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90后的养老金融觉悟|周末闲谈

2022-11-13

文 | 周公子

最近,个人养老金制度建设正在加速落地,借此机会也分享下个人对于养老金融的小规划。众所周知,90后对结婚、买房、生娃未必很感兴趣,但养老觉悟却非常高。这种危机感,来源于我们对三个“支柱”大概率有两个不够给力,有着清晰的认知。

目前,我国的养老体系主要分为三大支柱。

“第一支柱”,大家都熟悉了,是由政府管理的预期确定型公共养老金制度;

“第二支柱”,是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组成的年金制度(常见于央企国企事业单位,大部分人其实没有被覆盖,就别问为什么了,问了也不好说);

“第三支柱”,是由商业养老保险、养老目标基金等构成的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在加速落地中。

据普华永道统计,截至2021年末,我国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超6万亿,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积类基金4.5万亿元,而第三支柱尚在试点,税延型养老险和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保费收入约10亿元,三支柱比分别为57.1%、42.9%、0.01%。相比之下,美国的三大支柱养老体系在2020年末的占比分别为7.7%、53.3%、39.0%。

家人们,现实要接受,困难要突破。90后的觉悟之所以高,是因“第一支柱”的缺口有目共睹,“第二支柱”又没有被覆盖,等到我们开始老去,要靠哪个柱子,心里有数。

因而,能否给自己赚一个体面的晚年,笔者决定先行先试了。目前,重点关注的是这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有保障;二是,避免因病致贫;三是,精神生活丰富。


Part 1


先来说一,养老生活有一定品质保障。

每个人对品质的标准不同,以北上广深人均工资水平作为参考线。30年前,我国人均收入参考是600多元,而现在北上广深人均工资水平约在1.0万-1.5万区间,约为16倍。

虽说通胀水平仅供参考,但依然可以捋一捋过去30年,有哪些资产能“跟上”或“跑赢”。简单看几张图:

标普指数30年走势(约15倍)

(来源:wind)

上证指数30年走势(约24倍)

(来源:wind)

过去30年的房价走势图就不放了,大家心里就有。除了房价和指数,能“跟上”或“跑赢”通胀的资产不多。前者的黄金时间已逝,后者则十分考验持有人的耐性和风险承受能力,不一定适合大部分人。用于养老的资产布局,安全系数高的资产占比要高一些。

因此,笔者目前是这样安排的:

1、大额存单几份(压舱石);

2、发自内心地积极响应国家个人养老金制度号召,已做好参与开设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准备,每年交12000(进阶版压舱石);

这里也简单交待一下,对于个人养老金账户,大家关注的重点问题:

怎么交?等执行细节落地后,到符合规定的商业开立账户,也是本人唯一的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每年缴纳上线为12000元(额度以后可能还会调整,看政策);

收益如何?要看你具体买什么产品,账户内资金可用于购买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由你自主选择;

什么时候领?达到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或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出国(境)定居,以及符合国家规定的其他情形可领。领取时,可以按月、分次或者一次性领取个人养老金,并归集至本人社会保障卡。死亡后,其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中的资产可以继承。

3、已持有一份50万的增额终身寿险(30年后的现金价值约为120万,减保取现灵活,可以作为又一进阶版压舱石)。之所以不选择年金险,个人认为增额终身寿更为灵活,收益更有保障,且待个人养老金账户落地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年金险。

4、股票、基金加起来,控制在金融资产的20%左右;

5、郊区电梯房一套,因笔者居于一线城市,安静、空气好的郊区既适合养生,也可以为未来进养老院做置换准备。目前,我国养老结构中居家养老所占份额较高,机构养老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缺口,目前也已有平安$中国平安(601318)$ 、泰康等大型金融机构已经在积极布局,相信未来会有很大改变。

实际上,笔者个人理解,2、3和4实际上都属“第三支柱”范畴,但2和3、4的不同在于,2是有国家政策鼓励你规划的份额,且每年缴纳的12000可享受税延福利(相当于这12000的个税现在不用交,等到你取用个人养老金的账户的时候再交),自愿选择是否参与,而3和4则是依赖于你个人的主管能动性,额度没有限制,是否积极规划全靠自己悟


Part 2


再来说说二,避免因病回到解放前。

目前,笔者是这样安排的:

1、国家医保是必不可少;

2、参保所在城市的医疗险,比如穗岁康。

3、在30岁前持有两份多次赔付的重疾险,保额各为50万份重疾险是国内确诊多次赔付(保额50万);

4、另外准备了一份高端医疗险,保额百万左右。

看到这,或许有家人们会质疑笔者的重疾和医疗险额度不够高,特别如果身居一线城市,这个额度无法保障重大疾病后也能享有目前生活水平,如果要做到这一点,保额通常要设置在年收入的3-5倍。

这个担忧是合情合理的,但笔者也有些小提醒:一来,30岁之前往往人们没有到达收入的高峰,保额高保费也高,生活若遭遇变动容易发生断缴情况;二来,商业重疾险和医疗险的产品设计、监管政策都是在不断进步的,30岁之前没有必要一步到位,在30岁到40岁的阶段,还可以根据自己持续改善的经济情况和持续进步的产品情况加保。

举个例子,若时光倒回5年前,可多次赔付的重疾险并不多见,如今却已有很多产品可供选择。因此,笔者个人认为,30岁之前的重疾险配置可先持有一定保障即可,保险经纪人的建议听听就好,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规划能力。


Part 3


最后说说,精神丰富。

家人们,说实话最难的是这一点。恕我直言,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不丰富了,更别说30年以后。除了强烈建议保持思考和学习,保持对世界的好奇,笔者也没有特别好的招儿。所幸,这两点恰好都是笔者的优点。

这并非凡尔赛,笔者也不是什么特别聪明的学霸。这里说的学习和思考,也并非喊你一定要回归课堂,而是千万不能失去自我学习的能力。一个人如果不想学习新东西,意味着对这个世界已经不再好奇,这是很可怕的。

尤其是保持好奇和学习的态度,比结果重要。

大道至简,无为而为。笔者理解这里的“无为而为”,并非无所作为,也并非凭空的无为,而是做好该做的事,但不要过于在意结果。举个例子,读万卷书不一定会让你获得世俗所定义的成功,但不影响读万卷书这个过程是非常有价值的。又比如,像笔者一样仔细为养老做各种规划不一定就能100%实现体面养老,但这个过程让我学习到很多,也让我体会到对自我生命负责的充实和快乐。

要知道,生命的意义,是人类千百年来都在探索的命题,永远不会有标准答案。

萨特曾经说,人生毫无意义。但,他想告诉我们的,其实并不是消极与悲观,而是正因为人生本身没有意义,我们才能通过自我选择和填充去不断丰富人生的意义。

如果有人问我:“你为何来到这世上?”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为了在死的时候,灵魂比生的时候更纯洁一点,或者说带着更美好、更崇高的灵魂去迎接死亡。”稻盛和夫也曾回答过这个问题,他的答案也让我感到赞同,但并不多。

希望每个人都能去丰富去体验人生各种各样的意义,直到我们老去的最后一刻,那将会是多么光明的人生。

—THE END—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以上观点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

晒晒更赚钱
晒晒你的盈亏单,秀秀虎友们的实力!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 梅川洼子
    2022-11-13
    梅川洼子
    一个富足而体面的晚年,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
  • 银河小铁骑00
    2022-11-13
    银河小铁骑00
    被保险经纪人哄着买了很多保险,结果一个也用不上
  • 福斯特09
    2022-11-13
    福斯特09
    这样的文章很有现实意义,能给那些没有忧患意识 的人警醒
发表看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