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篇大文章”布局一周年:银行业新质创未来
作者:王莉
出品:全球财说
“我讲过,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今天,我还要强调,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习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讲话强调。
金融是国之重器。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提“金融系统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年来,各金融机构、各地区围绕“五篇大文章”谋篇布局,据《全球财说》了解,各金融机构积极投入,很多银行成立“五篇大文章”专班或沟通机制,由公司管理层牵头,董办、战略、财务、人力以及相关业务部门共同参与,统筹推进“五篇大文章”落实。
今年以来,银行在“五篇大文章”方面业务布局和资源倾斜已初见成效。今年上半年, 科技型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 、 高新技术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 、 绿色贷款余额 、 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1.9%、11.2%、28.5%、16.9%,显著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平均增速(8.3%)。具体到每篇大文章,银行机构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积极推进“五篇大文章”的落实落地。
科技与金融“双向奔赴”,成就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
纵观历史与国际经验,金融业特别是资本市场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英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约翰·希克斯曾指出,“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候金融革命”。
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科技金融作为五篇大文章的开篇,各家银行都加大了对科技产业的投入,整体而言仍然主要是以信贷产品为主。根据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15.3万亿元,其中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占比均超过四成,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9.5%。
不同类型银行因为体量、地域等原因,投放优势和角度不同,比如国有行在信贷投放量和利率上有优势,股份行机制则更加灵活,而地方性银行则选择深耕当地。
例如工商银行针对抵质押物不足的情况,结合外部征信推出了“科创贷”。招商银行推出包含专门队伍、专门产品、专门政策、专门机构、专门考评、专门流程在内的科技金融“六个专门”工作机制。桂林银行采用着力打造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池”,通过制定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打造科技金融示范网点等方式,有效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金融支持生态链。
据了解,今年3月,桂林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市场成功簿记发行20亿元科技创新主题金融债券,票面利率2.45%,发行票面利率创全国非上市城商行金融债历史新低。该债券是广西区内法人金融机构发行的首单科技创新主题金融债券,募集资金将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或国家政策支持的其他领域信贷投放。截至2024年9月末,该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近300亿元,同比增长超35%,惠及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新材料等科技型企业超900户。
在科技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帮助科技型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促进了科技、产业和金融的良性循环,并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绿色与金融“深度融合”,绘就最美底色
全球绿色金融市场发展方兴未艾,全球首个“碳关税”从去年10月1日正式启动,从2026年至2034年间逐步全面实施。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也日趋完善,初步形成了以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为主导,涵盖绿色股权融资、绿色融资租赁、绿色信托、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多层次多元化的绿色金融市场,提供了全方位金融支持。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碳减排支持工具余额达到5478亿元;绿色贷款余额为34.8万亿元,同比增长28.5%。我国境内市场贴标绿色债券累计发行3.74万亿元,存量规模2.04万亿元,连续两年保持世界最大绿色债券发行市场地位。
目前规模占国内绿色贷款市场半壁江山是六大行,但六大行不是最有特色的,股份制行、地方行中不乏特色代表,比如兴业银行较早捕捉到绿色金融发展趋势和商业机遇,推动赤道原则本土化,近年来,除表内业务外,该行绿色理财、绿色债券、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基金等业务也发展较快,带动轻资本业务收入。
地方行由于常年深耕小微市场,对小微绿色低碳企业更加熟悉,服务也更加精准。
在桂林市某生物质燃料有限公司工厂内,机器轰鸣,工人们忙着进行木材废料破碎、粉碎、烘干、制粒、包装等,经过层层加工,木材废料将被再利用,制成可直接燃烧的一种新型清洁燃料。该项技术改善了农村农田秸秆随地焚烧,农、林废料随意丢弃的现象,改善了人居环境,对发展绿色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同时,新型清洁燃料用途广泛,可用于发电厂发电、生物气化及酒店、宾馆、学校、医院、工厂锅炉烧水、空调取暖等,市场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针对该公司的需求,桂林银行为其制定了金融服务方案,服务中还考虑到了企业生产面临的梅雨季节、生产损耗等问题,力图打造精准高效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为扎实推动生物质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截至今年9月末,桂林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超396亿元,同比增长超13%。
事实上,各地政府也在积极引导“五篇大文章”落实落地,以广西为例,其在绿色金融方面,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支持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贺州市创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健全绿色金融政策体系,联合多部门印发相关配套文件,开展“水权贷”“节水贷”试点,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行业、绿色领域倾斜配置。1-9月,“桂惠贷”投向绿色金融领域173.84亿元。丰富“绿色金融+产业”发展模式,利用中国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贷款贴息等政策,重点支持风光水电、储能、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加强绿色金融产品供给,推动绿色债券、碳达峰碳中和衍生金融工具运用,完成广西境内珠江流域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
普惠与金融“同频共振”,增进社会和谐
普惠金融的概念是在2005年由联合国提出。普惠金融的核心要义在于让金融服务触及每一个需要它的个体,满足社会各阶层的金融需求。这不仅是金融业的服务延伸,更是推动社会公平和谐、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我国自十八大以来,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普惠金融的发展,去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进一步的制度依据和规则保障。
城商行是推动普惠金融的一支生力军。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报告(2024)》,其中提到城商行充分拓展了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城商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95万亿元,同比增长19.50%,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为13.81%,较2022年末上升1个百分点,支持普惠型小微企业户数达到596.75万户,同比增长11.20%,城商行普惠型小微企业户均贷款余额约为66.2万元。
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委员、副秘书长杨江英日前也肯定了城商行、民营银行在发展普惠金融的生力军作用,认为城商行民营银行普惠金融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城商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较五年前增长167%,服务质效持续提升,有效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度,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标准,探索普惠金融发展范式。
据了解,在普惠金融方面,广西积极支持钦州市、桂林市开展2024年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大民营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1-9月,“桂惠贷”投向普惠金融领域1273.15亿元。其中,“桂惠贷”支持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金额占比分别为98.47%、82.81%,较去年同期增长1.66、3.27个百分点;户数占比分别为99.91%、98.90%。持续深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截至9月末,广西涉农贷款余额1.19万亿元,同比增长7.7%;开展“保险+期货”项目试点,自2016年起连续8年为涉农产业风险管理提供有效的金融解决方案。
作为广西重点城商行,桂林银行全力构建普惠金融业务体系。截至2024年9月末,该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416.24亿元,较年初增长39.22亿元。充分发挥社区/小微支行网点优势,截至2024年9月末,打造“金融红色驿站”“适老化服务点”“户外劳动者驿站”“政银合作服务点”等四类特色网点近300家。
养老与金融“向善而行”,提升养老生活品质
发展养老金融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冲击的重要环节,是解决我国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等社会问题的必要条件。一方面是当前我国养老负担较重,另一方面养老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医疗服务、资金保障、社交环境、护理服务、家人团聚、居住和服务设施等都是他们追求的高品质服务,发展养老金融能够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养老需求和实现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
各方都很关注养老金融,但实质上关注侧重点不同。目前全社会的养老金缺口较大,因此多数人更关注养老金的“钱”从哪里来,包括如何建立“三支柱”、增加个人养老账户的本钱、通过资产管理在保值基础上实现养老金的增值。养老金金融、养老产业金融固然重要,但养老金融服务同样重要。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助理张晓慧分析认为,在逐步走向深度老龄化社会时我们面临的挑战层出不穷。深度老龄化社会有几个显著特征。第一个重要特征是“长寿”,但伴随长寿而来的,是人的认知能力、行动能力的下降。第二个重要特征是“空巢”。子女不在身边,没有亲人帮助进行账务管理和财务决策。第三个重要特征是金融素养不足,针对老年人的欺诈、经济虐待等财务风险与日俱增。
不久前广西的韦先生的母亲因病卧床正在住院接受治疗,老人因行动不便,无法亲自前往银行办理相关业务,他替母亲取钱却因密码及信息缺失问题无法使用资金。
类似于韦先生面临的问题其实是常见问题,除了老年人行动能力下降,针对老年人的经济诈骗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近年经常看到类似相关报道。
在老龄后的生命周期里不仅需要有人帮助他们从财务规划角度进行长、短搭配的多资产配置,更需要有人为他们提前考虑失能、失智以后账户及财产的有效管控和有序传承。
这一切都要求和督促金融机构必须“以人为本”,围绕老年人的新需求加强养老服务金融的研究与布局,深化养老金融服务的供给侧改革,为老龄人口提供量身定制的“一揽子”金融服务。总之,养老金融的关注点不仅应当聚焦在“钱”上,更要逐渐向“人”回归。
前述的韦先生和其母亲是幸运的,其在桂林银行寻求帮助,桂林银行即刻响应,立即开启应急便民服务绿色通道,当天携带移动设备提供上门服务,解决了韦先生家的燃眉之急。
事实上,地方银行面临的老年客户在金融便捷服务、金融知识普及方面需求较财富管理层面要更加强烈,这就要求地方银行需要深入挖掘和提供金融服务,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服务网络,加大养老金融知识宣传,丰富适老化的金融服务体系,满足老龄群体金融服务需求。
数字与金融“有机融合”,锻造强大引擎
可以说,数字金融是提高金融服务能力的必经之路。近年来可以看到,各银行都在加码金融科技投入。
数据研究显示,金融机构科技投入规模由2019年的2252.60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3558.15亿元,年均增长14.48%。其中,商业银行科技投入规模保持在较高水平,占金融机构投入的比例稳步提升,从2019年的76.80%上升到2023年的77.50%。
我们也可以切实感受到,曾以实体网点、人工服务为普遍形势的行业,如今正在数字化浪潮中踏浪而行,转型成为能够提供个性化、智能化金融服务的智慧平台——从智能客服到在线贷款,从移动支付到区块链金融,银行业正逐步打破传统界限,构建起一个更加高效、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生态。
资料显示,在数字金融方面,广西地区通过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持续打造数字化产业金融服务平台。积极打造中银香港东南亚业务营运中心等金融机构中后台服务基地跨境合作新机制,推动数字人民币运用形成“商圈+场景+研究+技术”试点特色。加大对数字经济的金融支持,1-9月,全区通过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新增融资628.69亿元。1-9月,“桂惠贷”投向数字金融领域36.19亿元。推动金融科技发展,优化“桂惠通”“桂信融”等平台功能,畅通“信息—信用—信贷”转化链条。截至9月末,“桂惠通”进驻金融机构112家,发布金融产品1296项,帮助超33万户企业获得贷款超1万亿元。
数字金融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到教育、医疗、养老、娱乐等各个社会领域,为个体提供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
“五篇大文章”对于银行业来讲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国内银行应积极应对,主动顺应监管要求,调整战略规划与业务模式,力争实现更快、更稳、更可持续发展。
敬告读者: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信息或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内容撰写,全球财说及文章作者不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论何种情况下,本文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