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14亿人大事!80万亿资金流向大逆转,颠覆过去楼市逻辑!

天天说钱
2020-01-06

终于,开始动居民储蓄了,这是事关14亿人的大事!

1月4日晚间,中国银保监会官网发布文件,明确提出:

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各类健康和养老保险业务,多渠道促进居民储蓄有效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

这意味着,近80万亿储蓄资金流向大逆转,未来赚钱逻辑大变化!

01

不爱存钱了?错 去房地产了!

过去,我们有两大难题:

1 如此庞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咋处理?放在那里,买美国国债,收益率那么低,怪可惜的。

2 如此庞大规模的居民储蓄咋处理?放在那里,没转化为国内需求,怪可惜的。

现在,外汇储备两年内减少了近1万亿,现在稳定在3万亿左右,已经不是问题了。

最令人头疼,中国高储蓄率问题,现在都没解决。

中国的国民储蓄率增长非常快,从2000年的35.6%飙升至2008年的51.8%,搞得学界非常困惑,研究课题很多都是《中国高储蓄率的成因、影响和对策》。

储蓄还是消费,居民自己钱自己说了算,宏观政策效果有限。

因此,高储蓄率是个棘手的问题,所以才需要研究它的成因,最后给出对策。目的是,解决这个高储蓄率问题。

以前,我们是怎么处理高储蓄率问题的呢?

最理想的途径就是,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2009年,周小川行长就明确表示:“中国降低储蓄率的意图是明确的,2005年以来中国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作为基本国策。”

的确,中国的消费上来了,汽车行业大发展,每年复合增速高达17%,汽车保有量接近2亿台。

注意一点,我们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有崇尚节俭,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的传统,在社会保障不健全的情况下,消费规模扩大,只是因为居民收入提升了。

收入没有增长,不会扩大消费,除非遇到类似08年金融危机,才会被迫消耗储蓄维持必要消费。

也就是说,单靠消费,是没法降低我国储蓄率的!

哪个方法能有效降低储蓄率呢?以前只有一个途径:房地产!

房地产大爆发,居民储蓄大转移,化身为房企投资和居民房贷,进入地产领域,居民储蓄率也就迅速降下来了。

房子搬不走,藏不了,寿命又长达20、30年,对银行来说,房地产是非常优质的抵押品,几乎稳赚不赔。

银行非常有意愿做个人抵押贷款,经过几轮房地产调控的教育,居民加杠杆意愿也非常高!网上有个嘲讽只储蓄不借贷的段子:

你把钱存在银行,然后被人借着用来买房,最后你租着别人用你钱买来的房子,还得交着房租。之后,别人用着你的房租还着房贷,说不定还用着你的钱靠买房娶了他心目中的女神,最后啊,还邀请你去参加婚礼。

银行和居民,一拍即合,储蓄率迅速下降,居民杠杆率迅速飙升,尤其是最近几年。

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住户部门贷款新增远快于存款新增,杠杆率快速提升。

其中,2017年末住户部门净存款余额不仅比2015年2月份的历史峰值低了5万多亿元,而且比2012年末的余额都低了,2018年这一指标的下降有所减缓,但并未扭转。

(注:红色线是开发商杠杆率 灰色线是社会平均杠杆率)

另一个消耗居民储蓄的大漏斗就是,房企!

房地产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拿地、开发、建安等等,哪个环节都需要大量资金。

常规方法,没有几个企业有实力做开发商,所以搞预售,把居民的储蓄骗到手,去银行贷款,把居民存银行的储蓄再拿到手,然后把这些居民储蓄,都换成了钢筋水泥!

以前,开发商的核心竞争力和公司壁垒,不是研发、不是销售,甚至不是企业管理,而是谁跟银行关系好,谁能拿到低息的银行贷款。

所以,过去20年,哪个开发商胆子大,借钱多,发展也就越快,无一例外。

房贷消耗一波居民储蓄,开发商又消耗一波居民储蓄,导致居民储蓄率迅速下降。

2008年以后,我国储蓄率开始一路下降,国民储蓄率在2011年跌至50%以下,2017年相比于2008年累计下降了5.8个百分点,居民储蓄率相比于2008年也累计下降了1.1个百分点。

储蓄率持续下降,很多人都吃惊了,难道中国人不爱存钱了?

不是不爱存钱了,是都用在了房地产上了。

02

资金流向大逆转

这里将诞生无数超级大富豪!

中国储蓄率确实大逆转,出现下降趋势,但是这不意味着,中国储蓄率整体偏低。

相反,即便储蓄率下降了近10年,中国的居民储蓄率还是偏高!

根据OECD统计,2016年居民储蓄率最高的三个国家分别为瑞士、瑞典和墨西哥,其数值分别为18.79%、16.02%、15.45%,英国居民储蓄率最低,仅为1.62%。而2016年我国居民储蓄率高达36.1%,是瑞士居民储蓄率的约2倍、英国居民储蓄率的约22倍。

高储蓄率的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

未来的大趋势是,中国还是要降低储蓄率,至少还得再降一半!

对比一下数字:过去10年,房地产行业如此大爆发,而我们国民总储蓄率才降低了5.8个百分点,居民储蓄率才降低了1个百分点。

如果储蓄率降低一半,比如下降15个百分点,那么这个规模将远超想象,如此天量资金,将对社会财富产生翻天覆地的影响!

所到之处,遍地都是真金白银。

关键是,降低的储蓄率,要跑到哪里呢?毫无疑问,资本市场!

最有前景的行业,银保监会也已经点了出来:扩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投放。

这些领域,将诞生无数超级大企业,诞生无数超级富豪,所有房地产行业的奇迹,这里将重演一遍!

房地产呢,还有希望吗?

也会分一杯羹,但是总体逻辑全变了!

银保监会文件里面还有一句话:

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银行保险机构要落实“房住不炒”的定位,严格执行房地产金融监管要求,防止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抑制居民杠杆率过快增长,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注意,这句话有两个关键点:

第一个关键点是,“抑制居民杠杆率过快增长”。

注意,不是不让居民杠杆率增长,更不是降低居民杠杆率,而是不让过快上涨!

美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从20%上升到50%以上用了接近40年时间,而中国只用了不到10年,时间远少于美国,最近几年飙升的速度更是惊人。

据WIND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居民杠杆率水平为53.2%, 远低于美国居民的76.1%。

杠杆风险一般有两个导火索,一个是增长太快,一个是绝对值太高。

中国家庭部门杠杆的主要问题是,增长太快,所以今后只会控制杠杆增长速度而已。

第二个关键点:“严格执行房地产金融监管要求,防止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也就是说,对不起,楼市调控收紧的大趋势,还是不变,不会放松,哪个金融机构敢违规,一律严惩不贷!

看看2019年的监管力度就知道了:

根据银保监会官网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12月26日,银保监会系统对银行机构、保险机构等合计开出4108份罚单(按照公布日期计算),其中,银保监会机关开出罚单16份,银保监局本级开出罚单1560份,银保监分局本级开出罚单2532份。

紧箍咒还没拿下来,房地产阵痛还在继续。

03

中国楼市 哪里还有机遇?

在2020年的新年献词里,叶檀老师说过:

“这个世界不是大灰狼和小白兔的世界,而是灰度法则指导运行下的世界。应对之法是,学会灰度法则下的坚持。”

檀香们也应该用这个思想来看未来的房地产市场:房地产“黄金时代已过,白银时代还在,白银时代也有周期”。而且房地产不是只有涨跌,还有上涨和下跌的幅度,要得分的非常清楚。

调控的总基调没变,近80万亿天量储蓄资金又迫切需要出路,房地产投资逻辑肯定发生变化!

未来,房地产的机会在哪里呢?以长江为界,以都市圈、城市群为块儿!

社科院倪鹏飞通过对比城市竞争力排名,发现一个有意思现象:

北纬31度以北的大部分地级以上城市排名在下降,平均下降6.5位;而北纬31度以南的地级以上城市排名在上升,平均上升5.2位。

北纬31°在哪里?就是长江流域嘛!

长江以南城市,经济活力普遍好于长江以北,这跟开放程度、基础设施、企业家精神等等密切相关。

所以,未来的房地产市场,总体上看也是,长江以南好于长江以北。

另外的机遇就在,都市圈和城市群。

叶檀老师经常说,以后分析城市,不能再按照一、二、三、四、五线来划分了,再这样划分,就显得太外行了,正确的方式是:按照都市圈、城市群来划分。

背后的道理是什么?这不仅符合城市发展规律,更符合国家政策方向。

从提出《培育现代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到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再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等等,我们的政策趋势就是,重点发展大都市区和城市群。

1月3日,在财经委员会召开第六次会议上,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成都和重庆,又收到一份政策大礼包!

不用怀疑,以后的都市圈、城市群,会不断有利好政策,一个都不会落下,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具体到城市,就更简单了:12月15日,《求是》杂志发文点名了10个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武汉、郑州、成都、西安。

这些城市的未来,一点儿也不用怀疑!

危险的是,长江以北,既不在都市圈、城市群,又没有产业和人口流入的城市。

目前,整个大趋势就是,去房地产化,摆脱房地产依赖,但是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结构性机会。

最后问个市场哲学问题:你相信一套赚钱方法,能在市场上用一辈子吗?

当然不信!

市场风云突变,股票市场,投资策略,一个月都得调整一次,量化交易差不多一周调整一次,没有永远赚钱一套策略。

但是,我们要知道,过去20年,房地产市场的赚钱逻辑差不多一直没有变。

这非常不正常,大环境确实变化了,房地产的逻辑也要改变,再跟过去一样,肯定会吃大亏。

人都是经验的囚徒,跳出固有思维的囚牢,才能抓住未来的机遇!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