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反垄断风暴大棒下,互联网巨头腾讯、阿里、美团市值跌幅均超过40%。本周间,台积电以5900亿美元市值悄然超越腾讯,登顶中国企业榜首,阿里巴巴居第三。
仅仅在三年前,台积电的市值才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不到同期腾讯阿里一半。数据涨跌背后,透露出一个新的大趋势来临。
经济学家任泽平认为,这一新的大势就是降低房地产、金融、教育、互联网等的利润和垄断,大力发展制造业、硬科技、实体经济等。
笔者梳理发现,在世界前几大经济强国中,各国市值最大的企业已经没有一家是互联网企业,全部都是硬科技、或是实体制造业。
经济工作会议早已指明一切 决策源于人民利益
去年7月27日,恒生科技指数发布,该指数筛选了市值最大的30家香港上市科技企业,目前包括阿里巴巴、腾讯控股、美团、小米、快手等热门中国新经济公司,被称为“港版纳斯达克指数”。
恒生科技指数成立一周年后又回到了起点,从暴涨经历暴跌,有如过山车。
有“硬科技”属性的科创板,主要面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设备等拥有“卡脖子”技术攻关领域的企业。尽管股市持续下跌,以中芯国际为代表的科创50指数却逆势创近一年新高。
同样有科技名号,科创50与恒生科技指数走出了相反的方向,恰恰代表互联网企业与“硬科技”在过去一年冷暖境遇。
与互联网平台企业同病相怜的还有在线教育。“教育去资本化”引发教育类股票暴跌,多家企业市值跌的不到年初十分之一。上周末义务教育“双减”文件落地,规定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
山哥认为,这些现象并非突然,去年底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早已经说的很清楚,会议明确2021年经济工作方向。永远不要忽视我们政府的执行力,他们说到必然做到。
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只要心里始终装着人民,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就一定能作出正确抉择,确定最优路径。”大白话就是,政府决策越来越反映民意声音,互联网垄断、教育负担、高房价自然是首当其冲。
会议列出2021年的几大工作重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坚持扩大内需(推进共同富裕)、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
在扩大内需这一项,最根本是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推进共同富裕。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在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涉及民生的公共服务上提高支出效率。
互联网不再是经济强国的掌上明珠 制造业为王
以GDP规模来衡量,全球前五大国分别是美国、中国、日本、德国、印度。这些国家发展阶段、经济结构不尽相同,然而他们市值最高企业却没有一家是互联网企业。
以美国为例,市值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苹果(2.45万亿美元)、微软(2.16万亿美元)、亚马逊(1.83万亿美元)。互联网发源地的美国,其掌上明珠竟然是立足于科技制造业的苹果。苹果自2011年击败埃克森美孚后,大部分时间都是全球市值最大企业。
在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中国。过去五年,腾讯、阿里两大互联网企业交替登顶中国市值最高公司。2016年,工商银行失去占据多年的市值头把交椅,取而代之的是腾讯。
时间来到2021年7月,中国台湾的台积电市值已超越腾讯,登顶冠军宝座,该企业拥有全球最先进的芯片制造工艺。白宫一项报告显示,在最先进10纳米以下芯片制造领域,台积电掌握超90%份额。
日本市值排名最高的企业是丰田,该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有媒体认为不显山不露水的丰田很可能成长为下一个科技巨头。
老牌工业强国德国,其国内市值排名前三的企业分别是:SAP、大众、西门子。大众和西门子是典型制造业企业,SAP则是一家软件企业。
作为GDP排名第五的印度,最大两家企业是信实工业和塔塔集团。其中信实是一家能源企业,塔塔的核心是钢铁和汽车。
国家的强盛建立在强大制造业基础之上,世界主要经济强国无一不是如此。即使稍小点的韩国、荷兰也不容小觑,他们的明星企业是拥有核心技术的三星、ASML、恩智浦、飞利浦……
工信部原部长苗圩今年的讲话发人深省。他说,我国制造业成就很大,但大而不强,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卡脖子”“掉链子”风险明显增多,制造业占GDP比重下降得过早、过快,需要进一步强调制造业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