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超
金融科技专家,看懂APP专家
“十年一觉科技梦,赢得天下薄幸名”。2019年苹果的iPhone开启了移动互联网大幕,随后信息科技行业依靠着手机等移动终端带来的爆发式流量红利,迎来了长达十几年的梦幻发展期,而从最近出现的各种迹象来看,科技产业这种远超预期的超高发展率也即将迎来梦醒时分,只是这个拐点来得这么快,出乎了人们的意料。
昨天华为内部论坛刊登了一篇关于《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的文章。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文中表示,全球经济将面临衰退、消费能力下降的情况,华为应改变思路和经营方针,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应对未来三年的危机。“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边缘业务全线收缩和关闭,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
不光华为要把寒气传递出去,最近国内其他科技企业也同样显示出了阵阵凉意,字节、腾讯等大厂部门调整优化,校招缩编的消息也是不绝于耳,为了验证这些传言的真实性,笔者也和很多大厂的技术人员进行过沟通,以上情况绝非空穴来风,尤其当我看到了今年校招笔试题之后,个人感觉其难度已经向百万天才计划的标准看齐了,这也让人明显能够感觉到任总所说的寒气。
而且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任总发言中明确指出目前的危机是全世界范围的,从某种程度上讲高通胀、低增长,已成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发展“新常态”。在这种大背景下,国外科技巨头的日子也并不好过,比如最近扎克伯格在社交平台上PO出的元宇宙自拍照,立刻就引来了全网群嘲,甚至不少脸书的铁杆用户都评价说,为了元宇宙脸书改名又砸钱,结果产品效果就是这么LOW水平,实在令人难以理解。小扎的元宇宙自拍背后其实反应出目前科技行业也处在彷徨期,对于未来方向的选择十分迷茫,而已经习惯于科技引擎高速运转的世界,一时之间也很难适应科技引擎失速所带来的所谓新常态。
一、大厂-大而不倒的科技王国
信息技术就是数字化时代的资本,从本质上讲科技和金融的经营模式并无不同,金融机构对外输出资本,科技公司对外输出技术;金融机构负债效率高、边际成本低,科技大厂同样也是研发效能高、边际成本低,金融机构赚取利差,科技公司赚取技术差价。因此科技公司可以在数字化转型的时代下,运用云计算底座的规模效应,通过技术扩张,赚取数字资产上涨带来的利润,并通过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一方面阻止中小型玩家的入局,另一方面也能吸引如智慧城市、政务云等重要业务入驻到自身云计算平台上,从而真正让自己大而不能倒。因此规模情结不只我国银行业的特有现象,从飞天操作系统的5K之争,到云数据中心的千亿入局,我国科技大厂往往也是追求规模的。
而这种科技规模效应,一方面使我国企业能以低廉的价格买到大量算力,从而造就了我们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应用模式创新的独步天下,另一方面也使我们在这个未来行业方向不明确的迷茫期,感到无所适从。
二、守规模之正,出创新之奇
除了世界范围内整体的经济环境不佳以外,我国在底层科技方面被卡脖子也是目前给困扰华为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进口金额最高的商品,不是石油而是芯片,而我们在芯片上的短板是全方位的,虽然我们有华为海思、阿里达摩院等等出色的芯片设计公司,但是在上游的EDA软件,下游的光刻机生产、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等方面均是全面的落后。因此最近美国商务部再次断供高端EDA软件对中国的供应之后,进一步加剧了我们在芯片产业链上的不平衡。
我们每年进口价值约为4000千亿美元的芯片,不过这些芯片却可以支撑IT行业、工业4.0、物联网、5g等十万亿规模的产业,而4000亿芯片到10万亿产业规模之间的比值就是芯片杠杆率,可以说通过芯片卡住我们的脖子,其威力远比所谓的金融核武Swift要大得多。
而具体到科技企业来说,规模的扩张、技术的创新与企业的利润和现金流,三个目标诉求不同,规模扩张一般见效快,而且随着吸纳业务越来越多,也能让企业获得不小的安全感,但在目前这个数字经济的下半场其远期效益未必有多高;而技术的创新尤其是芯片、操作系统等关键底层技术的创新正如任总之前所说,技术的突破不但要砸钱、砸程序员更要砸数学家、物理学家,其不但投入巨大,见效还慢,却事关企业自身未来的生死存亡;企业的现金流则相当于未来的火种,在寒冬的背景下能不用就不用,因此这三个目标之间类似于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必须放弃其中之一,华为给出的答案是优先保证现金流和利润,创新则放在次优先的位置,而不再追求规模的扩张。
三、死神永生
“弱小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能够长时间保持高速发展、基业长青的企业,往往都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早在2001年华为黄金时代大幕刚刚拉起时,任总也在内网发布了文章—《华为的冬天》,早在20年前任总就指出,“我们公司的太平时间太长了,在和平时期升的官太多了,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灾难。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出的海。而且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笔者认为华为的这种表态可能被外界过度解读了,因为优秀的企业往往都有着这种居安思危的气质,2018年在房地产业还在热火朝天时,万科就提出了“活下去”的口号,这也让万科在这个真正的房地产冬天,依旧屹立不倒,微软也常年宣称自己离倒闭只有18个月的时间。可以说危机意识是华为人、万科身上的思想钢印,而这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念反而促使这些企业能够度过寒冬。
华为未来的生存发展不存在问题,与其担心华为、微软还不如担心我们自己,个人认为企业正确的思路应该是繁荣期务虚,低谷期务实,只能讲故事的部门无法帮助企业过冬,未来肯定要收缩,而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带来效益的部门则生存无忧。
在世界经济发展全面放缓的新环境下,科技行业在追求规模与追求利润两方面,存在着明显的错配,而本次任总文章走红全网,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华为在这个全球经济即将陷入“全面放缓”的超级长夜前,给我们吹响的一声警笛,在这个漫长冬夜,每个人都要有着随时走出舒适区的觉悟,时刻准备好拥抱变化,才能真正守得云开见月明。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