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上海、常住人口将超北京 这座城市为何吸引人?

山哥看财经
2022-01-21

最近两年的疫情中,人们重新认识了上海,对人的尊重、超一流城市管理能力让人印象深刻。

进入2022年,许多人会有新的愿望、期待新的可能。有人听到远方召唤,他们想到新的地方定居。面对一波波的疫情、自然灾害侵扰,人们无比渴望在一个好的地方生活。将上海作为对标城市的成都,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成都是公园城市首提地,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首倡地

“人口决定命运”

奥古斯特-孔德的名言:“人口决定命运”。人口增加意味着这座城市充满着发展前景,消费、投资和税收收入都会稳步提升,随着我国出生人口持续减少,城市间人口竞争会越发激烈。

“人往高处走”是永远不变的道理。过去十年,哪些城市的人口增长最为迅猛?根据去年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2010-2020十年间,人口增加最多的六座城市是深圳、广州、成都、西安、郑州、杭州,分别增加713.6万、597.7万、581.9万、448.5万、397.4万和323.56万。

十年间人口增量最多的10座城市

七普数据显示,成都常住人口首次突破2000万,达到2094万人,已经逼近北京的2189万人,另外两座超2000万人城市为重庆和上海。

如不算农村人口,成都城区常住人口1334万人,成为我国第七座、也是最新的超大型城市。按标准,城区常住人口在1000万以上才算超大城市,武汉以995万与这一资格失之交臂,其余6座超大城市分别为北上广深和重庆、天津。

值得注意的是,天津的城区常住人口1174万,已经落后于成都,未来甚至有可能被武汉超越,这也给已处于发展颓势的天津敲响警钟。

网红城市的成色

洪水、疫情的影响下,暴露出西安、郑州两座新晋千万人口大城市的治理短板,许多“功课”亟待补上。自带网红属性的长沙人口规模还不够大,靠“网红美食”出圈能持续多久有待观察。

相比之下,成都似乎脱颖而出,过去10年人口增量几乎与沿海最有活力的广州、深圳相当。在笔者认识的朋友中,有不少人离开北京前往成都发展,也说明这座西部城市有着不一样的吸引力,其背后原因值得研究。

已移居成都一年多的好友说:“我喜欢成都这座城市,喜欢这里特色的美食、并不极端的天气、周围山水的旅行资源;喜欢这里特色的咖啡小店、可以开到下半夜的路边摊小酒馆(尽管我不喝酒),还有随处可见便宜实惠的捏脚采耳。”

他说,这里的人们充满活力、温度和多元。这座城市为不管本地还是外来人口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和门槛很低的消费水平。

数据显示,近年来,成都年平均净流入人口超50万人,是西部第一大人口净流入城市。成都位列《财富》杂志“大学生和青年求职者吸引力城市”榜首。成都的房价收入比一直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

一线及新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

成都今年前三季度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有望在年末成为国内第7座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大关的城市,过去10年间在全国排名提升6个位次。

过去几年,在抖音滤镜下不少城市迅速蹿红,成为媒体的宠儿。网红城市也因此面临着公众更多的审视,有些在突发事件影响下渐渐走向平庸。成都作为网红城市似乎经受住了考验,这离不开主政者对人性和专家的尊重。

对标一流城市上海

作为一个生活人口超2000万的城市,考验着城市的安全有序运转,对治理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因此,成都将上海作为其对标学习对象,以避免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坑”。除此之外还积极向深圳学习“取经”。

2019年11月,时任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率队赴上海考察学习,学习借鉴上海超大城市治理经验,为市民提供更精准、更优质服务。2019年12月,范锐平率队赴深圳考察学习,借鉴深圳的创新运营管理机制,全力打造西部“硅谷”。

时隔一年后的2020年底,范锐平再次率队前往上海,以座谈形式听取当地专家对成都“十四五”发展、2035远景目标的意见,希望他们以上海的角度来看成都如何发展。

在成都规划里,2035年常住人口将增长到2300万,当城市足够大时,城市的安全性和民生服务水平成为一个管理者必答题。而在上海座谈会上,专家们一再提醒成都要注意这些点。

可以说,成都很认真地把上海当作老师。以疫情防控为例,成都组建了一支近3000人三级流调溯源队伍,这一规模与上海、北京相当。

众所周知,上海“精准防控”除大数据之外,离不开数量庞大流调队伍。目前正处于Omicron风暴中心的天津,之所以能稳健应对,在于这座城市去年8月已组建15000名流调协查员。

也正因如此,成都在去年11月快速控制“11·2”疫情传播,实现疫情防控的 “成都速度”和“成都温度”。相比之下,初期西安流调队伍只有300人,郑州在去年8月初流调人数为481人,无法与千万级人口相匹配。

在城市规划上,尤其是产城融合上,成都也借鉴上海经验。例如, 30年前上海开发浦东新区时,一开始在陆家嘴只有写字楼没有生活设施,后来才拼命“补课”建配套。后来上海在建临港片区、虹桥片区以及张江片区改变了以前的发展模式。

城市兴衰是循环发展的,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城市的产业,产业的兴盛会创造更多就业。成都特别注重“人城产”逻辑,将产业功能区打造成融入城市发展历史进程、与城市同成长的利益共同体。各产业功能区都要打造成“15分钟步行生活圈”。

“城市的核心是人”

也许借鉴上海、深圳的先进理念,成都管理者特别看重“人”的因素,希望将成都打造成对“人”温暖的城市。2021年4月,范锐平在《先锋》杂志上发文指出,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价值认同、生活方式、情感体验等与“人”紧密关联的城市特质成为激发活力的关键,城市人口吸引力越强,整体活力水平越高。

“未来城市竞争不止于经济实力之争,根本是人文生态之争,人口流动逻辑逐步从注重工作机会转移到生活质量、社群认同等因素上来,城市包容度、多样化、认同感等与城市人口吸引力、繁荣发展活力高度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日益成为内生增长的核心动力、对外竞争的核心支撑。”

成都将城市之争上升到人文生态的高度,也是实践了“城市的核心是人”这一发展理念。这就解释,为何大量年轻人愿意源源不断移居成都,并对这座城市产生认同感的原因。

清华大学两位学者尹稚和卢庆强曾撰文指出,近几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回流特征明显。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社会环境宽松活跃,带来较高人才吸引力;二是生活环境宜人,服务设施配备完善程度优于众多城市,住房压力亦小于一线城市。相较于重庆,成都各项评分相对更高、更为均衡。

笔者注意到,最近几年,一些东部城市管理者出外考察学习目的地中,成都、深圳、上海成为最热门三座城市。他们同时是中国最包容、最多样化的几座城市。

闲聊几句
闲着没事一起聊聊天呗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