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4.1):对芝加哥邪教案例的思考

彭镜哲
2022-02-03

“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莱特”。就个人经验,即使1个读者在1000个不同时刻读同1本书,也会像1000个哈姆莱特一样有1000个想法。再读这本书,又有了新的思考。

和其他邪教一样,该教派宣称了某一天是世界末日,洪水将淹没整个世界。那一天之前,教徒拒绝一切杂志、报纸、新闻媒体的采访;那一天之后,教徒从沉默寡言变成了热心的宣传家,到处传播神的福音。作者通过该案例论证了人使用社会认同来进行自我宽慰,把幻想当成事实。

再读这个案例,我注意到了教徒们在预期的世界末日没有发生时的说法:

(1)一位年轻妇女:“我非得相信洪水会在21号来袭不可,因为我已经用光了所有的钱。我辞了工作,从电脑学校退了学,我不能不信。”

(2)一位医生:“我已经走了好长的一段路了。我几乎放弃了一切,我跟所有人断了交,我拆掉了回头的每一座桥,我背弃了世界。我绝不能怀疑,我只能相信。事实只有一个,其他的全是假的。”

这些说法伴随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当信仰被证伪时,即使像医生这样有着基本科学素养的知识分子也不通过现实证据来考虑信仰为假的可能性,而是匆忙说服新教徒加入以维护在我们看来错得离谱的认知呢?

一方面,激励/惩罚带来的超级反应倾向让他们知道如果信仰为假,则意味着接受没有退路的现实,这意味着巨大的惩罚。这为他们寻求社会认同来为认知辩护创造了动机;

另一方面,关联原理让他们认为付出越多才获得的东西越有价值,对信仰的巨大付出让他们认为信仰具有巨大价值,当信仰被现实证据否定后由于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的作用,他们本能地想把失去的夺回来,从而为他们替认知辩护创造了另一个巨大的动机;

此外,内心珍视的信仰被现实否定实在太痛苦了,简单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认倾向让他们在寻求社会认同时无视了现实证据,也无视了“即便有更多人认同也无法否认现实证据”的事实;

最后,上述多种心理倾向的共同作用让他们歪曲事实,形成偏见,并通过寻求他人的认同来为错误的认知寻找新的支撑。毕竟16世纪荷兰的再洗礼教面对同样情形时通过获得他人认同再次巩固信仰,并让荷兰大城市中三分之二的人口成了追随者。

或许在投资时一开始就要做好最坏打算,这样当事情向不好的方向发展时才不会接受不了,才有可能认清现实及时止损,而不是去浏览有利的报道或通过寻求他人支持来获得社会认同,导致错过退出的窗口期。这本来就是一场有赢有输的金钱游戏。

我对这事儿有想法
抛出一个观点、一种看法,虽然不一定对,也想听听虎友怎么看!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