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据存在水分嫌疑!
拼多多、京东、阿里近期都发布了财报,GMV都保持了增长,其中拼多多翻了一倍,京东没有公布(依照其它数据来看应该有两位数增长),阿里很实在,公布出来的数据只增长了%10。那么问题来了,邮政公布的所有快递包裹量一季度只增加了%3,而上述三家几乎包揽了9层的快递量,要么都有水分,有么有一家有很大水分。 而GMV是个很有意思的数据,只计算付款总额,也就是你下单了之后又退款,不好意思,GMV已经算进去了。而拼多多退款量有多少,用过的人都懂。
2.“消费习惯”的误区!
阿里电商始于2003年,真正崛起在2012年前后, 前后历时了将近10年!依照阿里这个前辈走过的路来看,一个“消费习惯”的真正养成不是1-2年速成的。依我个人来看,“消费习惯”分为长期和短期,长期消费习惯是无视用户年龄的增长,无视地域,无视个人阅历,只要你需要就会想到它,只要没有大的革命性发明诞生,这种东西极有可能伴随你一辈子,我称这为“真消费习惯”或是“长期消费习惯”。而短期消费习惯是只有某件事和某项需求才会想到它,或是过了这个年龄段就没有了这些需求,比如“褥羊毛”想到拼多多,比如“约炮”想到的陌陌,我称这为“短期消费习惯”或是“假消费习惯”,因为这个东西极其脆弱。现在的阿里,确实做到了只要购物就会想到它,甚至变成了价格的标杆。实体工商注册我不懂,淘宝搜搜,想做个服务器没技术,淘宝搜搜,想学点知识增加技能,淘宝搜搜。这才是真正的消费习惯养成!而拼多多,除了褥羊毛之外还剩什么?被人褥羊毛对于公司来讲又是一个很糟糕的行为习惯,从这点来看,拼多多的“消费习惯”做得越大,公司就越亏钱,后期需要扭转的力度就越大。
3.年代的不同
以前的阿里当然也烧钱换用户,但是那时候的大环境好啊,那时候正是互联网刚开始普及,整个互联网行业缺这少那,你蹲个坑就可以发展,获客成本极低。那时候的阿里真正的竞争对手就是一大堆实体商家,我想怎么打你就怎么打你,我完全占据主动地位。烧钱也只是加速用户迁移的时间,不烧钱 用户也迟早会过来。与现在的拼多多烧钱不同,给补贴 用户才来,不给补贴 用户就再回到阿里。当时阿里的发展面对的是空气,现在拼多多的发展面对的是阿里和京东。拼多多的补贴计划本来是为了获客,却培养出来了用户“褥羊毛”的习惯,这就是年代不同,产生的效果不同。这个世界最大的不公平,就是出身不同,美国伟大的企业多数诞生于1850年前后,中国伟大的企业多数诞生在2000年前后,不论个人还是企业,诞生在好的年代远比后期的努力更重要。
4.“百亿补贴”计划能维持多久?
看了下拼多多资产负债表,流动资产700亿,负债500亿,净资产只有200多亿,在不考虑公司套现股票去发展的情况下,单纯从公司基本财务而言,200亿哪怕全用来进行营销,像“百亿补贴计划”这种力度,只能再进行两轮。如果第一轮百亿补贴是用来获客,那么接下来的两轮就要把公司带到正轨上,最起码要对得起这6000亿的市值。但是从目前的进度来看,第一轮百亿补贴虽然获客不少,但几乎多数用户都是来“褥羊毛”的。接下来的两轮,对于公司来讲,既要找到自己的立脚点,还要把“褥羊毛”转变为“割韭菜”来找到公司盈利的方向,还要抵御阿里京东的反攻。论财力,阿里京东都比拼多多强了十倍以上,完全可以打消耗战。论产业,两者都具备自己的生态圈,阿里有蚂蚁金服菜鸟物流加持,京东已经具备完善的商品库和自建物流。拼多多成功的几率有几层?怕是一层不到
5.盈利点在哪?盈利点在哪?盈利点在哪?
重要的问题问三遍!看了很多 唱多的帖子,只要问到拼多多盈利点在哪,要么避而不谈 要么转移话题,盈利点到底在哪里,直到现在没人正面回答我!!!装财神爷给老百姓散钱,我真看不到出路在哪
精彩评论
PS:第一段你说的数据水分,我也觉得有。但你列出来的并不能支持你的观点,反而证明了PDD是包裹的最大增量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