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美行业洗牌,“新氧”能挺得住吗?

华尔街李先生
2021-09-29

北京时间9月10日,新氧(NASDAQ:SY)公布其截至2021年6月30日的第二季度财务业绩。财报显示,二季度实现总收入4.5亿元人民币,同期增长 37.7%,超出市场预期,财报中提到,二季度增长主要是由于每个付费医疗服务提供商的平均收入增加;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净利润达7370万元,同比增长145.2%。

作为“医美社区+电商模式”平台,新氧被称为医美界“小红书+大众点评”的结合体,凭借联结商家端与消费者端的巨大流量入口,以及医美互联网化的光鲜外衣,获经纬中国、鼎晖投资、挚信资本等投资,成立6年后纳斯达克上市,上市后股价一路飙升,最高曾达到22.8美元/股。

今年随着中国医美行业监管趋严,其估值泡沫也随之而来,曾被称为“互联网医美第一股”的新氧, 上市发行价16.5美元,但现已跌了70%,年内跌幅达52%。截止9月10日收盘,新氧市值仅有5.5亿美元。营收增速放缓、营销费用高企、在盈利边缘徘徊.

资讯服务收入成主要营收支柱

有人说美团的业务模式是提供一个坐的地方,公司从(骑手端)、(商家端)、(消费者端)三方面抽取利润。

作为医美界的“小红书+大众点评”,新氧的营收模式也可以简单概括为从医美服务提供商抽取广告费、以及从医美交易中抽取佣金,即信息服务费和预约服务费。具体来看,预约服务费是消费者通过新氧预订医美项目和产品支付的,信息服务费指入驻新氧的医美机构和产品的广告费,从近几个季度的趋势来看,信息服务费即商家付的广告费占比越来越高。

2016年之前,新氧的主要收入来源为预约服务费,2016年预约服务费占新氧营收的59.53%,信息服务费仅占40.47%,此后信息服务费版块的营收占比持续升高。2021年Q2信息服务费占比已达79.83%,这一趋势显示出信息服务费已成新氧主要营收支柱。

利润方面,排除季节性因素以及汇兑和投资方面的影响,本季度利润回升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销售和营销费用的降低,二季度销售与营销费用为2.07亿元,相较于一季度的2.42亿元环比下降15%。

不难看出,新氧高企的销售与营销费用一直是其营收“软肋”。财报数据显示,销售与营销费用就占收入的46%, 整体净利润率承压。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花钱做广告并没有起到很好的转化效果,还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该公司的利润空间。

在销售与营销费用的影响之外,新氧在医美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是导致其时常在亏损与盈利边缘的原因。

在医美行业产业链中,上游生产商往往占据利润高地,几乎是“上游躺着赚钱,中游坐着赚钱,下游不赚钱”。数据显示,上游药品耗材的产品毛利率平均在50%-90%的范围内,净利润率在20-50%之间,如主做透明质酸原料的华熙生物,2021年上半年毛利率达77.91%;中游代理经销商平均毛利率在20%-35%之间,净利率水平在5-15%之间;下游美容机构毛利率在40%-70%之间,净利率仅有10%左右。业务性质使然,新氧主要做产业链下游对象的撮合交易,因此无法像上游药品耗材商一样获取较高的利润率。

而在5月初,新氧还遭到做空机构Blue Orca Capital做空。该机构通过其开发的程序数据显示,新氧平台的预订数据被夸大4-5倍。Blue Orca Capital更暗讽新氧“财务数据跟嘴唇不一样,并不可以造假”("Lipscan be fake. Financials shouldn't be")。

在营收主要由信息服务费构成的大趋势下,B端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在业内人士看来,商家端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种是以轻医美为主、重医美为辅助的美容机构,另一种是定位富裕阶层的高端医美机构,业内人士称,医美服务的定价其实包括了设备药品的物价和医生的人工价,顶级的医美机构因拥有较为核心的医生资源从而在定价时拥有较大的自主权。这类医美机构通常客单价高,利润空间大,也是新氧正竭力争取的商家。

介于两者之间则是以重医美和轻医美并重的机构,这些机构并不采用最贵的设备和药品,定位于非高端的医美用户。每一家机构会因为医师资源、进货渠道而有差异化优势,从而形成自己的客户群,这类商家是目前是新氧主要要的客户来源。

对于新氧来说,如何实现中高端商家入驻并将导入商家端的流量转化,也是打赢这场突围战的关键之一。后疫情时代,医美市场正处于缓慢恢复阶段,医美机构也面临新一轮的洗牌。放眼整个医美赛道,前有美尔贝、美黛拉、美呗等与新氧业务高度重合的APP,后有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手握流量的互联网巨头,医美这条“黄金赛道”在资本的助力之下如火如荼,“颜值经济”展开的资本故事还能讲多久?

“轻医美”救得了新氧吗

财报显示,2021年第二季度,新氧移动端平均月活跃用户为1000万,相较于2020年平均月活跃用户890万,增长12.36%;付费用户数从去年四季度的19.48万到今年一季度的17.3万人,二季度回升至24.5万人,同比增长43.6%。

为增加社区用户活跃度,新氧持续加大在营销方面的投入。但随着市场逐渐成熟,潜在消费者在减少,获客成本也在不断上升。且单靠广告吸引到的客户大多为价格敏感型用户,客户忠诚度低,对业绩提振效果有限,烧钱换流量的打法无疑是本末倒置。

如何做好增量客户的导入和有效转化,显然成为摆在新氧面前的一道难题。

就平台自身特点而言,不同于淘宝、美团、滴滴等高频消费平台,目前医美业务相对低频的特点决定了其对增量的依赖性强,行业本身又充满变数,能否找到与平台属性相对应的盈利模式仍是未知数。

新氧的打法是“轻医美”,通过单次的轻医美服务,从单项单次轻医美,逐渐演变为单项多次,最终进化为轻医美领域的多项多次,从而延展到高客单价高利润的的重医美领域,最终成为轻重并行的医美界“美团”。同时,通过内容矩阵将内容流量引流到医美机构,并通过内容、补贴、平台生态等方式将平台流量演变为医美机构流量。

非手术类医美无疑将成为下半场争夺战的焦点。业内人士称,“轻医美的复购率是医美领域最高的,而且在市场接受度上轻医美接受度远远高于重医美。”

“在轻医美中,注射类和光电类是最大的消费项,也是轻医美的金矿。”一位医美领域市场分析师表示,和重医美相比,轻医美最大的差异在于“复购率”。无论是水光针还是光电类项目,消费者都需要持续使用,单独体验一次效果不大。

根据新氧发布的《2021中国医美抗衰消费趋势报告》及新氧数据颜究院的调查显示,2020年轻医美(非手术类)在整个医美市场占比42%。其中光电类、注射类作为轻医美中最受欢迎的项目,占比分别为17.98%、17.85%。以今年6月为例,注射美容、光电类为主的皮肤美容消费同比增长分别高达41%、39%。

中国医美重新洗牌,机会和风险同在

据艾瑞咨询统计,2013-2019年,中国医美的市场规模从378亿元涨至1769亿元,艾瑞咨询预测到2023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将增加到3115亿元,是2019年市场规模的1.76倍,医美市场正在加速扩容。


但医美因其同时具有医疗和美容的双重属性,使其时常处于外界质疑的漩涡之中。医美巨头美呗创始人兼CEO龚连胜曾直言。“目前,医美行业仍处于野蛮生长阶段,各类医疗事故、非专业医师、非正规机构、廉价非法针剂的现象较为普遍”。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副会长陈敏亮表示,从2016年初到今年6月底,其所在医院接收的严重医美并发症案例就有352宗。中国消费协会的数据局显示,2020年,医美相关投诉达到7233起,较5年前的483件整整增加了14倍。

2021年6月10日,八部委决定于2021年6月-12月,联合开展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8月11日,上交所、深交所对医美行业出手,将“医美消费金融”相关资产被彻底打入谷底,严令新挂牌的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ABS)产品中新增“医美消费金融”相关资产。

新氧一开始在医美竞技场上依靠“社区+电商”出圈的平台,如今本质却更趋近于内容社区的广告商。在互联网流量红利消失殆尽,新氧如何找到成功的盈利模式将决定它的发展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