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所已秘密在美国申请IPO

老虎资讯综合2020-08-10

消息称陆金所已秘密在美国申请IPO。陆金所回应称,对市场传闻没有评论。

据外媒消息,陆金所已经聘请了美国银行高盛汇丰摩根大通等华尔街投行负责其纳斯达克上市工作。若上市成功,陆金所将成为又一个体量巨大的独角兽企业。​​

作为中国平安孵化的金融科技企业,陆金所头戴多个光环:背靠大金主平安集团,是国内第一家互联网金融科技企业,多年来稳居网贷行业的头部地位。

在这样的背景下,陆金所的估值也一路走高。早在2014年,其估值便以高达千亿。而对于陆金所的此次赴美上市,有媒体分析,此次估值或将高达1800亿。

面临全面转型的陆金所,为何会在这一节点启动赴美上市,或另有深意。

成也“P2P”,败也“P2P”

2011年,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与原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计葵生会面,闭门深聊了一个半小时。

马明哲告诉计葵生,他想要策划一个金融交易所,试图在综合金融实践基础上,借鉴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和美国洲际交易所的模式和经验,全资建成金融业的“阿里巴巴+淘宝”

其实,早在2009年,平安集团的高层就开始关注和研究金融资产交易所的模式。

该项目在平安内部被认为是深化综合金融战略、建立以科技引领综合金融模式的核心工作,是下一步集团创新发展的重心所在。平安把当时还处于“概念阶段”的交易所的注册地,选在了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

在计葵生加入后,这个被誉为平安未来创新发展的重心迅速落地、开花结果。2011年9月,在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上海陆家嘴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陆金所)正式注册成立。

成立之初的陆金所被定位为“一个开放的平台”,按照当时的规划,该平台的业务应涵盖所有金融机构的产品。从这个意义而言,陆金所是中国互联网金融产业的源头。陆金所是国内第一个“P2P”平台。​​

​陆金所成立之初,P2P是其核心业务,也是主要的利润的来源。

依靠率先布局的领先优势和中国平安的强大品牌背书,陆金所的P2P业务做得风生水起。自2012年开始推出P2P业务,陆金所交易量长期居于同行业之首,在2015年第三季度超过了网贷鼻祖Lending Club,成为全球第一大P2P平台。

拥有良好的经营业绩与位居行业头部的超然地位,站在风口上的陆金所势头正旺。在这样强劲的东风之下,陆金所也开起了上市之旅——2015年12月,陆金所首度开始承认上市计划。当时,陆金所CEO计葵生称,最快将于2016年下半年启动上市。

不过,陆金所上市的计划执行得并不顺利。行业乱象引发的监管政策的趋严,打乱了陆金所的上市节奏。

2016年2月,刚宣布完成12.16亿美元B轮融资,估值达到185亿美元。但仅仅过了三个月,对P2P行业的监管政策高密度发布,高烧不下的互金行业也瞬间坠入寒冬。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陆金所自身也遭遇了暴雷、违约等一系列危机,其代销的资管产品暴雷事件频发,即便是头部平台也难逃行业的巨大风险。

在这样的环境下,陆金所的上市之旅不确定激增,陆金所的上市计划延宕至今也未实现。

从P2P走向2B端

野蛮生长,必然带来秩序的失衡,P2P行业的魅力不再。而陆金所再次表现出其敏感的政策嗅觉和快捷的反应速度。

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16底年陆金所便开始压缩P2P业务,推进去P2P化的改革。

2019年7月,有消息称,陆金所将全面退出P2P业务,尽管这一消息被陆金所方面证伪。但陆金所方面坦承正配合监管做好“三降”工作。而三降指的是降存量规模、降借款余额和降投资人数。陆金服的去P2P化趋势明显。

不过,去P2P化对陆金所的影响并非是伤筋动骨。

早在2015年,P2P业务所占的份额,便下降到10%左右。近年来,这一比重进一步下降,目前仅占3%左右。陆金所持续推进去P2P化,对主业的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陆金所成功获得消费金融这一全新领域的入场券。

今年3月30日,平安消费金融正式获批,成为今年第一家获批开业的消费金融公司。该牌照的获得,使得陆金所可以合法承载个人借贷业务,顺利实现了转型。

从平台生态建设的角度来说,陆金所的布局也初见成效,其要将陆金所打造成金融业超级平台的初衷也得以落地。

2016年,陆金所控股完成了对普惠金融业务和重金所业务的重组,形成旗下陆金所、重金所(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前交所(深圳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普惠金融“三所一惠”战略布局,全面布局财富管理、机构间交易和消费金融领域,打造在财富管理领域的“天猫”平台。

2017年8月,平安集团在新加坡宣布旗下旗下陆金所的国际业务平台,陆国际金融资产交易所(新加坡)有限公司(简称“陆国际”)已获得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原则性批准,取得“资本市场服务牌照”,正式在新加坡开业,于8月上线。至此,陆金所“四所一惠”战略布局全新亮相。

陆金所将“四所一惠”的布局表述为覆盖个人、企业、金融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相互之间的业务往来和用户共享产生协同效应、壁垒极高,促使陆金所发展成领先的互联网金融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尽管,无论是从影响力还是用户黏性的角度来说,陆金所很难与蚂蚁同日而语,但这一全品类、多角度的金融服务体系确实已经成功抢占到行业的制高点。

2018年底,计葵生发表了一封名为《新期待,新未来》的内部公开信。在这封信中,他将陆金所称为“一家中国乃至全球领先的综合性线上财富管理公司”,点明了陆金所的未来定位。

根据平安集团的年报,陆金所已经与300多家机构建立了资产端的合作关系,活跃投资客户有1250万,能够提供的金融服务产品达到7000多种。在B端资产规模方面,2019年已经达到了652.25亿元,相比2018年的74.09亿元,增幅高达780.3%。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B端资产,是通过与信托、银行等深度合作,嫁接陆金所的科技赋能系统所产生的资产余额,这意味着陆金所自发力B端业务以来谋求金融科技转型已初步成功。

根据中国平安今年的一季度报,截至今年3月底,陆金所控股的客户资产规模已经增至3548.48亿元,管理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了9.5%,至5062.75亿元。

从这个角度来说,经历了去P2P2的陆金所,甩掉了这一负资产,在资本市场的认可度将进一步得到提升,也为上市进一步扫清了障碍。

是IPO的好时机吗

瑞幸咖啡暴雷之后,美国资本市场对中概股的不友好情绪激增,美股市场正在上演“中概股大撤退”。在这样的背景下,陆金所为何仍然要坚持赴美上市呢?

​​

或者,陆金所是基于如下的考量。

首先,陆金所自身的定位是一家国际化的金融服务机构,其业务体系、服务群体不是仅限于国内市场,而是希望立足国内、将生意做到全球。选择登陆美股市场,更有利于其在国际市场展开金融业务的扩张。

以美国股市为切入点,陆金所可以进入美国的金融市场,为美国的客户开展金融服务。能够以资本的方式,低成本进入世界上最为发达、成熟的金融市场,这种便利和优势,对于陆金所来说是绝无仅有。

再者,选择在美国市场冲击IPO,可以获得更高水平的估值。

尽管自2017年以来,陆金所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去P2P化改革,但在短期内,陆金所很难摘掉互金的标签。平台频繁暴雷、政策监管不断加码,种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叠加势必影响总体的估值。而美国资本市场的成熟度更高,其对于企业价值的判断更为理性。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陆金所转战纳斯达克市场,显然会获得更高水平的估值。

但仍需警惕监管风险,这不只是指陆金所,还有蚂蚁集团。

据研究公司Bernstein Research估计,面向C端的小微贷款在2017年大部分时间里为蚂蚁集团提供了近20%的利润。但随着监管政策变动,2017年第四季度的收益仅为1.93亿元,远低于第三季度的20亿元。

2017年,P2P贷款是中国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形式,未偿贷款总额高达1.1万亿元。而据中信里昂证券数据,蚂蚁集团和陆金所的网络贷款逾期率分别为32%和13%。

对此,彭博社指出,陆金所在招股书上披露这些资产负债情况时,需要想方设法解释2018年-2019年这段尴尬时期。如何才能让外国投资者信任并理解中国金融行业,是所有金融科技公司需要思考的问题。

当然,相较于已经过气的P2P,致力于平台生态建设的陆金所在讲的新故事,显然更有想象力。但是否真的具有说服力,就要看含着金钥匙出生的陆金所上市后的表现了。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做出任何保证,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精彩评论

  • Jay_6646
    2020-08-11
    Jay_6646
    既然是秘密,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 牛气冲天123
    2020-08-10
    牛气冲天123
    一定买
  • 全球和平
    2020-08-10
    全球和平
    都被你报道出来了还叫秘密?
  • 风吟雨
    2020-08-10
    风吟雨
    期待
  • dd0101
    2020-08-10
    dd0101
    陆金所平安
  • carny
    2020-08-10
    carny
    平安的东西要打折的
发表看法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