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Alex
王健是一位银行职员,负责企业金融业务,也就是给中小企业放贷。他工作很忙,每天还是会抽出3个小时来研究投资。投资几乎是他观察生活的一种方式。
给老爸买来代步的小牛电动车,自己炒美港股用的互联网券商老虎证券,工作调研企业的现金流和经营现状时,还发现小米生态足够活跃,选择买入华米科技。
这些公司近在身边,除了可以观察得更细致。在能力圈范围之内,他还可以选择相信自己的商业直觉。
他喜欢参加券商组织的走进上市公司活动,称之为“草根调研”。小牛电动、老虎证券,这些重仓的公司,他都曾在类似的活动上找到和企业总裁亲自交流的机会。
一手信息可以辅助他做投资决策。另外,仍在迅速扩张市场的公司,可能需要融资,也会给他带来业务机会。
王健投资逻辑清晰,但经过七、八年投资经历沉淀,才逐渐成为一个更沉稳的个人投资者。用他自己的话说,“投资风格归于平静。”他交易并不频繁,也很少盯盘。
从A股转战美港股以来,过去四年,王健实现了四年年化收益率240%。在他看来,成功的投资并不在于智商,主要靠经验和理念。
Q: 什么契机让同时您开始关注美港股市场?
主要是2015年牛市以后,我在A股的收益率逐渐降低,出现大幅回撤,非牛市期间技术分析的有效性同步降低。
我是2012-13年左右开户炒A股的。当时比较沉迷于技术分析,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幸运地遇到15年牛市,真正地赚到了第一笔钱。
市场情绪退去以后,很多技术分析工具和策略失灵,导致我思考其他的投资策略,比如价值投资。同时,我也注意到了相对更成熟的港美股市场。
客观来说,我在A股里面选择优质标的比较困难,而且长期持仓A股公司股票的,经常会“睡不好觉”。这种情况下,我发现了很多优质标的在美国和香港上市。
这些投资心态和理念的变化下,我2016年在老虎证券开了户,初涉外盘市场。
Q:您在股票社区关注的多是中概股,提的比较多的有小牛电动、老虎证券、华米科技等。这些股票有哪些共同点?
这三支股票是我近两三年比较关注的,勉强说都有消费属性。它们只是我关注标的的一部分而已。但我的能力圈也的确可能更偏向消费类。
举例来说,港股的安踏体育:23港元/股的成本不到60出了;美股加拿大鹅:19美元/股的成本42左右出了;小牛电动:9美元/股的成本26出了。这三只股票更能代表我的能力圈一些。
我持仓的中概股很多,因为毕竟都是在身边的公司,离得更近当然会看的更清楚。
Q:2020年6月没拿住小牛电动,您在社区做过一次篇幅比较长的复盘。这次交易对您产生了哪些影响?
这是我这些年一次比较大的失误。
2020年初我已经持有小牛电动接近1年的时间了,成本价在8-9美元/股,我对这家公司的基本面、财务、品牌、行业多个方面做了深入调研。
同时,我还有幸通过老虎证券的活动参加过小牛CEO的见面会,甚至会上和CEO李彦交流了一些我很关心的问题。说实话功课已经做得非常详尽了。
但2020年疫情爆发期间,我13美元左右/股丢了大部分小牛电动的筹码。理由比较可笑。既不是疫情影响,也不是财务数据下滑,是我误以为中美的政治摩擦会对中概股产生不可知的影响。
因此,我错过了很可观的收益,小牛电动后来最高飚上了50美元/股。虽然我在26美元/股左右选择了全部清仓,仍然错过了主升的很多收益。
这件事真的对我影响很大。哪个投资决策是在投资框架内完成的,哪个不是,我心里非常清楚。
Q:您曾经介绍买入股指期权来对冲市场的不确定性。在实际操作中,这类交易策略有哪些需要留意的地方?适合新手么?
这招其实是我从论坛的大V那里看来的一个策略,但实际操作很失败。
我使用1.5倍做多波动率指数短期期货ETF(UVXY)对冲市场风险,但是UVXY这个东西对于市场风险的敏感性实在太难把握了。而且,期权市场又始终受到时间成本的消磨。
只能说,我还没有掌握到精髓吧。我认为,这类操作不大不适合新手。
Q:您曾谈到,一个有质量的讨论和选股逻辑框架,能形成高质量的投资决策。您自己的讨论组现在有多少人了?它是如何影响到您的交易决策的?
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也让我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目前,讨论组规模在50人左右。
这些朋友生活在天南海北,美国的、欧洲的、东南亚的,工作于不同行业的,其中很多都是在论坛上认识的达人和大V。我所说的大V并不是指粉丝量,而是说真正从投资理念和覆盖知识密度上让我有所启发的发声者。
我经常能做到借脑——我看不懂的东西别让来看,别人看不懂的东西我来看,共同跟进关注的股票。
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并非全职投资或者说并非专业投资者的个人投资者,尤其需要一个高质量的讨论组。
至于如何影响到我的交易决策。举个例子,我通过朋友认识到了一直代码为ATER的股票(原代码是MWK),公司做电商自动化的。然后,我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理解了下这支股票,在一些要点建仓,成本7美元左右。它最高冲到了接近50美元。
要不是通过广泛而高质量的讨论和分享,我几乎不可能接触到这种偏门的小盘股。
Q:除了这个群,您还有哪些信息获取的渠道?
我会通过各种财经资讯平台来获取,每天都会花些时间看。包括,看研报的慧博,看资讯的36kr和虎嗅,还有查询公司信息的企查查等等。
在里面,我强烈推荐一个偏门的资讯获取方式,就是抖音。能在抖音生存的财经、商业自媒体,内容的实用性、趣味性一定是过硬的,因为短视频平台的观众对视频的耐心极短,导致内容知识密度极高,因而获取效率会高。
每天花30分钟稍微刷一刷抖音,我只能说最新的事件和资讯基本都能覆盖了,坚持下来获益良多。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自身判断力,不要被不负责任的观点忽悠了。
我每天会花超过3个小时来做投资相关。这是总计的,包括白天上班抽空看看资讯,偶尔和朋友聊聊天,晚上有一些整块的时间覆盖研究报告和财报等等。周末,我会花大块的时间用来读书。
Q:现在,您的选股逻辑是什么?有过哪些变化?
回过头看2012年进入股市时,新手赚钱尤其是赚大钱的时候才是最危险的,因为根本没有成熟的投资框架和纪律,说白了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钱是怎么赚的。
经过了七八年的沉淀吧,我的投资风格慢慢归于平静。作为一个用一份全职工作保护自己的小散户,价值投资的魅力是非常大的。消耗时间少,但长期收益确定性高、投资收益惊人。
我的选股框架,可以理解为投资决策的过程和策略,为了能说得明白些,我画了个有点丑的导图。
一家公司要能先进入我的标的池,要有很坚实的财务基础,这当然是要考虑预期的基础上并非静态财务数据。财务指标初筛并不局限行业、地域等。一些新兴国家市场不乏一些小众的小盘成长股。
另外,在投资讨论组中,我信任伙伴力荐的标的,会着重注意,讨论组降低了选股成本,扩大了自己的能力圈、行业宽度和选股范围。比起股价和财务数据,我也更信赖自己和信任朋友累积的商业直觉。
而财务再坚实、研报再吹捧的股票,但认知内理解不了,或者商业逻辑没有说服力,我可能会开仓,但基本不会重仓,,至少不会重仓到影响我账户收益率的程度。
对于长期关注的优质标的,我会持续的追踪企业的成长,包括公司动态、创始人和管理团队、财务数据、财务数据分析、行业、企业最新的资讯、各类研究报告等等。
我所关注的只有公司,对于没有问题的公司开仓、持仓或加仓,对于企业基本面有问题的公司,会果断地清仓。市场波动或者说系统性风险不会对我造成影响。
同时,我还会通过一些具体的交易策略,包括技术分析、衍生品的运用,尽可能通地摊薄成本和做厚收益。
总的来说,我受彼得·林奇的影响比较大,最喜欢的是寂寂无名的小盘成长股。巴菲特和芒格一些经典价值投资理论也影响过我。
Q:四年年化240%,胜率85.4%(41胜0平7负),这个收益是如何统计的?您认为自己做得最对的是什么?为什么?
我一般用券商的自带系统数据和统计,来看自己的投资成绩。一个长时间稳健的收益率和胜率说明了投资框架的成熟性,能提高交易的信心。不过,我认为,反思个股投资,以及相应的交易操作,往往更有意义。
而炒股获得长期、稳定的良好收益率,也就是所谓的成功投资,需要的并不是智商,而是两点:经验和理念。而成熟的理念很难凭空创造出来,那么我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投资大师的经验。
说白了我一个小散户,每天盯着盘YY涨了跌了,疯狂发表评论,手里只有仨瓜俩枣的,其实真的没啥意义。实现这一收益率,我觉得自己做得最对的事情是学会站在前人肩膀上做正确的事。
巴菲特经常说,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富。
“但是如果你拿出10万块钱,在10年时间内买入一只10倍股,然后通过十年的总结,再买入一只10倍股,持有10年。那么你将拥有1000万。大部分打工人一辈子也就赚这个总数了,不香么?”
这句话是我自己说的,也是我现在正付诸实施的。
应采访对象要求,王健系化名。以上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自行判断风险。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