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是个好东西
2022-12-13
在中国和中东买能源的点上放这个消息。。。
今晚见证历史!人类或首次实现可控核聚变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分享至
微信
复制链接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打开APP,发表看法
APP内打开
发表看法
4
{"i18n":{"language":"zh_CN"},"detailType":1,"isChannel":false,"data":{"magic":2,"id":623015095,"tweetId":"623015095","gmtCreate":1670920324817,"gmtModify":1670920326492,"author":{"id":3505819614035438,"idStr":"3505819614035438","authorId":3505819614035438,"authorIdStr":"3505819614035438","name":"趋势是个好东西","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c00d7d431d12f2f571e3aaa137d52977","vip":1,"userType":1,"introduction":"","boolIsFan":false,"boolIsHead":false,"crmLevel":1,"crmLevelSwitch":0,"individualDisplayBadges":[],"fanSize":522,"starInvestorFlag":false},"themes":[],"images":[],"coverImages":[],"html":"<html><head></head><body><p>在中国和中东买能源的点上放这个消息。。。</p></body></html>","htmlText":"<html><head></head><body><p>在中国和中东买能源的点上放这个消息。。。</p></body></html>","text":"在中国和中东买能源的点上放这个消息。。。","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1,"likeSize":4,"commentSize":0,"repostSize":0,"favorite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623015095","repostId":1142903081,"repostType":4,"repost":{"id":"1142903081","pubTimestamp":1670915189,"share":"https://www.laohu8.com/m/news/1142903081?lang=&edition=full","pubTime":"2022-12-13 15:06","market":"us","language":"zh","title":"今晚见证历史!人类或首次实现可控核聚变","url":"https://stock-news.laohu8.com/highlight/detail?id=1142903081","media":"新智元","summary":"史上首次,人类实现了核聚变反应的净能量增益。","content":"<html><head></head><body><p>美国LLNL实验室首次实现核聚变反应的净能量增益,‘人造太阳’或将成真了。</p><p>爆炸性消息!史上首次,人类实现了核聚变反应的净能量增益。</p><p>净功率增益,即产生的聚变功率与用于加热等离子体的功率之比率。</p><p>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从一个实验性核聚变反应堆中,让核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多于了这一过程中消耗的能量。</p><p>这就意味着,人类朝人造太阳的目标,又近了一步。</p><p>而化石燃料和传统核能,或将退出历史的舞台!</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a280b51d3941d3bdddd6515ba74396bb\" tg-width=\"550\" tg-height=\"235\"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width=\"100%\" height=\"auto\"/></p><p>核聚变反应净能量增益,意味着什么</p><p>‘核聚变’究竟是什么呢?</p><p>简单地说,就是两个轻原子核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过程。</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2bbcea8ce02bf4c17288e8ae01df97aa\" tg-width=\"445\" tg-height=\"407\"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width=\"100%\" height=\"auto\"/></p><p>我们都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源泉,那太阳的能量来自于哪里呢?</p><p>就是核聚变。</p><p>在这个热核反应中,两个氢原子碰撞并聚合成氦原子,氦的质量比原来的氢原子略小。</p><p>因此,根据爱因斯坦标志性的E=mc²质能方程,这个质量差会转化为能量爆发出来。</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c4c2167954e1c5113e6ee464805faaac\" tg-width=\"550\" tg-height=\"310\"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width=\"100%\" height=\"auto\"/></p><p>在太阳的核心,每秒都在发生6.2亿吨氢的核聚变</p><p>这种能量,使我们人类得以生存。</p><p>理论上,只要有几克氘(重氢)和氚(超重氢)的混合反应物,就有可能产生一太(万亿)焦耳的能量,这大约是发达国家的一个人60年内所需的能量。</p><p>既然核聚变能产生如此大的能量,那我们人类能不能自己DIY这个过程,造出个‘人造太阳’?</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e722077106ea0d584d5bb6db4ea56358\" tg-width=\"550\" tg-height=\"353\"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width=\"100%\" height=\"auto\"/></p><p>没错,科学家们早就开始这么想了。</p><p>自从人类开启了和平利用核能的研究,如何在可控的条件下利用核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一直是人类的终极目标(而目前的核电站,原理是核裂变反应)。</p><p>但是,利用核聚变最大的难题之一是,核聚变过程本身也会消耗巨大的能量,该如何让核聚变反应释放出的能量大于输入的能量,而且让这个过程可持续呢?</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835d6b7887636473df66fca6ab46e4bb\" tg-width=\"550\" tg-height=\"101\"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width=\"100%\" height=\"auto\"/></p><p>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无数的物理学家就一直希望从核聚变反应中产生比消耗更多的能量。</p><p>如果攻克了这个最大的难题,人类将有可能史上首次获取海量无碳清洁能源,彻底改变未来的能源路线图。</p><p>也就是说,到了那时,就不再有煤和石油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不再有危险、长效的放射性废物——人类将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清洁能源’!</p><p>而现在看起来,这个难题的第一步已经被解决了。</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5b6f732ebbc0a20754abacddd79271e0\" tg-width=\"550\" tg-height=\"367\"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width=\"100%\" height=\"auto\"/></p><p>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从一个实验性核聚变反应堆中实现了‘净能量增益’,让核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多于这一过程中消耗的能量。</p><p>据消息人士透露,这次反应产生的能量是消耗能量的120%,至少有两名研究人员证实了这一消息。</p><p>一位资深核聚变科学家对《华盛顿邮报》表示:‘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p><p>此次核聚变反应产生了大约2.5兆焦耳的能量,大约是激光器中2.1兆焦耳能量的120%,目前具体数据仍在进一步分析中。</p><p>美国能源部和LLNL发言人均表示,目前无法评论《金融时报》的报道,不过美国能源部长Jennifer Granholm表示,将在今天晚些时候宣布一项‘重大科学突破’。</p><p>核聚变专家亚瑟·特瑞尔(Arthur Turrell)博士表示,‘如果这个结果得到最终证实,我们将见证一个历史性的时刻。’</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5ea56a316cc4ff365c669e5d1210114d\" tg-width=\"550\" tg-height=\"440\"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width=\"100%\" height=\"auto\"/></p><p>四次复现全部失败,人类科技被智子锁死?</p><p>其实,之前的科学家们,就曾见证过这一奇迹。</p><p>2021年8月,LLNL曾宣布了一项重大突破:破纪录地产生了超过10万亿瓦的高能聚变能量——虽然时长只有一秒不到。</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2845edf5b2614779d1729eee22533995\" tg-width=\"550\" tg-height=\"361\"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width=\"100%\" height=\"auto\"/></p><p>装置将最初的光子脉冲放大并分成192道紫外线激光束后,在不到40亿分之一秒的时间内以大约1.9兆焦耳的能量击中目标(装着冷冻的氘和氚),创造出只有在恒星和热核弹中才能见到的温度和压力。</p><p>面对如此强大的脉冲能量,原子核会因核聚变释放出一连串的粒子,并由此产生更多的聚变和更多的粒子,从而形成持续的聚变反应。</p><p>根据定义,当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超过其消耗的能量时,就能成功‘点火’。</p><p>而在8月的试验中,通过核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已经占到了输入能量的70%,可以说非常接近点火了。</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e8cb23b036df88dd090744478a961256\" tg-width=\"550\" tg-height=\"323\"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width=\"100%\" height=\"auto\"/></p><p>然而,在接下来进行的4次试验中,都未能复现当时的结果。</p><p>其中效果最好的一次,也只达到了8月份实验所产生能量的50%。</p><p>对此,研究人员分析认为,由于目前正处于聚变‘点火’的临界点附近,所以不同实验间微小、偶然的差异都会对结果造成巨大影响。</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b43bc2b72fc22e4978066e99b2dbcde1\" tg-width=\"550\" tg-height=\"388\"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width=\"100%\" height=\"auto\"/></p><p>从重复实验的失败中不难看出,研究人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无法精准理解、操纵和预测这类高能实验。</p><p>甚至知友‘氯甲烷’调侃称:‘我觉得人类科技可能真的被智子锁死了’。</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87c1d7ea427dfd28fea6cf5d892af3a3\" tg-width=\"550\" tg-height=\"286\"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width=\"100%\" height=\"auto\"/></p><p>复刻核聚变为何如此之难?</p><p>为什么人类想要复刻核聚变,会这么难呢?</p><p>这就要从核聚变反应的条件说起。</p><p>核聚变反应发生在一种叫作等离子体的物质状态中。</p><p>等离子体是一种由正离子和自由移动的电子组成的高温带电气体,具有不同于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独特性质。</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a19b071272b80e5457cf98903d959cc8\" tg-width=\"550\" tg-height=\"210\"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width=\"100%\" height=\"auto\"/></p><p>从左至右:固体,液体,气体,等离子体</p><p>为了实现聚变,原子核需要在超过1000万摄氏度的极高温度下相互碰撞,以使它们能够克服相互间的电排斥力。</p><p>一旦原子核克服了这种排斥力,并进入彼此非常接近的范围,它们之间的核力吸引力将超过电排斥力,从而使它们能够实现聚变。</p><p>要做到这一点,众多原子核必须被约束在一个小空间内,以增加碰撞的机会。</p><p>在太阳中,存在巨大的引力,而这种引力所产生的极端压力,正为核聚变的发生创造了条件。</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f42d247e84b90ff499b89685c1c3e56a\" tg-width=\"550\" tg-height=\"464\"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width=\"100%\" height=\"auto\"/></p><p>在太阳内部,氢原子被加热到等离子体状态,电子不再围绕质子旋转,然后释放的原子核聚变形成氦原子和中子,释放出巨大能量</p><p>然而,太阳中有着能够诱发核聚变的巨大引力,我们人类却没有这样的自然条件。</p><p>在地球上,要想使氘和氚发生聚变,就需要超过1亿摄氏度的温度和强大的压力,还需要充分的约束,才能使等离子体和聚变反应保持足够长的时间。</p><p>现在,我们人类的实验中已经非常接近核聚变反应堆所需的条件,但仍需改进约束性能和等离子体的稳定性。</p><p>来自5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们,在不断试验新材料,设计新技术。</p><p>不过,就像我们在上文所看到的,许多实验已实现聚变,但并未实现净功率增益。</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f88ef26349072d2a82742188b80c9cbe\" tg-width=\"550\" tg-height=\"412\"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width=\"100%\" height=\"auto\"/></p><p>而这次突破,是否意味着我们就要用上纯粹的清洁能源了呢?其实并没有。</p><p>首先,即使单纯从数据上看,120%的能量净增比例仍然是远远不够的。据科学家估计,如果要将核聚变技术落地实用,能量输出必须至少比进入的激光器的能量高出几倍才有可能。</p><p>而且,这次实验中的NIF的激光器效率极低,也就是说,实验中供给激光器的能量中,只有很小一部分实际进入了激光束中,实际参与了激发核聚变的反应中,大部分能量都被浪费掉了。</p><p>按照这种转换效率,即使未来的激光器(比如固态激光器)能够进一步提升转换效率,但距离100%的核聚变应用,仍然是很遥远的事情。</p><p>但是至少,我们实现了从0到1的一步。</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fdb5ab30428c559220d4924918279b65\" tg-width=\"550\" tg-height=\"310\"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width=\"100%\" height=\"auto\"/></p><p>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再次取得进展</p><p>建人造太阳的,不止是美国的科学家。</p><p>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也开始了可控核聚变的研究。</p><p>与LLNL采用的‘惯性约束聚变’方法不同,迄今为止大多数核聚变研究都采用名为‘托卡马克’的圆环形反应堆。</p><p>它的原理是:在反应堆内,将氢气加热到足够高的温度,让电子从氢原子核中剥离,形成等离子体(带正电的核和带负电的电子云)。磁场将等离子体困在圆环形状的装置内,将原子核融合在一起,以中子的形式释放出能量向外飞去。</p><p>2020年12月4日,由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人造太阳’建成并实现了首次放电。</p><p>2022年10月,相关研究再次取得重大进展——HL-2M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00万安培(1兆安)。</p><p>这不仅创造了我国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也标志着我国核聚变研发距离聚变点火迈进了重要一步。</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10758fbeaeeb0b0a26ba8091be9bd554\" tg-width=\"550\" tg-height=\"369\"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width=\"100%\" height=\"auto\"/></p><p>HL-2M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托卡马克装置。</p><p>其核心参数是等离子体电流强度,而等离子体电流达到100万安培(1兆安)是其实现聚变能源的必要条件,未来托卡马克聚变堆必须在兆安级电流下稳定运行。</p><p>此次突破意味着该装置未来可以在超过1兆安培的等离子体电流下常规运行,这对我国自主设计运行聚变堆具有重要意义。</p><p>总结一下</p><p>据悉,对于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的这次实验的重大公告,美国能源部预计将在美国太平洋时间周二上午7点,也就是北京时间的今晚23点左右进行直播。</p><p>人类历史会被永远改变吗?十小时后见分晓!</p></body></html>","source":"lsy1569730104218","collect":0,"html":"<!DOCTYPE html>\n<html>\n<head>\n<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n<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initial-scale=1.0,minimum-scale=1.0,maximum-scale=1.0,user-scalable=no\"/>\n<meta name=\"format-detection\" content=\"telephone=no,email=no,address=no\" />\n<title>今晚见证历史!人类或首次实现可控核聚变</title>\n<style type=\"text/css\">\na,abbr,acronym,address,applet,article,aside,audio,b,big,blockquote,body,canvas,caption,center,cite,code,dd,del,details,dfn,div,dl,dt,\nem,embed,fieldset,figcaption,figure,footer,form,h1,h2,h3,h4,h5,h6,header,hgroup,html,i,iframe,img,ins,kbd,label,legend,li,mark,menu,nav,\nobject,ol,output,p,pre,q,ruby,s,samp,section,small,span,strike,strong,sub,summary,sup,table,tbody,td,tfoot,th,thead,time,tr,tt,u,ul,var,video{ font:inherit;margin:0;padding:0;vertical-align:baseline;border:0 }\nbody{ font-size:16px; line-height:1.5; color:#999; background:transparent; }\n.wrapper{ overflow:hidden;word-break:break-all;padding:10px; }\nh1,h2{ font-weight:normal; line-height:1.35; margin-bottom:.6em; }\nh3,h4,h5,h6{ line-height:1.35; margin-bottom:1em; }\nh1{ font-size:24px; }\nh2{ font-size:20px; }\nh3{ font-size:18px; }\nh4{ font-size:16px; }\nh5{ font-size:14px; }\nh6{ font-size:12px; }\np,ul,ol,blockquote,dl,table{ margin:1.2em 0; }\nul,ol{ margin-left:2em; }\nul{ list-style:disc; }\nol{ list-style:decimal; }\nli,li p{ margin:10px 0;}\nimg{ max-width:100%;display:block;margin:0 auto 1em; }\nblockquote{ color:#B5B2B1; border-left:3px solid #aaa; padding:1em; }\nstrong,b{font-weight:bold;}\nem,i{font-style:italic;}\ntable{ width:100%;border-collapse:collapse;border-spacing:1px;margin:1em 0;font-size:.9em; }\nth,td{ padding:5px;text-align:left;border:1px solid #aaa; }\nth{ font-weight:bold;background:#5d5d5d; }\n.symbol-link{font-weight:bold;}\n/* header{ border-bottom:1px solid #494756; } */\n.title{ margin:0 0 8px;line-height:1.3;color:#ddd; }\n.meta {color:#5e5c6d;font-size:13px;margin:0 0 .5em; }\na{text-decoration:none; color:#2a4b87;}\n.meta .head { display: inline-block; overflow: hidden}\n.head .h-thumb { width: 30px; height: 30px; margin: 0; padding: 0; border-radius: 50%; float: left;}\n.head .h-content { margin: 0; padding: 0 0 0 9px; float: left;}\n.head .h-name {font-size: 13px; color: #eee; margin: 0;}\n.head .h-time {font-size: 11px; color: #7E829C; margin: 0;line-height: 11px;}\n.small {font-size: 12.5px; display: inline-block; transform: scale(0.9); -webkit-transform: scale(0.9); transform-origin: left; -webkit-transform-origin: left;}\n.smaller {font-size: 12.5px; display: inline-block; transform: scale(0.8); -webkit-transform: scale(0.8); transform-origin: left; -webkit-transform-origin: left;}\n.bt-text {font-size: 12px;margin: 1.5em 0 0 0}\n.bt-text p {margin: 0}\n</style>\n</head>\n<body>\n<div class=\"wrapper\">\n<header>\n<h2 class=\"title\">\n今晚见证历史!人类或首次实现可控核聚变\n</h2>\n\n<h4 class=\"meta\">\n\n\n2022-12-13 15:06 北京时间 <a href=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csj/2022-12-13/doc-imxwpfct8782919.shtml><strong>新智元</strong></a>\n\n\n</h4>\n\n</header>\n<article>\n<div>\n<p>美国LLNL实验室首次实现核聚变反应的净能量增益,‘人造太阳’或将成真了。爆炸性消息!史上首次,人类实现了核聚变反应的净能量增益。净功率增益,即产生的聚变功率与用于加热等离子体的功率之比率。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从一个实验性核聚变反应堆中,让核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多于了这一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这就意味着,人类朝人造太阳的目标,又近了一步。而化石燃料和传统核能,或将退出历史的舞台!...</p>\n\n<a href=\"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csj/2022-12-13/doc-imxwpfct8782919.shtml\">Web Link</a>\n\n</div>\n\n\n</article>\n</div>\n</body>\n</html>\n","type":0,"thumbnail":"https://static.tigerbbs.com/108450a35b0e2fe4e83ffc890479c406","relate_stocks":{"BK1524":"核电"},"source_url":"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csj/2022-12-13/doc-imxwpfct8782919.shtml","is_english":false,"share_image_url":"https://static.laohu8.com/e9f99090a1c2ed51c021029395664489","article_id":"1142903081","content_text":"美国LLNL实验室首次实现核聚变反应的净能量增益,‘人造太阳’或将成真了。爆炸性消息!史上首次,人类实现了核聚变反应的净能量增益。净功率增益,即产生的聚变功率与用于加热等离子体的功率之比率。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从一个实验性核聚变反应堆中,让核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多于了这一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这就意味着,人类朝人造太阳的目标,又近了一步。而化石燃料和传统核能,或将退出历史的舞台!核聚变反应净能量增益,意味着什么‘核聚变’究竟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轻原子核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过程。我们都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源泉,那太阳的能量来自于哪里呢?就是核聚变。在这个热核反应中,两个氢原子碰撞并聚合成氦原子,氦的质量比原来的氢原子略小。因此,根据爱因斯坦标志性的E=mc²质能方程,这个质量差会转化为能量爆发出来。在太阳的核心,每秒都在发生6.2亿吨氢的核聚变这种能量,使我们人类得以生存。理论上,只要有几克氘(重氢)和氚(超重氢)的混合反应物,就有可能产生一太(万亿)焦耳的能量,这大约是发达国家的一个人60年内所需的能量。既然核聚变能产生如此大的能量,那我们人类能不能自己DIY这个过程,造出个‘人造太阳’?没错,科学家们早就开始这么想了。自从人类开启了和平利用核能的研究,如何在可控的条件下利用核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一直是人类的终极目标(而目前的核电站,原理是核裂变反应)。但是,利用核聚变最大的难题之一是,核聚变过程本身也会消耗巨大的能量,该如何让核聚变反应释放出的能量大于输入的能量,而且让这个过程可持续呢?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无数的物理学家就一直希望从核聚变反应中产生比消耗更多的能量。如果攻克了这个最大的难题,人类将有可能史上首次获取海量无碳清洁能源,彻底改变未来的能源路线图。也就是说,到了那时,就不再有煤和石油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不再有危险、长效的放射性废物——人类将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清洁能源’!而现在看起来,这个难题的第一步已经被解决了。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从一个实验性核聚变反应堆中实现了‘净能量增益’,让核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多于这一过程中消耗的能量。据消息人士透露,这次反应产生的能量是消耗能量的120%,至少有两名研究人员证实了这一消息。一位资深核聚变科学家对《华盛顿邮报》表示:‘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此次核聚变反应产生了大约2.5兆焦耳的能量,大约是激光器中2.1兆焦耳能量的120%,目前具体数据仍在进一步分析中。美国能源部和LLNL发言人均表示,目前无法评论《金融时报》的报道,不过美国能源部长Jennifer Granholm表示,将在今天晚些时候宣布一项‘重大科学突破’。核聚变专家亚瑟·特瑞尔(Arthur Turrell)博士表示,‘如果这个结果得到最终证实,我们将见证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四次复现全部失败,人类科技被智子锁死?其实,之前的科学家们,就曾见证过这一奇迹。2021年8月,LLNL曾宣布了一项重大突破:破纪录地产生了超过10万亿瓦的高能聚变能量——虽然时长只有一秒不到。装置将最初的光子脉冲放大并分成192道紫外线激光束后,在不到40亿分之一秒的时间内以大约1.9兆焦耳的能量击中目标(装着冷冻的氘和氚),创造出只有在恒星和热核弹中才能见到的温度和压力。面对如此强大的脉冲能量,原子核会因核聚变释放出一连串的粒子,并由此产生更多的聚变和更多的粒子,从而形成持续的聚变反应。根据定义,当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超过其消耗的能量时,就能成功‘点火’。而在8月的试验中,通过核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已经占到了输入能量的70%,可以说非常接近点火了。然而,在接下来进行的4次试验中,都未能复现当时的结果。其中效果最好的一次,也只达到了8月份实验所产生能量的50%。对此,研究人员分析认为,由于目前正处于聚变‘点火’的临界点附近,所以不同实验间微小、偶然的差异都会对结果造成巨大影响。从重复实验的失败中不难看出,研究人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无法精准理解、操纵和预测这类高能实验。甚至知友‘氯甲烷’调侃称:‘我觉得人类科技可能真的被智子锁死了’。复刻核聚变为何如此之难?为什么人类想要复刻核聚变,会这么难呢?这就要从核聚变反应的条件说起。核聚变反应发生在一种叫作等离子体的物质状态中。等离子体是一种由正离子和自由移动的电子组成的高温带电气体,具有不同于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独特性质。从左至右:固体,液体,气体,等离子体为了实现聚变,原子核需要在超过1000万摄氏度的极高温度下相互碰撞,以使它们能够克服相互间的电排斥力。一旦原子核克服了这种排斥力,并进入彼此非常接近的范围,它们之间的核力吸引力将超过电排斥力,从而使它们能够实现聚变。要做到这一点,众多原子核必须被约束在一个小空间内,以增加碰撞的机会。在太阳中,存在巨大的引力,而这种引力所产生的极端压力,正为核聚变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在太阳内部,氢原子被加热到等离子体状态,电子不再围绕质子旋转,然后释放的原子核聚变形成氦原子和中子,释放出巨大能量然而,太阳中有着能够诱发核聚变的巨大引力,我们人类却没有这样的自然条件。在地球上,要想使氘和氚发生聚变,就需要超过1亿摄氏度的温度和强大的压力,还需要充分的约束,才能使等离子体和聚变反应保持足够长的时间。现在,我们人类的实验中已经非常接近核聚变反应堆所需的条件,但仍需改进约束性能和等离子体的稳定性。来自5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们,在不断试验新材料,设计新技术。不过,就像我们在上文所看到的,许多实验已实现聚变,但并未实现净功率增益。而这次突破,是否意味着我们就要用上纯粹的清洁能源了呢?其实并没有。首先,即使单纯从数据上看,120%的能量净增比例仍然是远远不够的。据科学家估计,如果要将核聚变技术落地实用,能量输出必须至少比进入的激光器的能量高出几倍才有可能。而且,这次实验中的NIF的激光器效率极低,也就是说,实验中供给激光器的能量中,只有很小一部分实际进入了激光束中,实际参与了激发核聚变的反应中,大部分能量都被浪费掉了。按照这种转换效率,即使未来的激光器(比如固态激光器)能够进一步提升转换效率,但距离100%的核聚变应用,仍然是很遥远的事情。但是至少,我们实现了从0到1的一步。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再次取得进展建人造太阳的,不止是美国的科学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也开始了可控核聚变的研究。与LLNL采用的‘惯性约束聚变’方法不同,迄今为止大多数核聚变研究都采用名为‘托卡马克’的圆环形反应堆。它的原理是:在反应堆内,将氢气加热到足够高的温度,让电子从氢原子核中剥离,形成等离子体(带正电的核和带负电的电子云)。磁场将等离子体困在圆环形状的装置内,将原子核融合在一起,以中子的形式释放出能量向外飞去。2020年12月4日,由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人造太阳’建成并实现了首次放电。2022年10月,相关研究再次取得重大进展——HL-2M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00万安培(1兆安)。这不仅创造了我国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也标志着我国核聚变研发距离聚变点火迈进了重要一步。HL-2M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托卡马克装置。其核心参数是等离子体电流强度,而等离子体电流达到100万安培(1兆安)是其实现聚变能源的必要条件,未来托卡马克聚变堆必须在兆安级电流下稳定运行。此次突破意味着该装置未来可以在超过1兆安培的等离子体电流下常规运行,这对我国自主设计运行聚变堆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一下据悉,对于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的这次实验的重大公告,美国能源部预计将在美国太平洋时间周二上午7点,也就是北京时间的今晚23点左右进行直播。人类历史会被永远改变吗?十小时后见分晓!","news_type":1},"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1767,"commentLimit":10,"likeStatus":false,"favoriteStatus":false,"reportStatus":false,"symbols":["159945"],"verified":2,"subType":0,"readableState":1,"langContent":"CN","currentLanguage":"CN","warmUpFlag":false,"orderFlag":false,"shareable":true,"causeOfNotShareable":"","featuresForAnalytics":[],"commentAndTweetFlag":false,"andRepostAutoSelectedFlag":false,"upFlag":false,"length":37,"xxTargetLangEnum":"ZH_CN"},"commentList":[],"isCommentEnd":true,"isTiger":false,"isWeiXinMini":false,"url":"/m/post/623015095"}
精彩评论