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新传出的声音里,钉钉总裁不穷对数字化有这样一个表述,“数字化的想象力,不止于远程办公。”这是他的答案,也是钉钉在如今中国产业数字化浪潮中的答案。
作者|皮爷
出品|产业家
大巴车行驶在绵延起伏的高速公路上,绕过一个个喀斯特地貌的青山,缓缓向远离广州的方向延伸。
这里是距离广州100公里的肇庆。从白云机场到肇庆,大概需要一个半小时的车程。这里是中国东南沿海通往西南各省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粤语、“广府文化”发祥地之一。
风华新能源就坐落在此。风华新能源,是一家定位为专门生产手机锂电池的高新技术公司,它是中兴、传音、康佳背后的国产锂电池工厂,目前拥有2500名员工,2021年营收规模达9亿元。
在这样一家独角兽企业里,信息化有了它独特的故事载体。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风华新能源CIO罗循衡通过钉钉上的低代码开发平台氚云系统开发出了诸多应用程序,完成了人、组织、机器、设备、物料的多元连接,进而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智能连接和管控。
这个过程中,低代码是主角。
实际上,在风华新能源之外,把时间跨度拉到过去几年里,关于低代码的故事叙事已然不绝于耳。在工业制造,在企业服务,在底层技术开发,在前端组织管理,在后端物料配备等等,低代码已经以它普惠、敏捷的属性成为一众企业的数字化首选。
根据相关报告显示,在2022年中国的中等规模以上企业群体中,37.0%的企业是低代码平台的用户,这一比例在2025年将达到47.4%。而在大洋彼岸的微软,根据财报数据显示,其低代码与无代码平台 Power Platform 在今年月活用户已经超过了 700 万,其预计未来5年间将有95%的世界500强企业使用低代码。
对罗循衡而言,他的低代码战场是在钉钉。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罗循衡在钉钉上用氚云搭建了435个微应用,构建出一整套从产品、质量、工艺、研发到供应链以及销售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宛如一部企业信息化的百科全书。
这不是钉钉上的唯一一个故事。与低代码在数字化舞台上愈发被认可的趋势伴生的是,钉钉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企业低代码数字化故事的最直接载体。
从2021年的低代码革命,到同年5月提出的钉钉搭,从云栖大会的低代码联盟到如今的酷应用,在办公属性之外,低代码已然成为钉钉的又一个鲜明标签。这个标签相较之前更具厚度,也更具生产力。
探究变化的根源,还需要去到最细微之处。对一众数字化故事而言,机器轰鸣的工厂恰是最佳讲述者。也是在这里,我们看见了最真实的钉钉。
一、数字工厂,低代码的第二曲线
“让懂业务、懂需求的人主导开发”,这是罗循衡对自己企业迅速数字化转型的经验小结。
实际上,风华新能源的数字化工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过去的多年时间里,风华新能源内部已经建设有以ERP、MES为主要模式的信息化体系,前者主要面向企业内部的流程管控,后者则是主要应用在生产链上,帮助生产提效。
不过,问题在于,尽管ERP、MES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风华新能源完成了前期的信息化建设,但伴随着业务复杂度的提升,这两套系统很难实现足够灵活的配置和多向性的连接。
此外,与公司业务发展同步而来的是对人员的管理。换言之,新的数字化工程最好在能在解决系统灵活敏捷可变的基础上,还能完成一定程度的架构梳理和员工管理能力,与ERP、MES系统打通互联。
这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如果对于一个大型企业的内部IT团队而言,配以固定的开发、测试人员,还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推进生产端和运营端的双向整合,进行前后端的适配。
但对罗循衡而言,这确是不现实的。“最开始只有我和另一个同事两个人,后来团队才勉强扩充到7个人。”
好钢用在刀刃上,他的选择是低代码。
对文章开篇的场景更精细的解读是,基于氚云,罗循衡和同事一起开发了大量低代码应用,其中不仅覆盖审批、报表等前端办公环节,更深入到了生产环节,与企业内部的ERP和MES系统进行了互联互通,将传统信息化系统与钉钉、氚云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取长补短,相互融合。某种程度上等于是用钉钉升级了传统旧系统,信息化综合能力有效提升。
以二维码的应用为例,在搅拌机、桶装电解液等所有设备和材料,都配备有钉钉二维码,基于此,工人和对应工序的设备可以自动扫码匹配,进行上一环节的识别和确认。与此同时,数据更是通过二维码将本地生产端与钉钉线上数据进行了互通,以方便后续产品整个链条的生产执行参数审核、生产过程数据监控和生产数据追溯。
在软件之外,罗循衡还在内部基于钉钉推动了知识库的应用。用他的话说就是,“大家在工作中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个问题在我的知识库里面有详细记载,你搜索XXX就可以了。”
显然,数字化的价值创造不仅在软件侧的合纵连横,更在先进知识之间的存储和传导。
一组数据显示,如今,风华新能源通过钉钉实现了上下游的数字化联结,上游电解液等材料不再出错,下游发货效率提升了5倍。
“我们用7个人的团队,做了同级别20个人甚至还要996才能做到的事情,而且现在来看它可以满足我们企业内部大部分的需求。”罗循衡高兴地总结道。
二、钉钉,双向放大镜
这是钉钉最真实的观察视角。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数字化已然从一个泛指的关键词开始有了更加生动的表达,比如对线上办公的支持,比如对企业内部流程的数字化重塑,再比如延伸到生产端,在机器流程运转和AI数据驱动等等。
其中一些故事的主场,就是钉钉生态圈。
风华新能源是其中的一个缩影。今年3月,钉钉公布了一组数据——2000人以上大型企业组织贡献了钉钉近1/3的活跃度。目前有接近一半的中国五百强企业、50%以上的“专精特新”企业、近一半国内公立医院、全国TOP10物业公司中超半数企业都在使用钉钉。
这些应用不仅在办公流程。或者更精准的来看,钉钉正在以自身的办公产品属性为圆点,以低代码为半径尺度,逐渐深入企业内部业务场景。
根据阿里巴巴财报披露,截至2022年3月31日,在钉钉上开发的应用超过350万个,同比2021年增长250%。
一组组数据背后传递出来的清晰信号是:钉钉正在成为一个低代码的双向放大场。
首先,从企业的数字化视角来看,钉钉上有目前国内存量最大的企业库,这些企业已经迈过数字化的基本门槛——线上办公(打卡、审批),伴随着企业的发展,从前端到后端,从组织到业务的数字化势在必行。
钉钉基于低代码提供了最优选项。不论是如今如氚云这样的主流低代码垂直厂商,还是钉钉在今年推出的“现象级组件”酷应用,都把后端,即生产和业务发展的数字化转型手段直接放到企业转型的需求面前。企业可以基于最低成本、最敏捷速度、最简单操作手段对后端进行改造。
从上面数据来看,这种方式不仅适配中小企业,也适合中大企业。以汽车巨头一汽集团为例,一汽-大众有500位低代码开发者,其中90%是来自一线的业务人员,涂装车间的一名高级工程师,用钉钉宜搭为涂装车间开发数字化应用,实现了安全、质量、效率、工艺、生产、防疫、党建等九大领域30多项核心业务的数字化变身。
此外,钉钉的放大更在低代码产业侧。在更大的视角来看,钉钉为低代码赛道的发展提供了最原始的流量池,即对入驻钉钉的低代码厂商而言,钉钉海量的TO B流量恰是低代码SaaS应用的绝佳温床,此外,更有酷应用这种增加线索转化率的手段,共同帮助低代码企业走出“盈利”的泥潭。
以风华新能源使用的氚云为例,去年双11,氚云率先创下11天销售额突破1000万的纪录;而在今年618期间,氚云GMV再次突破1000万,同比增长近一倍,刷新TO B软件销售的新纪录。
在中小之外,钉钉还可与低代码厂商一道,共同为大型厂商提供适配场景、适配赛道的客制化解决方案,放大低代码厂商的品牌势能。
可以说,低代码在帮助钉钉释放更真实的TO B价值的同时,也更在帮助钉钉成为一个双向的放大器,一方面为其上的2100万企业提供更具深度的产业服务,另一方面也更在为低代码赛道找到活水,实现产业的蝶变。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基于低代码的双向性网络如今正在愈加完整。即在平台和厂商之外,在钉钉上,更能看到的是分布在中国各地区乃至县市的负责交付部署、定制开发的服务商,它们宛如一个个低代码的毛细血管,为广大钉钉上寻求数字化的企业送来贴身的鲜活服务。
“平台+厂商+服务商”,这恰是钉钉为低代码打造的故事载体,也更是钉钉自身的新价值武器。
三、寻找产业数字化的中国解
谁是中国产业数字化的最优解?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一些讨论被不可避免的拿上台面,即伴随着Saleforce退出中国市场,中国到底需要怎样的产业服务,正在成为一个新的产业命题。
和欧美的流程产品驱动不同,中国数字化转型更多需要的是业务驱动,即伴随着业务形态的变化,企业往往需要更加快速地调整自身的业务动作和底层技术架构。
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这种需求的实现显然非常困难。
从大背景来看,在中国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早期,诸如SAP、IBM等国外厂商的标准数字化软件是市面的主流应用,其在一定的阶段里帮助中国企业完成了最早的数字化市场教育,并帮助其进行线上转型。
这种最优答案现在则是存在辩证的看法。即尽管从产品来看,软件厂商提供的标准化的SaaS软件产品在专业性已然可圈可点,但对企业而言,它已经不是最优的选项。
首先,标准化SaaS本身的成本过高,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的收入对企业,尤其是中国广大的中小企业很难承担;其次,尽管这些软件产品伴随着有咨询和售后功能,但基于固定流程的软件产品依旧很难适配企业内部业务发展所需要的敏捷开发和灵活调配,尤其是在“业务驱动”的中国产业环境里,这种方式尤为不变。
客观来看,低代码确实是一个选项。从更大的视角来看,尽管目前低代码的产业发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行业专业场景上的落地,再比如在底层技术开发部署上的不够适配等等,但最核心的问题是:低代码可以解决企业内部70%甚至以上的长尾需求,这些需求不单纯在前端,更在后端的ERP,甚至MES等生产系统中。
此外,对中小企业而言,低代码的转型足够灵活,也更足够低成本。如果结合钉钉的酷应用来看,低代码数字化属性甚至可以算是足够“无感知”。
这种转型方式恰是最适合中国当下的产业土壤的方式。
钉钉的价值,也恰是基于此。从过往几年对外传递的声音来审视,钉钉更等同于一个低代码的规范整合域场,其不仅可以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适配企业转型的最适合、最规范的手段,更可以为中大企业提供一种在原有信息化建设模型基础上“查漏补缺”,甚至“重塑重构”的可能。
如果再配合阿里云,对中国的数字化转型而言,在钉钉上则是可以实现从底层到顶层的完整的数字化转型路径,真正赶上当下的“云时代”。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