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最强风口“碳中和”,藏着哪些机遇与挑战?

研值有道
2021-08-30

“2030年碳达峰前针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060年碳中和针对减少全经济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

“负碳技术将成为各国在低碳科技的竞争点”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更加长期、更深层次的危机”

“中国发动全球绿色革命,要带动各国的减排目标提前实现”

以上是李政博士8月25日就“读懂碳中和——中国未来30年低碳发展路线图”分享的最新精彩观点。

李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常务副会长、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系统分析及能源战略,能源动力系统建模与仿真,火力发电厂热力性能监测与优化,热工测量等。

研值组整理了李政讲话全文,详细解读低碳转型背后的投资机会。

                                                                           中国掀起的全球绿色革命

近年来气候灾难频发,极端天气来袭,我们承受着气候变化带来的伤害,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越发紧张,环境变化成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今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与之有关的工作也被列为今年的重点任务。

欧盟在碳排放问题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早在2018年11月,欧盟委员会就发布了长期愿景,提出到2050年实现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气候中和的目标。这无形当中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实践碳达峰、碳中和起到了推动作用。

我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说实话,中国想要实现这个目标挺难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面临的挑战远高于其他国家:

首先,别的大国都是自然达峰之后承诺的碳中和。例如,美国在2007年达到碳排放高峰,到2019年整体排放已经比2007年下降15.6%。欧盟2006年达到碳排放高峰,到2019年整体排放比2006年下降22.4%。中国还处在一个高碳能源发展的阶段,2019年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分别比2006年提高了69.7%和47.2%,目前仍未达到峰值,我们想要实现碳中和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会更大。

其次,现在美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6万多美元,日本的人均GDP将近5万美元,而中国的人均GDP才1万多美元。不同发展阶段的减排力度和成本都是不一样的。中国要实现人均GDP的增长,还要在很短时间内实现从高峰到碳中和,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没有国家经历过的。

最后,中国现在的经济增长速度是6%左右,比欧美国家平均2%、3%的增速高一倍多,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中国的排放比欧美国家更大,减排也更加艰难。

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即使有众多挑战和困难,如果几个大国都不参加,那么要在本世纪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内而努力(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这事肯定是做不成的。

中国通过宣布这个目标,实际上是发动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全球绿色革命,要带动各国的减排目标提前实现。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相当于说,中国发挥了一个全球领导作用。随后,韩国、日本都相继宣布了减少碳排放的目标。

碳中和埋藏着人类下一场技术革命,引领未来50年中国几乎所有重点产业的发展方向。它不仅仅是一个环保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还会是一个经济问题。碳达峰和碳中和不仅是国家目标,它还涉及政策、产业、投资和企业转型的调整布局。这个目标的实现过程将会长期伴随我们的工作、生产、生活。

我们要认识到:碳中和首先是政治决策,这事必须干,然后再说怎么干。

不得不说,按照当前的政策以及强化政策的情景,我们确实不足以实现巴黎协定所承诺的目标。要想实现目标量,我们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

比如在能源层面,我们需要设定未来的发展目标,用低碳的发展路径倒逼能源生产的低碳化、能源消费的电气化、能源系统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其次在经济层面,我们通过测算低碳转型的巨大成本,同时揭示行动时机与搁浅成本的关系。提出早行动可以避免资产搁浅的浪费,会更加的主动和从容。在环境层面,揭示低碳转型与环境治理具有协同效应,源头治理和末端环境治理的相互协同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关键。

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中国要通过承担大国的责任,去倒逼国内的能源转型、发展方式转变。

                                                                          为什么提出碳达峰、碳中和?

尽管我们现在还在跟新冠疫情做斗争,但从时间尺度上来讲,新冠疫情只是短时期的危机,气候变化才是人类面临的更加长期、更深层次的危机。只有主动采取行动,把温室气体排放量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人类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在三十年的尺度上,衡量天气的参数平均值显著偏离就是气候变化。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的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提高了1.2℃,已经接近了巴黎协定的警戒线。报告指出如果按照现在的趋势发展,全球温升预计会在二十年之内达到或者超过1.5℃。

不要低估气温上升的严重程度,这会显著改变我们生活的环境。比如气候变化正在加剧水循环,将会影响降雨的特征,沿海地区的海平面将持续上升,对地势比较低的国家可能是灭顶之灾。

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气温上升呢?答案就是温室效应。温室气体能够允许太阳能量穿透大气进入地表,同时阻止地表的对外辐射,使得热量留在地球上。温室效应就是一种物理机制,本身存在的客观现象,无所谓好坏。如果没有温室气体,地表平均温度应该是-18℃,这个环境并不适合人类生存,也就不存在今天这个生机盎然、丰富多彩的世界。如今将温室气体归结为罪魁祸首,只是因为它超过了适宜的平衡水平。

实际上,地球存在最大的温室气体并不是二氧化碳,而是水蒸气。它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大约占整体温室效应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其次才是二氧化碳。水蒸气是自然存在的,实际上保证了我们基本的生存环境,所以它是好事。而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是人为添加的,排放量多了将导致全球变暖的效果。

为了减少人为产生的温室气体,我们设立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

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逐年排放的增加数量达到最大值,虽然峰值过后,增量在下降,但是总量还在增加。真正导致温室效应的是二氧化碳的总量,因此碳达峰是一个必要的步骤,但还不足以解决问题。

碳中和是指,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海洋系统、陆地系统帮我们吸收的二氧化碳达到平衡。

想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建议碳排放的强度至少要减少65%以上,非化石能源的占比至少要提高到25%以上。为了加快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我们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就是所谓的工程碳汇,包括零碳技术、负碳技术和近零排放技术等等。将来如果碳中和之后,我们还不能达到控制目标,负碳技术就是应用的关键,因此它将成为各国在低碳科技的竞争点。

前不久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谢振华同志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演讲表示,2030年碳达峰前主要涉及的是二氧化碳的排放,2060年的碳中和针对的是全经济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

                                                                                            总结

气候问题是人类目前面临的最大敌人,其破坏性是全球性的、毁灭性的。目前气候问题正在掀起一场碳中和的革命,其规模和重要性不亚于我们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IT革命。

如何未雨绸缪,走在低碳时代的前沿,是每个国家、每个企业必须仔细思考的问题。

总而言之,碳中和不是一刮就跑的风口,而是涉及一系列能源结构调整,一系列技术进步,一系列发展方式转变。一批企业可能因此被冲垮,另一批企业将在转型中崛起。

碳中和的机会才刚刚开始。


如何看待百度推出萝卜快跑打车?
百度世界大会上发布了百度无人车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目前这一平台已经在国内北京、广州、长沙、沧州四个城市上线服务,百度预计3年之内,会有30个城市接入“萝卜快跑”服务,对此你怎么看?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