中国企业的国际合作,无所不用其极。
这些措施与当年对付日本时如出一辙,只是手段更加严厉,范围更加全面。美国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阻止中国在半导体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
然而,现今的情况与80年代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中国不仅拥有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还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从市场规模来看,中国的芯片需求量占全球市场的比重超过一半。这种庞大的市场需求,使得任何排除中国的供应链整合都难以实现真正的效果。
从产业基础来看,中国已经在部分领域实现了突破。特别是在成熟工艺领域,中国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