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红梅
2020-08-19
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
@小虎ETF:
百年港交所:应运而生与顺势而为(上)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分享至
微信
复制链接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打开APP,发表看法
APP内打开
发表看法
{"i18n":{"language":"zh_CN"},"detailType":1,"isChannel":false,"data":{"magic":2,"id":970252443,"tweetId":"970252443","gmtCreate":1597814385282,"gmtModify":1704216827192,"author":{"id":3540352731842531,"idStr":"3540352731842531","authorId":3540352731842531,"authorIdStr":"3540352731842531","name":"陆红梅","avatar":"https://static.laohu8.com/default-avatar.jpg","vip":1,"userType":1,"introduction":"","boolIsFan":false,"boolIsHead":false,"crmLevel":1,"crmLevelSwitch":0,"individualDisplayBadges":[],"fanSize":0,"starInvestorFlag":false},"themes":[],"images":[],"coverImages":[],"extraTitle":"","html":"<html><head></head><body>\n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body></html>","htmlText":"<html><head></head><body>\n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body></html>","text":"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1,"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0,"favorite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970252443","repostId":970261614,"repostType":1,"repost":{"magic":2,"id":970261614,"tweetId":"970261614","gmtCreate":1597803627438,"gmtModify":1704216794830,"author":{"id":3504159341957730,"idStr":"3504159341957730","authorId":3504159341957730,"authorIdStr":"3504159341957730","name":"小虎ETF","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075b2bc663a4c715d836273d248d8ddb","vip":4,"userType":4,"introduction":"小虎ETF运营","boolIsFan":false,"boolIsHead":false,"crmLevel":1,"crmLevelSwitch":0,"individualDisplayBadges":[],"fanSize":17149,"starInvestorFlag":false},"themes":[{"themeId":"773504017f40482f84209368b57d8b75","categoryId":"c5e97d7d927343c9a5b039f63562a2e0","name":"每人分享一个财经故事","type":0,"rnLink":"https://laohu8.com/RN?name=RNTheme&page=/theme/detail&rndata={\"themeId\":773504017f40482f84209368b57d8b75}&rnconfig={\"headerBarHidden\": true}","description":"欢迎虎友分享那些大家不知道的人物传记、无用但有趣的财经故事~","image":"https://static.tigerbbs.com/609d5fd1d7867a496957392afd8e91f8"}],"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fa8185f2ea92645df362d2c1a49a4ec9","width":"551","height":"513"},{"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8d2307fb4389db5afefcc7a909ce0f78","width":"688","height":"372"},{"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ab633920339fe2d77d1524bf73cae4ce","width":"688","height":"398"},{"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a87ee64e6464d536a93c7de623aed988","width":"494","height":"281"},{"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5f4757bb1862ef415eb05787a9030fea","width":"688","height":"370"},{"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cbf2979ece188a6de47e291245be1a58","width":"688","height":"443"},{"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53ed5a5b862fd77c2553dc81c7fdb54e","width":"513","height":"340"},{"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e0e1115a10d31a9ba26bd13daa3e0120","width":"688","height":"264"},{"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ab5f3309ffb69500831482ab815ec369","width":"688","height":"327"}],"cover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fa8185f2ea92645df362d2c1a49a4ec9","width":"551","height":"513"},{"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8d2307fb4389db5afefcc7a909ce0f78","width":"688","height":"372"},{"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ab633920339fe2d77d1524bf73cae4ce","width":"688","height":"398"}],"title":"百年港交所:应运而生与顺势而为(上)","extraTitle":"","html":"<html><head></head><body><p>上午台风港股休市,虎友们可以暂时不用交易啦,泡杯茶来看看港交所这篇历史长文吧!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strong>新全球资产配置。</strong>文章较长,这里分为上下篇发哈。</p><p><br></p><p>百年港交所,兴衰治乱中不仅见证了无数辉煌与动荡,更深刻地参与了香港从开埠之初到现在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可以说,要理解香港的金融生态,必先读懂港交所这个“巨无霸”的历史。</p><p>在香港这一国际金融中心里,港交所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今天我们所见的规范而高效的港交所,并非从诞生之初就带着如此耀眼的光环,甚至可以说在这大半个世纪里,港交所是一路跌跌撞撞却又矢志不渝地艰辛走过来。</p><p>在治与乱中的一次又一次摇摆,在金融危机与顽强抗争之间的一次次浴火重生,在争议与改革间的一次次突破,铸就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一切。读完这一篇,或许你会在整个国际金融体系中,找到一个关于港交所更清晰的图景。</p><p><br></p><h2>01从“四会” 群雄割据的混乱时代到联交所的大一统</h2><p><strong>一、“四会鼎立”</strong></p><p>位处通往欧洲的国际航道上,又是前往南洋及澳洲等地必经之路的香港,开埠后不久,商业渐兴,小渔村发展成了华洋混杂、中西交汇的贸易转口港。商贾云集,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用以发展业务的金融概念,也随之由欧洲引到香港。那时进行股票交易主要是通过面对面议价的形式,没有一个固定集中的交易场所。</p><p>1891年2月3日,香港21位股票经纪人联合成立“香港股票经纪协会”,开始规范股票的交易时间、佣金、结算时间和股价报道等流程,<strong>标志着香港股票市场的正式出现。</strong></p><p>当时要成为香港股票经纪协会的成员,要求是非常高的。首先得在汇丰银行开设户头(那时候在汇丰开设户头难度非常大,需要有特别的推荐人和财力),同时,经纪人要有良好的声誉。因此,香港股票经纪协会成立之初,会员仅二三十人,并且基本都是英国人。</p><p>1921年,香港第二家证券交易所“香港证券经纪协会”成立。经过一段时间的并行营运后,两家交易所于1947年3月1日合并,改名为“香港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也就是后来大家所熟知的<strong>“香港会”</strong>。</p><p>彼时香港绝大部分的股票买卖均是通过香港会完成的,但由于股票市场发展程度较低,这一阶段港股还未能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上市公司以外资公司为主,参与会员大部分也都由外籍人士构成。</p><p>60年代末期,香港实体经济发展逐渐提速。工厂的数目已由1947年的3000家上升至1969年的12300家,进出口金额更由1947年的12.16亿元攀升至1968年的84.28亿元。工业和商业部门的资金需求不断扩大,企业上市的诉求也日趋强烈。但由英资主导的香港会上市要求十分严苛,不少规模较大的华资企业仍无法正常上市,在这种背景下催生了新的交易所。</p><p>1969年12月17日, 出身名门,6岁就学会炒股的<strong>李福兆</strong>联合当时的财经界名人王启铭成立的“远东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俗称“<strong>远东会</strong>”)正式营业。开业首日,气氛热闹,成交额达211万元,而“香港会”也只不过456万元。</p><p>远东会的创立打破了香港会对本地股票的垄断。远东会致力于让更多的华人参与到股票市场,向香港市民提供粤语服务、个人投资、降低交易佣金等诸多便利。其业务发展飞快,开业的第一年,成交额达29.96亿元,占当年(1970年)股市总成交额的49.5%。第二年其证券交投规模便超过了老牌的香港会。</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cbf2979ece188a6de47e291245be1a58\" tg-width=\"688\" tg-height=\"443\"><span>港剧《大时代》中,陈万贤的原型就是李福兆</span></p><p>尽管远东会发展迅猛,但依旧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且“远东会”的成功,更吸引了其他“有志之士”的效仿。</p><p>1971年3月15日,由金银业贸易场理事长<strong>胡汉辉</strong>倡议成立的“金银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俗称“<strong>金银会</strong>”)正式开业。金银会成立的最初目的是希望为金银业贸易场的会员提供证券投资机会,初期也只有金银贸易场的会员才能加入,后来修改章程才允许非贸易场成员加入。金银会的业务发展也很快,其成交额在华资企业的大力支持下逐渐超过香港会坐上香港的第二把交椅。</p><p>紧接着,由区议员<strong>陈普芬</strong>等人创办的“九龙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俗称“<strong>九龙会</strong>”)于1972年1月5日开始营业,由于通过九龙会上市的企业规模一般不大以及开业时间晚,九龙会的规模是四会中最小的。</p><p>由于四会并立,两两相异的交易时间不利于香港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四会决定协议统一每天的交易时间,从1973年1月8日起开始实施。</p><p>同年3月,为了阻止愈来愈多证券交易所的成立,香港政府颁布了《1973年证券交易所管制条例》,禁止当时滥开证券交易所的风气。从此,<strong>证券交易所数目受到管制,形成了“四会鼎立”的局面。</strong></p><p><strong>二、1973年港股股灾</strong></p><p>1969年11月24日,香港恒生银行推出<strong>恒生指数</strong>(指数的基期是1964年7月31日),用来反映香港股票市场的整体情况,随后便成为了香港政治、经济的重要风向标。</p><p>1969年至1973年,华资企业的香港上市潮袭来。李嘉诚的长江实业、郑裕彤的新世界、李兆基的新鸿基都在这段时间成功上市,它们后来成为了香港经济的中流砥柱。同时,四所并立时代,交易所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为了吸引企业到自己的会所上市,不断地降低上市门槛,为后来的股灾埋下了伏笔。</p><p>远东会、金银会和九龙会的相继成立<strong>既满足了实体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同时又刺激了广大公众投资股市的热情。</strong></p><p>1968年12月底收市时,恒生指数是108点,到了1971年11月第25届港督麦理浩上任时,恒指已经涨至341点。</p><p>踏入1972年,利好频出,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中德建交、中英关系改善。同年8月2日,九龙和香港岛之间的红磡海底隧道正式通车,隧道全长1.86公里,跨越维多利亚港,将九龙半岛和香港岛连接起来。香港的经济也像武侠小说中描述的那样“打通任督二脉后武功大进”。股票市场也随之热火朝天、突飞猛进。</p><p>恒生指数从1971年底的341.4点大幅攀升至1973年3月9日1774.64点,在不到两年时间内,涨幅超过4倍。<strong>情绪与资金面的共振,是推动本轮股市暴涨的核心原因。</strong></p><p>股票行情好,消费升级就顺理成章,“鱼翅捞饭”、“白兰地漱口”都成了日常。更出现大批员工辞职专职炒股、“港币点烟”等诸多极端现象。这种狂热甚至波及到了学校,当时的香港媒体曾记载有老师在上课期间仍使用收音机听有关股市的节目。</p><p>股票的买卖已经深入家庭主妇和社会各阶层,无论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炒股蔚然成风,市民见面谈资都离不开“股经”。</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53ed5a5b862fd77c2553dc81c7fdb54e\" tg-width=\"513\" tg-height=\"340\"></p><p>然而,如脱缰野马般暴涨的股市,<strong>缺乏强劲基本面的支撑,终究会盛极而衰。</strong>后期投机资金的入场炒作致使股价过高,最终港股泡沫伴随着“假股票事件”导火索的点燃被彻底引爆。</p><p>1973年3月9日开始,恒生指数在短短六周的时间内由1774点的高峰腰斩,四月底指数收于816点,年底又一路跌至433点,尽管政府此后采取一系列的补救措施,都于事无补。</p><p>屋漏偏逢连夜雨,海外市场也从1973年开始遭遇大幅动荡,在中东石油危机及西方各国陷入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的冲击下,恒生指数持续震荡下挫至1974年底的150点,市场情绪一度跌至谷底。</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ab5f3309ffb69500831482ab815ec369\" tg-width=\"688\" tg-height=\"327\"><span>70年代初期,恒生指数大起大落</span></p><p>此次恒指跌幅91.5%比1929年纽约的股灾还要严重。大批股民损失惨重,毕生积蓄化为乌有,跳楼新闻经常见报,整个香港市面萧条,进入一个不景气的年代,直到数年后才稍见起色。</p><p>这次大股灾,成为了香港股票市场挥之不去的记忆。<strong>初遇股市的市民投资知识薄弱,易受小道消息影响,投机氛围浓厚;上市公司质量参差不齐、监管制度缺位、管理混乱等问题暴露无遗。</strong></p><p><strong>三、从乱到治:立法与四会合并</strong></p><p>乱象下,唯有立法才能重塑市场。</p><p>1974年,香港政府颁布了《1974年证券条例》和《1974年保障投资者条例》。<strong>《证券条例》</strong>具体而系统地勾勒出证券买卖手续、交易所角色、从业员操守等,对日后股票市场的规范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年4月及8月,先后成立香港证券登记总会、证券交易所赔偿基金,期待能以此拨乱反正,恢复市场秩序。</p><p>然而当年投资者信心已大受挫折,港股持续低迷,直至1975年才开始企稳回升,整体估值也逐渐得到修复。但买卖仍不太活跃,成交量更是屡创新低。</p><p>随后全球经济逐渐走出萧条,香港经济也慢慢回归正轨,1975年下半年起,被称为各行各业之母的地产业开始复苏,资金需求愈见殷切,香港的资本市场也开始迅速壮大。经过1976年及1977年的不断整固,投资者信心才真正恢复。</p><p>港府接着不断修订和完善资本市场监管政策,期间相继通过了《收购及合并守则》、《1976年证券(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证券交易所合并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香港政府开始实施宽松的财政政策以提振市场。</p><p>1978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刺激下,香港凭借着自身联系中外、沟通东西的优势,对前景十分乐观。香港股市基本上已扭转了股灾后的颓势,并在大涨小回中稳步上升。恒指至1981年已回升至1820点,刷新历史新高。</p><p>但是好景不长,1982年后,伴随中英香港主权谈判陷入僵局,港币开始大幅贬值,香港股市再度受到重挫。</p><p>之后的三年,香港又先后修订和通过了《收购及合并守则》、《配售守则》、《1985年证券(修订)条例》、《1985年证券交易所合并(修订)条例》、《1986年证券 (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和《1986年证券 (帐目及审计)(修订)规则》等法律法规,香港市场监管与法规建设逐渐趋于完善,股市运行也趋向于平稳。</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e0e1115a10d31a9ba26bd13daa3e0120\" tg-width=\"688\" tg-height=\"264\"><span>资料来源:《香港股市概览》,国盛证券研究所</span></p><p>“四会并立”使得监管层难以有效地管理港股市场,而且会所之间相互竞争导致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转差,会所之间的交易方式不同导致报价不统一等问题同时也制约了香港证券市场的发展。</p><p>四所合并也成了业内有识之士的共识。1980年6月,在原远东会创始人李福兆的牵头下,四会完成初步合并,合并后的新公司名为“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又称“<strong>联交所</strong>”或“联会”),并于同年7月7日正式注册。1986年4月2日,四会合并后的“联交所”正式开业, <strong>结束了四个交易所“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strong>李富兆出任首届联交所主席。</p><p>此后,<strong>联交所成为香港唯一认可的证券交易所</strong>。联交所以电脑撮合交易的方式取代了原来的公开叫价的传统交易方式,大大提高了交易和监管效率,改善了香港证券市场的形象。</p><p>同年9月联交所正式被接纳为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会员,这为港股市场后续的国际化奠定了基础。</p><p><strong>小结:</strong>1969年是香港股票发展史上是极为关键的一年。从这一年起,股票市场的垄断经营被打破,英资当道下,华资企业也有了出头之路,市场的融资和投资需求同时得到了满足。由于股票市场的开放,企业上市的数量和股票交易的金额急剧增加。然而短期内过剧和过滥的膨胀与扩张,造成了很多后遗症。1973年的股灾正是对市场发展过急的当头棒喝。</p><p>经过股灾的洗礼,监管制度、上市企业质量、投资文化等均有显著提升。同时,股灾也令政府及市场人士领略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股票市场对经济发展极为重要,而过多的交易所及过激的市场竞争,同样不利于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p><h2>02 联交所头二十年的悲喜交加与千禧年改制</h2><p><strong>一、1987年股灾</strong></p><p>1984年12月19日,在“一国两制”的共识下,中英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使悬而未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在被香港商人称为双保险的“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这两项方针的鼓舞下,因“禁运”而冷却了近三十年的两地贸易关系变得空前活跃,香港的转口贸易重新兴旺起来。</p><p>当时香港银行公会宣布降低利率,房地产行业欣欣向荣。联交所成立后,伴随着港股国际化的不断推进,在种种利好因素的支撑下,恒生指数势如破竹,屡创新高,一度在1987年10月逼近4000点历史高位。</p><p>然而<strong>自由港特别容易受到外围市场的影响</strong>。美国持续加息,触发了美国证券市场的沽空浪潮,1987年10月16日,道琼斯平均工业指数大幅下跌。承接10月16日美股收市,港股10月19日周一开市,灾难来临,港股市场遭遇了排山倒海式的沽出,市场极度悲观。</p><p>当日恒指收报3362.39点,下跌11.1%,股市满目苍夷,股指期货市场更加不堪一击,恒指期货包括当月与远期都几度跌停。同日,美股市场也是一片哀嚎,电脑程序化的交易加大了下跌幅度,道指下跌508点或22.6%,创下美国自一战以来单日最大跌幅纪录。</p><p>1987年10月20日清晨,联交所召开紧急会议,李富兆咨询了财政司、金融司及证监专员后,在10点钟开市前做出决定,为了令投资者保持冷静,以及处理积压的大量交收,宣布联交所停市4天。香港期货交易所也随之做了同样的决定。</p><p><strong>是祸躲不过。</strong>10月26日上午11点复市,香港一些大证券公司和基金因停市而积累的多日沽盘如洪水决堤般涌入市场,以及一些散户的恐慌心理影响,26日股市跌风更盛。尽管停市期间,港府安排了20亿港币以维持期货市场的正常交收;香港银行公会和汇丰、渣打银行也宣布自26日起下降利率以刺激股市,然而大奇迹日并没有出现。全日恒指下跌1120.7点,收报2241.69点,跌幅达33.33%。报纸用“山崩地裂”一词来形容当日股灾。</p><p>香港联交所史无前例宣布停市4天,成为全世界唯一在股灾中停市的股票市场。身为联交所主席的李福兆当时备受抨击。同年底,联交所改选,李福兆只任副主席。</p><p>翌年1月,廉政公署以涉嫌贪污受贿罪名拘捕李福兆等8名联交所高层,李福兆的罪名之一是在1986年国泰航空上市时收受50万股国泰航空的优先配股权,作为批准、支持或不反对该公司上市的报酬,法院最终判决李福兆罪名成立,判刑入狱四年。</p><p>该案在当时引发了巨大争议。有人认为李福兆是处理香港87股灾不力的替罪羊。</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fa8185f2ea92645df362d2c1a49a4ec9\" tg-width=\"551\" tg-height=\"513\"></p><p><strong>大灾后必有大治。</strong>灾后港府成立了以戴维森为首的证券业检讨委员会。1987年11月至1988 年6月,经过耗时7个月的调查,委员会发布了443页的调查报告书,俗称《戴维森报告书》,对香港证券市场的组织、运作、管理和监察等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建议。根据报告书的建议,成立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集中所有证券的交收和结算事宜。同时在1989年5月成立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也就是现在的<strong>香港证监会</strong>,以监管证券及期货交易。</p><p>1987年的股灾同样带来了惨痛的永久记忆,但同时也促成了香港沿用至今的证券监管的框架体系,为香港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p><p>经历过考验的香港市场在股灾后浴火重生,在规范化和电子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先后推出中央结算及交收系统、自动对盘及成交系统等,金融产品也不断丰富。</p><p><strong>二、H股</strong></p><p>在87年股灾之后,香港本地的大中型公司均已上市,本地上市资源匮乏。</p><p>1992年中国处于计划经济转型的开始,市场上的非国有企业屈指可数,对于中国内地企业而言,现代企业管治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内地资本市场刚起步,完全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更谈不上证券市场监管和执法。而在文化和地理上都与内地相近的香港,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已经形成,投资者又熟悉和信任香港的市场体制。<strong>一边是迫切需要资金与走出去的内地企业,一边是有这种渠道的香港</strong>,中间只缺个搭桥人。</p><p>1992年时任联交所主席的<strong>李业广</strong>向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提交报告,建议大陆国企来香港上市,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对国企到香港上市的计划很感兴趣,并且赞同国企上市的步伐宁可慢一点,也要符合国际标准。1993年6月19日,香港联交所、中国证监会、香港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代表,在北京签署证券市场监管合作备忘录,<strong>正式打通中国企业来港上市之路。</strong></p><p>1993年7月15日,青岛啤酒(00168.HK)成为首家发行H股的中国企业,随后越来越多的大陆企业到香港上市。受益于当时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以及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中国元素在国际上备受青睐,H股自诞生伊始便迎来了发展高峰。</p><p>国企到港上市,一方面国企得到了融资、改善了运营并提升了管理质素,另一方面壮大了香港股票市场,众多大型国企工业股也平衡了香港的市场结构。<strong>双方达到了取长补短、相互配合的双赢格局。</strong></p><p>1994年,恒生银行推出<strong>恒生中国企业指数</strong>,基点为1000点,以追踪H股公司的股价表现。(2017年,为加强指数代表性,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将选股范畴扩大,除了H股外,符合条件的红筹股及民营企业也可成为成份股。)</p><p>2019年11月15日,中国证监会公告将全面推动H股“全流通”改革。该模式推开,H股的市值将大幅增加。H股全流通进一步强化了香港资本市场的吸引力。</p><p>如今,H股在港股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截止2019年,在香港上市的H股数量达到284家,市值占比16.84%。 而包含H股及红筹股的中资股更是撑起了港股的半边天。</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5f4757bb1862ef415eb05787a9030fea\" tg-width=\"688\" tg-height=\"370\"><span>数据来源:wind</span></p><p>H股的历史性推出,使香港成为内地公司最大的离岸上市地,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尝试,实现了港交所发展的第一次跳跃。</p><p><strong>三、98年香港金融保卫战</strong></p><p>1997年是一个兼具多重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香港回归,港人治港正式展开。同样在这一年,亚洲金融市场危机四伏。</p><p>1997年,当时的东南亚国家在外汇储备尚不充分的情况下过早地放开了资本项目管制,但同时仍实行着固定汇率制,加上这些国家的经济基本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这给了索罗斯等国际炒家以可乘之机,并开始押注各国放弃固定汇率制。</p><p>在国际炒家的攻击下,泰国、菲律宾、印尼等相继放弃固定汇率制。索罗斯等有了成功经验后,开始将目标转向了亚洲金融中心的香港。</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a87ee64e6464d536a93c7de623aed988\" tg-width=\"494\" tg-height=\"281\"><span>根据公开资料整理</span></p><p><strong>索罗斯的算盘是:</strong>利用港币与美元联系汇率的制度,事先沽空恒指期货,然后在外汇远期沽空港币。根据利率平价理论,<strong>港币远期汇率的下跌必然导致利息率的上升,而利息率的上升将导致股市下跌,从而从早已沽空的恒指期货上获利。</strong></p><p>具体步骤是:预先囤积大量港元,为后期冲击外汇市场充分准备,同时避免以后临时筹集港元时成本过高;借入大量恒指成分股现货,为以后在股票现货市场抛空做准备,同时准备在现货下跌时在低位平仓,获取暴利;预先大量沽空恒指期货合约,待恒指下跌后在低价买回合约平仓,获取暴利。</p><p>1997年10月22日,国际炒家开始对香港全线出击, 大举沽空港汇和港股。金管局在市场上抛售美元吸纳港元。同时,金管局推出加息措施,最优惠利率由8.75%提高到9.5%,隔夜拆息率由9%提升至300%。</p><p>这些措施稳定住了汇率,但未能阻止股市大幅下跌。10月22日到10月28日,恒生指数下跌了3343.2点,跌幅达27%。港股市值累积损失达7000亿港元。</p><p>索罗斯们之后又故技重施两次,均获暴利,他们俨然把香港股市当成了取款机。</p><p>1998年8月,卷土重来,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猖狂进攻,这次<strong>香港政府决定予以反击,在汇市、股市、期市上全面迎战。</strong></p><p>8月5日,炒家们一天之内抛售200多亿港元;第二天,炒家又抛售了200多亿港元。香港金管局照单全收,将港币汇率稳定在1美元兑7.75港币之上,并将买入港币存入香港银行体系,稳定同业拆借率,银行同业拆息率只上升了2%至3%。这次汇市上没有按预先的剧本走,令国际炒家们大失所望。</p><p>尽管如此,由于恒指蓝筹的中报不佳,他们还是决定进攻股市和期市。预先准备的港府,8月14日起携外汇基金大举入市和国际炒家在股票现货和期指上展开拉锯战。面对股市的疯狂抛压,港府不惜成本地吸纳蓝筹股,在33只恒指成分股上严防死守,13天内把恒指逐步推至接近8000 点水平,耗资达1000亿港元。响应港府的号召,从8月24日起多家蓝筹、红筹上市公司开始在市场上回购股份。</p><p>8月28日是恒指期货结算日,也是港府和对冲基金决一死战的日子,很多本地财团都停止回购静候决战结果,但仍有几家席位却自始不渝地在买买买,他们,就是以中国银行为首的中资机构。下午4点闭市,恒指、期指、成交额分别锁定在7829点、7851点、790亿,创香港单日最高成交记录。港府守住了7800点心理关口,在期指上让前期大肆沽空的国际炒家吃尽苦头。</p><p>港府在8月合约平仓获利基础上追击,推动9月合约比8月合约结算价高出650点。加大索罗斯移仓的成本。</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8d2307fb4389db5afefcc7a909ce0f78\" tg-width=\"688\" tg-height=\"372\"></p><p>索罗斯成功狙击英镑、泰铢等货币,使不少国家患上“恐索症”,唯独港府在对抗中见招拆招,成功击败索罗斯。</p><p><strong>四、期交所、联交所合并及改制上市</strong></p><p>上市时的香港交易所是由<strong>联交所</strong>,<strong>香港期货交易所</strong>(以下简称“期交所”),和<strong>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strong>三家机构合并而来的。</p><p>期交所和联交所都是会员制,内部情况十分复杂。它们得花大量的精力在调节会员间因利益冲突而引起的争议上,至于交易所本身的监管漏洞、制度漏洞常常不能得到及时修正。再者,联交所和期交所都是由民间自发组织发起的,两家交易所及其旗下的结算公司在遇经济危机或金融风暴时因资金有限,抗风险能力差。这些都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p><p>而香港是“自由港”,政府救市有损自由经济的形象,港府干预市场会受到舆论的压力。所以明知道问题的存在,还是难以去解决。</p><p>直到98年这场史无前例的香港金融保卫战,令港府威望大增,以前坚守的“大市场,小政府”,在金融风暴面前也发生了动摇。</p><p>在面对国际炒家跨市场操作时,两家交易所和结算公司各自为战,毫无配合可言;交易所中的个别会员在危机中违法违规,损害到整个交易所形象,影响市场信心;港府和交易所之间缺乏沟通,由于港府不能直接向结算公司发号施令,等结算公司接到交易所的指令还是晚了一步,让国际炒家裹挟资金逃窜。</p><p>交易所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乏善可陈,饱受质疑,这时候推交易所改革阻力就小很多。半年后香港政府要求三家合并,而且态度非常坚决。 </p><p>香港中央结算公司是联交所的全资子公司,这两家合并没有困难,问题出在联交所与期交所上,内部会员众多,利益盘根错节,仅联交所会员就有570家。这些会员不仅有交易所服务设施的使用权,还有交易所管理层任免和重大事项的表决权,他们若组团就能影响交易所决策。两家交易所都要争夺合并后的所有权分配,内部吵得不可开交 。</p><p>而港府对三家合并是给出明确时间表的,一年之内必须合并出一家单一控股公司来。于是在多方协商及港府的同意下,敲定了<strong>用上市来推动改革</strong>的方案:先把两家交易所会员权益各自折算成股份,两家股份合起来整体注入新的香港交易所,会员在合并中失去的表决等权利待交易所上市后以经济形式补偿。 </p><p>时任财政司司长**迫切要求三家合并,那是有原因的。在香港和国际金融炒家火拼之际,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 (ASX) 就筹备着上市的事,到1998年10月14日其在自家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全球第一家上市的交易所,上市后还准备把当地期货交易所并过来;新加坡交易所紧随其后,1999年12月,合并前新加坡股票交易所(SES)和前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SIMEX)成立新加坡交易所(SGX),也打算着上市。可以说交易所用上市推动改革早有先例。</p><p>新加坡交易所的合并上市动作对香港触动很大,新加坡在金融风暴中受冲击较小,不少企业包括中国内地企业都乐意去纽交所或新交所上市,香港早已不是内企赴境外上市的唯一选择。再不变革,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岌岌可危,于是跟随国际趋势,交易所合并与改制上市。</p><p>2000年6月27日,香港交易所以介绍形式在联交所上市。以承载着港人无限憧憬的388股票代码完成了“脱胎换骨”般的改制之旅。<strong>从会员制变成了公众上市的公司制,从现货和期货分离走向了期现统一,从交易与结算割裂走向了垂直整合。</strong><a target=\"_blank\" href=\"https://laohu8.com/S/00388\">$香港交易所(00388)$</a> </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ab633920339fe2d77d1524bf73cae4ce\" tg-width=\"688\" tg-height=\"398\"><span>2000年6月,香港交易所在联交所上市</span></p><p><strong>香港交易所不是一般的上市公司,是香港证券市场的法定营运者,必须把公众利益放在股东利益之前</strong>。无论香港政府是否拥有香港交易所的股权(现时港府持股5.93%),政府均有权在香港交易所董事会中任命12位非执行董事中的6位,并任命董事会主席。</p><p>港交所作为唯一经营香港股市的机构,在未得到财政司司长的同意下,任何个人或机构都不得持有港交所超过5%的股份。</p><p><strong>小结:</strong>1980年前的香港股市大部分时间可以说是在野蛮生长,之后的香港股市各方面在反思与开创中不断完善。在中英联合声明后,面对香港主权的即将易手,部分对香港前途缺乏信心的企业(英资与部分华资企业)撤出香港,而中资企业大举涌入填补了市场空间。</p><p>一退一进间,联交所摇身一变为中国企业融资的重要场地,也让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97的亚洲金融风暴,让当局意识到了香港金融市场的脆弱之处,以及思考如何在开放市场、加强监管、维护秩序和保障利益之间取得平衡。</p></body></html>","htmlText":"<html><head></head><body><p>上午台风港股休市,虎友们可以暂时不用交易啦,泡杯茶来看看港交所这篇历史长文吧!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strong>新全球资产配置。</strong>文章较长,这里分为上下篇发哈。</p><p><br></p><p>百年港交所,兴衰治乱中不仅见证了无数辉煌与动荡,更深刻地参与了香港从开埠之初到现在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可以说,要理解香港的金融生态,必先读懂港交所这个“巨无霸”的历史。</p><p>在香港这一国际金融中心里,港交所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今天我们所见的规范而高效的港交所,并非从诞生之初就带着如此耀眼的光环,甚至可以说在这大半个世纪里,港交所是一路跌跌撞撞却又矢志不渝地艰辛走过来。</p><p>在治与乱中的一次又一次摇摆,在金融危机与顽强抗争之间的一次次浴火重生,在争议与改革间的一次次突破,铸就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一切。读完这一篇,或许你会在整个国际金融体系中,找到一个关于港交所更清晰的图景。</p><p><br></p><h2>01从“四会” 群雄割据的混乱时代到联交所的大一统</h2><p><strong>一、“四会鼎立”</strong></p><p>位处通往欧洲的国际航道上,又是前往南洋及澳洲等地必经之路的香港,开埠后不久,商业渐兴,小渔村发展成了华洋混杂、中西交汇的贸易转口港。商贾云集,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用以发展业务的金融概念,也随之由欧洲引到香港。那时进行股票交易主要是通过面对面议价的形式,没有一个固定集中的交易场所。</p><p>1891年2月3日,香港21位股票经纪人联合成立“香港股票经纪协会”,开始规范股票的交易时间、佣金、结算时间和股价报道等流程,<strong>标志着香港股票市场的正式出现。</strong></p><p>当时要成为香港股票经纪协会的成员,要求是非常高的。首先得在汇丰银行开设户头(那时候在汇丰开设户头难度非常大,需要有特别的推荐人和财力),同时,经纪人要有良好的声誉。因此,香港股票经纪协会成立之初,会员仅二三十人,并且基本都是英国人。</p><p>1921年,香港第二家证券交易所“香港证券经纪协会”成立。经过一段时间的并行营运后,两家交易所于1947年3月1日合并,改名为“香港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也就是后来大家所熟知的<strong>“香港会”</strong>。</p><p>彼时香港绝大部分的股票买卖均是通过香港会完成的,但由于股票市场发展程度较低,这一阶段港股还未能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上市公司以外资公司为主,参与会员大部分也都由外籍人士构成。</p><p>60年代末期,香港实体经济发展逐渐提速。工厂的数目已由1947年的3000家上升至1969年的12300家,进出口金额更由1947年的12.16亿元攀升至1968年的84.28亿元。工业和商业部门的资金需求不断扩大,企业上市的诉求也日趋强烈。但由英资主导的香港会上市要求十分严苛,不少规模较大的华资企业仍无法正常上市,在这种背景下催生了新的交易所。</p><p>1969年12月17日, 出身名门,6岁就学会炒股的<strong>李福兆</strong>联合当时的财经界名人王启铭成立的“远东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俗称“<strong>远东会</strong>”)正式营业。开业首日,气氛热闹,成交额达211万元,而“香港会”也只不过456万元。</p><p>远东会的创立打破了香港会对本地股票的垄断。远东会致力于让更多的华人参与到股票市场,向香港市民提供粤语服务、个人投资、降低交易佣金等诸多便利。其业务发展飞快,开业的第一年,成交额达29.96亿元,占当年(1970年)股市总成交额的49.5%。第二年其证券交投规模便超过了老牌的香港会。</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cbf2979ece188a6de47e291245be1a58\" tg-width=\"688\" tg-height=\"443\"><span>港剧《大时代》中,陈万贤的原型就是李福兆</span></p><p>尽管远东会发展迅猛,但依旧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且“远东会”的成功,更吸引了其他“有志之士”的效仿。</p><p>1971年3月15日,由金银业贸易场理事长<strong>胡汉辉</strong>倡议成立的“金银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俗称“<strong>金银会</strong>”)正式开业。金银会成立的最初目的是希望为金银业贸易场的会员提供证券投资机会,初期也只有金银贸易场的会员才能加入,后来修改章程才允许非贸易场成员加入。金银会的业务发展也很快,其成交额在华资企业的大力支持下逐渐超过香港会坐上香港的第二把交椅。</p><p>紧接着,由区议员<strong>陈普芬</strong>等人创办的“九龙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俗称“<strong>九龙会</strong>”)于1972年1月5日开始营业,由于通过九龙会上市的企业规模一般不大以及开业时间晚,九龙会的规模是四会中最小的。</p><p>由于四会并立,两两相异的交易时间不利于香港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四会决定协议统一每天的交易时间,从1973年1月8日起开始实施。</p><p>同年3月,为了阻止愈来愈多证券交易所的成立,香港政府颁布了《1973年证券交易所管制条例》,禁止当时滥开证券交易所的风气。从此,<strong>证券交易所数目受到管制,形成了“四会鼎立”的局面。</strong></p><p><strong>二、1973年港股股灾</strong></p><p>1969年11月24日,香港恒生银行推出<strong>恒生指数</strong>(指数的基期是1964年7月31日),用来反映香港股票市场的整体情况,随后便成为了香港政治、经济的重要风向标。</p><p>1969年至1973年,华资企业的香港上市潮袭来。李嘉诚的长江实业、郑裕彤的新世界、李兆基的新鸿基都在这段时间成功上市,它们后来成为了香港经济的中流砥柱。同时,四所并立时代,交易所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为了吸引企业到自己的会所上市,不断地降低上市门槛,为后来的股灾埋下了伏笔。</p><p>远东会、金银会和九龙会的相继成立<strong>既满足了实体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同时又刺激了广大公众投资股市的热情。</strong></p><p>1968年12月底收市时,恒生指数是108点,到了1971年11月第25届港督麦理浩上任时,恒指已经涨至341点。</p><p>踏入1972年,利好频出,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中德建交、中英关系改善。同年8月2日,九龙和香港岛之间的红磡海底隧道正式通车,隧道全长1.86公里,跨越维多利亚港,将九龙半岛和香港岛连接起来。香港的经济也像武侠小说中描述的那样“打通任督二脉后武功大进”。股票市场也随之热火朝天、突飞猛进。</p><p>恒生指数从1971年底的341.4点大幅攀升至1973年3月9日1774.64点,在不到两年时间内,涨幅超过4倍。<strong>情绪与资金面的共振,是推动本轮股市暴涨的核心原因。</strong></p><p>股票行情好,消费升级就顺理成章,“鱼翅捞饭”、“白兰地漱口”都成了日常。更出现大批员工辞职专职炒股、“港币点烟”等诸多极端现象。这种狂热甚至波及到了学校,当时的香港媒体曾记载有老师在上课期间仍使用收音机听有关股市的节目。</p><p>股票的买卖已经深入家庭主妇和社会各阶层,无论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炒股蔚然成风,市民见面谈资都离不开“股经”。</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53ed5a5b862fd77c2553dc81c7fdb54e\" tg-width=\"513\" tg-height=\"340\"></p><p>然而,如脱缰野马般暴涨的股市,<strong>缺乏强劲基本面的支撑,终究会盛极而衰。</strong>后期投机资金的入场炒作致使股价过高,最终港股泡沫伴随着“假股票事件”导火索的点燃被彻底引爆。</p><p>1973年3月9日开始,恒生指数在短短六周的时间内由1774点的高峰腰斩,四月底指数收于816点,年底又一路跌至433点,尽管政府此后采取一系列的补救措施,都于事无补。</p><p>屋漏偏逢连夜雨,海外市场也从1973年开始遭遇大幅动荡,在中东石油危机及西方各国陷入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的冲击下,恒生指数持续震荡下挫至1974年底的150点,市场情绪一度跌至谷底。</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ab5f3309ffb69500831482ab815ec369\" tg-width=\"688\" tg-height=\"327\"><span>70年代初期,恒生指数大起大落</span></p><p>此次恒指跌幅91.5%比1929年纽约的股灾还要严重。大批股民损失惨重,毕生积蓄化为乌有,跳楼新闻经常见报,整个香港市面萧条,进入一个不景气的年代,直到数年后才稍见起色。</p><p>这次大股灾,成为了香港股票市场挥之不去的记忆。<strong>初遇股市的市民投资知识薄弱,易受小道消息影响,投机氛围浓厚;上市公司质量参差不齐、监管制度缺位、管理混乱等问题暴露无遗。</strong></p><p><strong>三、从乱到治:立法与四会合并</strong></p><p>乱象下,唯有立法才能重塑市场。</p><p>1974年,香港政府颁布了《1974年证券条例》和《1974年保障投资者条例》。<strong>《证券条例》</strong>具体而系统地勾勒出证券买卖手续、交易所角色、从业员操守等,对日后股票市场的规范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年4月及8月,先后成立香港证券登记总会、证券交易所赔偿基金,期待能以此拨乱反正,恢复市场秩序。</p><p>然而当年投资者信心已大受挫折,港股持续低迷,直至1975年才开始企稳回升,整体估值也逐渐得到修复。但买卖仍不太活跃,成交量更是屡创新低。</p><p>随后全球经济逐渐走出萧条,香港经济也慢慢回归正轨,1975年下半年起,被称为各行各业之母的地产业开始复苏,资金需求愈见殷切,香港的资本市场也开始迅速壮大。经过1976年及1977年的不断整固,投资者信心才真正恢复。</p><p>港府接着不断修订和完善资本市场监管政策,期间相继通过了《收购及合并守则》、《1976年证券(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证券交易所合并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香港政府开始实施宽松的财政政策以提振市场。</p><p>1978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刺激下,香港凭借着自身联系中外、沟通东西的优势,对前景十分乐观。香港股市基本上已扭转了股灾后的颓势,并在大涨小回中稳步上升。恒指至1981年已回升至1820点,刷新历史新高。</p><p>但是好景不长,1982年后,伴随中英香港主权谈判陷入僵局,港币开始大幅贬值,香港股市再度受到重挫。</p><p>之后的三年,香港又先后修订和通过了《收购及合并守则》、《配售守则》、《1985年证券(修订)条例》、《1985年证券交易所合并(修订)条例》、《1986年证券 (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和《1986年证券 (帐目及审计)(修订)规则》等法律法规,香港市场监管与法规建设逐渐趋于完善,股市运行也趋向于平稳。</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e0e1115a10d31a9ba26bd13daa3e0120\" tg-width=\"688\" tg-height=\"264\"><span>资料来源:《香港股市概览》,国盛证券研究所</span></p><p>“四会并立”使得监管层难以有效地管理港股市场,而且会所之间相互竞争导致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转差,会所之间的交易方式不同导致报价不统一等问题同时也制约了香港证券市场的发展。</p><p>四所合并也成了业内有识之士的共识。1980年6月,在原远东会创始人李福兆的牵头下,四会完成初步合并,合并后的新公司名为“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又称“<strong>联交所</strong>”或“联会”),并于同年7月7日正式注册。1986年4月2日,四会合并后的“联交所”正式开业, <strong>结束了四个交易所“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strong>李富兆出任首届联交所主席。</p><p>此后,<strong>联交所成为香港唯一认可的证券交易所</strong>。联交所以电脑撮合交易的方式取代了原来的公开叫价的传统交易方式,大大提高了交易和监管效率,改善了香港证券市场的形象。</p><p>同年9月联交所正式被接纳为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会员,这为港股市场后续的国际化奠定了基础。</p><p><strong>小结:</strong>1969年是香港股票发展史上是极为关键的一年。从这一年起,股票市场的垄断经营被打破,英资当道下,华资企业也有了出头之路,市场的融资和投资需求同时得到了满足。由于股票市场的开放,企业上市的数量和股票交易的金额急剧增加。然而短期内过剧和过滥的膨胀与扩张,造成了很多后遗症。1973年的股灾正是对市场发展过急的当头棒喝。</p><p>经过股灾的洗礼,监管制度、上市企业质量、投资文化等均有显著提升。同时,股灾也令政府及市场人士领略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股票市场对经济发展极为重要,而过多的交易所及过激的市场竞争,同样不利于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p><h2>02 联交所头二十年的悲喜交加与千禧年改制</h2><p><strong>一、1987年股灾</strong></p><p>1984年12月19日,在“一国两制”的共识下,中英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使悬而未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在被香港商人称为双保险的“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这两项方针的鼓舞下,因“禁运”而冷却了近三十年的两地贸易关系变得空前活跃,香港的转口贸易重新兴旺起来。</p><p>当时香港银行公会宣布降低利率,房地产行业欣欣向荣。联交所成立后,伴随着港股国际化的不断推进,在种种利好因素的支撑下,恒生指数势如破竹,屡创新高,一度在1987年10月逼近4000点历史高位。</p><p>然而<strong>自由港特别容易受到外围市场的影响</strong>。美国持续加息,触发了美国证券市场的沽空浪潮,1987年10月16日,道琼斯平均工业指数大幅下跌。承接10月16日美股收市,港股10月19日周一开市,灾难来临,港股市场遭遇了排山倒海式的沽出,市场极度悲观。</p><p>当日恒指收报3362.39点,下跌11.1%,股市满目苍夷,股指期货市场更加不堪一击,恒指期货包括当月与远期都几度跌停。同日,美股市场也是一片哀嚎,电脑程序化的交易加大了下跌幅度,道指下跌508点或22.6%,创下美国自一战以来单日最大跌幅纪录。</p><p>1987年10月20日清晨,联交所召开紧急会议,李富兆咨询了财政司、金融司及证监专员后,在10点钟开市前做出决定,为了令投资者保持冷静,以及处理积压的大量交收,宣布联交所停市4天。香港期货交易所也随之做了同样的决定。</p><p><strong>是祸躲不过。</strong>10月26日上午11点复市,香港一些大证券公司和基金因停市而积累的多日沽盘如洪水决堤般涌入市场,以及一些散户的恐慌心理影响,26日股市跌风更盛。尽管停市期间,港府安排了20亿港币以维持期货市场的正常交收;香港银行公会和汇丰、渣打银行也宣布自26日起下降利率以刺激股市,然而大奇迹日并没有出现。全日恒指下跌1120.7点,收报2241.69点,跌幅达33.33%。报纸用“山崩地裂”一词来形容当日股灾。</p><p>香港联交所史无前例宣布停市4天,成为全世界唯一在股灾中停市的股票市场。身为联交所主席的李福兆当时备受抨击。同年底,联交所改选,李福兆只任副主席。</p><p>翌年1月,廉政公署以涉嫌贪污受贿罪名拘捕李福兆等8名联交所高层,李福兆的罪名之一是在1986年国泰航空上市时收受50万股国泰航空的优先配股权,作为批准、支持或不反对该公司上市的报酬,法院最终判决李福兆罪名成立,判刑入狱四年。</p><p>该案在当时引发了巨大争议。有人认为李福兆是处理香港87股灾不力的替罪羊。</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fa8185f2ea92645df362d2c1a49a4ec9\" tg-width=\"551\" tg-height=\"513\"></p><p><strong>大灾后必有大治。</strong>灾后港府成立了以戴维森为首的证券业检讨委员会。1987年11月至1988 年6月,经过耗时7个月的调查,委员会发布了443页的调查报告书,俗称《戴维森报告书》,对香港证券市场的组织、运作、管理和监察等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建议。根据报告书的建议,成立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集中所有证券的交收和结算事宜。同时在1989年5月成立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也就是现在的<strong>香港证监会</strong>,以监管证券及期货交易。</p><p>1987年的股灾同样带来了惨痛的永久记忆,但同时也促成了香港沿用至今的证券监管的框架体系,为香港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p><p>经历过考验的香港市场在股灾后浴火重生,在规范化和电子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先后推出中央结算及交收系统、自动对盘及成交系统等,金融产品也不断丰富。</p><p><strong>二、H股</strong></p><p>在87年股灾之后,香港本地的大中型公司均已上市,本地上市资源匮乏。</p><p>1992年中国处于计划经济转型的开始,市场上的非国有企业屈指可数,对于中国内地企业而言,现代企业管治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内地资本市场刚起步,完全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更谈不上证券市场监管和执法。而在文化和地理上都与内地相近的香港,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已经形成,投资者又熟悉和信任香港的市场体制。<strong>一边是迫切需要资金与走出去的内地企业,一边是有这种渠道的香港</strong>,中间只缺个搭桥人。</p><p>1992年时任联交所主席的<strong>李业广</strong>向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提交报告,建议大陆国企来香港上市,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对国企到香港上市的计划很感兴趣,并且赞同国企上市的步伐宁可慢一点,也要符合国际标准。1993年6月19日,香港联交所、中国证监会、香港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代表,在北京签署证券市场监管合作备忘录,<strong>正式打通中国企业来港上市之路。</strong></p><p>1993年7月15日,青岛啤酒(00168.HK)成为首家发行H股的中国企业,随后越来越多的大陆企业到香港上市。受益于当时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以及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中国元素在国际上备受青睐,H股自诞生伊始便迎来了发展高峰。</p><p>国企到港上市,一方面国企得到了融资、改善了运营并提升了管理质素,另一方面壮大了香港股票市场,众多大型国企工业股也平衡了香港的市场结构。<strong>双方达到了取长补短、相互配合的双赢格局。</strong></p><p>1994年,恒生银行推出<strong>恒生中国企业指数</strong>,基点为1000点,以追踪H股公司的股价表现。(2017年,为加强指数代表性,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将选股范畴扩大,除了H股外,符合条件的红筹股及民营企业也可成为成份股。)</p><p>2019年11月15日,中国证监会公告将全面推动H股“全流通”改革。该模式推开,H股的市值将大幅增加。H股全流通进一步强化了香港资本市场的吸引力。</p><p>如今,H股在港股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截止2019年,在香港上市的H股数量达到284家,市值占比16.84%。 而包含H股及红筹股的中资股更是撑起了港股的半边天。</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5f4757bb1862ef415eb05787a9030fea\" tg-width=\"688\" tg-height=\"370\"><span>数据来源:wind</span></p><p>H股的历史性推出,使香港成为内地公司最大的离岸上市地,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尝试,实现了港交所发展的第一次跳跃。</p><p><strong>三、98年香港金融保卫战</strong></p><p>1997年是一个兼具多重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香港回归,港人治港正式展开。同样在这一年,亚洲金融市场危机四伏。</p><p>1997年,当时的东南亚国家在外汇储备尚不充分的情况下过早地放开了资本项目管制,但同时仍实行着固定汇率制,加上这些国家的经济基本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这给了索罗斯等国际炒家以可乘之机,并开始押注各国放弃固定汇率制。</p><p>在国际炒家的攻击下,泰国、菲律宾、印尼等相继放弃固定汇率制。索罗斯等有了成功经验后,开始将目标转向了亚洲金融中心的香港。</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a87ee64e6464d536a93c7de623aed988\" tg-width=\"494\" tg-height=\"281\"><span>根据公开资料整理</span></p><p><strong>索罗斯的算盘是:</strong>利用港币与美元联系汇率的制度,事先沽空恒指期货,然后在外汇远期沽空港币。根据利率平价理论,<strong>港币远期汇率的下跌必然导致利息率的上升,而利息率的上升将导致股市下跌,从而从早已沽空的恒指期货上获利。</strong></p><p>具体步骤是:预先囤积大量港元,为后期冲击外汇市场充分准备,同时避免以后临时筹集港元时成本过高;借入大量恒指成分股现货,为以后在股票现货市场抛空做准备,同时准备在现货下跌时在低位平仓,获取暴利;预先大量沽空恒指期货合约,待恒指下跌后在低价买回合约平仓,获取暴利。</p><p>1997年10月22日,国际炒家开始对香港全线出击, 大举沽空港汇和港股。金管局在市场上抛售美元吸纳港元。同时,金管局推出加息措施,最优惠利率由8.75%提高到9.5%,隔夜拆息率由9%提升至300%。</p><p>这些措施稳定住了汇率,但未能阻止股市大幅下跌。10月22日到10月28日,恒生指数下跌了3343.2点,跌幅达27%。港股市值累积损失达7000亿港元。</p><p>索罗斯们之后又故技重施两次,均获暴利,他们俨然把香港股市当成了取款机。</p><p>1998年8月,卷土重来,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猖狂进攻,这次<strong>香港政府决定予以反击,在汇市、股市、期市上全面迎战。</strong></p><p>8月5日,炒家们一天之内抛售200多亿港元;第二天,炒家又抛售了200多亿港元。香港金管局照单全收,将港币汇率稳定在1美元兑7.75港币之上,并将买入港币存入香港银行体系,稳定同业拆借率,银行同业拆息率只上升了2%至3%。这次汇市上没有按预先的剧本走,令国际炒家们大失所望。</p><p>尽管如此,由于恒指蓝筹的中报不佳,他们还是决定进攻股市和期市。预先准备的港府,8月14日起携外汇基金大举入市和国际炒家在股票现货和期指上展开拉锯战。面对股市的疯狂抛压,港府不惜成本地吸纳蓝筹股,在33只恒指成分股上严防死守,13天内把恒指逐步推至接近8000 点水平,耗资达1000亿港元。响应港府的号召,从8月24日起多家蓝筹、红筹上市公司开始在市场上回购股份。</p><p>8月28日是恒指期货结算日,也是港府和对冲基金决一死战的日子,很多本地财团都停止回购静候决战结果,但仍有几家席位却自始不渝地在买买买,他们,就是以中国银行为首的中资机构。下午4点闭市,恒指、期指、成交额分别锁定在7829点、7851点、790亿,创香港单日最高成交记录。港府守住了7800点心理关口,在期指上让前期大肆沽空的国际炒家吃尽苦头。</p><p>港府在8月合约平仓获利基础上追击,推动9月合约比8月合约结算价高出650点。加大索罗斯移仓的成本。</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8d2307fb4389db5afefcc7a909ce0f78\" tg-width=\"688\" tg-height=\"372\"></p><p>索罗斯成功狙击英镑、泰铢等货币,使不少国家患上“恐索症”,唯独港府在对抗中见招拆招,成功击败索罗斯。</p><p><strong>四、期交所、联交所合并及改制上市</strong></p><p>上市时的香港交易所是由<strong>联交所</strong>,<strong>香港期货交易所</strong>(以下简称“期交所”),和<strong>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strong>三家机构合并而来的。</p><p>期交所和联交所都是会员制,内部情况十分复杂。它们得花大量的精力在调节会员间因利益冲突而引起的争议上,至于交易所本身的监管漏洞、制度漏洞常常不能得到及时修正。再者,联交所和期交所都是由民间自发组织发起的,两家交易所及其旗下的结算公司在遇经济危机或金融风暴时因资金有限,抗风险能力差。这些都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p><p>而香港是“自由港”,政府救市有损自由经济的形象,港府干预市场会受到舆论的压力。所以明知道问题的存在,还是难以去解决。</p><p>直到98年这场史无前例的香港金融保卫战,令港府威望大增,以前坚守的“大市场,小政府”,在金融风暴面前也发生了动摇。</p><p>在面对国际炒家跨市场操作时,两家交易所和结算公司各自为战,毫无配合可言;交易所中的个别会员在危机中违法违规,损害到整个交易所形象,影响市场信心;港府和交易所之间缺乏沟通,由于港府不能直接向结算公司发号施令,等结算公司接到交易所的指令还是晚了一步,让国际炒家裹挟资金逃窜。</p><p>交易所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乏善可陈,饱受质疑,这时候推交易所改革阻力就小很多。半年后香港政府要求三家合并,而且态度非常坚决。 </p><p>香港中央结算公司是联交所的全资子公司,这两家合并没有困难,问题出在联交所与期交所上,内部会员众多,利益盘根错节,仅联交所会员就有570家。这些会员不仅有交易所服务设施的使用权,还有交易所管理层任免和重大事项的表决权,他们若组团就能影响交易所决策。两家交易所都要争夺合并后的所有权分配,内部吵得不可开交 。</p><p>而港府对三家合并是给出明确时间表的,一年之内必须合并出一家单一控股公司来。于是在多方协商及港府的同意下,敲定了<strong>用上市来推动改革</strong>的方案:先把两家交易所会员权益各自折算成股份,两家股份合起来整体注入新的香港交易所,会员在合并中失去的表决等权利待交易所上市后以经济形式补偿。 </p><p>时任财政司司长**迫切要求三家合并,那是有原因的。在香港和国际金融炒家火拼之际,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 (ASX) 就筹备着上市的事,到1998年10月14日其在自家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全球第一家上市的交易所,上市后还准备把当地期货交易所并过来;新加坡交易所紧随其后,1999年12月,合并前新加坡股票交易所(SES)和前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SIMEX)成立新加坡交易所(SGX),也打算着上市。可以说交易所用上市推动改革早有先例。</p><p>新加坡交易所的合并上市动作对香港触动很大,新加坡在金融风暴中受冲击较小,不少企业包括中国内地企业都乐意去纽交所或新交所上市,香港早已不是内企赴境外上市的唯一选择。再不变革,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岌岌可危,于是跟随国际趋势,交易所合并与改制上市。</p><p>2000年6月27日,香港交易所以介绍形式在联交所上市。以承载着港人无限憧憬的388股票代码完成了“脱胎换骨”般的改制之旅。<strong>从会员制变成了公众上市的公司制,从现货和期货分离走向了期现统一,从交易与结算割裂走向了垂直整合。</strong><a target=\"_blank\" href=\"https://laohu8.com/S/00388\">$香港交易所(00388)$</a> </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ab633920339fe2d77d1524bf73cae4ce\" tg-width=\"688\" tg-height=\"398\"><span>2000年6月,香港交易所在联交所上市</span></p><p><strong>香港交易所不是一般的上市公司,是香港证券市场的法定营运者,必须把公众利益放在股东利益之前</strong>。无论香港政府是否拥有香港交易所的股权(现时港府持股5.93%),政府均有权在香港交易所董事会中任命12位非执行董事中的6位,并任命董事会主席。</p><p>港交所作为唯一经营香港股市的机构,在未得到财政司司长的同意下,任何个人或机构都不得持有港交所超过5%的股份。</p><p><strong>小结:</strong>1980年前的香港股市大部分时间可以说是在野蛮生长,之后的香港股市各方面在反思与开创中不断完善。在中英联合声明后,面对香港主权的即将易手,部分对香港前途缺乏信心的企业(英资与部分华资企业)撤出香港,而中资企业大举涌入填补了市场空间。</p><p>一退一进间,联交所摇身一变为中国企业融资的重要场地,也让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97的亚洲金融风暴,让当局意识到了香港金融市场的脆弱之处,以及思考如何在开放市场、加强监管、维护秩序和保障利益之间取得平衡。</p></body></html>","text":"上午台风港股休市,虎友们可以暂时不用交易啦,泡杯茶来看看港交所这篇历史长文吧!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全球资产配置。文章较长,这里分为上下篇发哈。 百年港交所,兴衰治乱中不仅见证了无数辉煌与动荡,更深刻地参与了香港从开埠之初到现在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可以说,要理解香港的金融生态,必先读懂港交所这个“巨无霸”的历史。 在香港这一国际金融中心里,港交所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今天我们所见的规范而高效的港交所,并非从诞生之初就带着如此耀眼的光环,甚至可以说在这大半个世纪里,港交所是一路跌跌撞撞却又矢志不渝地艰辛走过来。 在治与乱中的一次又一次摇摆,在金融危机与顽强抗争之间的一次次浴火重生,在争议与改革间的一次次突破,铸就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一切。读完这一篇,或许你会在整个国际金融体系中,找到一个关于港交所更清晰的图景。 01从“四会” 群雄割据的混乱时代到联交所的大一统 一、“四会鼎立” 位处通往欧洲的国际航道上,又是前往南洋及澳洲等地必经之路的香港,开埠后不久,商业渐兴,小渔村发展成了华洋混杂、中西交汇的贸易转口港。商贾云集,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用以发展业务的金融概念,也随之由欧洲引到香港。那时进行股票交易主要是通过面对面议价的形式,没有一个固定集中的交易场所。 1891年2月3日,香港21位股票经纪人联合成立“香港股票经纪协会”,开始规范股票的交易时间、佣金、结算时间和股价报道等流程,标志着香港股票市场的正式出现。 当时要成为香港股票经纪协会的成员,要求是非常高的。首先得在汇丰银行开设户头(那时候在汇丰开设户头难度非常大,需要有特别的推荐人和财力),同时,经纪人要有良好的声誉。因此,香港股票经纪协会成立之初,会员仅二三十人,并且基本都是英国人。 1921年,香港第二家证券交易所“香港证券经纪协会”成立。经过一段时间的并行营运后,两家交易所于1947年3月1日合并,改名为“香港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也就是后来大家所熟知的“香港会”。 彼时香港绝大部分的股票买卖均是通过香港会完成的,但由于股票市场发展程度较低,这一阶段港股还未能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上市公司以外资公司为主,参与会员大部分也都由外籍人士构成。 60年代末期,香港实体经济发展逐渐提速。工厂的数目已由1947年的3000家上升至1969年的12300家,进出口金额更由1947年的12.16亿元攀升至1968年的84.28亿元。工业和商业部门的资金需求不断扩大,企业上市的诉求也日趋强烈。但由英资主导的香港会上市要求十分严苛,不少规模较大的华资企业仍无法正常上市,在这种背景下催生了新的交易所。 1969年12月17日, 出身名门,6岁就学会炒股的李福兆联合当时的财经界名人王启铭成立的“远东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俗称“远东会”)正式营业。开业首日,气氛热闹,成交额达211万元,而“香港会”也只不过456万元。 远东会的创立打破了香港会对本地股票的垄断。远东会致力于让更多的华人参与到股票市场,向香港市民提供粤语服务、个人投资、降低交易佣金等诸多便利。其业务发展飞快,开业的第一年,成交额达29.96亿元,占当年(1970年)股市总成交额的49.5%。第二年其证券交投规模便超过了老牌的香港会。 港剧《大时代》中,陈万贤的原型就是李福兆 尽管远东会发展迅猛,但依旧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且“远东会”的成功,更吸引了其他“有志之士”的效仿。 1971年3月15日,由金银业贸易场理事长胡汉辉倡议成立的“金银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俗称“金银会”)正式开业。金银会成立的最初目的是希望为金银业贸易场的会员提供证券投资机会,初期也只有金银贸易场的会员才能加入,后来修改章程才允许非贸易场成员加入。金银会的业务发展也很快,其成交额在华资企业的大力支持下逐渐超过香港会坐上香港的第二把交椅。 紧接着,由区议员陈普芬等人创办的“九龙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俗称“九龙会”)于1972年1月5日开始营业,由于通过九龙会上市的企业规模一般不大以及开业时间晚,九龙会的规模是四会中最小的。 由于四会并立,两两相异的交易时间不利于香港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四会决定协议统一每天的交易时间,从1973年1月8日起开始实施。 同年3月,为了阻止愈来愈多证券交易所的成立,香港政府颁布了《1973年证券交易所管制条例》,禁止当时滥开证券交易所的风气。从此,证券交易所数目受到管制,形成了“四会鼎立”的局面。 二、1973年港股股灾 1969年11月24日,香港恒生银行推出恒生指数(指数的基期是1964年7月31日),用来反映香港股票市场的整体情况,随后便成为了香港政治、经济的重要风向标。 1969年至1973年,华资企业的香港上市潮袭来。李嘉诚的长江实业、郑裕彤的新世界、李兆基的新鸿基都在这段时间成功上市,它们后来成为了香港经济的中流砥柱。同时,四所并立时代,交易所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为了吸引企业到自己的会所上市,不断地降低上市门槛,为后来的股灾埋下了伏笔。 远东会、金银会和九龙会的相继成立既满足了实体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同时又刺激了广大公众投资股市的热情。 1968年12月底收市时,恒生指数是108点,到了1971年11月第25届港督麦理浩上任时,恒指已经涨至341点。 踏入1972年,利好频出,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中德建交、中英关系改善。同年8月2日,九龙和香港岛之间的红磡海底隧道正式通车,隧道全长1.86公里,跨越维多利亚港,将九龙半岛和香港岛连接起来。香港的经济也像武侠小说中描述的那样“打通任督二脉后武功大进”。股票市场也随之热火朝天、突飞猛进。 恒生指数从1971年底的341.4点大幅攀升至1973年3月9日1774.64点,在不到两年时间内,涨幅超过4倍。情绪与资金面的共振,是推动本轮股市暴涨的核心原因。 股票行情好,消费升级就顺理成章,“鱼翅捞饭”、“白兰地漱口”都成了日常。更出现大批员工辞职专职炒股、“港币点烟”等诸多极端现象。这种狂热甚至波及到了学校,当时的香港媒体曾记载有老师在上课期间仍使用收音机听有关股市的节目。 股票的买卖已经深入家庭主妇和社会各阶层,无论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炒股蔚然成风,市民见面谈资都离不开“股经”。 然而,如脱缰野马般暴涨的股市,缺乏强劲基本面的支撑,终究会盛极而衰。后期投机资金的入场炒作致使股价过高,最终港股泡沫伴随着“假股票事件”导火索的点燃被彻底引爆。 1973年3月9日开始,恒生指数在短短六周的时间内由1774点的高峰腰斩,四月底指数收于816点,年底又一路跌至433点,尽管政府此后采取一系列的补救措施,都于事无补。 屋漏偏逢连夜雨,海外市场也从1973年开始遭遇大幅动荡,在中东石油危机及西方各国陷入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的冲击下,恒生指数持续震荡下挫至1974年底的150点,市场情绪一度跌至谷底。 70年代初期,恒生指数大起大落 此次恒指跌幅91.5%比1929年纽约的股灾还要严重。大批股民损失惨重,毕生积蓄化为乌有,跳楼新闻经常见报,整个香港市面萧条,进入一个不景气的年代,直到数年后才稍见起色。 这次大股灾,成为了香港股票市场挥之不去的记忆。初遇股市的市民投资知识薄弱,易受小道消息影响,投机氛围浓厚;上市公司质量参差不齐、监管制度缺位、管理混乱等问题暴露无遗。 三、从乱到治:立法与四会合并 乱象下,唯有立法才能重塑市场。 1974年,香港政府颁布了《1974年证券条例》和《1974年保障投资者条例》。《证券条例》具体而系统地勾勒出证券买卖手续、交易所角色、从业员操守等,对日后股票市场的规范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年4月及8月,先后成立香港证券登记总会、证券交易所赔偿基金,期待能以此拨乱反正,恢复市场秩序。 然而当年投资者信心已大受挫折,港股持续低迷,直至1975年才开始企稳回升,整体估值也逐渐得到修复。但买卖仍不太活跃,成交量更是屡创新低。 随后全球经济逐渐走出萧条,香港经济也慢慢回归正轨,1975年下半年起,被称为各行各业之母的地产业开始复苏,资金需求愈见殷切,香港的资本市场也开始迅速壮大。经过1976年及1977年的不断整固,投资者信心才真正恢复。 港府接着不断修订和完善资本市场监管政策,期间相继通过了《收购及合并守则》、《1976年证券(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证券交易所合并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香港政府开始实施宽松的财政政策以提振市场。 1978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刺激下,香港凭借着自身联系中外、沟通东西的优势,对前景十分乐观。香港股市基本上已扭转了股灾后的颓势,并在大涨小回中稳步上升。恒指至1981年已回升至1820点,刷新历史新高。 但是好景不长,1982年后,伴随中英香港主权谈判陷入僵局,港币开始大幅贬值,香港股市再度受到重挫。 之后的三年,香港又先后修订和通过了《收购及合并守则》、《配售守则》、《1985年证券(修订)条例》、《1985年证券交易所合并(修订)条例》、《1986年证券 (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和《1986年证券 (帐目及审计)(修订)规则》等法律法规,香港市场监管与法规建设逐渐趋于完善,股市运行也趋向于平稳。 资料来源:《香港股市概览》,国盛证券研究所 “四会并立”使得监管层难以有效地管理港股市场,而且会所之间相互竞争导致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转差,会所之间的交易方式不同导致报价不统一等问题同时也制约了香港证券市场的发展。 四所合并也成了业内有识之士的共识。1980年6月,在原远东会创始人李福兆的牵头下,四会完成初步合并,合并后的新公司名为“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又称“联交所”或“联会”),并于同年7月7日正式注册。1986年4月2日,四会合并后的“联交所”正式开业, 结束了四个交易所“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李富兆出任首届联交所主席。 此后,联交所成为香港唯一认可的证券交易所。联交所以电脑撮合交易的方式取代了原来的公开叫价的传统交易方式,大大提高了交易和监管效率,改善了香港证券市场的形象。 同年9月联交所正式被接纳为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会员,这为港股市场后续的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小结:1969年是香港股票发展史上是极为关键的一年。从这一年起,股票市场的垄断经营被打破,英资当道下,华资企业也有了出头之路,市场的融资和投资需求同时得到了满足。由于股票市场的开放,企业上市的数量和股票交易的金额急剧增加。然而短期内过剧和过滥的膨胀与扩张,造成了很多后遗症。1973年的股灾正是对市场发展过急的当头棒喝。 经过股灾的洗礼,监管制度、上市企业质量、投资文化等均有显著提升。同时,股灾也令政府及市场人士领略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股票市场对经济发展极为重要,而过多的交易所及过激的市场竞争,同样不利于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02 联交所头二十年的悲喜交加与千禧年改制 一、1987年股灾 1984年12月19日,在“一国两制”的共识下,中英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使悬而未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在被香港商人称为双保险的“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这两项方针的鼓舞下,因“禁运”而冷却了近三十年的两地贸易关系变得空前活跃,香港的转口贸易重新兴旺起来。 当时香港银行公会宣布降低利率,房地产行业欣欣向荣。联交所成立后,伴随着港股国际化的不断推进,在种种利好因素的支撑下,恒生指数势如破竹,屡创新高,一度在1987年10月逼近4000点历史高位。 然而自由港特别容易受到外围市场的影响。美国持续加息,触发了美国证券市场的沽空浪潮,1987年10月16日,道琼斯平均工业指数大幅下跌。承接10月16日美股收市,港股10月19日周一开市,灾难来临,港股市场遭遇了排山倒海式的沽出,市场极度悲观。 当日恒指收报3362.39点,下跌11.1%,股市满目苍夷,股指期货市场更加不堪一击,恒指期货包括当月与远期都几度跌停。同日,美股市场也是一片哀嚎,电脑程序化的交易加大了下跌幅度,道指下跌508点或22.6%,创下美国自一战以来单日最大跌幅纪录。 1987年10月20日清晨,联交所召开紧急会议,李富兆咨询了财政司、金融司及证监专员后,在10点钟开市前做出决定,为了令投资者保持冷静,以及处理积压的大量交收,宣布联交所停市4天。香港期货交易所也随之做了同样的决定。 是祸躲不过。10月26日上午11点复市,香港一些大证券公司和基金因停市而积累的多日沽盘如洪水决堤般涌入市场,以及一些散户的恐慌心理影响,26日股市跌风更盛。尽管停市期间,港府安排了20亿港币以维持期货市场的正常交收;香港银行公会和汇丰、渣打银行也宣布自26日起下降利率以刺激股市,然而大奇迹日并没有出现。全日恒指下跌1120.7点,收报2241.69点,跌幅达33.33%。报纸用“山崩地裂”一词来形容当日股灾。 香港联交所史无前例宣布停市4天,成为全世界唯一在股灾中停市的股票市场。身为联交所主席的李福兆当时备受抨击。同年底,联交所改选,李福兆只任副主席。 翌年1月,廉政公署以涉嫌贪污受贿罪名拘捕李福兆等8名联交所高层,李福兆的罪名之一是在1986年国泰航空上市时收受50万股国泰航空的优先配股权,作为批准、支持或不反对该公司上市的报酬,法院最终判决李福兆罪名成立,判刑入狱四年。 该案在当时引发了巨大争议。有人认为李福兆是处理香港87股灾不力的替罪羊。 大灾后必有大治。灾后港府成立了以戴维森为首的证券业检讨委员会。1987年11月至1988 年6月,经过耗时7个月的调查,委员会发布了443页的调查报告书,俗称《戴维森报告书》,对香港证券市场的组织、运作、管理和监察等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建议。根据报告书的建议,成立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集中所有证券的交收和结算事宜。同时在1989年5月成立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也就是现在的香港证监会,以监管证券及期货交易。 1987年的股灾同样带来了惨痛的永久记忆,但同时也促成了香港沿用至今的证券监管的框架体系,为香港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历过考验的香港市场在股灾后浴火重生,在规范化和电子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先后推出中央结算及交收系统、自动对盘及成交系统等,金融产品也不断丰富。 二、H股 在87年股灾之后,香港本地的大中型公司均已上市,本地上市资源匮乏。 1992年中国处于计划经济转型的开始,市场上的非国有企业屈指可数,对于中国内地企业而言,现代企业管治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内地资本市场刚起步,完全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更谈不上证券市场监管和执法。而在文化和地理上都与内地相近的香港,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已经形成,投资者又熟悉和信任香港的市场体制。一边是迫切需要资金与走出去的内地企业,一边是有这种渠道的香港,中间只缺个搭桥人。 1992年时任联交所主席的李业广向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提交报告,建议大陆国企来香港上市,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对国企到香港上市的计划很感兴趣,并且赞同国企上市的步伐宁可慢一点,也要符合国际标准。1993年6月19日,香港联交所、中国证监会、香港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代表,在北京签署证券市场监管合作备忘录,正式打通中国企业来港上市之路。 1993年7月15日,青岛啤酒(00168.HK)成为首家发行H股的中国企业,随后越来越多的大陆企业到香港上市。受益于当时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以及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中国元素在国际上备受青睐,H股自诞生伊始便迎来了发展高峰。 国企到港上市,一方面国企得到了融资、改善了运营并提升了管理质素,另一方面壮大了香港股票市场,众多大型国企工业股也平衡了香港的市场结构。双方达到了取长补短、相互配合的双赢格局。 1994年,恒生银行推出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基点为1000点,以追踪H股公司的股价表现。(2017年,为加强指数代表性,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将选股范畴扩大,除了H股外,符合条件的红筹股及民营企业也可成为成份股。) 2019年11月15日,中国证监会公告将全面推动H股“全流通”改革。该模式推开,H股的市值将大幅增加。H股全流通进一步强化了香港资本市场的吸引力。 如今,H股在港股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截止2019年,在香港上市的H股数量达到284家,市值占比16.84%。 而包含H股及红筹股的中资股更是撑起了港股的半边天。 数据来源:wind H股的历史性推出,使香港成为内地公司最大的离岸上市地,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尝试,实现了港交所发展的第一次跳跃。 三、98年香港金融保卫战 1997年是一个兼具多重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香港回归,港人治港正式展开。同样在这一年,亚洲金融市场危机四伏。 1997年,当时的东南亚国家在外汇储备尚不充分的情况下过早地放开了资本项目管制,但同时仍实行着固定汇率制,加上这些国家的经济基本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这给了索罗斯等国际炒家以可乘之机,并开始押注各国放弃固定汇率制。 在国际炒家的攻击下,泰国、菲律宾、印尼等相继放弃固定汇率制。索罗斯等有了成功经验后,开始将目标转向了亚洲金融中心的香港。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索罗斯的算盘是:利用港币与美元联系汇率的制度,事先沽空恒指期货,然后在外汇远期沽空港币。根据利率平价理论,港币远期汇率的下跌必然导致利息率的上升,而利息率的上升将导致股市下跌,从而从早已沽空的恒指期货上获利。 具体步骤是:预先囤积大量港元,为后期冲击外汇市场充分准备,同时避免以后临时筹集港元时成本过高;借入大量恒指成分股现货,为以后在股票现货市场抛空做准备,同时准备在现货下跌时在低位平仓,获取暴利;预先大量沽空恒指期货合约,待恒指下跌后在低价买回合约平仓,获取暴利。 1997年10月22日,国际炒家开始对香港全线出击, 大举沽空港汇和港股。金管局在市场上抛售美元吸纳港元。同时,金管局推出加息措施,最优惠利率由8.75%提高到9.5%,隔夜拆息率由9%提升至300%。 这些措施稳定住了汇率,但未能阻止股市大幅下跌。10月22日到10月28日,恒生指数下跌了3343.2点,跌幅达27%。港股市值累积损失达7000亿港元。 索罗斯们之后又故技重施两次,均获暴利,他们俨然把香港股市当成了取款机。 1998年8月,卷土重来,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猖狂进攻,这次香港政府决定予以反击,在汇市、股市、期市上全面迎战。 8月5日,炒家们一天之内抛售200多亿港元;第二天,炒家又抛售了200多亿港元。香港金管局照单全收,将港币汇率稳定在1美元兑7.75港币之上,并将买入港币存入香港银行体系,稳定同业拆借率,银行同业拆息率只上升了2%至3%。这次汇市上没有按预先的剧本走,令国际炒家们大失所望。 尽管如此,由于恒指蓝筹的中报不佳,他们还是决定进攻股市和期市。预先准备的港府,8月14日起携外汇基金大举入市和国际炒家在股票现货和期指上展开拉锯战。面对股市的疯狂抛压,港府不惜成本地吸纳蓝筹股,在33只恒指成分股上严防死守,13天内把恒指逐步推至接近8000 点水平,耗资达1000亿港元。响应港府的号召,从8月24日起多家蓝筹、红筹上市公司开始在市场上回购股份。 8月28日是恒指期货结算日,也是港府和对冲基金决一死战的日子,很多本地财团都停止回购静候决战结果,但仍有几家席位却自始不渝地在买买买,他们,就是以中国银行为首的中资机构。下午4点闭市,恒指、期指、成交额分别锁定在7829点、7851点、790亿,创香港单日最高成交记录。港府守住了7800点心理关口,在期指上让前期大肆沽空的国际炒家吃尽苦头。 港府在8月合约平仓获利基础上追击,推动9月合约比8月合约结算价高出650点。加大索罗斯移仓的成本。 索罗斯成功狙击英镑、泰铢等货币,使不少国家患上“恐索症”,唯独港府在对抗中见招拆招,成功击败索罗斯。 四、期交所、联交所合并及改制上市 上市时的香港交易所是由联交所,香港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期交所”),和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三家机构合并而来的。 期交所和联交所都是会员制,内部情况十分复杂。它们得花大量的精力在调节会员间因利益冲突而引起的争议上,至于交易所本身的监管漏洞、制度漏洞常常不能得到及时修正。再者,联交所和期交所都是由民间自发组织发起的,两家交易所及其旗下的结算公司在遇经济危机或金融风暴时因资金有限,抗风险能力差。这些都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 而香港是“自由港”,政府救市有损自由经济的形象,港府干预市场会受到舆论的压力。所以明知道问题的存在,还是难以去解决。 直到98年这场史无前例的香港金融保卫战,令港府威望大增,以前坚守的“大市场,小政府”,在金融风暴面前也发生了动摇。 在面对国际炒家跨市场操作时,两家交易所和结算公司各自为战,毫无配合可言;交易所中的个别会员在危机中违法违规,损害到整个交易所形象,影响市场信心;港府和交易所之间缺乏沟通,由于港府不能直接向结算公司发号施令,等结算公司接到交易所的指令还是晚了一步,让国际炒家裹挟资金逃窜。 交易所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乏善可陈,饱受质疑,这时候推交易所改革阻力就小很多。半年后香港政府要求三家合并,而且态度非常坚决。 香港中央结算公司是联交所的全资子公司,这两家合并没有困难,问题出在联交所与期交所上,内部会员众多,利益盘根错节,仅联交所会员就有570家。这些会员不仅有交易所服务设施的使用权,还有交易所管理层任免和重大事项的表决权,他们若组团就能影响交易所决策。两家交易所都要争夺合并后的所有权分配,内部吵得不可开交 。 而港府对三家合并是给出明确时间表的,一年之内必须合并出一家单一控股公司来。于是在多方协商及港府的同意下,敲定了用上市来推动改革的方案:先把两家交易所会员权益各自折算成股份,两家股份合起来整体注入新的香港交易所,会员在合并中失去的表决等权利待交易所上市后以经济形式补偿。 时任财政司司长**迫切要求三家合并,那是有原因的。在香港和国际金融炒家火拼之际,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 (ASX) 就筹备着上市的事,到1998年10月14日其在自家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全球第一家上市的交易所,上市后还准备把当地期货交易所并过来;新加坡交易所紧随其后,1999年12月,合并前新加坡股票交易所(SES)和前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SIMEX)成立新加坡交易所(SGX),也打算着上市。可以说交易所用上市推动改革早有先例。 新加坡交易所的合并上市动作对香港触动很大,新加坡在金融风暴中受冲击较小,不少企业包括中国内地企业都乐意去纽交所或新交所上市,香港早已不是内企赴境外上市的唯一选择。再不变革,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岌岌可危,于是跟随国际趋势,交易所合并与改制上市。 2000年6月27日,香港交易所以介绍形式在联交所上市。以承载着港人无限憧憬的388股票代码完成了“脱胎换骨”般的改制之旅。从会员制变成了公众上市的公司制,从现货和期货分离走向了期现统一,从交易与结算割裂走向了垂直整合。$香港交易所(00388)$ 2000年6月,香港交易所在联交所上市 香港交易所不是一般的上市公司,是香港证券市场的法定营运者,必须把公众利益放在股东利益之前。无论香港政府是否拥有香港交易所的股权(现时港府持股5.93%),政府均有权在香港交易所董事会中任命12位非执行董事中的6位,并任命董事会主席。 港交所作为唯一经营香港股市的机构,在未得到财政司司长的同意下,任何个人或机构都不得持有港交所超过5%的股份。 小结:1980年前的香港股市大部分时间可以说是在野蛮生长,之后的香港股市各方面在反思与开创中不断完善。在中英联合声明后,面对香港主权的即将易手,部分对香港前途缺乏信心的企业(英资与部分华资企业)撤出香港,而中资企业大举涌入填补了市场空间。 一退一进间,联交所摇身一变为中国企业融资的重要场地,也让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97的亚洲金融风暴,让当局意识到了香港金融市场的脆弱之处,以及思考如何在开放市场、加强监管、维护秩序和保障利益之间取得平衡。","highlighted":1,"essential":2,"paper":2,"link":"https://laohu8.com/post/970261614","repostId":0,"isVote":1,"tweetType":1,"commentLimit":10,"symbols":["00388"],"verified":2,"subType":0,"readableState":1,"langContent":"CN","currentLanguage":"CN","warmUpFlag":false,"orderFlag":false,"shareable":true,"causeOfNotShareable":"","featuresForAnalytics":[],"commentAndTweetFlag":false,"andRepostAutoSelectedFlag":false,"upFlag":false,"length":17816,"xxTargetLangEnum":"ZH_CN"},"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1221,"commentLimit":10,"likeStatus":false,"favoriteStatus":false,"reportStatus":false,"symbols":[],"verified":2,"subType":0,"readableState":1,"langContent":"CN","currentLanguage":"CN","warmUpFlag":false,"orderFlag":false,"shareable":true,"causeOfNotShareable":"","featuresForAnalytics":[],"commentAndTweetFlag":false,"andRepostAutoSelectedFlag":false,"upFlag":false,"length":25,"xxTargetLangEnum":"ZH_CN"},"commentList":[],"isCommentEnd":true,"isTiger":false,"isWeiXinMini":false,"url":"/m/post/970252443"}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