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创设新玩法后,吃息变得更重要了?

众所周知港股目前是两大派对,一个是看空看淡的人的淡仔派对,另一个是看多的吃息佬派对。对于淡仔派对,我话都不想跟他们说一句,呸。而对于吃息佬,那都是自己人,都是兄弟。港股吃息不一定要选股,也可以用ETF来吃,比如港股通金融ETF(513190) 和 港股央企红利ETF(513910)。高息股里的战斗机,都停在港股。

吃息这件事在昨天以前很重要,而在昨天之后,变得更为重要。本文就旨在尝试解读、理一理其中的逻辑。

首先回顾政策工具本身:

第一次创设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资本市场。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使用自身拥有的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份股作为抵押,从中央银行换入国债、央行票据等高流动性资产,这项政策将大幅提升相关机构的资金获取和股票增持。机构通过这个工具获取的资金只能用于投资股票市场。首期互换便利操作规模5000亿元,未来可视情况扩大规模,“只要这个事情做得好,未来可以再来5000亿元,或者第三个5000亿元,我们是开放的。”

这个昨天我也科普了一下历史渊源,神似于美联储曾经发过的Term Securities Lending Facility (TSLF),当年美联储为了解决市场流动性不足以及抵押资产没人接盘的问题,让符合资质的金融机构,用低流动性的”抵押贷款证券”(CDO)、企业债券等资产来做抵押,换取高流动性的国债和政府债。这本质上就是一种低成本的借款,通过TSLF,银行和金融机构能拿到更易变现的政府证券,帮他们满足短期资金需求,维持市场稳定。

而我们的“互换便利”工具,其实就是把TSLF里T给去掉,用债券以及股票等证券作抵押,来换入高流动性的国债、票据资产(但你不能直接说是SLF啊,会与其他一个SLF混淆,要尊称其为“互换便利”)。注意这是个选择权,不是必选项。

那么问题来了,机构换来国债和票据要干嘛?肯定不会让你藏床底下,主要是让金融机构获得资金(如果你没有资金需求,那也就没有去使用互换便利的动力)。有两种方法:1. 通过把获得的国债,在市场上质押掉,借到低成本资金;2. 直接在市场上出售获得资金。总之你要换出钱并且钱要继续买股票,你买的股票也可以再去投入“互换便利”,循环往复——但注意这可不是永动机啊——以至于穷尽额度。目前来看三期15000亿的额度,是给出的预期值。具体分配给谁,我认为先到先得+行政审核,可能会是一种方法。具体要看之后的实施细则。

机构通过这个工具获取的资金“只能用于投资股票市场”。讲到这里,说实话我是有点泪目的,因为相信大家跟我一样,在政策性的规定上,从来只见过“该资金不得用于投资股票”,生平第一次见到“该资金只能用于投资股票”。感动不感动?抱头不抱头?痛哭不痛哭?

而因为本质上这是一种借贷(就算你把lending facilities翻译成互换便利,也不能改变“lending”这个本质),而借贷就是有成本的,此时这个政策工具与另外一个政策工具就串上了——银行提供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两者都是有成本的贷款融资,两者都是只能投资股票,那么机构和公司会买什么股票?

这个太容易回答了,大概率就是买高息低价蓝筹,买央企和金融板块的高息股和低价股,所以这两个平常稳如老狗的板块,昨天和今天,接力着暴涨。昨天的新政,会让具有高股息低估值属性的央国企显著受益,这是暴涨的主要逻辑。

有人会认为这是央妈给无限子弹让你biu biu biu。我个人不这么认为。我个人认为啊,这其实更加是一个托底机制,托市机制。你看这个互换便利机制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最重要的当然是方便获取资金,但另外也能降低调仓时额外成本。1是拿到钱,2是方便调仓。所以针对的是,股票下跌要补仓,但手里没有钱这个问题。如果仅仅是为了在牛市追高,使用互换便利等于机构主动risk-on莫名其妙扩大了自己的风险敞口,靠谱的金融机构,对此会很谨慎的;但如果是熊市里,面对高股息资产但你没钱急得团团转的尴尬,那,央妈来帮你忙。

——————

本文仅做市场解读之用,不包含任何投资建议。

# 【大A】收复3000点!你的信仰变了吗?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