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理财师
2023-03-23
坚持下去!希望都出现
微软为何总能重返浪潮之巅?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分享至
微信
复制链接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打开APP,发表看法
APP内打开
发表看法
{"i18n":{"language":"zh_CN"},"detailType":1,"isChannel":false,"data":{"magic":2,"id":659092002,"tweetId":"659092002","gmtCreate":1679552588806,"gmtModify":1679553262972,"author":{"id":3518490411977882,"idStr":"3518490411977882","authorId":3518490411977882,"authorIdStr":"3518490411977882","name":"投资理财师","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1d4a28f03cbe2a76276aca4f29c6d94e","vip":1,"userType":1,"introduction":"","boolIsFan":false,"boolIsHead":false,"crmLevel":6,"crmLevelSwitch":1,"currentWearingBadge":{"badgeId":"e50ce593bb40487ebfb542ca54f6a561-2","templateUuid":"e50ce593bb40487ebfb542ca54f6a561","name":"资深虎友","description":"加入老虎社区1000天","big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0063fb68ea29c9ae6858c58630e182d5","small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96c699a93be4214d4b49aea6a5a5d1a4","gray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35b0e542a9ff77046ed69ef602bc105d","redirectLinkEnabled":0,"hasAllocated":1,"isWearing":1,"stampPosition":0,"hasStamp":0,"allocationCount":1,"allocatedDate":"2022.01.10","individualDisplayEnabled":0},"individualDisplayBadges":[],"fanSize":0,"starInvestorFlag":false},"themes":[],"images":[],"coverImages":[],"html":"<html><head></head><body><p>坚持下去!希望都出现</p></body></html>","htmlText":"<html><head></head><body><p>坚持下去!希望都出现</p></body></html>","text":"坚持下去!希望都出现","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1,"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0,"favorite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659092002","repostId":1106791763,"repostType":4,"repost":{"id":"1106791763","pubTimestamp":1679542874,"share":"https://www.laohu8.com/m/news/1106791763?lang=&edition=full","pubTime":"2023-03-23 11:41","market":"us","language":"zh","title":"微软为何总能重返浪潮之巅?","url":"https://stock-news.laohu8.com/highlight/detail?id=1106791763","media":"降噪NoNoise","summary":"命运女神敲门的时候没有躲。","content":"<html><head></head><body><p>文 | 孙静</p><p>01</p><p>‘牛得不像微软’</p><p>2010年3月3日,微软前CEO鲍尔默在媒体面前强撑自信。他说,‘终有一天,必应将超越谷歌。’</p><p>这个许诺被加了一个模糊的期限:数年,或十几年之内。当时谷歌在美国搜索市场份额高达65%,必应只有11.3%。</p><p>13年过去了,谷歌在全球搜索市场份额超过90%;第二名必应,仅占约3%。差距在进一步拉大。</p><p>不过就在这个月,一个新的变量出现了——OpenAI 推出的ChatGPT正以狂扫全球的姿态,展示AI技术突破可能带来的颠覆性。而作为OpenAI的投资人之一,微软在应用落地上近水楼台。整合了ChatGPT的新必应,成了全球用户体验AI‘暴力美学’的传送门,风头一时盖过谷歌。</p><p>乘着这股春风,微软又甩出一个王炸,GPT-4全面接入Office全家桶,AI办公助手Microsoft 365 Copilot将重塑12亿打工人的生产力。</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eaeb281986432a4ff125abd9e7dc4f64\" tg-width=\"550\" tg-height=\"336\"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width=\"100%\" height=\"auto\"/></p><p>硅谷AI领航员的荣耀,就这样从谷歌转移到了微软。</p><p>‘牛的不像微软……这彻底颠覆了我对微软的印象,一个48年的公司再次焕发青春活力,史无前例。’前谷歌科学家、出门问问创始人李志飞在朋友圈分享了他所受到的震撼。</p><p>一名前微软科学家在同《降噪NoNoise》交流时提到,在最近10年AI领域的角力中,微软其实一直处于下风,吸引到最顶级的人比谷歌少,OpenAI的专家也不愿意去微软,所以微软不得不通过在外部投资来防止落后太多,‘想不到投中了一个宝贝’。他认为,如果微软内部已经有非常强的部门,也可能不会在外部投资。</p><p>据《财富》杂志报道,微软曾经尝试聘请一位重量级的人工智能科学家,但未能成功。一名曾参与创建AlphaGo的谷歌科学家曾在2016年直言:‘现在没有人会为微软工作,因为他们给的钱太少,而且对自己的期望也很低。’这多少印证了一点,微软创新力不足,对AI顶尖人才的吸引力不够。</p><p>那该如何解释48岁的微软再次站上了浪潮之巅?</p><p>‘好像是一种周期律,本来占优势的一方容易懈怠大意而错失机会(比如谷歌),劣势的一方积极思变而抓住了机会(比如微软)。’上述受访者从竞争博弈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p><p>一名大模型创业者则开玩笑说,‘做对了关键决策。准确地说,是命运女神敲门的时候没有躲。’</p><p>这都有一定道理。OpenAI创立的一个初衷是对抗谷歌在通用AI领域的一家独大。2015年谷歌投资神经网络初创公司DeepMind后,OpenAI随即宣告成立。</p><p>当时其实没有微软什么事儿。直到2018年,OpenAI意识到大模型需要烧更多钱、需要超大算力支撑,CEO山姆·阿尔特曼几次飞到西雅图。OpenAI能选择的合作方并不多,山姆·阿尔特曼主动向微软CEO纳德拉寻求合作机会。</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67e75acbe636f786b121c06a6e4c63d4\" tg-width=\"550\" tg-height=\"376\"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width=\"100%\" height=\"auto\"/></p><p>而纳德拉,他接过了那根橄榄枝,或者说通往AI 2.0时代的权杖。总代价130亿美元。</p><p>对于一家税前净利超过800亿美元的科技巨头来说,这笔写满限制条款的交易格外划算,尤其是在对比72亿美元收购诺基亚手机及部分专利的失败先例之后,更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p><p>不过仅凭‘运气’似乎难以解释全局,比如那些关键节点的决策是如何作出的,2018年的纳德拉为什么没有错失良机——要知道抓住机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否则微软也不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掉队;2023年的微软为何能快速甩出王炸——圈内人士评价,‘微软拥抱GPT的力度和速度都可圈可点。’</p><p>一定有些东西,是在这次AI寒武纪到来之前就已经开始酝酿了。</p><p>02</p><p>不看‘后视镜’</p><p>即便没有GPT加持,美国科技公司中市值超过两万亿美元的还是那两家:苹果和微软。</p><p>两家公司一硬一软,分别代表了美国科技界的两座高峰。区别在于,苹果在2007年以来发挥一如既往地稳定,始终作为一家酷公司屹立山顶;微软则不同,中间因为漫长的掉队期,差点被从‘硅谷之光’的名单中除名。</p><p>不同时期的境遇,塑造了不同面孔的微软。PC时代自不必多说,微软统治地位牢固到美国司法部要对其发动反垄断诉讼。在Windows统治全球之外,反垄断诉讼证词中暴露了微软作为科技巨头不那么光彩的一面:傲慢、咄咄逼人、不给竞争者留活路,让用户又爱又恨。</p><p>2008年是个新的节点。此前一年,‘死对头’苹果发布初代iPhone,宣告智能手机将成为新一代计算平台,彼时的微软还在吃老本。在销售天才、比尔·盖茨继任者鲍尔默的带领下,Office和Windows两个赚钱机器继续横扫四方。</p><p>到了2008年,全球PC出货量增长停滞,微软营收再也涨不动了。金融危机还没开始爆发,微软股价已经狂跌不止。</p><p>错失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微软,脸上写满仓皇、迷茫以及束手无策。鲍尔默带领公司从三条线追赶:在搜索板块推出必应,迎战谷歌;移动硬件端,重金收购诺基亚手机,并通过Windows Phone和平板电脑Surface抢夺市场;探索云业务,追赶亚马逊的AWS。当时AWS年年营收已有数十亿美元,而微软仅有几百万美元。</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42e672a4fa4392003e7f4509f9e541e6\" tg-width=\"550\" tg-height=\"357\"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width=\"100%\" height=\"auto\"/></p><p>这次转型看似全方位押注,多路追赶,但实则重心分散。说到底,鲍尔默时期的精神图腾还是操作系统入口,即守住‘Windows’,从而忽视了AI和云计算才是未来更大的科技浪潮。</p><p>紧盯‘后视镜’的转型方式,带来的挫败和震荡是持久的。舆论先于华尔街给出判断:诸如‘廉颇老矣’、‘微软已死’的声音回荡在硅谷、华尔街。</p><p>当然类似‘下一个倒掉的会是**吗?’的句式,几乎适用于所有跌落低谷的科技巨头。历史一次次证明,高光时刻追捧与造神越狂热,低谷时期的踩踏越汹涌。</p><p>对于局中人而言,没人愿意沮丧地站在一艘下沉巨轮的甲板上。等待微软的是持续‘失血’——大量工程技术人才流失,许多人工智能专家也纷纷出走。最后是鲍尔默的退位和离开。</p><p>一名前微软工程师在博客上毫不客气地说:鲍尔默的离开是他给微软未来留下的最好遗产。</p><p>2014年,纳德拉接任微软CEO时,公司市值不足3000亿美元。此后在‘移动为先、云为先’的战略推进中,Windows边缘化、诺基亚团队被砍、必应地图部门打包卖给Uber,Office365和微软云Azure成为增长双引擎。</p><p>伴随微软市值冲击2万亿美元高点,Azure市场份额跃居全球第二,外界看到一个第二次走上巅峰的微软。</p><p>纳德拉带领下的转型,是所有人都期待看到、同时可供自我勉励的剧情:追前一班车不重要,赶下一班车才是关键。</p><p>正因如此,纳德拉梳理微软转型历程的那本《刷新》,成了畅销书。国内许多科技企业的CEO都在努力从书中寻找参悟,尤其那些面临相似境况的企业。</p><p>曾有联想内部人士透露,CEO杨元庆便是《刷新》的拥趸之一,他曾在联想内部大力推荐这本书。</p><p>其实《刷新》中还有几处伏笔,比如微软准备如何投资未来。纳德拉分享了他的思路:首先是重点押注的三个方向:混合现实、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具体到人工智能,纳德拉明确提出,微软要用人工智能重新定义微软的所有业务。比如将所有的Office产品人工智能化。</p><p>你看,相比酷公司谷歌的极客范儿,老大哥微软始终是现实的商务范儿。</p><p>在Office全家桶接入GPT之前,微软在Powerpoint已添加了自动翻译、图片自动说明;Word里则加入了机器阅读,Microsoft Translator则可实时翻译国际会议演讲;2018年又将个人智能助理Cortana(小娜)划入Office产品部门,成为Office系列的一个辅助工具。</p><p>此外微软也有自己的智能聊天机器人,中国版叫小冰,美国版叫Zo。</p><p>从这些技术路线布局来看,ChatGPT和GPT-4不仅契合微软的技术思路,还能通过生产力的提升,帮助微软巩固在办公协作领域的领先地位。</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64fed42a41b9ba14ebb5c9fbae4ff9cc\" tg-width=\"550\" tg-height=\"342\"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width=\"100%\" height=\"auto\"/></p><p>如今回看原微软高级副总裁沈向洋2021年的一段发言,你会发现意味深长。他说,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和客户管理等传统领域,很快将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并且需要作出反应。</p><p>这正是ChatGPT‘炼丹’功成的前夜。</p><p>在前述受访者看来,‘大公司之外的创业公司如果能拿到足够的钱,又有足够的人才,相对于大公司的内部部门,活力和灵活性更好。’</p><p>这或许同时解释了谷歌与微软截然不同的选择。谷歌的保守或者说出于AI技术安全性的审慎,让其同样强大的聊天机器人Bard及搜索业务竞争均陷入被动;微软则借助‘外力’,既避免了创新者的窘境,又拿到了通用AI时代的船票。</p><p>纳德拉在2015年上任一周年时就明确过一点,通过投资那些有可能代表未来AI发展方向的前沿技术和项目,补齐微软的AI布局。考虑到微软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号召力远逊于谷歌,这种思路也不难理解。</p><p>只能说,投中OpenAI,是这种思路的延续。</p><p>看完微软Office356的发布会后,有开发者在社交媒体上说:所有个人开发者想到的点子他们都想到了,而且实际发现得更完美,厉害得让人害怕。</p><p>纳德拉出任CEO后的第一次公开演讲中,他提到一个问题:是什么使微软与众不同?如果微软消失了,这个世界会失去什么?</p><p>这个问题,在2023年有了更为激动人心的答案。</p><p>03</p><p>后劲儿</p><p>硅谷从来不是一个论资排辈的地方。资历和市值无法赢得同行敬重,只有持续的创新力可以。</p><p>微软再次站上浪潮之巅,表面看战略转型成功基础上的一次进化,实则是创新力的后劲儿。这背后离不开纳德拉对微软文化基因的改造。</p><p>前微软员工回忆,纳德拉升任CEO后主推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其核心理念是开放、谦虚和包容。与之相对的则是固化思维。</p><p>成长型思维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微软的外部伙伴、竞争对手几乎和微软员工同时期感受到这种思维的影响。</p><p>2014年3月,纳德拉上任第二个月,首先把Office套件带入苹果的iOS。在iPad Pro发布会现场,苹果副总裁请上了一位特别的开发者——Office 365的副总裁。</p><p>‘有谁比微软更了解生产力呢?’苹果副总裁一句打趣背后,是两个宿敌的握手言和。微软一直将苹果视为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之一,但纳德拉围绕‘移动为先’的战略,让Office套件打入苹果iOS,以及谷歌旗下的安卓系统。</p><p>在XR支线,微软的游戏应用《我们的世界》接入了Meta阵营的VR设备Oculus Rift,尽管后者是微软自家MR产品HoloLens最有力的竞对。</p><p>最令外界意外的一次合作,是微软跟红帽的同台。当纳德拉站在‘Micrsoft❤️Linux’的幻灯片面前,有分析师惊掉了下巴,‘太阳从西边出来了。’</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f51bc1f646b2b0bc00790be3f7eea30e\" tg-width=\"550\" tg-height=\"383\"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width=\"100%\" height=\"auto\"/></p><p>作为Linux解决方案供应商,红帽与Windows一直属于竞争关系,但合作可以让微软吸引更多开发者加入自己的阵营。</p><p>在不断放下身段的过程中,一个更为开放的微软立住了。2016年,当微软以262亿美元收购领英时,领英CEO杰夫·韦纳告诉媒体,微软正变得越来越敏捷、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有创新精神,这些在促成交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p><p>微软员工对此没有感到意外,因为类似的变革同时在内部发生。最细节的变化是,他们现在敢于公开亮出自己的iPhone手机、Mac电脑,而不用担心直属领导或者销售部门的不开心。</p><p>‘狗咬狗’的考核制度也被淘汰:微软过去是残酷的末位淘汰制,即使最优秀的团队,每年也要根据排名淘汰最后一位。这其实是强调内部竞争。而在治下,绩效评估维度围绕三个点:一是对公司业务的影响力;二是对团队成功的影响力;三是对别人成功的影响力。</p><p>很明显,新的考核方式鼓励团队协作、强调个体对业务贡献,更有利于创新。</p><p>其实纳德拉很早之前就意识到微软的企业文化出了问题。2011年,科技漫画家Manu Cornet画了一张漫画,以呈现顶级科技公司组织架构的本质。</p><p>在那幅漫画中,始于社交网络的脸书,组织架构像一张由众多节点构成的网;苹果只有一个核心,不用说,只能乔布斯本人;甲骨文的架构则给人一种错觉——这更像一家大型律所,而非软件巨头;最具讽刺的是微软,各部门互相拿手枪指向对方。</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af0d7e2ea04dcab255242399738e1dad\" tg-width=\"550\" tg-height=\"536\"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width=\"100%\" height=\"auto\"/></p><p>不用说,漫画讽刺的是微软的内卷、内部政治取代团队协作。</p><p>接任微软CEO后,纳德拉也把自己变成开放型思维的移动广告屏。当HoloLens缔造者Alex Kipman想要说服纳德拉为Hololens‘充值’时,他曾直言:XR需要长期高昂投入,且当下很难定义,未来的价值究竟有多大。</p><p>纳德拉选择了支持,‘作为一个领导者,你经常不得不收起怀疑,先去创造,先做了再说。’他的理由是,一个人无法准确预测未来科技的变化,但是成长型思维可以使自己更好地对不确定性作出反应,并且在技术快速变化的情况下,不断纠错,亦即刷新。</p><p>外界很难说得清,到底是重塑内部文化,激发了创新并带领微软重新走向科技浪潮之巅,还是正确的战略转型最终唤起了大象起舞。</p><p>可以明确的大概只有一点:大浪总会出现。与其懊悔错过或者被迫追赶,不如坚定地去赶下一班车。</p><p>至于个体,对技术创新的开放和宽容,也是成长型思维的要义之一吧。</p></body></html>","source":"lsy1646392929144","collect":0,"html":"<!DOCTYPE html>\n<html>\n<head>\n<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n<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initial-scale=1.0,minimum-scale=1.0,maximum-scale=1.0,user-scalable=no\"/>\n<meta name=\"format-detection\" content=\"telephone=no,email=no,address=no\" />\n<title>微软为何总能重返浪潮之巅?</title>\n<style type=\"text/css\">\na,abbr,acronym,address,applet,article,aside,audio,b,big,blockquote,body,canvas,caption,center,cite,code,dd,del,details,dfn,div,dl,dt,\nem,embed,fieldset,figcaption,figure,footer,form,h1,h2,h3,h4,h5,h6,header,hgroup,html,i,iframe,img,ins,kbd,label,legend,li,mark,menu,nav,\nobject,ol,output,p,pre,q,ruby,s,samp,section,small,span,strike,strong,sub,summary,sup,table,tbody,td,tfoot,th,thead,time,tr,tt,u,ul,var,video{ font:inherit;margin:0;padding:0;vertical-align:baseline;border:0 }\nbody{ font-size:16px; line-height:1.5; color:#999; background:transparent; }\n.wrapper{ overflow:hidden;word-break:break-all;padding:10px; }\nh1,h2{ font-weight:normal; line-height:1.35; margin-bottom:.6em; }\nh3,h4,h5,h6{ line-height:1.35; margin-bottom:1em; }\nh1{ font-size:24px; }\nh2{ font-size:20px; }\nh3{ font-size:18px; }\nh4{ font-size:16px; }\nh5{ font-size:14px; }\nh6{ font-size:12px; }\np,ul,ol,blockquote,dl,table{ margin:1.2em 0; }\nul,ol{ margin-left:2em; }\nul{ list-style:disc; }\nol{ list-style:decimal; }\nli,li p{ margin:10px 0;}\nimg{ max-width:100%;display:block;margin:0 auto 1em; }\nblockquote{ color:#B5B2B1; border-left:3px solid #aaa; padding:1em; }\nstrong,b{font-weight:bold;}\nem,i{font-style:italic;}\ntable{ width:100%;border-collapse:collapse;border-spacing:1px;margin:1em 0;font-size:.9em; }\nth,td{ padding:5px;text-align:left;border:1px solid #aaa; }\nth{ font-weight:bold;background:#5d5d5d; }\n.symbol-link{font-weight:bold;}\n/* header{ border-bottom:1px solid #494756; } */\n.title{ margin:0 0 8px;line-height:1.3;color:#ddd; }\n.meta {color:#5e5c6d;font-size:13px;margin:0 0 .5em; }\na{text-decoration:none; color:#2a4b87;}\n.meta .head { display: inline-block; overflow: hidden}\n.head .h-thumb { width: 30px; height: 30px; margin: 0; padding: 0; border-radius: 50%; float: left;}\n.head .h-content { margin: 0; padding: 0 0 0 9px; float: left;}\n.head .h-name {font-size: 13px; color: #eee; margin: 0;}\n.head .h-time {font-size: 11px; color: #7E829C; margin: 0;line-height: 11px;}\n.small {font-size: 12.5px; display: inline-block; transform: scale(0.9); -webkit-transform: scale(0.9); transform-origin: left; -webkit-transform-origin: left;}\n.smaller {font-size: 12.5px; display: inline-block; transform: scale(0.8); -webkit-transform: scale(0.8); transform-origin: left; -webkit-transform-origin: left;}\n.bt-text {font-size: 12px;margin: 1.5em 0 0 0}\n.bt-text p {margin: 0}\n</style>\n</head>\n<body>\n<div class=\"wrapper\">\n<header>\n<h2 class=\"title\">\n微软为何总能重返浪潮之巅?\n</h2>\n\n<h4 class=\"meta\">\n\n\n2023-03-23 11:41 北京时间 <a href=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csj/2023-03-23/doc-imymvkck6429589.shtml><strong>降噪NoNoise</strong></a>\n\n\n</h4>\n\n</header>\n<article>\n<div>\n<p>文 | 孙静01‘牛得不像微软’2010年3月3日,微软前CEO鲍尔默在媒体面前强撑自信。他说,‘终有一天,必应将超越谷歌。’这个许诺被加了一个模糊的期限:数年,或十几年之内。当时谷歌在美国搜索市场份额高达65%,必应只有11.3%。13年过去了,谷歌在全球搜索市场份额超过90%;第二名必应,仅占约3%。差距在进一步拉大。不过就在这个月,一个新的变量出现了——OpenAI 推出的ChatGPT正以...</p>\n\n<a href=\"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csj/2023-03-23/doc-imymvkck6429589.shtml\">Web Link</a>\n\n</div>\n\n\n</article>\n</div>\n</body>\n</html>\n","type":0,"thumbnail":"https://static.tigerbbs.com/5eac79fd895ca22aea803ea1864d51ea","relate_stocks":{"MSFT":"微软"},"source_url":"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csj/2023-03-23/doc-imymvkck6429589.shtml","is_english":false,"share_image_url":"https://static.laohu8.com/e9f99090a1c2ed51c021029395664489","article_id":"1106791763","content_text":"文 | 孙静01‘牛得不像微软’2010年3月3日,微软前CEO鲍尔默在媒体面前强撑自信。他说,‘终有一天,必应将超越谷歌。’这个许诺被加了一个模糊的期限:数年,或十几年之内。当时谷歌在美国搜索市场份额高达65%,必应只有11.3%。13年过去了,谷歌在全球搜索市场份额超过90%;第二名必应,仅占约3%。差距在进一步拉大。不过就在这个月,一个新的变量出现了——OpenAI 推出的ChatGPT正以狂扫全球的姿态,展示AI技术突破可能带来的颠覆性。而作为OpenAI的投资人之一,微软在应用落地上近水楼台。整合了ChatGPT的新必应,成了全球用户体验AI‘暴力美学’的传送门,风头一时盖过谷歌。乘着这股春风,微软又甩出一个王炸,GPT-4全面接入Office全家桶,AI办公助手Microsoft 365 Copilot将重塑12亿打工人的生产力。硅谷AI领航员的荣耀,就这样从谷歌转移到了微软。‘牛的不像微软……这彻底颠覆了我对微软的印象,一个48年的公司再次焕发青春活力,史无前例。’前谷歌科学家、出门问问创始人李志飞在朋友圈分享了他所受到的震撼。一名前微软科学家在同《降噪NoNoise》交流时提到,在最近10年AI领域的角力中,微软其实一直处于下风,吸引到最顶级的人比谷歌少,OpenAI的专家也不愿意去微软,所以微软不得不通过在外部投资来防止落后太多,‘想不到投中了一个宝贝’。他认为,如果微软内部已经有非常强的部门,也可能不会在外部投资。据《财富》杂志报道,微软曾经尝试聘请一位重量级的人工智能科学家,但未能成功。一名曾参与创建AlphaGo的谷歌科学家曾在2016年直言:‘现在没有人会为微软工作,因为他们给的钱太少,而且对自己的期望也很低。’这多少印证了一点,微软创新力不足,对AI顶尖人才的吸引力不够。那该如何解释48岁的微软再次站上了浪潮之巅?‘好像是一种周期律,本来占优势的一方容易懈怠大意而错失机会(比如谷歌),劣势的一方积极思变而抓住了机会(比如微软)。’上述受访者从竞争博弈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一名大模型创业者则开玩笑说,‘做对了关键决策。准确地说,是命运女神敲门的时候没有躲。’这都有一定道理。OpenAI创立的一个初衷是对抗谷歌在通用AI领域的一家独大。2015年谷歌投资神经网络初创公司DeepMind后,OpenAI随即宣告成立。当时其实没有微软什么事儿。直到2018年,OpenAI意识到大模型需要烧更多钱、需要超大算力支撑,CEO山姆·阿尔特曼几次飞到西雅图。OpenAI能选择的合作方并不多,山姆·阿尔特曼主动向微软CEO纳德拉寻求合作机会。而纳德拉,他接过了那根橄榄枝,或者说通往AI 2.0时代的权杖。总代价130亿美元。对于一家税前净利超过800亿美元的科技巨头来说,这笔写满限制条款的交易格外划算,尤其是在对比72亿美元收购诺基亚手机及部分专利的失败先例之后,更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过仅凭‘运气’似乎难以解释全局,比如那些关键节点的决策是如何作出的,2018年的纳德拉为什么没有错失良机——要知道抓住机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否则微软也不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掉队;2023年的微软为何能快速甩出王炸——圈内人士评价,‘微软拥抱GPT的力度和速度都可圈可点。’一定有些东西,是在这次AI寒武纪到来之前就已经开始酝酿了。02不看‘后视镜’即便没有GPT加持,美国科技公司中市值超过两万亿美元的还是那两家:苹果和微软。两家公司一硬一软,分别代表了美国科技界的两座高峰。区别在于,苹果在2007年以来发挥一如既往地稳定,始终作为一家酷公司屹立山顶;微软则不同,中间因为漫长的掉队期,差点被从‘硅谷之光’的名单中除名。不同时期的境遇,塑造了不同面孔的微软。PC时代自不必多说,微软统治地位牢固到美国司法部要对其发动反垄断诉讼。在Windows统治全球之外,反垄断诉讼证词中暴露了微软作为科技巨头不那么光彩的一面:傲慢、咄咄逼人、不给竞争者留活路,让用户又爱又恨。2008年是个新的节点。此前一年,‘死对头’苹果发布初代iPhone,宣告智能手机将成为新一代计算平台,彼时的微软还在吃老本。在销售天才、比尔·盖茨继任者鲍尔默的带领下,Office和Windows两个赚钱机器继续横扫四方。到了2008年,全球PC出货量增长停滞,微软营收再也涨不动了。金融危机还没开始爆发,微软股价已经狂跌不止。错失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微软,脸上写满仓皇、迷茫以及束手无策。鲍尔默带领公司从三条线追赶:在搜索板块推出必应,迎战谷歌;移动硬件端,重金收购诺基亚手机,并通过Windows Phone和平板电脑Surface抢夺市场;探索云业务,追赶亚马逊的AWS。当时AWS年年营收已有数十亿美元,而微软仅有几百万美元。这次转型看似全方位押注,多路追赶,但实则重心分散。说到底,鲍尔默时期的精神图腾还是操作系统入口,即守住‘Windows’,从而忽视了AI和云计算才是未来更大的科技浪潮。紧盯‘后视镜’的转型方式,带来的挫败和震荡是持久的。舆论先于华尔街给出判断:诸如‘廉颇老矣’、‘微软已死’的声音回荡在硅谷、华尔街。当然类似‘下一个倒掉的会是**吗?’的句式,几乎适用于所有跌落低谷的科技巨头。历史一次次证明,高光时刻追捧与造神越狂热,低谷时期的踩踏越汹涌。对于局中人而言,没人愿意沮丧地站在一艘下沉巨轮的甲板上。等待微软的是持续‘失血’——大量工程技术人才流失,许多人工智能专家也纷纷出走。最后是鲍尔默的退位和离开。一名前微软工程师在博客上毫不客气地说:鲍尔默的离开是他给微软未来留下的最好遗产。2014年,纳德拉接任微软CEO时,公司市值不足3000亿美元。此后在‘移动为先、云为先’的战略推进中,Windows边缘化、诺基亚团队被砍、必应地图部门打包卖给Uber,Office365和微软云Azure成为增长双引擎。伴随微软市值冲击2万亿美元高点,Azure市场份额跃居全球第二,外界看到一个第二次走上巅峰的微软。纳德拉带领下的转型,是所有人都期待看到、同时可供自我勉励的剧情:追前一班车不重要,赶下一班车才是关键。正因如此,纳德拉梳理微软转型历程的那本《刷新》,成了畅销书。国内许多科技企业的CEO都在努力从书中寻找参悟,尤其那些面临相似境况的企业。曾有联想内部人士透露,CEO杨元庆便是《刷新》的拥趸之一,他曾在联想内部大力推荐这本书。其实《刷新》中还有几处伏笔,比如微软准备如何投资未来。纳德拉分享了他的思路:首先是重点押注的三个方向:混合现实、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具体到人工智能,纳德拉明确提出,微软要用人工智能重新定义微软的所有业务。比如将所有的Office产品人工智能化。你看,相比酷公司谷歌的极客范儿,老大哥微软始终是现实的商务范儿。在Office全家桶接入GPT之前,微软在Powerpoint已添加了自动翻译、图片自动说明;Word里则加入了机器阅读,Microsoft Translator则可实时翻译国际会议演讲;2018年又将个人智能助理Cortana(小娜)划入Office产品部门,成为Office系列的一个辅助工具。此外微软也有自己的智能聊天机器人,中国版叫小冰,美国版叫Zo。从这些技术路线布局来看,ChatGPT和GPT-4不仅契合微软的技术思路,还能通过生产力的提升,帮助微软巩固在办公协作领域的领先地位。如今回看原微软高级副总裁沈向洋2021年的一段发言,你会发现意味深长。他说,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和客户管理等传统领域,很快将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并且需要作出反应。这正是ChatGPT‘炼丹’功成的前夜。在前述受访者看来,‘大公司之外的创业公司如果能拿到足够的钱,又有足够的人才,相对于大公司的内部部门,活力和灵活性更好。’这或许同时解释了谷歌与微软截然不同的选择。谷歌的保守或者说出于AI技术安全性的审慎,让其同样强大的聊天机器人Bard及搜索业务竞争均陷入被动;微软则借助‘外力’,既避免了创新者的窘境,又拿到了通用AI时代的船票。纳德拉在2015年上任一周年时就明确过一点,通过投资那些有可能代表未来AI发展方向的前沿技术和项目,补齐微软的AI布局。考虑到微软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号召力远逊于谷歌,这种思路也不难理解。只能说,投中OpenAI,是这种思路的延续。看完微软Office356的发布会后,有开发者在社交媒体上说:所有个人开发者想到的点子他们都想到了,而且实际发现得更完美,厉害得让人害怕。纳德拉出任CEO后的第一次公开演讲中,他提到一个问题:是什么使微软与众不同?如果微软消失了,这个世界会失去什么?这个问题,在2023年有了更为激动人心的答案。03后劲儿硅谷从来不是一个论资排辈的地方。资历和市值无法赢得同行敬重,只有持续的创新力可以。微软再次站上浪潮之巅,表面看战略转型成功基础上的一次进化,实则是创新力的后劲儿。这背后离不开纳德拉对微软文化基因的改造。前微软员工回忆,纳德拉升任CEO后主推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其核心理念是开放、谦虚和包容。与之相对的则是固化思维。成长型思维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微软的外部伙伴、竞争对手几乎和微软员工同时期感受到这种思维的影响。2014年3月,纳德拉上任第二个月,首先把Office套件带入苹果的iOS。在iPad Pro发布会现场,苹果副总裁请上了一位特别的开发者——Office 365的副总裁。‘有谁比微软更了解生产力呢?’苹果副总裁一句打趣背后,是两个宿敌的握手言和。微软一直将苹果视为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之一,但纳德拉围绕‘移动为先’的战略,让Office套件打入苹果iOS,以及谷歌旗下的安卓系统。在XR支线,微软的游戏应用《我们的世界》接入了Meta阵营的VR设备Oculus Rift,尽管后者是微软自家MR产品HoloLens最有力的竞对。最令外界意外的一次合作,是微软跟红帽的同台。当纳德拉站在‘Micrsoft❤️Linux’的幻灯片面前,有分析师惊掉了下巴,‘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作为Linux解决方案供应商,红帽与Windows一直属于竞争关系,但合作可以让微软吸引更多开发者加入自己的阵营。在不断放下身段的过程中,一个更为开放的微软立住了。2016年,当微软以262亿美元收购领英时,领英CEO杰夫·韦纳告诉媒体,微软正变得越来越敏捷、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有创新精神,这些在促成交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微软员工对此没有感到意外,因为类似的变革同时在内部发生。最细节的变化是,他们现在敢于公开亮出自己的iPhone手机、Mac电脑,而不用担心直属领导或者销售部门的不开心。‘狗咬狗’的考核制度也被淘汰:微软过去是残酷的末位淘汰制,即使最优秀的团队,每年也要根据排名淘汰最后一位。这其实是强调内部竞争。而在治下,绩效评估维度围绕三个点:一是对公司业务的影响力;二是对团队成功的影响力;三是对别人成功的影响力。很明显,新的考核方式鼓励团队协作、强调个体对业务贡献,更有利于创新。其实纳德拉很早之前就意识到微软的企业文化出了问题。2011年,科技漫画家Manu Cornet画了一张漫画,以呈现顶级科技公司组织架构的本质。在那幅漫画中,始于社交网络的脸书,组织架构像一张由众多节点构成的网;苹果只有一个核心,不用说,只能乔布斯本人;甲骨文的架构则给人一种错觉——这更像一家大型律所,而非软件巨头;最具讽刺的是微软,各部门互相拿手枪指向对方。不用说,漫画讽刺的是微软的内卷、内部政治取代团队协作。接任微软CEO后,纳德拉也把自己变成开放型思维的移动广告屏。当HoloLens缔造者Alex Kipman想要说服纳德拉为Hololens‘充值’时,他曾直言:XR需要长期高昂投入,且当下很难定义,未来的价值究竟有多大。纳德拉选择了支持,‘作为一个领导者,你经常不得不收起怀疑,先去创造,先做了再说。’他的理由是,一个人无法准确预测未来科技的变化,但是成长型思维可以使自己更好地对不确定性作出反应,并且在技术快速变化的情况下,不断纠错,亦即刷新。外界很难说得清,到底是重塑内部文化,激发了创新并带领微软重新走向科技浪潮之巅,还是正确的战略转型最终唤起了大象起舞。可以明确的大概只有一点:大浪总会出现。与其懊悔错过或者被迫追赶,不如坚定地去赶下一班车。至于个体,对技术创新的开放和宽容,也是成长型思维的要义之一吧。","news_type":1},"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1230,"commentLimit":10,"likeStatus":false,"favoriteStatus":false,"reportStatus":false,"symbols":[],"verified":2,"subType":0,"readableState":1,"langContent":"CN","currentLanguage":"CN","warmUpFlag":false,"orderFlag":false,"shareable":true,"causeOfNotShareable":"","featuresForAnalytics":[],"commentAndTweetFlag":false,"andRepostAutoSelectedFlag":false,"upFlag":false,"length":19,"xxTargetLangEnum":"ZH_CN"},"commentList":[],"isCommentEnd":true,"isTiger":false,"isWeiXinMini":false,"url":"/m/post/659092002"}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